历史千人册(671-680)

671、朱世杰(1249年-1314年),字汉卿,号松庭,汉族,燕山(今北京)人氏,朱世杰在当时天元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四元术",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项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还创造出"垛积法",即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与"招差术",即高次内插法。

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主要著作是《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

672、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亡后,经举荐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其诗情悲感人,风格流丽,为元初诗坛大家。又通音律、精鉴赏,书画方面造诣尤深。绘画上擅长人物、鞍马、宗教佛像、山水、花鸟、兰竹各科,取材广泛,技巧全面。山水取法董源、巨然和李成、郭熙两大体系,能脱精勾密皴之习,参以唐人古简之趣,自创新格;尤其能把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创枯笔淡墨、浅绛设色,格调疏淡隽逸,着重表现出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人物画多保持唐人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花鸟画融徐熙、黄筌二体,兼工带写,不事工巧,清疏淡雅。绘画理论上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尚唐人,反对南宋院体中柔媚纤巧画风。传世画迹有《重江叠嶂图》卷、《鹊华秋色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秋郊饮马图》卷,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法篆、籀、隶、真、行、草,冠绝一时,初学赵构,后上追魏晋诸家,于钟繇、王羲之等用功尤深,晚年又傍及李邕、颜真卿、米芾诸家,兼融包蓄,发展变化,形成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气势浑健的独特书风。人称赵体。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元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在书法中,人们通常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分别是以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这四位的姓来命名的。为中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历史千人册(671-680)

673、黄公望(1269-1354)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674、张养浩(1269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弟张九皋第23代孙,其作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张养浩幼有才名,长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以为奇。

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以风度气节闻名天下,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震烁古今,为千古绝唱。

675、张可久(约1270~约1350),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被誉为"词林之宗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676、王祯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道家学者。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677、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元代著名医学家,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78、倪瓒(1301年~1374年),江苏无锡人。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元代画家、诗人。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679、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江苏南京郑和纪念馆曾任杭州路吏,在钟嗣成《录鬼簿》成书时,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灵芝寺。作品数量多,颇有声望。郑光祖的剧作存目18种,流传至今的有8种,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有时化用诗词名句贴切自然,然而也有过于雕饰的缺点。元代杂剧作家。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680、刘福通(?-1366)颍州(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与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韩山童等以白莲教组织群众,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事败,韩山童被元兵捕杀,刘福通率余众攻占颍州。数月之间,陆续攻克安徽亳州及河南部分地区。部众以红巾为号,烧香奉弥勒佛,故称红巾军、红军或香军。各地贫苦人民群起响应,形成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十五年正月,迎立韩山童子韩林儿为皇帝,定都亳州,以恢复汉族王朝为号召,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刘福通杀丞相杜遵道,自为丞相,称太保。十二月,为元将答失都鲁击败,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十七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东路由部将毛贵率领,扫荡了山东、河北等地的元军,直逼大都。中路由部下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入晋、冀,直趋塞北,攻占上都。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领进攻长安。与此同时,刘福通攻克汴梁,以为都城。但三路之间配合很差,兵力分散,北伐没有成功。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儿发秦、晋元兵围攻汴梁。刘福通弃城走安丰。二十三年春,张士诚遣部将围安丰,刘福通向当时在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来援,刘福通与韩林儿被接至滁州(今属安徽)。二十六年,被朱元璋遣部将廖永忠沉于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江中。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大宋红巾军领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