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2777
首先,說范增是楚王的人,故意要挑撥劉項兩個人,好讓楚王擺脫傀儡狀態,這個說法解釋不通,范增不管是在感情上,還是政治立場上都很明確,是站在項羽這邊的,楚懷王不過是半路出家的皇帝小兒,能和范增產生多交集,楚國一切盡在項家的掌控之中,就算項羽死了,還有家族其他人掌權,也輪不到楚王。項羽都稱范增為“亞父”,早已說明兩人關注非同一般,而且就算劉項兩家打起來,以當時的實力對此,項羽是完全碾壓劉邦,所以也就有後來的鴻門宴,說明在當時項羽想要殺劉邦是易如反掌。
其次,事後諸葛亮,大家都是能掐會算,通過結果反推前因,確實可以得出項羽當初就不應該放了劉邦。事實上,項羽在鴻門也確實放了劉邦,那也是項羽的本意,項羽雖然優柔寡斷,但是也不是傻瓜。傻到放走一生之中最大的死敵,項羽也是有計劃的,但是項羽具體是怎麼打算的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從後來的分封來看,劉邦最終是以屈服者的姿態,接受了漢中這塊貧瘠的地方,這時的劉邦實力遠不及項羽,還主動請罪讓出關中、接受項羽的分封(相當於領導),這麼服服帖帖的示好,換做誰也都會放劉邦一馬,沒人能料到幾年後的天下大勢!
新姿態君
如果是項羽本意,那就太可怕了,那樣的項羽根本不可能爭雄失敗。假如真是項羽本意,可曾想過這裡面有多少機謀。
一、爭國本
國本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大義民心。如果放走劉邦是項羽本意,那麼鴻門宴的一切就是一場項羽自導自演的大戲。主角就是項羽,劉邦成了道具,張良樊噲等就是一群龍套。範曾項羽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一面敲山震虎,威懾劉邦,一面在天下人面前提升個人光輝,一面又壓制西楚第一謀臣的聲望,防止做大。這就是一箭一串兒鳥兒了。
二、用間
如果放走劉邦是項羽本意,那麼項伯告密就是項羽與不動聲色間故意透給項伯,利用人心和本性驅使項伯自願按照項羽的劇本去推進促成鴻門宴局勢。一方面需要項羽對項伯足夠了解,一方面更需要項羽對劉邦集團的張良、樊噲等人足夠了解,瞭解到骨子裡,算準他們會怎麼應對,一方面清理掉一個已經失去價值的釘子,曹無傷。又是一箭好多隻雀兒。
三、淨化組織
通過鴻門宴一局,摸清身邊族人中的親漢份子,項伯是其一,或許還有更多,但一局下來就可以清理一部分,甚至全部。釘子不用全拔,如果是這樣的項羽,定能很好的利用釘子,展開各種用間之術。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項羽還是那個自大狂妄,妄圖以力征服天下的戰將。如果鴻門宴是項羽策劃的一局故意放走劉邦的奇謀,那霸王就不是霸王了,劉邦也就終於沛公之勢了。
總上所述,故意放走劉邦是不成立的。我是古氏春秋,賞個關注再走吧!
古氏春秋
既然項羽計劃了鴻門宴放走劉邦,並在鴻門宴前項劉達成協議,那又何必來這麼一出流傳千年的鴻門宴?豈不是畫蛇添足?
現在流行一些新的翻案手法,以陰謀論、推理論去否定一些歷史事件,完全是沒有根據的。
鴻門宴前,項劉兩方軍事實力差距巨大,項羽於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成為天下諸侯共主,獨領40萬諸候聯軍,天下莫敢不從,靠的是神勇。
劉邦雖先入關中,一路過關斬將,接收秦朝降軍,擁兵近10萬,但無論是軍事實力、名聲威望均無法與項羽相提並論。
項羽強,劉邦弱,談判桌上永遠都是實力說話,戰爭中奪不來的談判桌上更奪不來,項羽有必要跟劉邦協議嗎?不服,直接滅了你,罪名都有了:那曹無傷不是說了,劉邦想據關中稱王,封降王子嬰為相,還派兵把守函谷關。以此為理由,滅了劉邦,理由充分,天下諸侯敢說個不字嗎?
函谷關就是項羽用武力打下來的,項羽滅了秦軍主力後就已經是天下諸侯的盟主,己是既成事實,還需要劉邦支持嗎?顯然不需要,況且談判協議這種事也不是項羽的風格,項羽的風格就是四個字:不服就幹!
回到鴻門宴,項羽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劉邦主動示弱,讓項羽覺得很正常、很自信,之前的諸侯不是都服我項羽嘛,劉邦也例外,項羽反而因為沒給劉邦關中王而有一絲絲羞愧,再加上劉邦敘舊拉感情,項伯幫著劉邦,都讓無政治頭腦、無城府的項羽覺得不是威脅,於是沒殺劉邦。
至於說范增是楚懷王的人,更是無稽之談。雖說立楚國王室是范增提議立的,但范增也並不知道楚國王室有誰還活在世上。如果范增是楚懷王的人,為何不阻止項羽殺宋義。
范增是個謀士,清楚知道是跟著傀儡楚懷王混有前途,還是跟著實權派項氏混有前途?想必是個人都知道怎麼選,況且范增長年跟隨項梁、項羽在外作戰,與楚懷王並無交集,怎麼就成了楚懷王的人了?
而范增在鴻門宴要殺劉邦,完全是為項羽考慮,為項羽除去爭奪天下的對手。如果是楚懷王的人,怎會殺劉邦?要知道劉邦就是楚懷王制衡項羽的唯一人選。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從目前記載的史料中看,鴻門宴時項羽的確是故意放走劉邦得。但究其目的,一是從道義上考慮,沒有殺劉邦的理由;二是短期局勢上看,怕引起楚懷王和諸侯們的不滿;三是,劉邦演技太好,英雄項羽認為有其他處理辦法,沒有殺他的必要。至於其他盟約或陰謀沒有太多的證據。
關於這段歷史在《史記》中記載的非常清晰,連對話都一字不差,這反而讓人覺得假,現代的懷疑恐怕大多是來源於此吧?
但司馬遷的時代離當時非常的近,又掌握了漢代國家記錄的第一手資料,依然是目前最可信的,至少現在沒有實力證據可以推翻他。所以關於問題,我們還是通過《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好好梳理一下。
鴻門宴前
在鴻門宴前,因為張良等人的勸說,劉邦封存府庫,秋毫不犯,自己駐軍霸上,擺出了一副我是為項王看門的低姿態。
這一手從明面上,非常漂亮的消除了項羽殺劉邦的理由。如果說項羽要殺劉邦的理由是佔據關中自立為王,但是且不說楚懷王曾明言:“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現在劉邦可是老老實實的啊。如果項羽殺劉邦,天下人怎麼看?好面子的項羽本身是不願意的。
但項羽為什麼又會同意殺劉邦?一是,劉邦之前入咸陽,後有表現出對抗項羽的姿勢,存在一些瑕疵疑點;二是漢軍中的叛徒曹無傷告密說:“劉邦想要佔據關中為王,任命子嬰為相,將所有財寶佔為己有。”脾氣暴躁的項羽,火氣一下就上來了。三又有范增的煽風點火:“沛公這個人貪財好色,現在入關卻不娶財務,不好女色,志向不小啊。我讓人看過相了,這人是要做皇帝的。”
如果當時劉邦在身邊,項羽估計二話不說,直接一刀就宰了。但壞就壞在,這時候劉邦在40裡外,這中間就有了很多緩衝的時間。
現實中如果有認識項羽這類性格的人知道,脾氣上來的快,去的也快,如果冷靜下來就判斷出不對了。如果現在殺劉邦理由不充分啊,難道說:“我看你像是以後要犯罪的,所以要先把你殺了!”所以殺意就弱了三分,但是還有對劉邦有所忌憚的,所以如果劉邦應對不當的話,還是可能會被咔嚓掉。
再說項伯,很多人對項伯這個人物很不理解,這是因為不瞭解古人的思考方式。《史記》中有記載: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張良當年對項伯是有救命之恩的,講究忠義的古人甚至可能會有生命乃至一切報答,更不要說只是勸說張良儘快逃命。
但很快項伯就落入了幾位影帝的套路當中。劉邦所表現出的姿態,所說的那些話,與其是說給項伯聽的,還不如是說給項羽聽的。相當於提前給項羽打個預防針,果然項伯將自己的那些話轉告給了項羽,同樣的理由經過親近人的轉述,解釋起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另外,劉邦和項伯結為婚姻,實際並不是個人之間,而是劉邦向項羽示弱,請求結盟,將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作為人質,這相當於和親。(當時劉邦有一女魯元公主,項伯一子項睢,但之後的發展這場婚約當然作廢。)
當然從事情的經過來看,項羽是很有可能知道項伯去漢營的,甚至根本就是派去通過張良瞭解情況的。因為張良當時名義上是韓王信借給劉邦的,外人看來還不算劉邦的親信。不過事情最後的發展還是如上所述。
鴻門宴中
實際上,鴻門宴危機真正的解決是在宴會前。有了一段緩衝時間和項伯的轉述,鴻門宴時項羽殺劉邦的想法已經弱了很多。對於項羽和項伯來說,殺劉邦是不符合道義的,只有范增對未來風險的擔憂,可能只是杞人憂天而已。
從項羽第一句話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就說明項羽已經認為自己當初想殺劉邦是受了曹無傷的矇蔽和挑撥,劉邦不會死了。
想殺劉邦的只是范增一個人了。這從項羽之後的表現可以看出,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項羽都默然不做回應。
後來范增找來項莊舞劍,項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這明顯是項羽的意思,不然項伯是傻了嗎?哪有內奸是這樣跳反的。
此後張良找來樊噲,從項羽和樊噲的對話也可以看出,項羽已經完全沒有殺劉邦的想法,完全是在攪局。
再然後,劉邦藉著尿遁,實際也應該是項羽默許的。因為就算是上大號,哪有出去這麼長時間的,還要張良計算劉邦騎馬抄近路跑回20裡外的漢營,再進去稟報。
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安撫范增而已,如果直接放劉邦走,一定會引和范增之間更大的衝突,情況難以控制。
鴻門宴後
劉邦自鴻門宴回來後馬上就殺了二五仔曹無傷。而在數天後,項羽也暢通無阻的進入咸陽。
鴻門宴對於項羽和項伯說是成功的,不動用一兵一卒降服了劉邦,順利進入咸陽,至於范增所說的未來威脅,他們也認為有自己的解決方式。
項羽沒有違背楚懷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但卻把他封到了到時偏僻的巴、蜀、漢中。再以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封鎖劉邦的出口,這樣便消除了劉邦的威脅。
但項羽又怎麼會相到,劉邦這種人到哪都能鑽出一條出路,范增的話最終成真。
總結
整個鴻門宴前後項羽都是絕對的主導地位,劉邦則是想盡辦法展示自己的無害恭順,降低自己的價值,讓項羽認為當下環境殺死自己是得不償失的。
應該有盟約,但一切是以劉邦主動降服的姿態下進行的,項羽不需要也沒必要得到劉邦的支持。當時的項羽已經是事實上的盟主了,而劉邦在他眼裡只是一個小角色,如果反抗直接屠戮過去,如果順服就給他一個王又如何。
殺劉邦也的確是范增主導,但應該並非是為了楚王。范增應該可以確定是鐵桿支持項羽的。劉邦本來就是楚懷王扶持起來對抗項羽的,當時項羽想要和劉邦一起攻咸陽,被楚王否決,並要求他去攻打秦軍主力就可以看出。所以范增如果是楚王的人,殺劉邦就是自斷手足。
Rick潘維鏞
韓信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最大特點就是做什麼事沒有章法,不得要領。該施仁義的時候他衝動好殺,該殺伐果斷時他又婆婆媽媽。秦兵投降了,本該是他施行仁義,收服人心,為我所用的時候,結果他的匹夫之勇的驢脾氣上來了,把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鴻門宴上本來應該果斷除掉劉邦,但他偏偏又起了婦人之仁,婆婆媽媽起來,是殺是放沒個主見,猶豫不決,氣得劉邦說,你殺不殺,你不殺我走了,然後劉邦就走了,項羽也沒有攔,也沒有追,當然也沒有送。鴻門宴上項羽也許他一開始也想殺,但他後來又不想殺了,也許他後來也想放,可是又覺得放是不對的。想殺又不好意思,想放又覺得哪裡不對,婆婆媽媽,左思又想,思前想後,思來想去,等他還沒有想明白的時候,劉邦人早跑了。所以說他故意放跑劉邦是不對的,說他不想殺劉邦也是不對的。他只是還沒有想好,鴻門宴已經結束了。張良向他辭行時,他才恍然醒過神來“啊!宴會結束了?”他還問張良“沛公哪去了?”張良告訴他,沛公酒喝多了,已經先回去了。項羽就說了一句“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項羽是故意放跑劉邦。哪范增就不會氣得把劉邦獻上來的禮物摔掉。然後對項羽說“豎子不足與謀天下!”
小杜笑看風雲
鴻門宴是項羽是不是故意放走劉邦,無法考究。但是個人覺得,項羽當時並無殺劉邦的意圖。
1.滅秦伊始,天下初定,項羽只是形式上成為各路諸侯的首領。此時項羽若對劉邦下手,必定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猜忌,所以此時殺劉邦實屬下下之策。
2.各路諸侯,心懷鬼胎。此時若能將劉邦拉攏到自己的戰線內,項羽就可以利用劉邦牽制其他諸侯了。
3.項羽殺劉邦缺少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畢竟劉邦不是一個平頭百姓,隨便一個“莫須有”就可以解決的。
所以說鴻門宴,劉邦命不該絕呀!
太史辭
飛翔老大大
鴻門宴放走劉邦並非項羽的本意,前後經過也不在其計劃中,項羽的剛愎自用,江湖義氣,害的他只能落個“霸王別姬”,敗走烏江,,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西北糖果
遇到項羽是劉邦的最大幸運,如果遇到的是曹操,劉邦就沒有機會了。項羽他總是即興發揮,沒有妥善的謀劃。他也許有過殺劉邦的念頭,但很快被劉邦忽悠過去了。其實當時不殺劉邦也不算是錯,畢竟劉邦滅了秦朝,功勞很大,殺了他會失去民心。項羽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沒有解決秦朝的遺留問題,沒有穩定的核心團隊,沒有建立成熟的政權架構和內部治理模式。說穿了,沒有劉邦,項羽仍然很難統一全國。
羽書遲
項羽與關羽既有相同也有相左,兩人都有霸氣一個全天下眾臣都順著我就行了,一個我必須在武力與戰功壓著他人數第一。但關羽傲上而不欺下,項羽若知有這種底氣就能壓服眾臣,(呂蒙借關羽更上一層樓,關羽勝曹仁,都是從民出發的能將)至於項羽外強而中乾的性格決定了他遭襲失敗,有了漏洞要自已補,眾謀臣的出發點也應在此找原因,而不是放不放一個劉邦。民不可殺也不可欺否則座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