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技發展的最大難題:社會結構不允許創新失敗

集微網消息,臺灣半導體產業協會今天下午舉辦年會,安排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主持人工智能(AI)論壇,邀請陳良基與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針對“AI時代的挑戰與機會”題目對談。

蔡明介表示,人類的身體與認知能力可能分別被機器及AI取代,所有工作都可能被取代,人類與其想贏AI,不如將重點放在AI的維護與應用;他還表示,半導體是AI的基石。

簡立峰認為,現在是臺灣發展人工智能的絕佳機會,臺灣有製造半導體的優勢,至於人才則可來自跨領域。

陳良基則指出,AI發展將有數據、機器學習演算與運算架構三大挑戰;數據方面,考慮大數據的廣度,結合數據的深度,可達到互補。

機器學習演算方面,陳良基表示,建立應用人類價值觀和原則於決策模型,可降低有偏差的錯誤訓練結果。

運算架構方面,他說,可以現有AI平臺為基礎發展AI應用AI,引導開發出領域專屬的AI訓練主機平臺。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在提問時說,臺灣有最先進的7nm製程,選舉卻還是用人工唱票、畫“正”字計票,計票方式落伍,他建議,應運用科技技術投開票,讓人不在臺灣也能夠投票。

陳良基回應,其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結構問題,臺灣對失敗容忍度太低。臺灣社會結構是不允許失敗,因此也限制產業創新應用,對新科技導入本就比較慢,會讓很多方案不敢嘗試。現在鼓勵大家用新的思維重視問題來嘗試,要給新科技失敗機會。(校對/Oliv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