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让他发现创业领域,不断努力后创办公司,为人们带来福音

南京地铁3号线通车,长江南北的南京人出行更加方便,其中就有南京企业徐工集团凯宫重工总经理苏延奇的一份功劳。

一个电话让他发现创业领域,不断努力后创办公司,为人们带来福音

2007年,苏延奇的父亲是苏州一家纺织机械企业的老总,已在美国工作的苏延奇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他在北方参观了一个生产盾构机的企业,觉得盾构机这个领域不错。

苏延奇立即着手调研,他发现,国内很多城市有建地铁或地下隧道的规划,当时国内盾构机主要依赖于进口,买一台要数亿元。苏延奇认为这个领域非常有发展前景。

2008年,苏延奇辞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回国一头扎进盾构机的研发。2011年,苏延奇出资与徐工集团合资,在南京滨江开发区创办了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有限公司。

盾构机是挖掘地下隧道用的专用机械。生产工艺复杂,涉及液压、激光导向等多方面的技术,100%自主研发显然行不通,于是他选择了德国海瑞克公司作为自己的技术“盟友”,又通过大学老师的介绍,辗转请到了国内盾构机应用专家和理论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苏延奇带着团队一次次地修改设计,一次次地完善,最后终于开工了。

一个电话让他发现创业领域,不断努力后创办公司,为人们带来福音

盾构机须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生产,没有人愿意购买未经市场认可的第一台机器。苏延奇带着员工跑了很多客户,几乎要丧失信心了。最后,苏州市政府购买了首台盾构机,用于苏州地铁二号线的施工。这台盾构机仅用3个月就实现了隧道单向贯通1.6公里,远远超过计划的工期。

第一台盾构机的市场反应非常好。公司落户南京当年,就有7台盾构机“潜入”南京多条地铁施工隧道。一台盾构机的价格是4000多万元,一年销售额就达3亿多元。公司正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整台盾构机自主研制比例达到65%,获得了盾构机部分核心机件及内部零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多项技术的研发,获得专利授权10多项。

2013年下半年,苏延奇发现,公司近半年没有接到新订单。经调查后发现,不少央企也在开始生产盾构机,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当年,市委组织部得知他们的困难,利用南京科技创业“首购首用”政策,帮他们在南京争取到好几个订单。

一个电话让他发现创业领域,不断努力后创办公司,为人们带来福音

另一方面,苏延奇也积极寻求新出路。很快,他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过去,国内大部分施工单位买一台盾构机,开挖一条隧道后就报废。

经过研究苏延奇发现,用过的盾构机经过改造后,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可以保留。很快,他们在国内首创增设了旧机返厂改造服务,改造一台机器的成本仅是新机器的20%。这项服务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成本,生意出奇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