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經濟半小時》播發——營商環境調查:濱海新區的減法工程

視頻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sCaAUM0tqz4HRNMwCFKbqQ

央視點評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資工作,靠的是拼資源、拼優惠政策,甚至是通過特事特辦來換取投資方的青睞,更多的是在做“加法”。而事實上,打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多的是需要做“減法”。減稅、減費、減事項、減要件、減環節、減流程,減法做得好,才是提高地區競爭力的治本之策。


央視《經濟半小時》播發——營商環境調查:濱海新區的減法工程


昨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就濱海新區持續推進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進行了報道。

報道說,作為全國第一批率先進行工程建設項目制度改革的試點地區,濱海新區已經啟動一系列刀刃向內的改革。“我們進行了五減改革,減事項、減要件、減環節、減時限、減證明。”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項目投資處處長白冰冰介紹說。

“以前從拿地到拿到開工證,大概需要八個月的時間,現在應該是四個月就可以完成,成本會減少很多。”某建設工程公司項目負責人說。

報道說,一系列改革讓企業深刻感受到,路少跑了,事好辦了。2017年11月,天津市出臺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創業發展良好環境的規定,被稱為“津八條”,緊隨其後濱海新區也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今年6月,天津市實施新的落戶政策,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提出急需型人才建議名單,只要企業的董事長簽發落戶推薦函,市或區的人才辦出具急需型人才認定書後,就可以持認定書和相關申報材料辦理落戶手續。“企業辦理急需型人才引進,高新區人才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服務,申請當天就可以下達人才認定書,員工持人才認定書一站式就可以取到準遷證。”天地偉業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紅妹說。

報道說,今年1到10月,累計有950多個大型項目在濱海新區落地,前10月濱海新區新增市場主體30900戶,其中新設立民營企業17500戶。濱海新區投資促進中心主任紀澤民介紹說:“原來我們做製造業招商,投資商更多關注土地價格和廠房的配套,現在做智能產業招商,投資商更關心人才條件、綜合配套條件、人文環境。這方面改革的空間可能更大一些。”

今年,濱海新區印發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評報告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對環評機構出具的環評報告進行等級評定,同時建設單位也可以對環評機構的服務進行評分;發佈關於對部分環境影響輕微建設項目進行差別化管理的通知,被列入差別化管理目錄的項目不需要再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以前編制一個環評報告可能需要四五個月,但通過考核,一個月就可以編制完成,節省下來的時間對企業來講就是節省了成本。”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環保城管處處長薄文福說。

報道說,在濱海新區,一系列對標世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的改革正在持續深入。按照濱海新區政府的要求,到今年年底,企業開辦累計工作時間將不超過1個工作日,一般社會投資工程項目開工前所有手續的辦理不超過80個工作日;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不低於90%,“最多跑一次”事項佔比不低於90%,“無人審批”事項達到35項以上,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的申請材料減少30%以上。

“我們以優化營商環境為總抓手,要不斷改革,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轉變政府職能,提振企業在濱海新區投資創業的信心。”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黨組書記許春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