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的典故是什麼?重耳是如何回到晉國當上國君的?

鄭福良ZFL


志在四方的典故出自孔子後人孔穿之口。與公子重耳沒有關係。


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後,終於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從重耳流亡,到回國即位的典故有二:一是樂不思晉。二是爛泥抹上牆。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頗具傳奇色彩的君主。其為公子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使其子奚齊繼承君位,嫁禍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出奔。此後重耳奔走八國,顛沛流離十九年。在眾多賢能之士的輔佐下,最終回到晉國即位。併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   


本文不談晉文公如何英明神武,反而揭示重耳的另一面。      

一、樂不思晉。   

重耳流亡至齊國時,齊桓公以女妻之,並贈其車馬二十乘。重耳便安逸於享受奢華。追隨者與其妻姜氏謀劃,欲使其離開齊國。姜氏先勸說重耳,稱其若安逸享樂,就會功名盡毀。公子弗聽。姜氏便與子犯合謀,將其灌醉後,帶離齊國。重耳酒醒後,發現自己已經離開齊都,便拿起武器,追打子犯——居然拆散我與嬌妻,毀掉我的快樂。打死你這個混蛋!   

最終,重耳被追隨之人連拉帶拽,極不情願的離了齊國。   

鄙人覺得,樂不思蜀的成語典故應該改為樂不思晉。      

二、侮辱懷嬴 。  

重耳至秦後,秦穆公也厚待之。將女兒懷嬴嫁之。懷嬴本是晉懷公之妻,後來懷公逃歸晉國。懷贏被擱置於秦。重耳納懷嬴,相當於娶了侄媳。因此心中不快。一次,懷嬴捧著水盆,讓公子洗手。重耳洗完手後,故意把水甩到其臉上。以表達心中不滿。懷嬴怒斥丈夫:君流亡於秦,秦厚待汝,何以卑我?重耳擔心此事被秦穆公得知,而加罪於己。便脫去上衣,把自己捆起來向懷嬴謝罪。   

先侮辱妻子,之後又致使自己受辱。此時的重耳真像一條咬傷主人後,等待主人懲罰的狗。

由上可知,公子重耳之智不及中人,其志可比阿斗。在眾多賢能之士的輔佐下,最終回到晉國繼任君位。並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此後晉國稱霸長達140年。   

與晉文公形成賢明對比的是楚平王,平王不但比重耳賢能,更有振興楚國之志。但因被佞臣費無極的矇蔽,使得楚國賢良無辜枉死,太子出奔。分崩離析的楚國最終被吳攻陷郢都。楚平王死後,更被伍子胥掘墳鞭屍。

因為輔佐楚平王的不是子犯等賢能之士。而是奸惡之徒費無極。 通過樂不思晉和爛泥抹上牆;以及楚平王被矇蔽的兩則例子。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孔子之言:“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又該如何明晰益與損呢?孔子曰:“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楊朱學派


志在四方出自秦朝時期孔鮒編撰的《孔叢子》一書,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出遊趙國,同趙勝門下賓客鄒文,季節兩人交了朋友,孔穿回魯國時,兩人一直相送三天戀戀不捨,不忍離去,在即將分別之時竟難過地流下了眼淚,而孔穿卻是躬身一揖,轉身就走,與孔穿同行者問他為何如此冷漠,孔穿說“人要有四方之志,豈可兒女情長”。

志在四方是一句成語,由四方之志衍化而來,意思是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不拘泥於一地。

成語志在四方與重耳回國當國君沒有關係,重耳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發明者。

晉獻公寵驪姬,廢太子,重耳逃亡十九年,走過八個諸侯國,在六十二歲之時,才在秦穆公幫助下當上晉國的國君。


獻公死時,大臣裡克政變,殺掉剛繼位的太子,晉國一時無主,裡克找到重耳,希望他回國當國君,重耳膽小,多疑,拒絕了裡克,後弟弟夷吾回繼位,史稱晉惠公,惠公派人要殺重耳,重耳帶著隨從趙衰,狐偃等逃到衛國,後又去齊國,齊國國君齊桓公待之上賓,重耳樂不思蜀,恆公死,重耳再次出走,先後到曹國,宋國,鄭國,最後到了楚國,在楚國重耳受到了很好的禮遇,楚王也願意助他回國上位,為感激厚恩,重耳承諾,若今後晉楚交戰,晉國一定先退避三舍,正當楚國武力準備之時,秦國派人來同楚王商量邀請重耳去秦國,並答應幫助他回國繼位。楚王把這事告知了重耳並分析道,楚晉遠隔千里,大動干戈多有不便,秦晉互為領邦,近在咫尺,更有利你回國登基,重耳權衡之後,帶領隨從就去了秦國。


秦國為什麼要幫助重耳?事出有因,當時晉惠公太子在秦當人質,秦穆將愛女懷贏嫁給了太子,惠公死,太子拋妻回國繼位,史稱晉懷公,上位後立即斷絕兩國邦交,從此不認懷贏,此事激怒了穆公,所以穆公要幫助重耳。

懷公在晉不得人心,人人思念賢君,穆公派出大軍護送重耳歸國,一路所向披糜,直搗晉國國度,懷公面對來勢洶訩的秦國大軍,不得不望風而逃,重耳終於入城繼承了王位,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是晉國第二十二位君王,是春秋五霸第二位霸王。


雪上長留馬行處


志在四方的典故是什麼?重耳是如何回到晉國當國君的?

第一個問題:

“志在四方”的典故是由“四方之志”衍變而來。兩個地方出現過這個詞,一是語出《左傳》:子有四方之志。是說齊國公主姜氏勸晉國逃亡公子重耳的事。另一個是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儒服》,是記錄孔子後世子孫居家和交流言論的書。

因為《左傳》成書時間早,所以說“志在四方”這個典故出自《左傳》。

“四方”一詞的意思表意指天下各地;也有人引申為儒家人生目標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二個問題:

重耳能回到晉國當國君,老溫個人認為是第一他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之功;第二才是他個人的能力;第三則是他的政見迎合了當時列國形勢的需要。

這樣說可能很多春秋研究專家們和一些西瓜群眾會噴。

但還是請讓老溫把理由陳述一下再說吧

一、主要是他手下一幫文武之力

清朝才子袁枚,最早看到這一點。他在《隨園詩話》裡開篇就說:古英雄未遇時,都無大志。

這公子重耳也是個浪蕩紈絝人物,晉國內亂,太子被殺,作為老二的他逃亡出去,第一站到翟國,娶了倆媳婦生子若干個,一呆就是十二年,有什麼狗屁雄心壯志?後來不得不混蛋,逃到衛國,衛國不待見他,再逃到齊國,這一下又得意了,東海邊的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稱霸不久最怕別人說他不尊重賢才,這二公子重耳素有賢名,晉國又是西北方大國,於是禮遇非常,把公主許配給他,重耳一呆又是六年,樂不思晉,絕對沒有回國的打算。

他的一幫文武是跟隨他建功立業的,這樣大家都不幹了,於是商量劫持他回國,好在齊公主姜氏是個懂大理的人,瞞著他父親支持晉國群賢,把這個死活不願意離開齊國溫柔鄉的晉公子灌醉硬是帶走,結果重耳醒來眼看溫柔鄉回不去了,還抓一根長矛要殺主謀狐偃(他的舅父)。被人拿大道理勸阻住還咬牙切齒地說:將來能回晉國做了君主還則罷了,不然“必食舅氏之肉”。

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公子重耳並不是什麼胸懷大志的人物,而是一個和大多數公子哥一樣的浪蕩紈絝子弟。

在一眾賢臣的劫持下,重耳公子總算是又踏了逃亡之路了。眾所周知,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其實受苦受罪也就是一年。因為在翟國12年在齊國6年都是享福的。這就18年了。

2.那幫賢臣為什麼一定要扶保這樣一個浪蕩紈絝的公子重耳呢?

首先應該是晉國對百姓的恩德還沒有消磨盡,因此這些能臣雖然遭遇國之大亂鉅變,沒有誰想成為奸雄想自立為王。他們所想的就是扶保老國君晉獻公的一個兒子繼續做晉國的國君而已。

其次就是重耳”素有賢名”,晉獻公九個兒子,太子申生被謀殺了,餘下就數這二個公子好點,瘸子裡面選將軍,即使再差勁一些卻也只能保他。正如後來介子推說的:”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於是晉國才俊在大亂後都跑出去跟隨重耳,致使朝堂為之一空。老三夷吾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出來跟他混的只有兩個人。

二、他個人能力的反應

逃亡前期的重耳個人能力如何,這個史書沒有記載,只是籠統地說他素有賢名,卻沒有具體的例證。

逃亡中的重耳在曹國受辱卻能正確處理不辱國格;在楚國被楚成王言語擠兌卻能自如應對,沒有留下把柄,以後的晉楚交兵中不因此被制約。這些都是有大才具的人才能做到的。這說明逃亡生涯鍛鍊了重耳,使他越來越歷練成熟。

三、當時列國形勢的需要

綜合重耳在列國逃亡中所受到的不同待遇,我可以知道什麼是大國之風。在齊國、宋國、楚國和秦國,都把重耳當成上賓對待;衛國、曹國、鄭國等二流國家卻是都不怎麼待見他,給他明裡暗裡的輕慢。

一起聯想這事不由讓人感嘆不已:為什麼這些國家歷經西周東周七八百年,依然還是個二流國家?甚至是由原來的公爵、侯爵反面混得不如人家男爵子爵?和這些國君的氣度、眼光、見識有著莫大的關係啊。

重耳在翟國呆十二年,因為那是他母親的國家,是他的第二祖國,外甥是姥娘門前的狗打也打不走。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所以倒沒有顯現出什麼特別禮遇來。

衛國不待見不招待也罷了。鄭國,這個春秋初始時的第一強國,國君竟然說:那麼多亡公子,我招待得完嗎?那意思竟是捨不得那幾頓酒飯!一國之君這樣的胸襟真是讓人嘆惋啊。

最腦殘的首推曹國,曹國國君曹共公倒是招待了重耳,但他的目的竟然是為了偷看重耳洗澡。因為他聽說這位晉公子駢肋重瞳,重瞳是倆眼珠子,他對面能看到。而駢肋是肋骨連在一起沒有不分開,象一個大寬排骨一樣,曹共公對面看不到,但他的獵奇心實在是太強了,控制不住,就因此招待了重耳。後來果然在重耳洗澡時硬闖進去猥褻了晉公子。最後給他自己惹下了殺身之禍。重耳歸國為君的第三年就是拿他的曹國開刀,打破曹國的都城俘虜了這個猥褻的老男人。

大國為什麼會成為大國?小國為什麼只是小國?一句話國體國格不同,君主的見識不同而已。

重耳是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做上君主的。

秦穆公最先扶持的是老三夷吾,秦穆公和他的大臣們商量幫助晉國的哪位公子回國為君好,大家一致認為二公子重耳賢能,應該幫重耳。但秦穆公耍了個小聰明,他說老二賢能老三笨蛋,秦國和晉國是鄰國,鄰國有個笨蛋當國君我們豈不是更有利嗎?於是力排眾議幫助老三夷吾歸國坐上了晉君的寶座,這就是晉惠公。

但這晉惠公不按套路出牌,原先為了能當上國君對秦穆公大口許諾,真當上了卻感覺當初的諾言是被逼迫可以不作數,於是全部否認。而且晉惠公還公然恩將仇報,趁秦國災年發動侵略戰爭打秦國。被玩了後的秦國人同仇敵愾,在戰爭中打敗他並俘虜了他。

秦國一看不成,這些人無法一起玩,做人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沒法對話啊。還是和重耳玩吧。於是秦國無奈地選擇幫助重耳歸國為君,重耳就是春秋第二位霸主的晉文公。

看來啊,國與國之間的握手和交手都是要找相互匹敵的對手啊。英雄共同馳騁沙場才有趣,讓英雄的晉文公去和曹共公之類的猥褻男戰鬥會是特別乏味的,因為毫無懸念。






老溫說事


志在四方這是晉文公當年流亡的無奈寫照。至於如何謀取君位,這個離不開重耳本人賢名才德以及陪著他流亡的一群輔臣,但是關鍵是靠秦國岳父。

晉文公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流亡中,離君位說近也挺近,說遠也非常遠。說近吧,太子申生自殺後,晉獻公將自己君位傳給麗姬的兒子。麗姬的兒子又不服了眾,引發了裡克弒君。然後,在擁立新君的問題上,晉國也就有人提議重耳。因為重耳之前在晉國口碑不錯,他是太子申生的弟弟,又是夷吾的哥哥。按著長幼之分的話,重耳離君位應該比夷吾近。

但是順位近沒有太大用。重耳那會兒逃到了舅舅狐偃家,狐偃實力不濟。所以,重耳離君位看著近,其實很遠。那會兒他的弟弟夷吾有姐夫秦穆公的支持,所以夷吾成功當了新君,即晉惠公。晉惠公死後,兒子公子圉繼位了,即晉懷公。晉懷公繼位過程中,得罪了秦國岳父,愣是把秦穆公的女兒丟在秦國。另外,他本人長期在秦國當人質,他在晉國口碑很一般。而這時,晉文公從流亡到了秦國,他老人家人品好口碑好,關鍵那段時間他跟姐夫秦穆公處得也不錯。

秦穆公想著重修秦晉之好。於是,他愣是讓重耳取了懷贏。姐夫升級成了岳父之後,他就幫著重耳重回晉國奪取了君位。


柳氏異聞錄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則成語故事是關於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的。後人用這句話形容立志廣闊遠大,願意到遙遠的地方去做一番偉大的事業。“志”就是指志向。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志向遠大,不願固守家園,在小天地裡蝸居。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準備走向社會的年輕人,鼓勵他們創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不過“好男兒志在四方”最初的出處並沒有“好男兒”幾個字。這則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春秋時,晉獻公聽信了驪姬的話,殺了太子申生。於是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躲到狄國和梁國避難。後來,晉獻公死了,公子夷吾繼位。他擔心重耳奪位,於是派人追殺。重耳躲到齊國,齊桓公很看重重耳,把親戚的女兒齊姜嫁給他。七年後,已完全適應齊國生活的重耳根本就不想回晉國了。齊桓公死後,齊孝公治國,齊國國力漸衰。與重耳同去的子犯、趙衰等人一起在桑園裡秘密商議讓重耳回國之事。但齊姜的侍女在樹上採桑葉,聽見了他們的密談。齊姜得知後,殺掉了侍女,並告訴重耳:“男子漢要做一番大事業,留戀妻子、貪圖安逸是不可取的。我已殺了侍女,你快走吧!”重耳驚訝地說:“可是我並不想走啊!”齊姜聽後沒有再勸他,而是暗中跟子犯等人商量對策。他們灌醉了重耳,把他送出齊國。最後,重耳終於在六十二歲時再度回到晉國,成為晉國國君,即歷史上的晉文公。

  這就是成語志在四方的出處,人們後來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了“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貓眼瞄世界


出處:“志在四方”是“四方之志”衍變來的,”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鮒編撰的《孔叢子》,類似《論語》的著作。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驪姬之言,派人去殺公子重耳。公子重耳不敢與父親對抗,只得出逃。

  重耳逃到齊國時,齊桓公非常喜歡他,把親戚家的女兒姜氏嫁給他,給他非常好的待遇。七年之後,重耳的歲數已經很大了,只想在齊國安度餘生,根本不想返回晉國了。

  這時,齊桓公已死,他的幾個兒子都想奪取大權,最後齊孝公登上國君之位。很多人都清楚,齊國已經發生內亂,此地不適合重耳停留了。重耳的謀臣子犯、趙衰等人在桑園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讓重耳離開齊國之事。姜氏的侍女在桑園採桑葉,無意中聽見了他們的密談。

  這侍女回去後,就把談話內容報告了姜氏。姜氏得知後,毫不留情地殺掉侍女,叫來重耳,對他說:“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如果留戀妻子、貪圖安逸,一定會受到別人的鄙視。現在齊國已經大亂,你何不趕快離去,另選支持你的強國!”

  重耳不願意離開這裡,說道:“我並不想走啊!我的歲數很大了,難道還要硬逼我幹事業嗎?若是如此,老天也太不公平了!”

  姜氏聽了,覺得重耳真是沒用,於是不再勸他,而是把子犯等人叫來,一起商議如何讓重耳離去。他們想了半天,最後將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齊國。


多啦A步


志在四方:立意高遠,胸懷天下   【出處】(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釋義】四方:天下。志向遠大,不願蝸居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形容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願意到遙遠的地方做一番偉大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