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顯正街

顯正街顧名思義,達官貴人顯貴之正街,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說的就是漢陽古府的四面通達,顯正街是漢陽的一條古老街道。也是漢陽城東西橫向的一條分界線。如果攤開古漢陽城的地圖,我們會清晰地看見,漢陽古城內的街道總體呈現的是一個大十字形,這個“十”的第一筆把漢陽城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第二筆把漢陽城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而這個“十”字的第一筆就是顯正街。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四克漢陽城,戰火將城內毀為廢墟。光緒六年,漢陽知府嚴舫、知縣林瑞枝主持重建漢陽城。新城基本依據唐代古城的基礎,其地理位置仍取“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之勢。新城的城圍共計2公里多。設有三門,城東有朝宗門,城南有南紀門,城西有鳳山門,北面則憑藉了鳳凰山這一天然屏障。從鳳山門到朝宗門的這條通衢,依然是十字的第一筆,依然是漢陽城的一條中軸線,依然還是漢陽城的正街,今天的顯正街。

顯正街出鳳山門和西大街相接。西大街是一條官道,凡進京入城的官員,都必須從西大街出進。今天的五里墩、七里廟、十里鋪都是官道上歇息的地方。因此,進出漢陽城的官員,都必須在顯正街上留下自己的足跡。顯正街,還真是一條顯貴之街。可惜的是,冷眼看了漢陽城數百年的鳳山門城樓,於1952年拆除了。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鳳山門城樓

由於處於江河相匯之地,自唐宋以來,漢陽城便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軍事要地。漢陽府治、漢陽縣治兩級衙署以及縣學、文廟、書院均設在城內。由於顯正街在城內的特殊位置,這裡衙門齊集,商賈雲集。街南側的棉花街(今為棉花小區),是商販們專營棉花、布匹的街道;街北側的鳳凰山,有“鳳立梅巖”摩崖。有位名為蕭方伯的紳士在這裡興建了一座景色秀美的“蕭園”,蕭園後倚鳳凰山,前臨鳳凰巷。清康熙年間,漢陽人江繁又在鳳凰山北建起江園,江園“赤城煙景、綠樹參差、水光山色、交相掩帶”;清代中葉朝宗門附近又出現一座盛極一時的“怡園”;顯正街東段的古樓東街附近,有紀念唐代詩人李白的太白祠,周圍形成的街巷稱為太白巷。步出顯正街南門外,可以到達鸚鵡洲,這裡是來自湖南的木材貿易商們的集中之地,也是長江中游的木材集散之地。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漢陽老城遺蹟1927年前

1927年後拆除了漢陽城垣。1931年洪水時,漢陽城內水淹4尺,大水使漢陽城垣的殘垣斷壁蕩然無存。洪水過後,朝宗門外仍為商賈要道,沿江一帶通聯著朝宗門碼頭、鍾碼頭、濂溪祠碼頭、劉家碼頭等近十個碼頭。與顯正街垂直的東門正街(今攔江路)經鐵門關、高公街到接駕嘴,隔河與漢口相望。顯正街西門外的西門正街(今鸚鵡大道)一帶,是漢陽商貿繁華的地區。

隨著歐風漸進,1936年,顯正街上又建成一座天主教堂。教堂設三廊高拱,線條流暢,素潔大氣,可同時容納500多人做彌撒。與其他教堂不同的是,堂內唯一的祭壇正中,塑有一尊本堂主保聖高隆龐的立像,這座教堂因此又被稱為聖高隆龐堂。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堂後現存有聖母山和主教公署樓等建築,作為漢陽最美、最大的教堂,聖高隆龐堂在武漢市也頗有名氣。說真的,顯正街這條中軸線上,古風依然瀰漫。雖然經過了多次的改造和拆遷,仍然可以尋覓古典庭院的蹤跡。這些少量存在的古典庭院,多為磚木結構,兩層三進,白牆灰瓦,斗拱飛簷,有天井、馬頭牆、堂屋、神龕等。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貢院牌坊

站在這些古老的庭院前,歷史的影像就會在腦中疊蕩。唐代詩人羅隱的《憶夏口》一詩中描述的漢陽繁華,就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具體的影像圖:“漢陽渡口蘭為舟,漢陽城下多酒樓,當年不得盡一醉,別夢有時還重遊。”確實如此,只需要瞭解一點顯正街的過去,這些詩句勾勒出的市井繁華之景象就會栩栩如生的呈現在眼前。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過早的人們

而今,武漢市大力創建山水園林城,努力保留歷史文化風貌,顯正街以其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世人關注,被列為了漢陽區的傳統風貌核心區。這裡將建成以商業、休閒、文化為主要功能的歷史文化步行街,用以展示古鎮歷史風貌和湖北傳統民居。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閒暇休閒

在未來的風貌區內建築的民居,將會是青瓦、白牆,天井、院落齊全的傳統民居,房屋將以磚木結構為主,2-3層樓的屋頂為坡頂,山牆採用青磚,門窗、簷口、屋面瓦當、雕花、細部構件等處將會採用傳統的木結構與木雕工藝。

話說漢陽之六 顯正街

漢陽樹

為了保存歷史文化遺蹟,舊城內碩果僅存的珍貴元妙井、古鐘、530餘歲“高齡”的漢陽樹及十多處歷史建築,都將有機地融合進風貌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