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四決”到底是什麼意思?

快樂語文76626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話,史稱王門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是王陽明去世前提煉出來的心學次第概括。

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描述的是心性的本體,本體無善無惡,用《心經》的話來說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六祖慧能開悟時也說過類似的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可見千古聖人同一鼻孔出氣。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指的是人的先天本能和後天自我需要在環境刺激作用下產生的慾望和恐懼等心理活動,也就是佛法中說的“貪嗔痴慢疑”,或者是二元對立的思維活動模式。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此處的知,不是道德觀念對錯的知,不是思維分析活動得出的認知,此處所說的知是良知。

良知和心之體是同一回事,自性是心之體,良知是自性的用。自性本體無善無惡,自性良知知善知惡,兩者互為表裡,體用不二。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關鍵在“為善去惡”,“為”意思就是用力,就是去粘解縛,就是自我降伏。

格物不僅僅是區分,還包含著“成為”的意思在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去除惡的慾念,進入善的狀態。

王門四句教包含了從“心體-意欲-區分-解縛”的步驟。

值得指出的是,一旦能夠進入“無善無噁心之體”的狀態,就沒有後面三句話的事,這三句話就是多餘的,因為心無善無惡,意就無善無惡,也無需啟動區分善惡的良知,也無需為善去惡的格物。

陽明心學的繼承者後來分成“現成派”和修成派”,正是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分別。

從上至下也是禪宗的優勢: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心開意解,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王門四句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無法從上至下,只能從下往上走,所以就需要“為善去惡”的格物修煉過程。


h凡夫俗子


王守仁的四句教,是酈波老師講的,老師的話抄一下兒: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

世界觀,無善無噁心之休。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

主張,知行合一,事上練,致良知。

尊重自我,尊嚴生命,尊重人性。

陽明曰:

嗚呼!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祟邪說,是謂亂經。習訓詁,傳記誦,沒溺於淺聞小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侈淫詞,競詭辨,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若是者,是並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知所以為尊經也乎?


明德256064257


四句教是實證,無法通過文字解釋,搞懂。

這個實證,開悟的過程,非常難,又非常簡單。

說難,如果沒有慧根+機緣+福報,可能需要八萬輩子,還未必開悟。

說易,如果具備慧根+機緣+福報。可能三歲就能明白,就能開悟,證入聖人心性。

所以,在頭條多看看就好,作為一個參考,至於能否開悟,多問問自己。

關於心學,問來問去不懂,非常正常,這個開悟機緣難得,又要經歷很多磨難。有人出家修行一輩子,都沒開悟,只能在形式學習。只問耕耘吧,莫求懂與不懂。





豐富多彩談國學


心學四句絕,我還是頭一次聽。是不是“四句教”啊?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便是“王門四句教”。

國福一句和大家說: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體是本來,是那個有形的、叫“心”的臟器,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個心一旦受到教育,就會波瀾,就會區分善惡。沒有善惡區分的時候,人的心是最平靜的,最安寧的。教育,其實是對“心”的一種改造,也是一種破壞。為何亞當夏娃沒有吃智慧樹上的果子時,無憂無慮?吃了智慧樹的果子,就覺得害羞?中國古代聖賢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是同理。

知善知惡是良知,人受教化是自然的,人在環境中受薰染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人就會對善惡進行鑑別和判定,這種判定就是良知。人人具有良知,人人知道善惡,連大惡之徒,也知道善惡。

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對善惡加以區分和辨別,在這個區分辨別善惡的功夫基礎上,能夠增加善良,減少醜惡,就是格物。

這四句話,講了人心的變化規律。它告訴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方向是返璞歸真。如果教育一味以功利為目的,這個社會一定有問題,一定倒黴,一定完蛋。


網紅書記開聊


首先,有個字錯了,是心學"四訣"而不是心學"四決"。訣,就是訣竅。在王守仁這裡,是指陽明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的提挈綱領。

所謂心學四訣,簡而言之,就是內聖也就是"心聖″學說。按照王的觀點,巫儒大道,也就禮,四端七情,不是外在世界強加的,而是心裡天生就有的,人這一輩子,只要修明心性,隨心所行,就可以達到至上境界,打遍天下無敵手。

王說就是孔二"克己復禮",蒙子"養浩然",和陸九淵"心即理″邪說的延伸,中間摻雜了佛教,道教的修行元素。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教的大意是:心體是天平,意動則有傾(正邪善惡),修心去惡向善(致良知),抑惡揚善付諸行(知行合一),按良知改造客觀世界(格物)。

潛規則:如果格物不成功不是去創造成功的條件,而是回去繼續修心,直到心性足夠強大後繼續蠻幹!

其實王陽明這種瞎蒙意淫哲學純屬意淫瞎蒙。

首先,王陰陽不承認客觀世界的自在性,更不承認自在之物的存在。他的本體論就是心,特別強調"心外無物"。既然本體論強調"無物″,方法論的最高目標又強調"格物",這不是自相矛盾的胡說八道嘛!

這就好比說:世上本無鬼,我要教你打鬼的本事,你要盡心盡力去打鬼,把天下鬼都打盡,造福黎庶蒼生!

一一這純屬一個瘋子!

其次,所謂的心,從科學角度看就是人的思維器官,從宇宙觀的角度看,這個物理生理系統確實有向上,向善的傾向,但是,單純的心是不能表達自身的,它必須在和心外,外在,也就是自在之物相對相涉,才能表達成為"心"的。事物總是對立統一,相反才能相成的,″心"亦如此。因而要使心表達為"心",心裡就必須裝東西,而心裡裝的東西是啥,決定了"心"表達的性質。心中裝的是自在物是積極向上的東東,心就向善;心裡裝的是邪氣穢物,心就向惡。這就好比是瓶子,你用來裝醋,它就是醋瓶子,你用它來裝油,它就是油瓶子,你用它來裝敵敵畏,它就是毒藥瓶子,你什麼都不裝,它就是個沒用的空瓶子。

心亦如此,單純的心就是空瓶子,你永遠不用它,不給它裝東西它就是草包,是廢物!

……

人心和普通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人心裝的東西不但有天賦信息,自行經驗,而且有推理出的東西和大量別人一一也就是社會的經驗以及推理,這些東西通過教育和社會行為無時不刻地往你心理塞,你自己根本就沒有選擇的自主性。

這些社會存在加上自然自在,就構成你的生存環境。而自在之物絕大多數處於人的未知狀態,也就是你心裡根本就沒有這東西,更談不上去操控它。但它卻並不因你心中無它,而減少對你的影響,而是時時刻刻在影響你,你心,甚至你的命運。例如:暗,反物質和其它未知粒子,我們至今還不知其然的霧霾等等。這些東西大多數人心裡根本就沒有完整概念,但它不但影響心,甚至決定心的走向。霧霾就能影響人的情緒和智力。


文刀沐子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的心學四訣,是他推崇的境界,理解表意並不難,心之體,心之本體,或者說心的本來面貌是無善惡之分的,善於惡是人的意念,是人的意念加諸心上,而判斷一件事物或者清楚自己的行為是為善為惡,這是良知,善惡不分糊里糊塗是很可怕的,甚至有時候比明知是惡還要為更可怕,因為明白善惡才能加以選擇和控制,知其惡必然知善。至於最後一句,所謂格物就是人的選擇和實踐了,可以看出王陽明主張的是為善去惡,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深層次來說,王陽明對於數千年來的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給出了自己的鮮明回答,無惡無善才是心之體,心之本,他的心學四訣不是籠統的,不是浮於表面或者說是圓滑事故的,而且直接了當,明白無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點上來說很難得。



經過的人沒有名字


嚴灘問答是四句,天泉證道也是四句。題目問的“心學四訣”?從何說起?

字不盡言,言不盡意。先生實在已無話可說,四句實非得已。領悟者已矣,非領悟者已矣。

先生一生之悟,能否於“四句教”盡顯?悟其所悟還是悟其所教?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還是這四句較樸實,能做到,先生即顏笑!


子翼xyxs


無善無噁心之體(開悟成佛、成聖)

有善有惡意之動(覺知、覺照)

知善知惡是良知(修行的過程及正見)

為善去惡是格物(修行的方法及目的)

王陽明這四要句高度概括了成為一個聖人所要達到的境界。以及修行中所要注重的方法及目的。很好地反映出了其本人對心、理一體及知行合一的闡述。令後人讚歎不已。對領悟陽明心學的核心價值觀起到了一語中的。真是大道至簡,言簡意賅!


凡轉如是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包含著善惡、有無、心意等中國哲學基本概念 是中國哲學極為經典的名句。有世界觀和人生觀,也有方法論。

心的本體是未發之中,可理解為善惡還沒有區分、不偏不倚;意即念頭,這是心已發,可能出現偏差、善惡有所區分;良知是心的本體,自然地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得到良知的指引,就要為善去惡。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其實就是知行合一,我們其實做每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都會判斷對和錯,也就是良知,王陽明的良知學說把天理、本心、誠意都打通了。但是出於私慾人們會去壓制內心的判斷,外在行為往往與內心真實想法不同。學學先生的心學很好,相信能夠幫助到你,接納自己,遵從本心。能夠做主的良知既是知又是行,所以知行合一便能襟懷坦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