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導的“道德”到底是統治者喜歡的道德、還是被統治者喜歡的“道德”?你怎麼看?

藝術就是謊言


一些建議

回答前,請允我嘮叨兩句:

儒家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對儒家思想的評價的前提,除了博採,還要深入。簡單地說,除了孔子和《論語》,還要了解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程頤、程顥、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梁漱溟、馮友蘭、馬一浮等等古今大儒的著作和生平,否則就不要起這麼大的題目。從探討的角度說,小切入能避免大錯誤

另外,不論是哪家哪派提倡的理念,從來就無所謂“喜歡與不喜歡”這種武斷而根本站不住腳的態度。在理解層面,只有“認可與不認可”“接受與不接受”;在實踐層面,只有“可行與不可行”

“有效果與無效果”


正文

接下來,先回答你的兩個小問題。

1.不論是哪家哪派的什麼思想和觀念,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所有國家都認可的“普世價值”,這在於各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狀況根本不可能相同。另外,提醒你一句:在咱們國家,探討時最好不要提及“普世價值”這樣的詞,它具有十分強的形而上學性;作為一個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的國家,我們注重的是唯物辯證法所強調的“矛盾的特殊性”

2.儒家的“道德”內容很廣泛。其中幾乎只有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其餘的內容並不包括階級性。在這裡需要指出:不要混淆

“禮”和“道德”

對於你的這個需要整整一本書才能說明瞭的大問題,我選擇只談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所明確提倡的道德,即“仁義禮知”

雖然設問說到“你怎麼看”,但是探討一種理念,我們不得不到原典中瞭解、學習,再發表看法。

那麼,我們先列舉原典——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談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中,談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什麼意思呢?“仁義禮知”這四樣,實際上是由四種人生而具有的心理發展出來的

,這四種心理依次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什麼叫“惻隱”呢?用孟子的原話講是“不忍人”,“不忍人”的具體表現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受罪、受難;什麼叫“羞惡”呢?羞愧於自己的過失厭惡於他人的錯誤;什麼叫“辭讓”呢?不無緣無故地爭奪,不毫無節制地宣揚;什麼叫“是非”呢?知道最基本的、關乎生命倫理的對與錯。

這“四心”被孟子歸納做“四端”,如同人的四肢。仔細想來,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心理活動,並且大多數是自然而然而非刻意造作的;如此看,這“四端”確實是人作為具有智能的生物生而有之的。

那麼,孟子所提倡的這樣的道德,基於的是人天生的“心靈性”(注意:並非“動物性”);如此,又有什麼所謂這些人喜歡、那些人不喜歡的問題呢?


一句閒話

探討一個問題尚且不是簡單的事情,探討一個擁有數千年曆史、數十位賢達知士、數十本經典文獻、至今仍有巨大影響的學派,更不是一件隨便提個貌似蠻有深度、銳度的問題就可以的。在探討學術問題前,往往需要有很長時間的沉默;在這沉默之間,我們積累起充分的學養和有價值的問題。


原耕


中國人對母語“道德”一詞的理解膚淺的可怕!甚至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這不能不引起國人的高度警惕!

在一般人看來,只有象雷鋒、焦俗祿、張思德,這類人才配稱“道德”,實際上,他們毫無“道德”含量!他們稱“勞動模範”則可,稱“道中人”則萬萬不可!因為“道德”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抽去“道德”內涵,中國文化將變得一文錢不值!毫無人文關懷!

儒家是以“天的人文化”為參照系,歸納演繹出來的人文化的“道德”文本。它深植於“天理良心”道德自省的文化土壤,通過“與天地精神常來往”,重建自我。使自己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沿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生命修誠之路,勇往直前,無怨無悔……

道家,所謂“道德”,即從自然生髮關係入道,得之於萬物相通之理,先成學人,後成通人。然後可抓住紛雜社會現象下針,一針見血,盤活社會經絡,通則活,活則久,久則壽。

中國“道德”文化,早已成為中國人最有特色的智慧,早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生存,管理,普世,乃至於中國文學、詩詞、中醫、書法、繪畫、雕塑……方方面面,乃至世世代代!

如果中國人連自己文本上的“道德”一詞,都一頭霧水,試問你如何“繼往開來”?又如何“發揚光大”?那麼,你還配“炎黃子孫”這一神聖稱號嗎?


沂州老莊


儒家倡導的道德,孔子也稀泥糊塗搞不清楚。就象羊被關在羊圈裡,對人民的道德標準就是,要聽話,身居羊圈這是天命,你們不要好鬥,好打架,要順從,要規矩,站有站相,唾有睡相,,不爭不吵不鬧要作君子不作小人,讓主子省心省力,,按規矩圈宿出行,找食,長肥,多下崽,替主多爭錢。這就是孔子要求的民德。作為羊,只要求主子的鞭子打得輕一點打在不聽指揮的羊身上,就方顯君德了,殺羊時不殺小羊,不殺懷孕之羊就大顯君德了。孔子儒家本與就是尋求君威刀把子下的師爺,在沒民主,自由,民生的封建人吃人的時代,能有什麼正義的道德呢?全是扭曲的不符合人性理智的變性的仁義道德,這是中國二千多年來人文理性喪失的重要表現。


檢音釋光


孔老二當年竄訪列國,到處找國君來推銷自己,你說他那套東西是對君主有利還是對人民有利?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都證明了一點: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卻是一肚子壞水,男盜女娼雞鳴狗盜壞事做絕;而明明被封建禮教壓迫最深的底層百姓,卻又是維護老二那一套最堅定的人。

君不見古代“竊國者侯竊鉤者誅”?君不見李世民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殺兄囚父卻成就一世美名?君不見以前達官貴人口口聲聲男女授受不親卻妻妾成群荒淫無度?君不見以前土豪劣紳每必稱夫子聖人,卻巧取豪奪勾結官府草菅人命?

反過來看。君不見現在都還有普通百姓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君不見現在還有百姓為了傳宗接代不惜買賣人口?君不見現在仍有底層百姓談性色變?君不見現在還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魯迅說過:封建禮教的字裡行間,都寫滿了“吃人”。

不談空虛的理論,看看歷史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吧。


HR洞察


儒家主張的道德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的道德。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仁者愛人”之類與人類社會每日每時不能不發生的經濟關係、商品交易、權屬關係有著根本性的牴牾。孔子是重農主義思想,貶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越發達,儒家文化越顯現出桎梏作用。凡是學過法理學的人都知道,法理學是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提供的最有效的法則和道德準則,儒家學說只是維護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學說,根本無法與法理學相比。2000年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中國都沒有擺脫治——亂——崩潰的循環週期率,非要說它有“普世價值”,純粹是痴人說夢。

儒家學說維護的是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孔子的“禮”制思想繼承了上古時代的禮制,就是腐朽沒落的等級禮儀制度,現代考古學發掘出來的禮器都是體現封建等級制度的製品,說明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從上古時代就已經開始,這種制度千年不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不會帶來社會進步。為了維護周禮,孔子對諸侯爭霸烽煙四起的“禮崩樂壞”痛心疾首,但是拿不出好辦法。與查士丁尼大帝組織一批法學思想家制定《查士丁尼法典》《法學階梯》《法學彙編》所作出的貢獻完全不能比。雖然東羅馬帝國不久被外敵所滅,但是羅馬法學家們流傳下來的法學著作千古流傳至今熠熠生輝,全世界無不奉為經典。所有發達國家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對儒家思想的評價,不能只埋頭於儒家經典中作繭自縛,要以全世界最優秀的思想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作比較,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有鑑別有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有價值。


我思故我在我在我必思



慈音1


國家在開創時期是用道家思想聚集起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喊出的口號是,等貴賤,均貧富,於是,揭竿而起,萬眾響應。等國家政權穩定以後,治國手段以安撫民心為主。統治階級把自己以聖人自居,說自己是治理天下的聖人,他們滿嘴的仁義道德,卻做著坑害百姓的事情,控制著社會資源,金錢,糧食,美女等等。所以,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指的他們,但是天道是公平的,沒有貴賤之分,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就是說,人和狗和萬物一樣平等。

但是,自從有了統治階級,就把社會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官場和民場兩大派。也就是兩極化的較量,道家推崇的是天道法則,而統治階級奉行的是人道,天道無私,人道生欲,欲生私,私生妄,妄生掠,道為天下裂。天道和人道水火不相容,才有火燒慶功樓,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從中國三大主流文化看,儒釋道的道家屬於積極入世的,對於統治階級的監督干預太甚,屬於激進派,佛家是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三界外,與世無爭。儒家文化採取折中的思想,在道家和佛家之中,即中庸之道,尤其是被封建社會推崇的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和仁義禮智信,在這種思想的教化下百姓更容易被統治。正好適合統治階級,所以,儒家思想被作為國家學說,用於治國,安天下。



上古傳承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不妨讀讀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先生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現摘錄: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人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好了,就此打住,見仁見智吧。




行者207198676


儒家倡導的道德,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各有所喜歡,但從本質上講是統治階級所喜歡的。一、孔子曰;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這句話集中道出了儒家道德中的清髓。而克己復禮中的那個禮,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舊封建制度的那一整套秩序,這正是統治階級所夢寐以求的,它能防禦一些亂臣賊子的犯上作科,而達到他們萬世太平的封建統治。二、其中也有一些被統治階級所喜歡的成份,如孝、信、義、友、節、悌,等等。它也大講仁政。所謂仁政,本來是講統治階級不要太酷政,以免激起民怨民憤,把百姓逼上絕路而起來反抗。它主觀上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從客觀的效益方面來看確實也能給老百姓帶來一些實惠。三、儒家道德經久不衰,箇中緣由就是能被各方所接受。如果唯有統治階級能接受,不被被統治階級接受,它就沒有廣泛的市場,沒有市場又何以傳播?。如果不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它會很快被扼殺。因為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其統治力足以把你冷落在一個死角。四、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儒家道德確有很多正能量,它是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相比於西方文明,確有許多獨一無二的優勢,它是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領域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奇文高叟


儒家道德沒有階級性,所謂的階級性和低中高層人的階段性是人們自己比較出來的。儒學以現代語講就是“客觀事實就事論事”。人很多都是一步一步有階段性的進展從低層奮鬥到中層的生活水平。只有少數人出生就是高層家庭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奮鬥也會退為中層或流入低層水平的。(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故事)只是人們對於退卻的故事沒興趣不探索,而只熱衷於聊權貴富豪們向他們指手畫腳。

比如:年,就是365天;你偏偏要拿月,30天來比較,還說出一段理由言道同樣是一個字,憑什麼這個‘年’就是代表365天而‘月’卻只代表30天呢太不公平了,都是權威政治的錯一直延用至今和文學字義的錯?更可悲的是‘日’才只有1天。雖然本質比喻不同但程度有過之無不及處。這就是人們在糾結和埋怨一味的空談指責別人和權威的不對,沒有檢討自身對認知的誤差。如果真是實幹家的話還有這麼無聊嗎?還會把時間精力放在這些空談上嗎…

當你學會認錯或許你就正在進步了,因為實幹家們在奮鬥的歷程中有很多彎路和所犯的錯誤也有評估失誤等等問題,但是錯了就錯了不會責怪他人,承認自身判斷誤差而及時改正把缺點一點點改掉,讓優勢不斷一步步擴大就離成功更近了從不空談因為也沒有用。

只要學會反躬自省的人進步是最大成功的機率也是最高的。相比人們一味喜歡空談說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將生命浪費在無聊上只會更墮落。前者更有意義更有成就!這便是前後反省者與叱責者兩種人的區別…所以儒學經常會出現“反躬自省”的內容不斷向世人展示克己行事實幹家精神“君子素其位而行”要潔身自好,珍惜機遇而戰戰兢兢。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其真正意義呢?更多人喜歡噴擊這種學說之道:因為幾乎全是講自律和自我約束精神。不符合大眾口碑簡單粗暴效果顯著的口味所以評擊他人和學說,又空論權貴們成為一種無力又無奈的回擊口吻,其實只為發洩而發洩為指責而指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