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當年不胡來,劉備有沒有可能一統天下呢?

飛龍在天9783


對於題主的問題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在下才疏學淺簡單聊聊我對此題的看法。

首先,有什麼證據證明關羽是“胡來”?如何定義這個“胡來”?如果單看結果關羽丟失戰略重地荊州江陵,最後兵敗麥城讓荊州軍團全軍覆沒,這就是“胡來”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多少名將都“胡來”過,勝敗乃兵家常事怎麼可能一直贏?


如果你覺得關羽攻打荊州重鎮襄樊不是時候是魯莽的“亂來”我也不贊同這個觀點,

第一,東吳的偷襲是背信棄義的卑鄙行為,如果東吳不偷襲襄樊之戰勝負難分,最少荊州軍團並不會全軍覆沒,在關羽攻打襄樊之前吳蜀之間有過和談,即“湘水劃界”,東吳佔據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劉備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理論上講,東吳呂蒙的偷襲是徹徹底底的背信棄義為人所不齒。在古代重信守義的前提下關羽有理由認為南境不會有大戰,因此集結重兵攻擊襄樊這隻能是“大意”而不是“胡來”。

第二,襄樊之戰雖然在當時非必要但確實對三國格局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1.策應了漢中戰局,劉備與曹操對峙漢中,雖然最後曹操退兵但依然在長安以北集結重兵威脅益州門戶,襄樊戰役將北方的主戰場轉移至南方,減輕了漢中的軍事壓力,2.“湘水劃界”之後劉備手中的諸郡缺乏防禦優勢,面對曹魏一線的江陵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想要穩定荊州拿下堡壘重鎮襄樊兩城至關重要,前可抵禦曹魏後可防備東吳覬覦之心。關羽的軍事行動雖然在當時並非必要但也絕對不是“胡來”。



第三,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關羽的軍事行動符合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怎麼能說是“胡來”,“天下有變”,有人說一定要等曹操死了,但是曹操稱魏王不也是“變”嗎?為什麼這個時候不能?

第四,戰略結果,其一,關羽水淹七軍俘于禁斬龐德,曹操當時為避關羽鋒芒曾經打算將天子從許昌遷往洛陽,但被阻止;其二,呂蒙偷襲關羽導致關羽兵敗麥城荊州軍團全軍覆沒,如果關羽戰略意圖不重要曹操也不會邀請孫權合擊關羽,如果襄樊對東吳沒有威脅,東吳也不會背信棄義攻擊關羽,如果關羽只是意氣用事,東吳也不會俘殺關羽,畢竟殺死關羽與不殺關羽後果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關羽確實具備將帥之才,這樣的人才怎麼會“胡來”?

襄樊之戰,是關羽在非必要的時間(當時沒有必打的原因),打的一場有價值的戰役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雖然最後的結果導致劉備軍團丟失荊州,損失慘重,但這絕對不是關羽“胡來”的一場戰役。



第二,劉備集團佔據荊州是否可以統一,我的觀點是存在可能性,但可能性比較低。

襄樊之戰之後,三國確實經歷過一些亂局,比如曹丕繼位之爭,比如曹丕時代的曹吳戰爭等等,但是襄樊之戰時期蜀漢與曹魏的地盤面積雖然大致相當但人口、經濟卻差距很大,曹魏佔據絕對優勢,諸葛亮後期的北伐戰役也堅持的蠶食戰略(即一城一池的攻取平衡蜀漢與曹魏的差距),個人認為這也是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原因,因為以當時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即使順利佔據長安也很難守住而且一旦失敗則蜀漢萬劫不復。

因此,劉備存在統一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非常的低。


古事今説


不可能。一統天下靠的不是某個人的能力,而是綜合實力。在魏蜀吳這三國中,魏的實力最強,而且強的不是一星半點。雖然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但劉備要一統天下談何容易。

無論是在經濟,人口,軍隊等方面,曹魏都最強。曹魏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眾多,加上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經濟實力大幅增加;而蜀漢,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東吳有戶五十二萬餘,人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餘,兵二十三萬。這些數據生動的表明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

戰爭的勝負,比拼的是人才,更是經濟實力。

即使關羽在世,沒有劉備夷陵之敗,劉備要想一統天下也是困難重重,不大可能。


閱讀與思維


關羽失荊州

主要原因並不是北上進攻樊城,而是沒有合理的安置好後方。

最終後院失火,被東吳、曹魏前後夾擊,這才導致被走麥城,成千古遺恨。

所以說,關羽的胡來,既可以說是草率進攻樊城,也可以說是

如果說,關羽在有劉備大軍配合,或者後方安置完美,不給東吳可乘之機,最終荊州不失的話。

個人感覺,蜀國還是有機會奪取天下的。

首先

荊州不失。

那麼劉備的地盤就包括益州全境,漢中郡全境,荊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個郡。

零陵、武陵郡暫且不提,南郡乃四戰之地,天下要衝,從南郡出兵,無論是北上攻魏,還是南下伐吳,都十分方便。

《三國演義》所謂的荊州,其實指得就是南郡。

也不知道羅貫中是不懂歷史,還是有意為之,總之在書中,州、郡、城之間的關係,極為不明確,甚至於可以說,完全沒有區分。

那麼只要荊州在蜀漢集團的手中不失,那麼事情的發展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關羽坐鎮荊州,不主動進攻襄樊

公元219年五月,劉備在漢中大敗曹操, 獲得漢中郡全境。

至此,劉備的地盤達到了一個全盛的狀態,佔有益州全境、漢中郡全境、荊州的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南郡除襄陽郡之外的大部分地區。

而到了七月,關羽就盡起江東之兵進攻襄樊,戰爭一直持續到了公元219年年末,最終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三郡落入孫權之手。

至此,荊州除南陽、襄陽二郡之外,盡數落入孫權之手。曹操也保住了襄陽和樊城。

可如果關羽主動進攻襄樊,那麼孫權絕對不對劉備手中的荊州三郡動什麼心思。

而曹、劉之間剛剛進行完一場漢中大戰,雙方都需要一個休整的時期。

所以,只要關羽不出兵進攻荊州,那麼關羽就不會死。

關羽不死,就不會有所謂的“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張飛、黃忠這樣的蜀漢頂梁大將就不會死,蜀漢六十萬精銳也不會付之一炬,曹、孫、劉三方必將陷入一個短暫的平靜。

而轉過年來,到了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就會病逝,到了220年十月,曹丕就會代漢自立。

這個時候,蜀漢的機會就來了。

曹丕代漢自立的行為,完全給了蜀漢政權伐魏的口實。

此時劉備的大軍已經休整了十五個月的時間,一旦大軍北出南郡,攻取襄樊地區,必然聲勢浩大,如猛虎出籠,烈馬脫韁,兵鋒直指曹魏的“偽都”洛陽!

從上圖可以看到,只要蜀軍攻克襄樊,收復南郡全境,那麼攻取南陽也就不在話下。

只要拿下南陽和襄樊,就可以直搗曹魏腹地,進退自如。

北上可直取洛陽,西進可攻取長安,據雍涼之地,東出可進攻豫州、許昌。

當然,最好還是向西線進攻,不然東出攻打豫州,兗州等地,勢必會讓揚州的孫權坐立不安,最後在搞出什麼事情來。

只要孫權作壁上觀,想要看二虎相爭,那麼蜀軍克復荊襄,佔據雍涼,還於舊都,必然是不在話下!

如此一來,整個西北,半個中原腹地就會落入劉備之手。

到那時,只要劉備、諸葛亮的腦子不抽風,蜀漢以一敵二,完全不在話下。

關羽雖然北上攻取襄樊,但劉備及時調兵入荊州,守住南郡

關羽悍然發動“襄樊之戰”,並非是全無戰果。

實際上,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早就殺得襄陽郡內的曹兵人人自危,幾成驚弓之鳥。

襄陽郡中,除了由曹軍大將曹仁鎮守的樊城尚未攻克,其餘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就已經姓了關了。

雖然徐晃援兵一到,關羽措手不及,敗了一陣,但只要後院沒有失火,關羽完全可以退守襄陽城,將襄陽一線的地盤,重新歸入南郡治下。

這樣一來,只要是南郡不丟,關羽的襄樊之戰收復了一半襄陽之後,完全不用繼續擴大戰爭,直接回到我上述的第一種情況即可。

畢竟,曹魏政權的主心骨,曹操要死了。

孫權只要沒打下南郡,勢必不敢再輕舉妄動!

這個時候,諸葛亮當年的隆中決策,前兩步就完成了,只待天下有變即可。

而曹丕篡漢,就是那個大變!


盜帥夜留香YE


隆中對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對,就是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是正確的,可以實現的策對。如果只是空談之策,忽悠人的,就算劉備傻,後人也不都是傻子而去推崇。

隆中對,諸葛亮替劉備奪取天下的謀劃分兩步走。第一步先拿下荊州,再拿下益州,把自己的兩個漢室宗親先幹掉,取而代之,擁有自己的地盤和實力。第二步,連合孫權,由孫權從建業起兵,自己從荊州和益州起兵北伐,三箭齊發攻曹,讓曹操首尾不能兼顧,則中原可定,漢室可興矣!

第一步,在聯吳抗曹,赤壁之戰勝利後,走得很順,不僅佔了荊州,拿下了益州,在直接與曹軍交戰時,憑法正、黃忠英勇,斬了夏侯淵得了漢中,有了西路北上的橋頭堡,可謂順風順水。

剛打下的地盤,內部關係錯綜複雜,當地百姓需要安撫,與民休養生息,消化為自己基地。如果過幾年吃穩吃牢了,於東吳協調好,真如隆中對所規劃,是有很大可能拿下中原的。我們看後面幾場戰事:

荊州關羽出襄樊,水淹七軍,樊城岌岌可危,對曹軍是優勢,沒東吳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曹操只得從其它地方再調援軍守樊城。能調的軍隊最大可能是守在洛陽、鄴城的曹操親衛部隊。這樣洛、鄴己空。

諸葛亮一出祁山,戰略目標是長安,不戰而勝得隴西三郡,曹叡親征長安,帶的正是拱衛洛陽的十萬精銳。

如果這兩場戰役同時打響,洛陽守軍只能顧一頭,不是樊城就是長安,其結果總得失一地。而洛陽一丟,中原腹地洞開。如丟了長安,則是秦皇、漢祖戰略重演,曹操就很困難了。

東吳合肥,濡須一戰如也是同時開始,只要牽制曹軍東面無法抽軍支持中線和西線,就可以達到戰略目的。

那是不是全怪關羽冒進呢?其實也不全怪,是怪留給劉備、關羽的時間不多了。劉、關在得荊、益兩州時,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古時人均壽命不長,再不瘋狂就快死了,得天下的機會沒了!就這點上,劉備遠不如曹操,太急著當皇帝。在關羽死後不久,只偏安一隅之地的劉備,都忙著稱帝啦!諸葛亮雖能,但諸葛亮年輕,有時間慢慢等地盤消化,劉備等不了啦,關羽攻襄樊,不管劉備事先知不知道,心裡一定是贊成的。

我們後世之人,只能看著劉、關、張唱著“時間都去哪兒了”,走向落幕。





淨月暖陽


關羽的死是劉備離開關羽,進軍成都時已經計劃好的,為什麼不讓張飛趙雲等其他人鎮守荊州?

關羽內心裡不服諸葛亮,太傲氣,對於大哥劉備稱王也不願意,在政治上不願意完全效忠劉備,只願意效忠漢室,對於曹操給予的漢壽亭侯稱謂比較在意,對於劉備,他只認大哥,而不服大哥做皇帝!

剩下大家就可以想象他的下場了。

對於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勝,可以為劉備獲得江山,關羽敗,可以出師有名!


128華山論彩


劉家到東漢未年,己經到破鼓萬人擂時候。做為當最有強勢穩定代表人物劉表,劉璋。都是有厚實經濟基礎,軍事勢力也最為強大。都幹思百想以後認為沒有必要能力去擁護自家統治,再去大有能力作為。劉表死後荊州政權垮臺,地域分裂,大好機會劉備也得到地方。還是在漢中成王以後,荊州五地的南郡,零陵,武陵,上庸,房陵全部叛亂投敵。包括劉備的下舅子糜芳的江陵,是荊州最為堅固城市,都投奔東吳,加上早就投降長沙,和桂陽,對於劉家要成王成帝,天下人們深痛惡絕,都不擁護。

關羽兵敗樊城,損失不大。卻在麥城一夜之間潰散無人。連關羽父子也逃亡被殺。劉備領兵在東吳作戰的軍隊,更是垂頭喪氣,卸甲離船,一夜之間遇上吳兵。自相踐踏,不去抵抗,不是被殺。就是投降。完全沒有又為劉家去戰鬥,去犧牲的精神。大批逃亡投降,使劉備軍隊全部幾乎不戰自潰。隻身逃回的這樣精神狀態,這樣人心向背,能夠一統天下嗎?

不是關羽胡來,生在亂世,有能力不去作為,是英雄豪傑嗎?再說于禁統領七軍南下不是那裡打狼去了就是消滅他的,他能不戰嗎而去。他不戰能行嗎?劉家無法有中興機會,劉備更沒有一統天下實力,只是諸葛亮明知不能為而為之的死而後已罷了。

回頭看劉備歷史,劉備先敗在呂布手中 投奔曹操,劉協衣帶語,把他作為有作為的去聯繫。劉備藉口滅袁術人馬率軍外出,再入徐州獨立。曹操大軍一到徐州幾萬大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垮臺。逃跑進入河北袁紹那裡。官渡之戰失敗,又是徐州失敗,豫州失敗他的作為就是失敗。才進入劉表的荊州。

劉表是劉家宗室,劉表的才能是相當有才華的單槍匹馬進入荊州為牧。發展壯大成為擁兵十萬精兵,糧足民富。為漢未雄霸一方,據地數幹裡。先殺江東猛虎孫堅,後滅假帝袁術。恩威並著,招誘有方,群民敬服,愛民養土。外有張繡,內有蒯氏兄弟蔡瑁等幹才,並督交,揚,益三州軍事。在張繡與合擊曹操雙方互有勝負。曹操袁紹相持官渡。據守南陽張繡才按受謀土賈詡的建議。向曹操歸降。劉表喪失了邦助。袁紹派人求於劉表。,劉表即成他們連接能舉足成敗人物。卻不遣軍助辦,不肯協援曹操。只希望自保於(長)江漢(水)之間。觀天下之變。

部下韓嵩,劉先向劉表說,豪傑並爭,兩相持天下之所重只在於將軍。將軍若是希望亂有所作為,便應乘天下方亂而起。如若不然則應選擇一個能夠領導天下的而相從而安,不能只是安坐而觀望。所謂見賢不能助(指曹操)請和而不能得(指袁紹)如此兩家必將歸怨於將軍,將軍也不可能繼續從容自立了。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向而歸之。其勢勢必能滅袁紹然後必定帶兵南向以擊江漢恐怕將軍也不能抵禦其大軍。所以我為將軍計,不如舉州依附曹公。曹公必然會重待將軍。如此便可以長安福祚子孫晏然,這才才是真正的萬全之策。蒯越亦以此勸劉表。劉表在百思萬想卻沒有立即決定。劉備敗逃而來,劉表也沒有當之重才。只安排駐新野。成為自己北藩。可見劉家對於保衛自己天下並不重視。曹操遠征柳城時劉備勸說劉表起兵後襲許都劉表並不採納。

此後也表明劉家無走進取在諸侯爭霸,保持中立態度。同時劉表也不再向中央政府就交納稅收,不意染手劉家江山的中興。可見比劉備有才能很多劉表都認劉家大勢己去,別駕劉先都是看出漢劉漢完了。208年年秋初曹操領兵南下,荊州劉表病死,群臣擁立劉琮為繼承人,主張降曹操。在九月向曹操投降結束了劉表父子在荊州十九年統治。

劉備趁機打出抗曹大旗收納荊州名士一接納荊州五郡但收益州得漢中為漢王但荊州全失全無民心背漢劉家缺令戚信所致。


ww3721


關羽水淹七軍奪取襄陽,見好就收兵,不會失荊州,就沒有劉備夷陵之敗。劉關張都不會死那麼早,蜀漢可以按隆中對順利發展。能不能統一天下不知道,至少可以和曹魏勢均力敵,興復漢室很有可能。


秋天148836979


蜀漢人少地薄,資源匱乏,實難一統天下。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的原因,不然只會坐以待斃,滅亡是遲早的事。


金戈8925


關羽一個人說明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什麼!

先說關羽的大哥劉備的格局,創業當初立志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不像曹操志向,那是一統天下!

其二,打仗不僅需要勇武,更需要謀略,很明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關羽的忠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