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当年不胡来,刘备有没有可能一统天下呢?

飞龙在天9783


对于题主的问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在下才疏学浅简单聊聊我对此题的看法。

首先,有什么证据证明关羽是“胡来”?如何定义这个“胡来”?如果单看结果关羽丢失战略重地荆州江陵,最后兵败麦城让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这就是“胡来”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多少名将都“胡来”过,胜败乃兵家常事怎么可能一直赢?


如果你觉得关羽攻打荆州重镇襄樊不是时候是鲁莽的“乱来”我也不赞同这个观点,

第一,东吴的偷袭是背信弃义的卑鄙行为,如果东吴不偷袭襄樊之战胜负难分,最少荆州军团并不会全军覆没,在关羽攻打襄樊之前吴蜀之间有过和谈,即“湘水划界”,东吴占据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刘备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理论上讲,东吴吕蒙的偷袭是彻彻底底的背信弃义为人所不齿。在古代重信守义的前提下关羽有理由认为南境不会有大战,因此集结重兵攻击襄樊这只能是“大意”而不是“胡来”。

第二,襄樊之战虽然在当时非必要但确实对三国格局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策应了汉中战局,刘备与曹操对峙汉中,虽然最后曹操退兵但依然在长安以北集结重兵威胁益州门户,襄樊战役将北方的主战场转移至南方,减轻了汉中的军事压力,2.“湘水划界”之后刘备手中的诸郡缺乏防御优势,面对曹魏一线的江陵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想要稳定荆州拿下堡垒重镇襄樊两城至关重要,前可抵御曹魏后可防备东吴觊觎之心。关羽的军事行动虽然在当时并非必要但也绝对不是“胡来”。



第三,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关羽的军事行动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怎么能说是“胡来”,“天下有变”,有人说一定要等曹操死了,但是曹操称魏王不也是“变”吗?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能?

第四,战略结果,其一,关羽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曹操当时为避关羽锋芒曾经打算将天子从许昌迁往洛阳,但被阻止;其二,吕蒙偷袭关羽导致关羽兵败麦城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如果关羽战略意图不重要曹操也不会邀请孙权合击关羽,如果襄樊对东吴没有威胁,东吴也不会背信弃义攻击关羽,如果关羽只是意气用事,东吴也不会俘杀关羽,毕竟杀死关羽与不杀关羽后果是不一样的。这也证明关羽确实具备将帅之才,这样的人才怎么会“胡来”?

襄樊之战,是关羽在非必要的时间(当时没有必打的原因),打的一场有价值的战役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虽然最后的结果导致刘备军团丢失荆州,损失惨重,但这绝对不是关羽“胡来”的一场战役。



第二,刘备集团占据荆州是否可以统一,我的观点是存在可能性,但可能性比较低。

襄樊之战之后,三国确实经历过一些乱局,比如曹丕继位之争,比如曹丕时代的曹吴战争等等,但是襄樊之战时期蜀汉与曹魏的地盘面积虽然大致相当但人口、经济却差距很大,曹魏占据绝对优势,诸葛亮后期的北伐战役也坚持的蚕食战略(即一城一池的攻取平衡蜀汉与曹魏的差距),个人认为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原因,因为以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即使顺利占据长安也很难守住而且一旦失败则蜀汉万劫不复。

因此,刘备存在统一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非常的低。


古事今説


不可能。一统天下靠的不是某个人的能力,而是综合实力。在魏蜀吴这三国中,魏的实力最强,而且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虽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但刘备要一统天下谈何容易。

无论是在经济,人口,军队等方面,曹魏都最强。曹魏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众多,加上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经济实力大幅增加;而蜀汉,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东吴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这些数据生动的表明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

战争的胜负,比拼的是人才,更是经济实力。

即使关羽在世,没有刘备夷陵之败,刘备要想一统天下也是困难重重,不大可能。


阅读与思维


关羽失荆州

主要原因并不是北上进攻樊城,而是没有合理的安置好后方。

最终后院失火,被东吴、曹魏前后夹击,这才导致被走麦城,成千古遗恨。

所以说,关羽的胡来,既可以说是草率进攻樊城,也可以说是

如果说,关羽在有刘备大军配合,或者后方安置完美,不给东吴可乘之机,最终荆州不失的话。

个人感觉,蜀国还是有机会夺取天下的。

首先

荆州不失。

那么刘备的地盘就包括益州全境,汉中郡全境,荆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个郡。

零陵、武陵郡暂且不提,南郡乃四战之地,天下要冲,从南郡出兵,无论是北上攻魏,还是南下伐吴,都十分方便。

《三国演义》所谓的荆州,其实指得就是南郡。

也不知道罗贯中是不懂历史,还是有意为之,总之在书中,州、郡、城之间的关系,极为不明确,甚至于可以说,完全没有区分。

那么只要荆州在蜀汉集团的手中不失,那么事情的发展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关羽坐镇荆州,不主动进攻襄樊

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 获得汉中郡全境。

至此,刘备的地盘达到了一个全盛的状态,占有益州全境、汉中郡全境、荆州的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南郡除襄阳郡之外的大部分地区。

而到了七月,关羽就尽起江东之兵进攻襄樊,战争一直持续到了公元219年年末,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三郡落入孙权之手。

至此,荆州除南阳、襄阳二郡之外,尽数落入孙权之手。曹操也保住了襄阳和樊城。

可如果关羽主动进攻襄樊,那么孙权绝对不对刘备手中的荆州三郡动什么心思。

而曹、刘之间刚刚进行完一场汉中大战,双方都需要一个休整的时期。

所以,只要关羽不出兵进攻荆州,那么关羽就不会死。

关羽不死,就不会有所谓的“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张飞、黄忠这样的蜀汉顶梁大将就不会死,蜀汉六十万精锐也不会付之一炬,曹、孙、刘三方必将陷入一个短暂的平静。

而转过年来,到了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就会病逝,到了220年十月,曹丕就会代汉自立。

这个时候,蜀汉的机会就来了。

曹丕代汉自立的行为,完全给了蜀汉政权伐魏的口实。

此时刘备的大军已经休整了十五个月的时间,一旦大军北出南郡,攻取襄樊地区,必然声势浩大,如猛虎出笼,烈马脱缰,兵锋直指曹魏的“伪都”洛阳!

从上图可以看到,只要蜀军攻克襄樊,收复南郡全境,那么攻取南阳也就不在话下。

只要拿下南阳和襄樊,就可以直捣曹魏腹地,进退自如。

北上可直取洛阳,西进可攻取长安,据雍凉之地,东出可进攻豫州、许昌。

当然,最好还是向西线进攻,不然东出攻打豫州,兖州等地,势必会让扬州的孙权坐立不安,最后在搞出什么事情来。

只要孙权作壁上观,想要看二虎相争,那么蜀军克复荆襄,占据雍凉,还于旧都,必然是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整个西北,半个中原腹地就会落入刘备之手。

到那时,只要刘备、诸葛亮的脑子不抽风,蜀汉以一敌二,完全不在话下。

关羽虽然北上攻取襄樊,但刘备及时调兵入荆州,守住南郡

关羽悍然发动“襄樊之战”,并非是全无战果。

实际上,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早就杀得襄阳郡内的曹兵人人自危,几成惊弓之鸟。

襄阳郡中,除了由曹军大将曹仁镇守的樊城尚未攻克,其余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就已经姓了关了。

虽然徐晃援兵一到,关羽措手不及,败了一阵,但只要后院没有失火,关羽完全可以退守襄阳城,将襄阳一线的地盘,重新归入南郡治下。

这样一来,只要是南郡不丢,关羽的襄樊之战收复了一半襄阳之后,完全不用继续扩大战争,直接回到我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即可。

毕竟,曹魏政权的主心骨,曹操要死了。

孙权只要没打下南郡,势必不敢再轻举妄动!

这个时候,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决策,前两步就完成了,只待天下有变即可。

而曹丕篡汉,就是那个大变!


盗帅夜留香YE


隆中对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对,就是根据当时的天下形势,是正确的,可以实现的策对。如果只是空谈之策,忽悠人的,就算刘备傻,后人也不都是傻子而去推崇。

隆中对,诸葛亮替刘备夺取天下的谋划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拿下荆州,再拿下益州,把自己的两个汉室宗亲先干掉,取而代之,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实力。第二步,连合孙权,由孙权从建业起兵,自己从荆州和益州起兵北伐,三箭齐发攻曹,让曹操首尾不能兼顾,则中原可定,汉室可兴矣!

第一步,在联吴抗曹,赤壁之战胜利后,走得很顺,不仅占了荆州,拿下了益州,在直接与曹军交战时,凭法正、黄忠英勇,斩了夏侯渊得了汉中,有了西路北上的桥头堡,可谓顺风顺水。

刚打下的地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当地百姓需要安抚,与民休养生息,消化为自己基地。如果过几年吃稳吃牢了,于东吴协调好,真如隆中对所规划,是有很大可能拿下中原的。我们看后面几场战事:

荆州关羽出襄樊,水淹七军,樊城岌岌可危,对曹军是优势,没东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曹操只得从其它地方再调援军守樊城。能调的军队最大可能是守在洛阳、邺城的曹操亲卫部队。这样洛、邺己空。

诸葛亮一出祁山,战略目标是长安,不战而胜得陇西三郡,曹叡亲征长安,带的正是拱卫洛阳的十万精锐。

如果这两场战役同时打响,洛阳守军只能顾一头,不是樊城就是长安,其结果总得失一地。而洛阳一丢,中原腹地洞开。如丢了长安,则是秦皇、汉祖战略重演,曹操就很困难了。

东吴合肥,濡须一战如也是同时开始,只要牵制曹军东面无法抽军支持中线和西线,就可以达到战略目的。

那是不是全怪关羽冒进呢?其实也不全怪,是怪留给刘备、关羽的时间不多了。刘、关在得荆、益两州时,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古时人均寿命不长,再不疯狂就快死了,得天下的机会没了!就这点上,刘备远不如曹操,太急着当皇帝。在关羽死后不久,只偏安一隅之地的刘备,都忙着称帝啦!诸葛亮虽能,但诸葛亮年轻,有时间慢慢等地盘消化,刘备等不了啦,关羽攻襄樊,不管刘备事先知不知道,心里一定是赞成的。

我们后世之人,只能看着刘、关、张唱着“时间都去哪儿了”,走向落幕。





净月暖阳


关羽的死是刘备离开关羽,进军成都时已经计划好的,为什么不让张飞赵云等其他人镇守荆州?

关羽内心里不服诸葛亮,太傲气,对于大哥刘备称王也不愿意,在政治上不愿意完全效忠刘备,只愿意效忠汉室,对于曹操给予的汉寿亭侯称谓比较在意,对于刘备,他只认大哥,而不服大哥做皇帝!

剩下大家就可以想象他的下场了。

对于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胜,可以为刘备获得江山,关羽败,可以出师有名!


128华山论彩


刘家到东汉未年,己经到破鼓万人擂时候。做为当最有强势稳定代表人物刘表,刘璋。都是有厚实经济基础,军事势力也最为强大。都干思百想以后认为没有必要能力去拥护自家统治,再去大有能力作为。刘表死后荆州政权垮台,地域分裂,大好机会刘备也得到地方。还是在汉中成王以后,荆州五地的南郡,零陵,武陵,上庸,房陵全部叛乱投敌。包括刘备的下舅子糜芳的江陵,是荆州最为坚固城市,都投奔东吴,加上早就投降长沙,和桂阳,对于刘家要成王成帝,天下人们深痛恶绝,都不拥护。

关羽兵败樊城,损失不大。却在麦城一夜之间溃散无人。连关羽父子也逃亡被杀。刘备领兵在东吴作战的军队,更是垂头丧气,卸甲离船,一夜之间遇上吴兵。自相践踏,不去抵抗,不是被杀。就是投降。完全没有又为刘家去战斗,去牺牲的精神。大批逃亡投降,使刘备军队全部几乎不战自溃。只身逃回的这样精神状态,这样人心向背,能够一统天下吗?

不是关羽胡来,生在乱世,有能力不去作为,是英雄豪杰吗?再说于禁统领七军南下不是那里打狼去了就是消灭他的,他能不战吗而去。他不战能行吗?刘家无法有中兴机会,刘备更没有一统天下实力,只是诸葛亮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死而后已罢了。

回头看刘备历史,刘备先败在吕布手中 投奔曹操,刘协衣带语,把他作为有作为的去联系。刘备借口灭袁术人马率军外出,再入徐州独立。曹操大军一到徐州几万大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垮台。逃跑进入河北袁绍那里。官渡之战失败,又是徐州失败,豫州失败他的作为就是失败。才进入刘表的荆州。

刘表是刘家宗室,刘表的才能是相当有才华的单枪匹马进入荆州为牧。发展壮大成为拥兵十万精兵,粮足民富。为汉未雄霸一方,据地数干里。先杀江东猛虎孙坚,后灭假帝袁术。恩威并著,招诱有方,群民敬服,爱民养土。外有张绣,内有蒯氏兄弟蔡瑁等干才,并督交,扬,益三州军事。在张绣与合击曹操双方互有胜负。曹操袁绍相持官渡。据守南阳张绣才按受谋土贾诩的建议。向曹操归降。刘表丧失了邦助。袁绍派人求于刘表。,刘表即成他们连接能举足成败人物。却不遣军助办,不肯协援曹操。只希望自保于(长)江汉(水)之间。观天下之变。

部下韩嵩,刘先向刘表说,豪杰并争,两相持天下之所重只在于将军。将军若是希望乱有所作为,便应乘天下方乱而起。如若不然则应选择一个能够领导天下的而相从而安,不能只是安坐而观望。所谓见贤不能助(指曹操)请和而不能得(指袁绍)如此两家必将归怨于将军,将军也不可能继续从容自立了。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向而归之。其势势必能灭袁绍然后必定带兵南向以击江汉恐怕将军也不能抵御其大军。所以我为将军计,不如举州依附曹公。曹公必然会重待将军。如此便可以长安福祚子孙晏然,这才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蒯越亦以此劝刘表。刘表在百思万想却没有立即决定。刘备败逃而来,刘表也没有当之重才。只安排驻新野。成为自己北藩。可见刘家对于保卫自己天下并不重视。曹操远征柳城时刘备劝说刘表起兵后袭许都刘表并不采纳。

此后也表明刘家无走进取在诸侯争霸,保持中立态度。同时刘表也不再向中央政府就交纳税收,不意染手刘家江山的中兴。可见比刘备有才能很多刘表都认刘家大势己去,别驾刘先都是看出汉刘汉完了。208年年秋初曹操领兵南下,荆州刘表病死,群臣拥立刘琮为继承人,主张降曹操。在九月向曹操投降结束了刘表父子在荆州十九年统治。

刘备趁机打出抗曹大旗收纳荆州名士一接纳荆州五郡但收益州得汉中为汉王但荆州全失全无民心背汉刘家缺令戚信所致。


ww3721


关羽水淹七军夺取襄阳,见好就收兵,不会失荆州,就没有刘备夷陵之败。刘关张都不会死那么早,蜀汉可以按隆中对顺利发展。能不能统一天下不知道,至少可以和曹魏势均力敌,兴复汉室很有可能。


秋天148836979


蜀汉人少地薄,资源匮乏,实难一统天下。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的原因,不然只会坐以待毙,灭亡是迟早的事。


金戈8925


关羽一个人说明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

先说关羽的大哥刘备的格局,创业当初立志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不像曹操志向,那是一统天下!

其二,打仗不仅需要勇武,更需要谋略,很明显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关羽的忠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