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先滅大理,其實對滅南宋作用並不明顯,為何還要捨近求遠?

一切一切都沒了


話不是這樣說的。

蒙古滅大理,形成對大宋帝國的弧形包圍,這才有了後來從三個方向同時夾擊南宋。倘若不是出現意外,南宋歷史很可能被提前終止。

下面我就來略說一下這段歷史。

蒙哥上臺後,積極著手準備對南宋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蒙古軍橫掃天下,戰鬥力之強,舉世無雙。其實蒙古軍隊不僅作戰頑強,在戰略上亦有高人一等之處。為了消滅南宋,蒙古制定了一個大戰略,即先攻川蜀南部的大理國及西南夷,完成對南宋帝國的大包圍。蒙哥把攻略雲南的任務,交給弟弟忽必烈。

要繞過四川攻略雲南,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忽必烈率蒙古軍隊從四川西部的崇山峻嶺穿行,越過大渡河,行山谷兩千餘里,乘革囊木筏渡過金沙江,歷經艱辛,抵達雲南。1253年底,忽必烈征服雲南大理國後北返,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掃蕩西南諸蠻族部落。到1257年,蒙古完全征服西南夷與安南。這樣,蒙古人在北、西、西南三面包圍南宋帝國,就只差沒有海面封鎖了。

征服南宋的時機已成熟!

公元1258年,蒙哥汗下詔,大舉侵宋。

蒙哥的計劃是這樣的:兵分三路,先佔領南宋的西部與中部,而後向東挺進,滅掉南宋。三路人馬分別從北面、西面、西南面挺進。其中蒙哥大汗攻川蜀,得手後順長江而下:忽必烈從北面進攻,奪取鄂州;兀良合臺從安南出師,向北進攻,在鄂州與忽必烈會師。

蒙古人南北夾擊,東西並舉,聲勢浩大,南宋朝廷大為震驚。

兀良合臺率南路兵團從西南揮師入廣西,攻取賓、象兩州後,入靜安府(廣西桂林)。然後向北進軍入湖南,攻辰州、沅州,進抵潭州(湖南長沙)。

蒙古軍北路兵團兵分兩路,一路由忽必烈率軍出大勝關,一路由張柔率軍出虎頭關,分道並進,勢如破竹,進逼鄂州。

根據蒙古人的計劃,蒙哥在奪取四川后,即順長江而下,與忽必烈、兀良合臺會師鄂州。如果這一戰略得以完成,蒙古大軍將完全分割包圍殲滅南宋鄂州以西的抵抗力量,西部將完全落入蒙軍之手。鄂州淪陷後,蒙軍三路大軍會師後揮師東向,南宋朝廷恐怕就完蛋了。

應該說,蒙古人的戰略是極其高明的。其中兀良合臺從大理出兵往北攻,與忽必烈飲馬長江,是非常漂亮的一擊。不過,蒙哥百慮而一失,他沒有想到,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一座彈丸之大的山城,竟然毀滅了他的夢。

這個不起眼的人物叫王堅,這座彈丸之地名叫釣魚城。

在蒙軍三路出擊方向中,重點方向是川蜀。蒙哥親自指揮攻蜀之戰,顯示必得之決心,蒙軍前鋒長驅直入,攻克成都,又連下彭、漢、懷、綿諸州,威、茂諸蕃,紛紛投降蒙古。蒙哥大汗聞前鋒得勝的消息後,遂渡過嘉陵江,攻劍門關,破苦竹隘,圍長寧山,鵝頂堡不戰即降。隆州、雅州、利州、隆慶、閬州、蓬州、廣安等地,要麼被攻破,要麼舉旗投降。

蒙哥攻克閬州後,隨即向南挺進,進攻合州(重慶合川)。只要再攻下合州,蒙軍東進的路就暢通了。然而,誰都沒曾想到,這座小小的釣魚城,竟然成為上帝折鞭處。

蒙哥大汗原本認為,只消一紙招降書,便可不戰而奪取合州。然而,合州知州王堅已下定決心,與合州釣魚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這座軍事史上著名的堡壘,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功可過十萬師”的巨大作用。

釣魚城保衛戰從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拉開序幕。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騎兵竟然只能望城興嘆。經過半年的激烈交鋒,蒙軍傷亡慘重,大將汪德臣被釣魚城守軍以巨石擊中而死。更要命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意外身亡。

蒙哥是怎麼死的,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蒙哥被釣魚城守軍射傷,傷勢發作不治而亡。另一種說法,蒙哥是染病而死的,當時蒙古軍中傳染病流行,士卒病倒甚多,蒙哥染疾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死因是什麼,蒙哥死於釣魚城外是事實。

蒙哥一死,蒙古軍放棄攻打釣魚城,史天澤等將領護送蒙哥靈柩北歸,合州由此而得以保全。釣魚城之戰,是蒙宋戰爭中的重要一戰,倘若戰敗,蒙哥順長江而下,與忽必烈、兀良合臺會師,那麼南宋恐怕大勢去矣。

由於釣魚城之戰打破了蒙軍三路會師鄂州的計劃,而蒙哥之死,又使得蒙古高層出現權力之爭。忽必烈原本打算依照原計劃,攻下鄂州。然而,

從北地傳來消息,蒙古諸王侯謀立阿里不哥為大汗。不得已之下,忽必烈不得不撤師北返,同時命令正在潭州作戰的兀良合臺渡江北歸。兀良合臺接到命令後,遂引兵北上,隨忽必烈返回蒙古。

這次蒙古的進攻是非常危險的,戰略選擇是非常高明的。兀合良臺從大理出兵,絕對是一著妙棋,從南宋守備薄弱的西南方向為突破口,一口氣打到長江,實在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如果不是王堅力守釣魚城與蒙哥意外身亡,蒙軍這次大包抄作戰或許將成為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

因此,蒙古滅大理,對南宋進行大迂迴包抄作戰,並非作用不明顯,南宋帝國逃過一劫,實是僥倖。


君山話史


蒙古一開始並沒有實行先滅大理、再滅南宋的策略,而是從北向南按正常路徑推進,先滅南宋,再滅大理與越南等國。蒙哥汗在位時,執行的就是這一策略。本來,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沒有想到在滅宋之戰中遇到最為激烈的抵抗。尤其是襄陽之戰與釣魚臺之戰中,竟然久攻不下。釣魚臺之戰更是打了四十年,蒙哥汗親自上陣,竟然被隕命當場。與其他當時被滅的國家相比,南宋是蒙古人最難啃的骨頭。

蒙古汗去世後,繼位的忽必烈改變了策略,採取先滅大理,再滅南宋的策略。從大的格局看。蒙古人先滅大理,乃至大理南面的越南。然後從南邊往回打。在西邊,蒙古人攻下了四川,從西往東打。而南宋的東邊是大海。這樣,從北面、西面、南面,蒙古人就對整個南宋形成了包圍之勢。正是這一圍殲策略,將南宋政權逼入了大海之中,直接導致南宋皇帝跳海而亡,數十萬南宋軍民隨之跳海殉國的結果。可見,蒙古先滅大理,後滅南宋的戰略是正確的,雖然打得艱難,但最終勝利實現了其滅亡南宋的戰略意圖。並非捨近求遠之舉。

大理是比南宋更容易打的地方,從弱處著手,先弱後強,是忽必烈與蒙哥汗在如何打天下的分歧所在。事實證明忽必烈的戰略是正確的,而蒙哥汗靠一勇之力是錯誤的。蒙哥為他的“勇敢”付出了生命代價。而忽必烈依靠他的正確方針,最終成為元朝的建立者。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這是個迂迴戰略,意圖很明顯,至於對滅亡南宋作用不大,是因為蒙古人在草原上的經驗在大西南的地理環境中並不適用,草原沙漠地區,地形較為平坦,適合大迂迴戰略,但是大西南地區地形極為崎嶇複雜,往往一個關口即能擋住數十萬大軍。

歷史經驗顯示由大西南攻入中原地區成功的僅有劉邦,這得益於當時的大分裂政治形式以及對手項羽的腦殘過度,放棄關中地區返回蘇北地區,其它時間大都是由關中或者湖北地區攻入西南地區。

例如蜀地先被劉備由湖北進軍攻破,後被司馬家族派軍由陝西攻破,元末蜀地被湖北軍閥明玉珍攻破,明氏又被東部的朱元璋攻破,明末蜀地被張獻忠由陝西攻破,旋即被佔據中原的清軍攻破,近代龜縮入蜀地的蔣氏輕鬆被本朝攻破,西南地區有地理屏障優勢,為何難以堅守?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中東部的人力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

蒙古人攻破南宋還是由攻破中部地區的襄陽開始,而且使用了中原的人力資源和經濟力量,攻滅南宋的軍隊乃是北方漢族軍隊,將領也是漢人,張弘範即是,忽必烈實施的新戰略成功了,蒙哥汗的迂迴戰略隨著他本人被擊斃而失敗,但是卻為後世中國佔據大西南打下基礎,要知道,唐朝和宋朝是沒有完全控制大西南的,唐朝衰敗與進攻南詔國潰敗有重大關係。


軍都長弓


蒙哥大汗在位的時候,他的戰略是先南宋後再大理。但是忽必烈對於攻打南宋的難度有著清晰的認識,所以忽必烈在先打南宋還是大理的戰略問題是上有著巨大的分歧。真是這種分歧讓蒙哥自己賭氣帶兵攻打南宋,結果賠了自己的小命又折兵。蒙哥的慘敗也讓忽必烈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戰略選擇是正確的。於是當忽必烈繼位之後就實行了先大理後南宋的戰略。

當然忽必烈作為一個軍事家,選擇先大理後南宋也是有道理的。首先是從正面攻打南宋,比較難以攻下。南宋不僅佔據著長江沿線的各種天險和堡壘,而且很分佈著南宋的大部分軍隊。可以說南宋在長江一線,經過長期的軍事經營,是一道非常堅固有效的防線。蒙古要是想直接正面攻取很可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其次是南宋的後方比較空虛,駐軍較少不說,防禦工事比長江一帶大大的不如。長久以來在後方,南宋基本上沒有經營任何的戰略要點。蒙古軍隊攻下的難度係數自然大大降低了。另外,蒙古軍隊先打大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攻其不備的效果。南宋的將領一直以為蒙古只會正面進攻。蒙古軍隊選擇後方進攻,在一定程度也有奇兵的效果。進一步減少了滅掉南宋的難度。


歷史擺渡人


不錯,實際效果並不佳,是盲目遵從成吉思汗遺訓的結果。鐵木真是用大迂迴戰略滅了西夏,即主力不從寧夏下手,而是繞道新疆、河西走廊,從西夏腹背進攻得手。

一招得手吃遍天,鐵木真遺訓滅金也得這麼幹,所以才有拖雷率軍取道宋境,與宋聯合,再度得手。所以滅宋的時候,滅大理,從西南大迂迴就成為自然而然的戰略。

可大理太遠,交通不便,蒙古損失慘重才拿下,以致後來南北夾擊南宋,大理方面軍兵力不足進攻廣西失敗,大迂迴戰略破產。

等到忽必烈登基,再度滅宋的時候,就拋棄了大迂迴戰略,而採取降將劉整的中心突破的戰略,操練水軍,先取襄陽。


預知今天


蒙古善於大迂迴、大包超作戰。蒙古用這個戰略滅了金,但是在攻擊宋遭到意外頑強抵抗:蒙哥也死在釣魚城下。所以滅大理包圍宋的戰略沒有立杆見影。

但是大理的滅亡對宋是不小的打擊,宋又堅持了幾年,無奈大勢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