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書法時要如何博採眾長?都要進行練習和臨摹嗎?

書法影響力


博採眾長不是那麼容易的。

當下很多學書的朋友,把博採眾長,轉益多師片面理解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結果一樣也不深。寫來寫去,始終停留在入門或未入門階段。

凡事得講過程。

書法的學習,得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規律。知道哪些是醜,哪些是美。不能僅想當然以貌取字的優劣。別人批評印刷體館閣體時,不少人還振振有詞,不好看的就不是好書法。說難聽點叫淺薄無知,說好聽些,欣賞力有待提高。

學習之路,無非兩條。先五體皆涉,再專攻一家或先精一體再旁通諸體。

待一體既精,五體(泛指多體,籠統說法,除篆隸楷行草。楷又分魏碑,唐楷兩主要流派,從大小上可分小楷,中楷...不再一一列舉)皆通其意情況下,方可立足某一書體,開始博涉。比如,五體已通,又已通蘇東坡行書,那麼下面就要立足蘇東坡,對歷代行書進入博採眾長。不僅是史上名家,那些歷代二流,甚至一些不知名的,當代較優秀的,都可以取其長處。其根本在蘇。這一點是不能變的。

化而用之的最後,可能蘇的外形已經完全扔了,但行家依然知其出處。外行則不知其所以。就好比一個人,換了套衣服(外形),甚至走路姿勢,說話腔調也變了。但骨子裡氣質,性格卻沒變。非熟識此人,一般人看不出來。






王羲那個之


學習書法要如何博採眾長,是否都需要臨摹和練習?

如題,練習書法當然要博採眾長,至於是否都需要臨摹和練習,那就另當別論了。

為什麼呢?沒那麼所時間啊。那怎麼辦?讀帖啊。

對於練習階段來說,我們主張找一本適合自己風格的或者是自己喜歡的墨本字帖,下笨功夫,不輕易換,盡得其結體、筆法。

要注意,字是寫出來的,不是描出來的。

臨帖時切忌描塗做作,單純為追求像而寫。不怕先看,用手描摹其行筆路線都行。

先畫橫、豎,畫圈,掌握筆性,墨性,紙性。

臨哪家的貼,建議多看作者的傳記,瞭解這個人,這個時代。這樣有利於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寫。

譬如蘭亭序,你得知道魏晉是一個什麼樣時代,王羲之是個什麼樣的人。

之所以要博採眾長,一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些個性可能偏向於某一個方面,兼習他家,容易補足。還以有一點就是,後世有對某一人的字的解讀和經驗之談,比如米芾對二王。多看米芾有助於準確把握王字。

對於博採眾長,還有就是不僅僅侷限於讀若干家的帖,還要博採歷代的書論、書評,便於形成書法藝術的準確審美追求,避免偏執,那樣就寫成偏離審美主流的醜書了,是大惡。

博採眾長,當然同時要摒棄諸惡,就要拋棄書家的不良習氣,尤其不能拿不良習氣當風格。這個可能需要練習一段時間以後,對書法藝術等有了相對的理解以後了。

歷代的書論中,有對各書家法貼的源流等的評述,看這個可以知道這個帖的淵源,既然要博採眾長,那當然也要追本溯源。

總結來說,對於如何博採眾長,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臨帖,讀帖。

二、瞭解所臨之帖的作者及時代文化特徵。

三、多看書論、書評中對這個人的評述。

四、追隨他的淵流讀帖,甚至臨寫。

五、多讀傳統文化著作,比如詩經,離騷,論語,道德經,歷代詩詞等。

六、學點文字學,便於知道字源

七、涉獵與書法關聯的領域,如篆刻、文房用具用品的知識等。

篇幅短少,不能盡言,這個要看各人悟性的。

初學如果只是為了把字寫好,建議選魏晉楷書,如果想要在書法道路上走的遠一些,建議先寫篆隸,便於以後涉及行草。











昭明書館


通過一個字帖,練習書法的基本的技法,訓練自己對於書法筆法、結構、章法和風格的理解能力,然後,以這一家書法為基礎,再試著去學習其它的書法風格,如果一開始就學習各家書法,那麼必然會導致書寫風格的雜亂無章,容易走火入魔,到最後什麼也學習不到。

書法的筆法和結構都是相通的,學好了一家,再去練習其它風格的字體,就會輕鬆很多,他們之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好像做到能夠融會貫通,必須要把一家書法學通、學透。



當然也有一些人,一開始什麼都學習,學習的字帖很寬泛,並沒有一個主攻方向,學完之後再選擇一個主攻方向,他是逆向的學習,這需要有非常專業的老師指導,最後還是需要把這些內容正向的學習一遍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提前選擇一個主攻方向比較好。

總之,書法需要博覽群“書”,但是前提是先練好一家書法。


喜歡書法的作品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學習書法要如何博採眾長,是否都需要臨摹和練習?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特別好。這也是好多學習書法的朋友們困惑的一個問題。下面就以我自己的實踐心得分享一二,供大家參考。

首先博採眾長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這種能力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要能找到眾之所長之所在。

第二個方面就是要根據自己不同的學習階段,決定是否需要博採眾長。在剛開始的階段,博採眾長,只是流於抄寫字帖,因為這個時候我們並不具備找到眾之所長之所在的能力。後面的階段,如果我們已經達到入帖的程度,這個時候我們有了基本的書法審美,同時有了自己的碑帖立足點,需要在自己確定的方向上博採眾長,這個階段是可以的。

但無論是哪個階段都需要做臨摹和練習。唐朝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說我們對字帖要觀察精細入微,臨摹精準。我們看看趙孟頫臨摹的《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就可以明白,趙孟頫在臨摹上下的功夫了。











韓風偉650


練習書法時如何博採眾長?都要進行練習臨摹嗎?我們就這一初學者關心的問題來談一談書法如何博採眾長。


先回答後面的一問。你要採人家的長,不練習臨摹能採得到嗎?就好比你要採摘一朵鮮花,最起碼你得看見這朵花,然後走近它,在伸手能夠採摘到的地方才能辦到。你要博採眾家之長,你首先要知道人家的長處在哪裡。要得到他的長處,你只有臨摹練習,才可能得到。你說是不是?

如何把眾家之長和諧的融合於自己的書法之中?是不是在一個字中這一點用王羲之的,那一橫用顏真卿,又一鉤用虞世南……這樣的混搭?這樣集百家千家於一身就是“博採眾長”?這叫吃“百家飯”。純粹的“叫花子”體。



書法構成的元素是筆法和結構。不同的用筆,構成風格各異的流派。博採眾長,是在臨習諸家風格時的潛移默化。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不是一朝一夕的東拼西湊。當你臨遍天下名家的時候,他們優秀的東西會自然而然的灌注在你的筆下。你根本就不用操心把他們的東西如何綁定在你身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精臨天下。你今天的精臨天下,換回來的,就是明天的“君臨天下”!


子衿書法


一、古人云:“博採眾家長,始得龍鳳飛。”要想達到“龍鳳飛”,就必須博採眾家長,吸收為我所用。

二、如何博採眾家長?就是要廣獵碑帖。比如學楷書,學了顏體,還得學歐體、趙體、柳體中的一兩種以上;比如行書,學了《聖教序》,還要學《蘭亭序》,還可以學米芾的、蘇東坡的、顏真卿、趙孟頫、王鐸、文徵明




等人的。學多種字體、學多種碑帖,融會貫通,你才能真正做到出帖,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每涉獵一種碑帖,臨習是必不可少的功課。採用摹寫、對臨、背臨的哪一種,這完全看個人,看你熟練程度。但你前面先臨摹,熟練了後面一定要背臨。如果你眼力好、記性好、功底好,那你看熟了可直接背臨。


墨海軒書法


人們都說,學習書法要博採眾長,要如辛勤的蜜蜂,採百家之花、釀一家之蜜。

書法學習要如何博採眾長?該不該都要臨摹和練習?我覺得這些問題是應該講究方式方法的,應該辯證的來看待。

真正涉獵到書法領域才會發現其博大精深。瞭解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百花園裡,從各書體完備的時間順序看依次有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各種書體又有多種不同的風格形態。以篆書為例,秦統一六國以前的甲骨文、石鼓文,籀文等等統稱大篆,秦以後的小篆,經1000多年綿延下來風格形態也都不盡相同。其他書體比篆書的風格形態的豐富程度更甚。

請問如何博採眾長?如何一一臨習?

我覺得學習書法也要講究“術業有專攻”。學習書法應該從既有的篆、隸、草、行、楷五種書體當中選擇出一種,先確定學習方向,再選擇起點高又易於臨習的名家法帖,從基本功入手,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用筆技巧、書寫技巧,把基本用筆技巧等掌握紮實後,先對臨,學習基本形態,章法佈局,再背臨,掌握書家精髓與神韻,達到“入得了貼,出得了帖”。最後再臨習同一種書體不同風格名家法帖,“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形成一定風格之後,再涉獵一下其它書體,進一步“博採眾長”開拓視野,豐富經驗,提高創作水平。沒有必要都臨摹練習,一定要選擇技巧高超,經得住時間檢驗的法帖。





小於84288286


學習書法,要博採眾長。那麼,什麼是眾長?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如果不瞭解眾長,如何博採?

什麼是眾長呢?比如學習楷書,就應當瞭解顏、柳、歐、趙等書法大家楷書的長處。顏真卿楷書的長處是: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化瘦硬為豐腴,結體寬博恢宏,骨力勁道凜然;柳公權楷書的長處是:結體遒勁,字字嚴謹,一絲不苟,險而不怪,潤而不肥,起止分明,稜角外露,盡顯骨力,富於變化;歐陽詢楷書的長處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指法沉實,力貫毫端,八方充滿;趙孟頫楷書的長處是:結體寬博沉穩,運筆酣暢圓潤,刪繁就簡,變古為今。

以上是對四大書法家楷書長處的簡要概括。博採眾長就是把多個書法家書法的長處學到手,溶入到自己的書法作品裡。

那麼,博採眾長,是不是每個書法家的作品都要練習和臨摹呢?對每個書法家的書法都要練習和臨摹,是必須的,只有通過多練習多臨摹,才能較好地掌握每位書法家書法的長處,進而達到博採眾長,溶於一爐的目的。除練習和臨摹之外,還要善於讀帖。對各位書法大家的法帖要反覆閱讀,認真琢磨,要天天讀,夜夜思,搞清並牢記他們書法的長處。有個故事說,王羲之讀帖後,睡覺時常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練習。有一次他把妻子的身體誤作了自己的身體。他妻子說,你有你的體,為什麼在我的體上練習?妻子話對王羲之觸動很大,心想,練習書法,不但要臨摹、讀帖、反覆琢磨,還要有自己的體才行。從而創立了王體書法,成為書法大家。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暫且不說,但這裡說的讀帖練字的精神還是可以借鑑的。博採眾長,不但要練要臨,還要讀,讀帖是學好書法的重要門徑之一。

此外,還要具有一定的天賦,也就是所謂悟性。悟性較高,就能夠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各位書法家書法的長處,併為己所用。同時還要掌握書寫技巧,這個也需要悟性,有些人沒練過書法,寫出字來大家都說好看,這就是悟性(天賦)使然。悟性較高,又肯於下苦功夫,博採眾長,寫好書法,是不成問題的。

筆者是書法愛好者,悟性低,資質差,儘管瞭解一些書法知識,但始終是心有餘而技不足,手、筆不隨心願,因此,在書法上至今沒能取得半點成績,——遺憾。

下圖於佑任書法。



遼西布衣10


中國的書法浩如煙海,燦若繁星,可以數得過來的名家名帖不下萬千,基本都各具姿態各有千秋,要想全部臨習一遍,寫出點顏值特點來,恐怕鬍子也白了。

所謂的博採眾長,並不是要全部臨帖。

如果有老師指點,可以從萬千法帖中選取喜好的幾張來臨摹,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哪一帖都要臨。

我的個人主張是,臨摹哪個捨棄哪個,不單要看個人的好惡,還要看其人的資質和特色——一個明明楷書寫得很端莊成型的人,自己又喜歡寫楷書,卻偏要去練草書,那你這不僅提不起興致,成功的幾率也偏低。

“博採眾長”,並不是這一筆來自王獻之,那一筆出自顏真卿,另一筆出自蘇東坡。幾種寫法相互摻雜相互混淆,只能是寫得不倫不類,成了猜不透摸不準的四不像。

所謂博採,是從萬千法帖中找到可循的規律和可仿的對象,揉在一起融合成自己的獨有形態,具備了自己的獨家風格,整體字跡處於規範的運行軌跡當中,使得整幅字體符合審美的規律和架構。

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一味拼湊,只能是非驢非馬,狗屁不通。就像那個邯鄲學步的痴人,最後竟然連走路的姿勢都不會了,只能慘兮兮的爬回家去。


龍吟148119260


舉個例子,不談書法

如今是大數據時代

電腦、人腦

其實裡面裝的東西越豐富

越有條理

到我們應用時、分析時

可調取的素材、資源就有好的支持。

如果我們的電腦、大腦裡儲存的東西非常少,且沒有條理。

那麼在應用分析時

就會

無木之木

無緣之水

就會胡編亂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