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懸棺,古人如何將百斤棺材送上懸崖峭壁?

蒼雁


我認為是這樣的,其實大可不必這麼麻煩的。記得我讀初中時,寢室是由之前的教室改的,教室一般都很大,但是都會有兩個門,可是門卻很小。大家都知道,學校裡宿舍的床都是上下鋪。我們那個床都是木頭的,而且床與床都連在了一起。當時我就在納悶,這床是怎麼搬進來的。後來剛好我們村有個木匠,他參與了學校床的打造。他告訴我們是先將木材,刨床等材料和工具運到教室裡,然後就在教室裡打造,最後將床拼起來就可以了。到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是這樣啊!

所以我認為這些在洞穴裡的懸棺可能就是先把材料和工具先運進去,就在洞穴裡進行打造的,打造完成後再拼裝成型。這用繩索吊木材和工具可比吊一個幾百斤的棺材輕鬆多了對吧。

那麼還有一種懸棺是懸在峭壁上的。這個我認為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個很有名的典故叫做明修棧道對吧。我們可以先在要放懸棺的地方修一條短的棧道,建的比棺木稍微寬一些和長一些,到時方便當棺木放在棧道上時,幾個人依舊可以自由走動轉身即可。修棧道其實也是很辛苦也很危險的。這個大家可以看看修建紅旗渠的視屏和圖片就知道了,當時國家太窮,不可能實現機械化,都是用繩子將人吊在半空中,左手拿鑿子,右手拿鐵錘,一錘一錘砸出來的。這種畫面我是見過的,之前人們山上修路,打炮眼,就是這麼幹的。看著就叫人心驚膽顫,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那種畫面。那麼修棧道也是這樣的,人吊在半空中,首先在山的懸崖陡壁上鑿孔,然後把木樁打入孔中一部分,留在孔外一段橫木上固定支架木樁,再用多個橫木在支架上打成龍骨,最後 在平行的龍骨上鋪上木板,就形成人員可以通行凌空棧道。這裡不需要修多長,比棺木稍微長個一米就夠了。先在家裡把棺木的各邊的板材都打造好,然後運到棧道上方的山頂。先用繩索放四個人下來,然後山頂的人首先將棺木的底板吊下來,這比吊運整個棺材肯定輕鬆多了,當然之前吊運下去的人員肯定也得帶些錘子等木工工具,然後依次將前後左右的棺材板掉下去,掉一塊下去時,棧道上的四個人就可以拼一塊,最後前後左右的棺木都吊下去了,棺材就拼好了,就剩棺材蓋了。然後再把要葬的人吊下來,裝進棺材裡,人估計最輕,比那幾塊棺材板都輕,最重的就是棺材蓋了,最後吊下棺材蓋,然後將人員用繩子吊起。在吊起的過程中,上面的人可以向下放一點繩子(估計得靠吼上面才聽得到),人就下來了一點,剩下的幾個人可以將棧道直接用錘子砸掉,直接將最開始打進去的幾根木樁留著就行了。這樣,你看到的懸棺就是下圖這樣的。




好了,大家看到這兒,是不是感覺我好像現場指揮啊!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好的點子可以一起探討下。


烈燕孤鷹28


身為福建人,我還真不知道懸崖峭壁上的棺材,古人是怎麼上去的。

但一般的幾百米斜陡坡石山上的棺材送達方式,我倒知道一點,聽老人講,那是古代有錢有勢之人,為了防止他人盜墓,於是古人在世之時,在懸崖上預先派人找一個溶洞,利用石匠修理好它,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再把自己厚葬於此。



至於說到那麼高的懸崖峭壁,陡山坡,金剛師傅們抬著肯定是上不去半山腰了,聽老人們講才知道,金剛師傅們預先探好路,從其它地方抬著棺材繞道上的山頂,中間有人替換著抬,有人拿著板凳,挑著飯菜,茶水侍候著師傅們休息。


等到了山頂,師傅們用兩根粗攬繩把棺材繫上,利用粗楠竹做成兩條滑桿,一根連接著一根,從山頂一直延伸至墓穴之處,然後眾人把棺材慢慢地順著竹杆滑下,而墓穴之中有幾個人,用鉤子把棺材鉤住,慢慢送入墓穴,再後用石板把墓穴蓋好,就大事告成了,可見這種崖葬懸棺之驚險,令人驚魂,只有有錢之人家才玩得起。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謝!]


北斗七星92070701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二是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

古代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採用什麼方式將重達數百斤的棺木安放在崖壁上的呢?研究者們通過仔細考證和勘察,一般認為有下面幾種可能。

①垂降式,在山頂就地打造船棺,將死者放於其中,然後從崖頂架設轆轤,把船棺吊懸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獻中也有“於臨江高山半肋,鑿盒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的記載。

②棧升式,在崖壁上架設棧道或雲梯,藉助它們在懸崖上鑿洞架木,然後把船棺放到葬位。但是架設棧道十分費力。

③提升式,在崖底或其他地方,採用絞車或用人力,藉助於山頂的滑輪裝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將船棺安放到位,這種提升式的方法也很費力。

古代百越人不斷四處遷移,有的還到了臺灣及東南亞一帶,船棺懸葬風俗也被帶到了當地並被保留下來。

船棺懸葬作為一種文化遺存,對民族學、考古學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但由於文獻史料記載不多,加上出土的隨葬品不豐富,葬品也無文字可考,所以對船棺懸葬的研究一直比較艱難,以上所列的幾種關於船棺懸葬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張博力


在中國很多地區,都有著神奇的崖葬懸棺,那為什麼古人要把陵墓修在半空中呢?古代沒有機器,那這些又大又沉的棺材,到底是怎麼放到懸崖峭壁上去的呢?

例如在陝西商洛市,就有一個墓葬群,修在懸崖峭壁上。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漢代的墓,當時人們相信天人感應,認為死後葬在半空中,就可以和天人交流。而且棺材放在高處,能防潮保護屍體,防止野獸的襲擊,還能防止盜墓賊的惦記。

但是一個棺材好幾百斤重,古人到底怎麼放上去的呢?

其實懸棺有很多種,有的是放在懸崖上的天然巖洞中,有的是在崖壁上面鑿出一個凹陷的地方,來放置棺材,有的則是在崖壁上固定兩塊木樁,直接把棺材放在木樁上。

湖南常德有一處崖壁的洞穴裡,發現5口沉香木做成的棺材,,當地老人說,這是在江水上漲的時候,用船將棺材運到洞穴中的。

也有人認為,古人是利用長梯,繩子,將東西分批運送到懸崖的洞穴中。

那直接安放在木樁上的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呢?

唐代史料曾經記載過,古人是利用繩索,從山頂把棺材往下吊,運送到指定的位置。但是木樁是怎麼打進去的,為什麼這麼結實,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說法。


找靚機科普君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古人將百斤的棺材,送上懸崖峭壁主要採用了以下方法:

1、在需要安放棺材的懸崖峭壁上,尋找尺寸夠大的天然洞穴或開鑿足夠容納棺材的洞穴。








2、在河水上漲的時候,採用體積大,夾板寬敞的船隻將棺木運送至事先選好的崖壁洞穴的下方,然後固定住船隻,不讓船隻隨水流飄走。





3、派人在崖壁洞穴處用木樁兩端撐住洞穴,形成一個可以供繩索在上面滑動的支點,這樣的支點可以超過兩個,視需要而定。然後將繩索中間不分橫擔在這些固定好的木樁上面,繩索兩端向下垂墜到水面的船隻上面。







4、將繩索一端捆綁住棺材,繩索另一端固定在船隻尾部可供託拽的地方。



5、另用一根或多根繩索一端固定在棺材上,另一端由其他固定船隻上的人員拉住,防止在棺材上升過程中卡住崖壁上突兀出來的岩石。

6、所有人員到位以後,開動運棺材的船隻,利用水流推動船隻的強大力量來把棺材拉昇到指定位置,停好船隻。

7、洞穴內的人員將棺木拉入洞穴內進行固定,撤下繩索,棺材安放完成。









總叨叨


崖葬,多出現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一種將死者棺材懸放在懸崖上的一種安葬方式,十分神秘。中國很久以前就開始採用這種安葬方式,先是將屍體放入棺材中,在懸崖上釘上木樁,最後將棺材放置在木樁上。聽起來很輕鬆,但是整個過程都是在半空中進行的,而且古代沒有任何機械工具的幫助,純靠人力是怎麼講沉重的棺材懸在半空中呢?

根據一部唐代史料記載,當時崖葬是用藉助繩索,從山頂將棺材慢慢往下吊,運送到指定位置。1978年,武夷山白巖洞中一座懸棺就是採用這種方式運輸下來的。可當時人們用的是極其結實、堅固的鋼繩,但在古代可沒有這麼結實的繩子啊,重達上百斤的棺材是如何被運送下來的呢?懸崖峭壁上用來固定的木樁是怎麼釘進去的?如何精準的將棺材運送到指定位置?這一系列細節有待推敲。

據清代文獻記載,在當時湖南常德,有一處懸崖上一共發現了五口沉香木做的棺材,都被安放在峭壁上的洞穴裡。詢問當地人,得到一種說法,說是在當地一直流傳有一個說法,等江水水位上漲時,他們就利用水位的優勢,用船將棺材運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等水位下降後,自然形成了棺材懸在懸崖峭壁上的奇特景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人是利用長梯、繩索一類的工具,將屍體、棺材等原材料分批次運送到洞穴中,在洞穴中完成安葬儀式。


老照片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奇怪的葬儀,就是人死了之後,人們會將死者的棺木放到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或半懸於崖外。所放之處,往往是懸崖峭壁,這種方式一直在少數的民族中流行。其特點是,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一:懸棺葬有很多種類,基本上用的多的也就三種。

①在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

②在懸崖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

③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巖洞置放屍棺;

但是其意義和土葬、水葬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給失去靈魂的軀殼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中國現在多地發現了懸棺葬法,比如江西貴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縣臥馬函、鳳箱俠、等地區。其實之所以懸棺讓人感到神秘,那是因為後人們不知道這個棺材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



二:那麼如此沉重的棺木是怎麼跑到懸崖峭壁上的呢?

① 有一本《朝野僉載》的書中曾經提到這樣一種假設:屍棺先抬到懸崖絕頂,再懸索緣樁往下放。證之於懸棺現場所見,此說難以成立。因為懸棺多是放在懸崖的半山腰,離懸崖頂很遠,而且置放於崖部面的凹陷處,怎麼“往下放”?


②在另一本《嶺表紀蠻》的書中,又提出了另一種設想:“築土為臺,運棺其中,事後臺卸土撤,而棺乃獨 標巖際。”說的有些道理,同樣以懸棺現場情況參證,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懸棺葬法其實一直到現在後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也有人通過視頻拍攝做了出來,可是難免會跟以前不太一樣。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郡主


傳統講究逝去的人入土為安落地為安,所以土葬也被古代(包括全世界大多數民族)所採用,一說是因為女媧當時造人,捏泥土成人,後來鞭打泥土化為人,土是人的根,落葉歸根。一種源於風水學說,認為死者入土才有氣場,才會形成影響子孫及其未來的“風”和“水”,有遇風散遇水止的說法。


但世界之大,死者下葬的方法也不只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都存在。還有一種懸棺葬法,屬崖葬一種,懸棺葬多出現在我國南方,北方山西也有存在,其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與土葬明顯相異,一落一懸,據說此葬法地仙常用,筆者有一親戚長輩,一生堪與無數,百年後卻也採取懸棺葬法。

懸棺葬法,指在懸崖上鑿下一些孔釘放上木樁,將棺放置在上面,或者將棺木一頭放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對於如何把棺木運上懸崖上,後人百思莫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唐朝人寫的《朝野僉載》中,記有古人在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辦法,此法是從山頂上放下繩索把棺木吊下來,懸棺處有人配合繫好,此辦法有學者實驗過證實可行。

有另一種說法,一些崖壁近水,便利用水位升高的時候,用船載上棺木,借水漲之勢,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洞裡,加固後等水位降低船離開,上面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觀。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對於古代土豪來說,葬個懸棺也花不了多少銀子,再高的懸崖也可以用樹木竹子搭架成梯。長江瞿塘峽中的懸棺傳說是魯班的風箱,取名風箱峽。



瞿塘峽懸棺在50年代被人破壞,兩叫化子背靠背互相攀巖上去了,具體發現了什麼,無人所知,當時飯就沒有吃的年代,也沒人去查問探奇。據老人所講,有一叫化子到了大溪鎮,拿著一隻風乾的手掌。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70年代,一幫供銷社的人又上去,掀了棺木,獲得了兩把青銅劍,還有些什麼也是一個秘,那個年代,你應該懂的。青銅劍在70年代思想落後的地方也不值錢。



古人懸棺是花了人力物力的,但也不是什麼秘密,是農民工的智慧,說白了,就是消費人力。現在反而成了有文化的研究,總覺得沒有塔吊,起重機就不科學,天天炒作做為旅遊的景點,這樣反而不科學。



川渝在線


在湘鄂渝黔陡峭如劈的巖隙中,經常會發現一具具漆灰色的巖棺,它們距地面幾十米至數百米不等,仰望棺木高懸雲霧中,令人備感神秘莫測,這便是中國古代神秘的懸棺。

古人為何採用這種絕壁洞穴法來安葬亡靈?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又是採用何種方式將棺木安置到懸崖峭壁上的?類似的團團迷霧,給懸棺現象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同時也給國內外考古界出了一道千古難解之謎。   

其實懸棺葬這種葬喪禮制的形成,與實行懸棺制的古代民族和老百姓的信仰與崇拜有著密切關係,據古代遺留的相關史料和現代的考古最新發現分析,實行懸棺安葬有多種解釋: 一是借諧音“高棺(官)”,讓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樣看著子孫後代,使後世能夠繁榮昌盛;二是因為高山險地能防止人和野獸的侵擾,且崖墓通風向陽乾燥,有利於棺木的長期保護,可以讓祖先在寧靜幽冥的世界中永遠安息;三是認為葬得越高,離天堂越近,昇天越快;四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遊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 

對於懸棺的安葬方式,歷代典籍中也有詳細的記載,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中說:“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產盡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即終不復祀祭。”

由此可見,懸棺是古時五溪蠻的殯葬習俗。五溪蠻是古時對分佈於今湘西及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其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亦稱“武陵蠻”。這在《南史.夷貊傳下》中有著明確的記述:“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謂之五溪蠻。” 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染織業,西漢初曾在此地設置武陵郡。東漢時這些少數民族頻頻聚眾起義,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 後來五溪蠻逐漸南遷,與今土家、苗、瑤、侗、仡佬等族有淵源關係。隨著種族的遷徒、文化的交流,五溪蠻的懸棺葬俗也逐漸波及到南方的十餘個省、區,甚至影響到東南亞;其內容也日顯豐富,棺形由船簡化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也由天然洞穴而至鑿穴、而至設棧搭架,最終發展成為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關於懸棺的放置方法,據知情人講,老人在未死時就選好一個巖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以便死後能夠及時安葬。工匠們用“放虹”的辦法進巖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木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巖洞裡就地再安裝成。等人去世後,將屍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所謂“放虹”就是用繩索將物體自山頂懸蕩而下,最長可放至300至500米長,由於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或被飛禽猛獸咬斷,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藥農到險絕深幽的巖壁上採藥,也大都採用這種方法。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古代實行懸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們看來,先人的棺木懸得越高就越孝順,這需要相當的財力和物力,恐怕當時只有極少數富族方能辦到,這也許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懸棺並不是普遍現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