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悬棺,古人如何将百斤棺材送上悬崖峭壁?

苍雁


我认为是这样的,其实大可不必这么麻烦的。记得我读初中时,寝室是由之前的教室改的,教室一般都很大,但是都会有两个门,可是门却很小。大家都知道,学校里宿舍的床都是上下铺。我们那个床都是木头的,而且床与床都连在了一起。当时我就在纳闷,这床是怎么搬进来的。后来刚好我们村有个木匠,他参与了学校床的打造。他告诉我们是先将木材,刨床等材料和工具运到教室里,然后就在教室里打造,最后将床拼起来就可以了。到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啊!

所以我认为这些在洞穴里的悬棺可能就是先把材料和工具先运进去,就在洞穴里进行打造的,打造完成后再拼装成型。这用绳索吊木材和工具可比吊一个几百斤的棺材轻松多了对吧。

那么还有一种悬棺是悬在峭壁上的。这个我认为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做明修栈道对吧。我们可以先在要放悬棺的地方修一条短的栈道,建的比棺木稍微宽一些和长一些,到时方便当棺木放在栈道上时,几个人依旧可以自由走动转身即可。修栈道其实也是很辛苦也很危险的。这个大家可以看看修建红旗渠的视屏和图片就知道了,当时国家太穷,不可能实现机械化,都是用绳子将人吊在半空中,左手拿凿子,右手拿铁锤,一锤一锤砸出来的。这种画面我是见过的,之前人们山上修路,打炮眼,就是这么干的。看着就叫人心惊胆颤,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那种画面。那么修栈道也是这样的,人吊在半空中,首先在山的悬崖陡壁上凿孔,然后把木桩打入孔中一部分,留在孔外一段横木上固定支架木桩,再用多个横木在支架上打成龙骨,最后 在平行的龙骨上铺上木板,就形成人员可以通行凌空栈道。这里不需要修多长,比棺木稍微长个一米就够了。先在家里把棺木的各边的板材都打造好,然后运到栈道上方的山顶。先用绳索放四个人下来,然后山顶的人首先将棺木的底板吊下来,这比吊运整个棺材肯定轻松多了,当然之前吊运下去的人员肯定也得带些锤子等木工工具,然后依次将前后左右的棺材板掉下去,掉一块下去时,栈道上的四个人就可以拼一块,最后前后左右的棺木都吊下去了,棺材就拼好了,就剩棺材盖了。然后再把要葬的人吊下来,装进棺材里,人估计最轻,比那几块棺材板都轻,最重的就是棺材盖了,最后吊下棺材盖,然后将人员用绳子吊起。在吊起的过程中,上面的人可以向下放一点绳子(估计得靠吼上面才听得到),人就下来了一点,剩下的几个人可以将栈道直接用锤子砸掉,直接将最开始打进去的几根木桩留着就行了。这样,你看到的悬棺就是下图这样的。




好了,大家看到这儿,是不是感觉我好像现场指挥啊!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的点子可以一起探讨下。


烈燕孤鹰28


身为福建人,我还真不知道悬崖峭壁上的棺材,古人是怎么上去的。

但一般的几百米斜陡坡石山上的棺材送达方式,我倒知道一点,听老人讲,那是古代有钱有势之人,为了防止他人盗墓,于是古人在世之时,在悬崖上预先派人找一个溶洞,利用石匠修理好它,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把自己厚葬于此。



至于说到那么高的悬崖峭壁,陡山坡,金刚师傅们抬着肯定是上不去半山腰了,听老人们讲才知道,金刚师傅们预先探好路,从其它地方抬着棺材绕道上的山顶,中间有人替换着抬,有人拿着板凳,挑着饭菜,茶水侍候着师傅们休息。


等到了山顶,师傅们用两根粗揽绳把棺材系上,利用粗楠竹做成两条滑杆,一根连接着一根,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墓穴之处,然后众人把棺材慢慢地顺着竹杆滑下,而墓穴之中有几个人,用钩子把棺材钩住,慢慢送入墓穴,再后用石板把墓穴盖好,就大事告成了,可见这种崖葬悬棺之惊险,令人惊魂,只有有钱之人家才玩得起。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谢!]


北斗七星92070701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二是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古代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采用什么方式将重达数百斤的棺木安放在崖壁上的呢?研究者们通过仔细考证和勘察,一般认为有下面几种可能。

①垂降式,在山顶就地打造船棺,将死者放于其中,然后从崖顶架设辘轳,把船棺吊悬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献中也有“于临江高山半肋,凿盒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的记载。

②栈升式,在崖壁上架设栈道或云梯,借助它们在悬崖上凿洞架木,然后把船棺放到葬位。但是架设栈道十分费力。

③提升式,在崖底或其他地方,采用绞车或用人力,借助于山顶的滑轮装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将船棺安放到位,这种提升式的方法也很费力。

古代百越人不断四处迁移,有的还到了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船棺悬葬风俗也被带到了当地并被保留下来。

船棺悬葬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对民族学、考古学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文献史料记载不多,加上出土的随葬品不丰富,葬品也无文字可考,所以对船棺悬葬的研究一直比较艰难,以上所列的几种关于船棺悬葬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博力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着神奇的崖葬悬棺,那为什么古人要把陵墓修在半空中呢?古代没有机器,那这些又大又沉的棺材,到底是怎么放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

例如在陕西商洛市,就有一个墓葬群,修在悬崖峭壁上。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汉代的墓,当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死后葬在半空中,就可以和天人交流。而且棺材放在高处,能防潮保护尸体,防止野兽的袭击,还能防止盗墓贼的惦记。

但是一个棺材好几百斤重,古人到底怎么放上去的呢?

其实悬棺有很多种,有的是放在悬崖上的天然岩洞中,有的是在崖壁上面凿出一个凹陷的地方,来放置棺材,有的则是在崖壁上固定两块木桩,直接把棺材放在木桩上。

湖南常德有一处崖壁的洞穴里,发现5口沉香木做成的棺材,,当地老人说,这是在江水上涨的时候,用船将棺材运到洞穴中的。

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利用长梯,绳子,将东西分批运送到悬崖的洞穴中。

那直接安放在木桩上的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呢?

唐代史料曾经记载过,古人是利用绳索,从山顶把棺材往下吊,运送到指定的位置。但是木桩是怎么打进去的,为什么这么结实,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


找靓机科普君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人将百斤的棺材,送上悬崖峭壁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需要安放棺材的悬崖峭壁上,寻找尺寸够大的天然洞穴或开凿足够容纳棺材的洞穴。








2、在河水上涨的时候,采用体积大,夹板宽敞的船只将棺木运送至事先选好的崖壁洞穴的下方,然后固定住船只,不让船只随水流飘走。





3、派人在崖壁洞穴处用木桩两端撑住洞穴,形成一个可以供绳索在上面滑动的支点,这样的支点可以超过两个,视需要而定。然后将绳索中间不分横担在这些固定好的木桩上面,绳索两端向下垂坠到水面的船只上面。







4、将绳索一端捆绑住棺材,绳索另一端固定在船只尾部可供托拽的地方。



5、另用一根或多根绳索一端固定在棺材上,另一端由其他固定船只上的人员拉住,防止在棺材上升过程中卡住崖壁上突兀出来的岩石。

6、所有人员到位以后,开动运棺材的船只,利用水流推动船只的强大力量来把棺材拉升到指定位置,停好船只。

7、洞穴内的人员将棺木拉入洞穴内进行固定,撤下绳索,棺材安放完成。









总叨叨


崖葬,多出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将死者棺材悬放在悬崖上的一种安葬方式,十分神秘。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安葬方式,先是将尸体放入棺材中,在悬崖上钉上木桩,最后将棺材放置在木桩上。听起来很轻松,但是整个过程都是在半空中进行的,而且古代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帮助,纯靠人力是怎么讲沉重的棺材悬在半空中呢?

根据一部唐代史料记载,当时崖葬是用借助绳索,从山顶将棺材慢慢往下吊,运送到指定位置。1978年,武夷山白岩洞中一座悬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运输下来的。可当时人们用的是极其结实、坚固的钢绳,但在古代可没有这么结实的绳子啊,重达上百斤的棺材是如何被运送下来的呢?悬崖峭壁上用来固定的木桩是怎么钉进去的?如何精准的将棺材运送到指定位置?这一系列细节有待推敲。

据清代文献记载,在当时湖南常德,有一处悬崖上一共发现了五口沉香木做的棺材,都被安放在峭壁上的洞穴里。询问当地人,得到一种说法,说是在当地一直流传有一个说法,等江水水位上涨时,他们就利用水位的优势,用船将棺材运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等水位下降后,自然形成了棺材悬在悬崖峭壁上的奇特景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是利用长梯、绳索一类的工具,将尸体、棺材等原材料分批次运送到洞穴中,在洞穴中完成安葬仪式。


老照片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奇怪的葬仪,就是人死了之后,人们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到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所放之处,往往是悬崖峭壁,这种方式一直在少数的民族中流行。其特点是,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一:悬棺葬有很多种类,基本上用的多的也就三种。

①在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

②在悬崖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

③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但是其意义和土葬、水葬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给失去灵魂的躯壳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中国现在多地发现了悬棺葬法,比如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凤箱侠、等地区。其实之所以悬棺让人感到神秘,那是因为后人们不知道这个棺材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



二:那么如此沉重的棺木是怎么跑到悬崖峭壁上的呢?

① 有一本《朝野佥载》的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悬棺多是放在悬崖的半山腰,离悬崖顶很远,而且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


②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 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悬棺葬法其实一直到现在后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也有人通过视频拍摄做了出来,可是难免会跟以前不太一样。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郡主


传统讲究逝去的人入土为安落地为安,所以土葬也被古代(包括全世界大多数民族)所采用,一说是因为女娲当时造人,捏泥土成人,后来鞭打泥土化为人,土是人的根,落叶归根。一种源于风水学说,认为死者入土才有气场,才会形成影响子孙及其未来的“风”和“水”,有遇风散遇水止的说法。


但世界之大,死者下葬的方法也不只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都存在。还有一种悬棺葬法,属崖葬一种,悬棺葬多出现在我国南方,北方山西也有存在,其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与土葬明显相异,一落一悬,据说此葬法地仙常用,笔者有一亲戚长辈,一生堪與无数,百年后却也采取悬棺葬法。

悬棺葬法,指在悬崖上凿下一些孔钉放上木桩,将棺放置在上面,或者将棺木一头放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对于如何把棺木运上悬崖上,后人百思莫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朝人写的《朝野佥载》中,记有古人在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办法,此法是从山顶上放下绳索把棺木吊下来,悬棺处有人配合系好,此办法有学者实验过证实可行。

有另一种说法,一些崖壁近水,便利用水位升高的时候,用船载上棺木,借水涨之势,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洞里,加固后等水位降低船离开,上面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观。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对于古代土豪来说,葬个悬棺也花不了多少银子,再高的悬崖也可以用树木竹子搭架成梯。长江瞿塘峡中的悬棺传说是鲁班的风箱,取名风箱峡。



瞿塘峡悬棺在50年代被人破坏,两叫化子背靠背互相攀岩上去了,具体发现了什么,无人所知,当时饭就没有吃的年代,也没人去查问探奇。据老人所讲,有一叫化子到了大溪镇,拿着一只风干的手掌。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70年代,一帮供销社的人又上去,掀了棺木,获得了两把青铜剑,还有些什么也是一个秘,那个年代,你应该懂的。青铜剑在70年代思想落后的地方也不值钱。



古人悬棺是花了人力物力的,但也不是什么秘密,是农民工的智慧,说白了,就是消费人力。现在反而成了有文化的研究,总觉得没有塔吊,起重机就不科学,天天炒作做为旅游的景点,这样反而不科学。



川渝在线


在湘鄂渝黔陡峭如劈的岩隙中,经常会发现一具具漆灰色的岩棺,它们距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仰望棺木高悬云雾中,令人备感神秘莫测,这便是中国古代神秘的悬棺。

古人为何采用这种绝壁洞穴法来安葬亡灵?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又是采用何种方式将棺木安置到悬崖峭壁上的?类似的团团迷雾,给悬棺现象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给国内外考古界出了一道千古难解之谜。   

其实悬棺葬这种葬丧礼制的形成,与实行悬棺制的古代民族和老百姓的信仰与崇拜有着密切关系,据古代遗留的相关史料和现代的考古最新发现分析,实行悬棺安葬有多种解释: 一是借谐音“高棺(官)”,让祖先葬在山崖上像星星、月亮一样看着子孙后代,使后世能够繁荣昌盛;二是因为高山险地能防止人和野兽的侵扰,且崖墓通风向阳干燥,有利于棺木的长期保护,可以让祖先在宁静幽冥的世界中永远安息;三是认为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升天越快;四是实行悬棺的民族过着游猎生活,随山而居,沿山而葬。 

对于悬棺的安葬方式,历代典籍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中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产尽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不复祀祭。”

由此可见,悬棺是古时五溪蛮的殡葬习俗。五溪蛮是古时对分布于今湘西及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亦称“武陵蛮”。这在《南史.夷貊传下》中有着明确的记述:“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染织业,西汉初曾在此地设置武陵郡。东汉时这些少数民族频频聚众起义,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 后来五溪蛮逐渐南迁,与今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随着种族的迁徒、文化的交流,五溪蛮的悬棺葬俗也逐渐波及到南方的十余个省、区,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其内容也日显丰富,棺形由船简化为似屋、似函、似臼、以至普通棺具,葬法也由天然洞穴而至凿穴、而至设栈搭架,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关于悬棺的放置方法,据知情人讲,老人在未死时就选好一个岩洞作为葬地,命小辈营造,以便死后能够及时安葬。工匠们用“放虹”的办法进岩洞做好地基,然后再将棺木化整为零一块块吊下来,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装成。等人去世后,将尸体和随葬品分别用同样的方法悬放下来,安置在棺中。所谓“放虹”就是用绳索将物体自山顶悬荡而下,最长可放至300至500米长,由于绳索是用葛麻加细篾、皮条搓就的,故不易磨损或被飞禽猛兽咬断,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药农到险绝深幽的岩壁上采药,也大都采用这种方法。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古代实行悬棺葬的民族是重孝而厚葬的。在他们看来,先人的棺木悬得越高就越孝顺,这需要相当的财力和物力,恐怕当时只有极少数富族方能办到,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悬棺并不是普遍现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