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作品中的“留白”藝術運用在攝影作品當中?

柳侍墨


作為攝影愛好者,如何將書法/繪畫作品中的“留白”藝術運用在攝影作品當中?

將“留白”運用到攝影作品之前,要先明白,什麼是“留白”,他有哪些作用?

運用留白,能帶來哪些效果?

我通過例圖,為朋友們分享一下。


1、首先,說說留白,只是特意留下白色嗎?

並不是,這裡的白,是泛指沒有加工填充的空間,不一定非是白色。

比如上圖陰影和太陽以外的橙紅色,也屬於留白。

2、然後,說一下什麼是留白。


“留白”,是中國藝術上常用的一種技巧,也可以稱之為手法。

在作品當中,有意留下的空白,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

比如上圖的雲霧,讓塔樓和飛鳥,彷彿在仙境中一樣,如夢似幻,讓作品更具藝術特點。

比如下圖的山上的留白,讓照片中的山,彷彿畫一般。


3、在我們的日常拍攝中,怎麼應用留白?

(1)結合框式構圖。雖然留白在文字、音樂等藝術上,也應用,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美術。

框式構圖,結合留白,一起使用,可讓照片更如畫一般,充滿藝術氣息。

(2)保證畫面的簡潔。

畫畫是往白紙上畫,所以是做加法,攝影,是從所見的所有景物中選取局部,所以是做減法。

簡潔的畫面,給人更舒適的感覺。


(3)保留單色。

下圖是屋簷下的柿子樹。只留取柿子的橙色,其他變成黑白。

左側的空白和右側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柿子樹的枝葉,變成“遮幅畫”上優美的線條和點綴。

想知道怎麼留取單色的朋友,點擊我的頭像,私信我:

保留單色,只發這四個字,會收到方法,發其他文字,收不到哦。


通過以上方法,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攝影中的“留白”,歡迎您白應用“留白”拍攝的作品,在評論中留言哦。

歡迎來關注我,感謝您的贊和轉發。



攝影自學班


談到攝影,首先會涉及到畫面的整體構圖。而構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現方式就是“留白”。這是從中國的傳統水墨畫傳承而來的一種創作手法,極具中國傳統的美學特徵。

“留白”一詞原是指在中國水墨畫的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和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可以給人以更加豐富的想像空間藝術表現手法。其最典型地體現在中國的國畫創作之中。

在水墨畫中使用留白,可以造就虛實相生,惜墨如金,計白當黑的神來意境。創作者那寥寥數筆丹青,於方寸之地勾勒天地,於無畫處凝眸成妙境。此乃水墨畫之最美的表現方式。

特別是以黑為墨,白為紙的中國畫創作中,往往三筆兩畫,則神韻皆出,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留白。在國畫中常用一些空白來表現畫面中需要的水、雲霧、風等景象,這種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後來此技法漸漸被用到了其它繪畫,以及現代攝影中。留白可以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構圖太滿給人的壓抑感,也能很自然地突出主體的地位。畫面簡潔,突出意境。

在現代攝影作品中,許多攝影人也通常採用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拍攝作品。他們或是通過拍攝時的特殊光影,或是通過後期的加工,使照片畫面形成素色的背景,並大面積的留白,渲染出濃淡得宜的美妙意境,令人回味無窮,彷彿置身於無限的空間中,體現出一種攝影作品特有的意境之美。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說,無論水墨畫,還是攝影作品,採用留白就是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出意境美的藝術。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上看,留白這種表現方式更多的是為了體現一種簡單、安閒,寧靜心境的視覺效果。
   通過以上作品我們不難能看出,在攝影作品構圖中巧妙地借鑑水墨畫藝術中的留白表現形式,可以使照片的整體畫面不僅體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也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展示出攝影作品特有的畫面感和視覺衝擊,給人以清新、高雅、靜謐、祥和的意境。

在數碼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攝影人在拍攝景物時採用這種表達方式。或是黑白,或是彩色,無論那種方式,都能巧妙地把鏡頭反射的光學效果表現在畫面上,製作出特有的畫面視覺意境。這即可以展示出攝影作品特有的構圖之美,也可以表現出拍攝景物特有的意境之美,使傳統的水墨畫技法與攝影的光學效果相互借鑑和融合。

從本篇展示的攝影作品可以體會到,我們在攝影創作中,借鑑傳統書畫藝術創作中的留白手法,可以使整個攝影作品更加協調精美。除山水外,這種技法還巧妙地運用在了拍攝靜物、花卉、建築、人物以及動物的攝影藝術創作中,為讀者留下的難忘的視覺衝擊和豐富的想像空間。

無論是水墨畫作品,還是攝影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那些樸實的留白技法,以及似有似無,若隱若現的光影效果,都能引人以無限的遐想和想象,使作品耐人尋味,意境幽遠。這些留白的藝術體現,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創作者的那份心境,也可以體會到作品的藝術魅力。

無,即是有,
空,即是色 。
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以無勝有,以少勝多。
這就是留白的真正意境所在,
亦是中國傳統審美藝術之精髓。

  

我們觀賞齊白石的蝦、魚等畫作,便能從中感受到留白處水的清澈,溪流的漣漪婆娑。畫面簡單而不失內涵,留白處也並不覺得空,而給人豐富的遐想。

欣賞徐悲鴻的馬,能直觀的體味到風的速度,讓你感覺到那些留白之處,馬蹄奔騰踏起的塵土硝煙和大地的廣袤。

  

再看一下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一隻小舟,一個垂釣的漁翁,周圍留出的空白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此乃意境幽遠。

最後,我們在欣賞一下吳作人老先生的《池趣圖》。畫中的留白處,讓我們可以感受到河水漣漪、清澈見底之態盡在其中,三尾金魚暢遊水中,惟妙惟肖,彰顯出特有的意境。

總之,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但凡涉及到構圖,都會體現出“留白”這種創作手法的魅力所在。留白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不“滿”的狀態。創作者“留”的是一種在創作和欣賞中可以發揮想象的心靈空間。“白”也絕不是一種偷懶,而是一種意境和聯想。每一位欣賞者都可以通過想象去添加一些內心的景物,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靈動多姿的畫面,此乃留白創作之魅力所在。

留白既是做事和做人都不能“滿”。繪畫和攝影既是如此,人生何不如此!


菲爾藝術


留白,是指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給欣賞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留白是繪畫中必不可少的技巧,適度的留白畫面,如一首內斂的散文詩,離奇飄渺而又燦爛深遠,朦朧之美盡顯其中。而對於攝影,留白也同樣適用。在有限的空間裡只顯示出能夠體現作品主題的物品或景色,周邊留下大片空白,不僅給人以遐想,同時也使得畫面充滿延伸感和立體感。

對於藝術創作,不管是書畫或是攝影,懂得留白都是很重要的,留白能夠使作品變得簡單而意味深長。對於人生,留白同樣重要,凡事不苛求極致,適當留下一點空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智慧。此些網絡圖片可參考下。





影子雅覺文化


繪畫是加法的藝術,你必須從一張白紙開始創作,逐漸增加元素。繪畫中的留白就是隻用極少的筆墨,配合大幅的空白,創造一種靜謐悠遠的感覺。比如天水相接,湖中小舟,笠翁垂釣這類作品。



攝影是減法的藝術,現實就在那裡,你必須去掉那些紛繁雜亂的、影響主題表達的元素。攝影中的留白是保證畫面中較大的色塊色彩單一,變化不大。比如拍天空、雪景、夜色下的路燈、紅牆下的一枝梅花等等。


攝魔自來也


構圖比技巧更重要



冰冰憶


作為攝影愛好者,如何將書法/繪畫作品中的“留白”藝術運用在攝影作品當中?

“留白”這個詞,源於中國書畫。

書法作品和中國畫作品中,經常會看到大片的空白區域。

作者用“留白”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說直白一點,留白主要是營造一種意境。


“留白”在攝影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構圖。

當然這裡的“留白”指的就不一定是留下“白色”了,而是留下空白的空間。

也就是說,“留白”留出的區域可以是彩色的。

如上圖,如下圖。


“留白”這種構圖方式,不拘泥於題材。

拍人可以,拍景也行。

動、靜皆適用。

上面的圖是人像,接下來,我再放幾張景和物的您體會一下。

有一種構圖叫做“極簡構圖”,其實就是“留白”。

常見於攝影和繪畫作品當中。

以下,李英傑老師的《稻子和稗子》。

是處理成水墨風格的攝影作品。


柳侍墨


實際上,攝影和書法、繪畫是一門十分近親的藝術形式。有人這樣形容:攝影就是用光影繪畫!可見,書法、繪畫和攝影就是同根同祖的藝術手段。

攝影中的“留白”,就是指攝影畫面、攝影作品中在體現主體和重點的前提下,有意留下相應的空間,給讀者以舒展的閱讀和豐富的想象空間。

這種手段的運用,實質是實現“黑與白”的對比、滿與空的對比、有與無的對比,避免畫面的“滿目”、“擠壓”、和緊張,是對立統一在美學中的靈活運用。

那麼,通常攝影畫面中如何體現留白呢?主要有:

第一,上下留白。如果畫面是上下結構,主體集中在上面,則注意下面留白;反之,下面留白。比如,風光的畫面,注意上面天空留白;帶倒影的畫面注意倒影留白等等。 “留白”的部分也不一定就是白,是單色也行,背景色也行,空白也行·····依據黃金分割的美學原理,留白部分一般掌握在主體的1/2、整個畫面的1/3左右。

第二,左右留白。如果是人像作品,主體的視線向左,則左邊留白;反之,右邊留白;視線向上,上面留白等等。

第三,對角留白。如果整體是對角線構圖,主體在左上角,則注意右下角留白;反之,注意左上角留白等等。

第四,“留白”的反向運用——補白。有時“白”的地方太多了,我們可以反過來,太“白”的地方補充或者添加一些元素,讓畫面變得豐滿、和諧起來等等。

總之,我們的攝影畫面和作品要整體輕重得當、疏密相間、明暗交錯,讓讀者讀出畫面之外的感想、聯想和想象,增添畫面的故事性和藝術性。要做到這些,一要靠現場的設計和安排,也要靠後期的處理和加“功”。

感謝你關注《拍客張光林》,我會經常提供拍攝技巧、後期PS、攝影創作體會等方面的文章,祝拍攝愉快、創作豐收。


拍客張光林


要把中國畫的點線面三要素在攝影作品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也頗不易。國畫的知白守黑,應物象形,隨類賦彩,都是應爛熟於心的。拍攝者須具有很高藝術素養才能搞出類似的作品。所謂:萬綠叢中一點紅,惱人春色不須多。在作品中表現出來須要匠心獨具,懂得一些國畫的構圖,臂如說四兩撥千斤。參照一些好的國畫,象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平沙落雁》。畫的意境深邃,縹緲空曠。有盪滌人的肺腑之感。而法國雕塑家羅丹則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在攝影中的留白處當然不可以空無一物。俄國的文學之父有句詩:“記住在那美妙的一瞬,在我面前出現了你,象曇花一現的幻影猶如純潔之美的精靈”。普希金先生用藝術的語言告訴我們,要抓住那美的倏忽,把它表現出來。


手機用戶高山之鷹


構圖 自然而然 太刻意也不見得好。



明輝188787857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如何將所學融合在結合運用。其實作為攝影因該和書法繪畫不衝突。書法的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內容和繪畫的形體、比例、結構、明暗調子、質量感和空間感與攝影結合其內容表達上會更好。畢竟集百家之長,匯一人之言。去適當的理解和學習他物也是一種對攝影而言的幫助。我一直認為好的照片往往就表達了拍攝者的一切。希望是對的。

如有填錯,歡迎評論,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