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向“東”看

順勢而為,其程必遠。

今年6月20日,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主持召開新一輪合肥市總體規劃工作彙報會,聽取的第一個議題就是“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

李錦斌要求合肥“努力打造新一輪城市規劃的精品範例,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提升城市能級,加快與長三角城市一體化進程,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城市聯動合作,更好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在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10月的17日,中共合肥市委辦公廳下發通知,宣佈成立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宋國權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長凌雲任副組長,這標誌著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正式拉開大幕。

加快推進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是事關合肥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合肥向“東”看


合肥東部新中心核心區設計效果圖

向南、向北、向西,向東!

這些年,安徽省會合肥一直在做一件事: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構築未來發展格局,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自我定位蓄勢聚力。

從“141”城區空間戰略邁向“1331”市域空間戰略。

向南,把巢湖市、廬江縣納入城市版圖,800裡巢湖變為城市內湖,合肥真正實現從“濱湖時代”到“大湖時代”,前不久,濱湖科學城又成為頭條新聞。

向北,國家級開發區新站高新區蔚然崛起。

向西,建國際機場,這個城市科技創新的精華所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昂首確立。

如今的合肥,政務區已是成熟的建成區,老城中心繁華勝昔,南站中心人氣漸旺,濱湖新區氣象萬千。

而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的新定位,正在對合肥提出新的呼喚。

新的期待,需要新的審視。

合肥向“東”看


晨曦中的瑤海

向東,是這座城市新的目光所在。

合肥東部新中心橫跨瑤海、包河、肥東三地,總面積34.1平方公里,其中又以瑤海老工業區為核心,在東部新中心的總面積中,瑤海佔了二分之一,為17.7平方公里。

合肥東部新中心規劃以“生態優先、組團發展;文化傳承、空間復興;多元融合、有機更新”為理念,形成“一個活力中心、四條生長廊道、多維生活網絡”的總體框架。

一個活力中心是青年活力中心;四條生長廊道為:工業文明覆興與生長廊道、城鄉一體生長廊道、城市中心生長廊道、濱河公共服務生長廊道,這將是東部新中心作為合肥東部增長極和發展新引擎的主要依託。

東,在中國這個東方國家,向來是意義非凡的一個方位。

上風上水的合肥東部,曾經是合肥工業立市的驕傲,也是合肥商業文明的發端,更是合肥走向滬蘇浙的門戶之地。

長三角一體化正在成為新的國家重大戰略,合肥,作為安徽發展的“排頭兵”,義不容辭。

安徽的“魯爾工業區”

這是一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土地。

“咱瑤海區,以前叫東市區,那個時代,長江路上有衛材廠、木器廠、搪瓷廠、輪胎廠、造紙廠……和平路上更不得了,安徽拖拉機廠、安徽紡織廠、安徽化工廠、合肥鋼鐵廠,都是省裡有名、全國叫得響的企業。咱合鋼佔地最廣、職工最多,建廠也早,毛主席等許多國家領導都到廠裡來過。”

合肥向“東”看


當年合肥鋼鐵廠建設場景

作為一個東市區老工人,鍾志國不僅對合鋼瞭如指掌,對那些令他驕傲的瑤海企業也如數家珍。

鍾志國描述的是建國後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瑤海區,那個時候,它還叫合肥東市區。新中國完備的工業體系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它擁有合肥幾乎所有的工業門類,更貢獻了合肥GDP的70%,大量的產業工人聚集在這個城區。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量工廠陸續搬遷關停。2015年,隨著馬鋼(合肥)公司(原合肥鋼鐵廠部分改制而來)因為環保問題最終關停,瑤海,自此與“工業區”的稱呼徹底告別。

許多人把它稱作“安徽的魯爾工業區”。

魯爾曾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70年代以來,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魯爾遭遇到了結構性危機。為此,魯爾開始了艱難的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輕工業、創意產業,變身為德國工業區,同時依託它的人口基礎,成為德國最大的消費中心。

環顧世界,所有老工業區的轉型之路,都是困難與希望交織,既有荊棘,也鋪滿霞光。

2013年,瑤海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21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區之一,而且是安徽唯一一個城區工業區。

改造的題目列好了,遲遲沒有真正落筆,也說明試點並非一蹴而就。

 東部新中心時間表

2016年1月,在合肥“兩會”上,建設合肥東部新中心的倡議提出,引起“兩會”代表熱議。

2016年7月,《合肥東部新中心概念規劃暨核心區城市設計》開始國際化招標,這也是濱湖新區後,合肥第二個採取全球招標的城區設計規劃。

2016年10月,《合肥東部新中心概念規劃暨核心區城市設計》完成評審,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方案獲得一等獎。

2017年9月29日,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在關於推進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的請示上批示:“要加快實施,強力推動”。

2017年11月1日,合肥市市長凌雲主持召開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專題會議,明確16項規劃設計和32項工程建設任務,當日也成為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的啟動日。

2018年3月24日,瑤海區委常委會確定成立合肥東部新中心區級指揮部,區委書記黃衛東為第一指揮長,區長單虎為指揮長。

2018年4月10日,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到瑤海調研,要求瑤海抓住機遇,以東部新中心建設為契機,迎著挑戰而上,向著困難前進。

2018年6月14日,第16次合肥市委常委會議,研究確定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管理體制及有關機構編制事項,會議指出,規劃建設合肥東部新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增長極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全市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佈局。

2018年7月17日,東部新中心徽河路、振興南路、桃花潭路、巖潭路4條路進行現場調度會,其時有9條道路進入施工、招標、設計階段。

同日,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總規劃師許重光等一行13人組成的考察團,實地考察東部新中心,提出把與東部新中心的合作提升到“安徽一號工程”的高度。

2018年8月28日,華為集團與瑤海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物聯網雲項目,合肥市委書記宋國權出席簽約儀式。與此同時,阿里、騰訊也在紛紛進入。

2018年8月29日,瑤海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投資203億元的57個項目集中開工,涉及綜合交通、保障安居、生態文明、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從投資總額來看,超億元項目有30個,超5億元項目13個。

2018年9月29日,瑤海區舉行物聯網科技產業園招商推介暨項目推介會,12個高科技產業項目集中籤約落戶合肥東部新中心,計劃總投資額達54.6億元。

2018年10月17日,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瑤海區,瑤海區委書記黃衛東兼任辦公室主任。

2018年11月11日,瑤海區累計完成徵遷面積101.88萬平方米,復建點廣德家園、裕興家園、龍興家園開工建設,廣德家園二期、興城家園、東城興海苑3個復建點年內開工。

2018年11月21日,工信部公佈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合肥鋼鐵廠上榜。

合肥向“東”看


東部新中心項目開工 束靖 攝

工業遺存的N0.1

11月21日,桑寶君象往常一樣打開工信部的官網,一個醒目的標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的通告》赫然映入眼簾:

20 合肥鋼鐵廠 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 58年小高爐、高爐區、鐵軌、《合鋼戰訊》 《合鋼戰報》 《合鋼報》、合鋼老人口述史(視頻資料)

今年,桑寶君和他帶領的“合肥鋼鐵廠國家工業遺產申報小組”10個人一直在忙碌著。他們輾轉市檔案局、省圖書館、地方誌辦公室,查找了從1958年至1980年的大量歷史文獻,走訪了當年合肥鋼鐵廠的老職工,做了很多口述資料的採集。


合肥向“東”看


合肥鋼鐵廠工業遺存 趙家慧 攝

讓桑寶君感動的是,一位原合肥鋼鐵廠職工拉著他的手,不停地說,拜託,一定要把這段歷史留下來。

桑寶君是瑤海區委常委、合肥東部新中心(瑤海)指揮部副指揮長兼辦公室主任。

20是合肥鋼鐵廠在工信部通告上的目錄,而當記者走近合肥鋼鐵廠的舊日廠區,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絕對的NO.1。

無論在國內的哪個大城市主城區,時至今日,哪裡能發現、尋覓到這樣一處如此完整、幾乎原封不動的工業遺存呢?即使在全球,它也是首屈一指的。

核心面積4萬平方米,保留了鋼鐵生產的整個工藝、流程。

遺址現場,有100立方米、314立方米、349立方米、380立方米的高爐4座,雖然高爐殘渣已經凝固,往昔鋼花四濺的榮耀只能在影像中留存,但當它轉身而為工業遺存,高聳的鐵塔、蜿蜒盤旋的管廊、貼著地面的鐵軌,展現出不同於摩天大樓的歷史肌理與力量,被悉心保護,它會喚回多少人的記憶?

保護遺產,就是保護我們每個人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和認同,就是在社會發展的年輪上刻下新的印痕,夯實我們邁向新的夢想的基石。

瑤海區提出,工業可以搬遷,但工業印記不能磨滅。

馬(合)鋼公司工業遺存保護資產移交瑤海區後,瑤海區先後在5月18日、5月30日、6月14日進行了部分資產掛牌轉讓、遺存資產處置協調、工業遺產保護資產標誌標識標註。

市區兩級正在謀劃將這份工業遺存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先期投入1.6億元進行鋼鐵廠設備的除鏽、修復、防腐、加固。

鋼鐵廠的南邊是南淝河,合肥的母親河。

如果說鋼鐵廠是這座城市的“工業產床”,那麼,兩者的交匯,一定會繁衍出“剛柔相濟”的別樣風情。

合肥向“東”看


南淝河 趙家慧 攝

 裝得進“青春”,容得下“老舊”

合肥向“東”看

瑤海圖書城 趙家慧 攝

在開始的興奮之後,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其實面臨著當前中國城市化普遍遇到的棘手難題:路徑選擇。

合肥向南、向北、向西,大多選擇了新建的模式,這在濱湖新區、政務區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這與合肥過去城市框架小、基礎薄弱的先天素質也是一致的,平地起高樓,或鱗次櫛比、或錯落有致,給人的景觀感受自然容易加分。

對發展模式的探詢,伴著合肥東部新中心啟動核心區建設的進程。

當宣佈政務新區建設指揮部原班人馬轉戰東部新中心時,猜測更盛,不少人以為,肯定要走政務新區開發一樣的路子,不是有現成的班子、現成的圖紙方案嗎?

但實際情況卻是,東部新中心建設選擇了一條城市老城區更新、復興的道路,不搞一切推倒重來的模式。

這樣的道路,肯定要複雜、艱難得多,它更象是要考驗新中心建設者在逼仄小巷裡的“騎車功夫”。

顯然,這樣的選擇,更對得起城市、更對得起歷史、更對得起文化、更對得起生於茲長於茲的百姓。

瑤海區委書記、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黃衛東深情地對記者說,“我們肩負著老城區轉型發展的重擔,要實現城市面貌轉變、產業轉型、群眾幸福感提升‘兩轉一提升’的目標,這也是市委市政府鄭重交給我們的題目、鄭重交給我們的任務。”

黃衛東說,要實現城市“形態、文態、業態、生態”四態共榮共生、和諧統一。


合肥向“東”看


南淝河兩岸景色 張大崗 攝

思路決定出路。

人口密度全省之最,這個依照傳統理念明顯不利於進行開發的元素,其實恰恰可以轉化為提升消費能力的人力資源,一旦把當地傳統商貿、物流進行升級換代,一定可以如虎添翼。

但住區居民年齡結構偏大的矛盾畢竟存在,瑤海區已然是合肥“老齡化”之最,如何破解?

讓新中心裝得進“青春”,提升城區活力水準。

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經濟已經捷足先登,紛紛簽約入駐。

東部新中心提出打造華東青年活力中心、長三角西部小微眾創基地,這一設想若能成型,無疑將極大提升合肥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

而這些,依託的正是豐富的工業遺存,當文化創意街區、未來工業遺址公園、鋼文化主題博物館及文化創意廊道建成,粉絲經濟、演藝經濟、電競娛樂經濟、主題節日經濟精彩紛呈。東部,將吸引整個長三角的目光。

東部新中心既要裝得進“青春”,也要容得下“老舊”。

瑤海曾擁有最多的“合肥第一”:第一個火車站、第一個機場、第一個汽車站、第一個國有大型工廠。合肥解放的紅色歷史、合肥工業文明的發源、壩上街碼頭的合肥商業史,歷歷在目。

“一里葬三公”,這裡安葬著包孝肅公包拯、蔡文毅公蔡悉和李文忠公李鴻章。

黃衛東說,瑤海正在按照市裡提出的“片區開發”的要求,推進特色街區建設,著眼於提升人居環境,打造新的產城一體模式。

做足繡花功夫,把街區打造成精品,這是一篇“微改造”的大文章。

三里街、壩上街、銀屏街、木灘街......當濃濃的鄉音飄出這些小巷,合肥東部的魅力,就在“新”與“舊”、時尚與傳統的交融裡,涅槃重生。

 採訪手記

站在合肥鋼鐵廠的南淝河碼頭,望過去,對岸就是濱湖新區,車水馬龍,繁華似錦。當年,這邊機器轟鳴、人聲鼎沸,那邊還是一片茫茫田野,斗轉星移,光陰似水,生出無限感慨。

合肥東部新中心的核心區和先行啟動區都在瑤海,建設東部新中心,其實一個大的副標題就是如何振興瑤海。

這些年,在合肥快速推進城市化、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的進程中一路高歌猛進之時,瑤海的發展相對靠後了,建設東部新中心,是合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關鍵之舉,是對千千萬萬當地百姓的熱切回應。

能否藉助“後發優勢”實現“後來居上”?

在採訪中,有兩點給我們深深的印象:一是基層百姓對東部新中心的熱望,他們對建設、拆遷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二是基層幹部的工作熱情,他們不光把合肥向“東”看看做瑤海的機遇,更把它看做給予當年為建設這座城市默默奉獻的產業工人獲得感的最好機遇。

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這樣的情懷值得點贊。

也正因為有此,我們相信,向“東”看,一定能看得很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