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將研究制定基因編輯的技術規範和倫理指南

11月28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針對“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雙生嬰兒出生事件發表聲明。

我們反對在缺乏科學評估的前提下,違反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臨床操作。在發展迅速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中,學術共同體更應強調遵循技術和倫理規範,開展負責任的醫學研究與應用,維護國家科學形象,維護人類生命的基本尊嚴,維護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榮譽。

當前,生殖細胞或早期胚胎基因編輯尚處於基礎研究階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有待全面評估,因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應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操作,也不應資助此類研究。

針對人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前研究,必須在嚴格遵循技術標準和倫理規範的前提下慎重開展,並應通過人組織的體外研究和包括靈長類在內的非人動物的胚胎基因編輯研究獲得該技術安全有效的充分證據。

根據科技部和原衛生部2003年聯合下發的《人胚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2003年原衛生部頒佈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2016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頒佈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和2017年科技部頒佈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中國禁止以生殖為目的對人類配子、合子和胚胎進行基因操作。

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中國醫學研究的國家機構,針對目前基因編輯的技術進展和醫學倫理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將抓緊研究制定可資指導有關研究和操作的技術規範與倫理指南,以期嚴密防範倫理不端行為發生,為該領域研究的健康發展提供專業指導意見。

我們呼籲,各研究和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倫理委員會的建設以及倫理審查和科學研究的過程監管;不斷強化對科研和醫務人員的科研倫理知識和倫理分析論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倫理素養。通過以上綜合措施,確保科研工作者開展負責任的研究。

醫學工作者是人類健康的堅強守護者,必須奉守科學精神,恪守科學原則,遵守法律法規,嚴守學術道德,真切把握好科技創新與倫理規範之間的關係,保證醫學科技能夠真正地為人類健康謀取福祉。

中國醫學科學院

2018年11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