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很少去看心理醫生呢?

愚見90


心理有病的人,很難界定。

在精神分析師的眼裡,人人有“病”。輕重不同。

但只有一種人,會去看心理醫生,這種人,就是感到痛苦的人。

誰痛苦,誰改變。

於是,痛苦使他們走進心理醫生的諮詢室。

這個瞬間,他們開始探討,“向內看”的可能性。

所謂的“向內看”指的就是,怎樣在不改變他人的情況下(事實上因為我們改變不了),通過改變自己的內心體驗,來減輕痛苦。

內心體驗是真實的,內心體驗有時又不是真實的。

但只有內心體驗,才是我們能改變的。而一旦發現、探索、覺察內心體驗之後,行為上的變化也會隨之發生。

相反,不感到痛苦的人,絕不會想要改變。或許,他身邊感到痛苦的人,倒是反而會走進諮詢室。


蘇菲的盜夢空間


首先要普及一下關於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


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疾病,它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躁狂症、各類妄想性心理障礙、各類應激障礙、適應障礙、生理心理障礙、各類神經質、各類癔症和各種人格障礙等等。這些統統需要去正規的精神病醫院使用藥物治療。


在這些心理疾病中,大部分患者是沒有自知力的,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患病了,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治療。只有在家人的幫助下才可以及時獲得治療(被精神病除外)。


與心理疾病比起來,心理問題則要輕得多。所謂的心理問題,一般是遇到了各類生活事件,受到了某種刺激,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生理不適、負性情緒明顯等反應。所以一旦出現心理問題,當事人往往痛苦不堪,強烈要求幫助,因為他們的自知力是完整的,知道自己有問題了,需要幫助,所以,心理諮詢師可以通過各種心理諮詢技術(非藥物治療)給予這些心理問題的求助者以幫助。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心理疾病患者尋求治療很少的原因了。


鴻仁心理學院


為什麼一些有心理疾病的人,很少去看心理醫生呢?

這個問題是屬於常見問題,這與心理疾病的特點有關。

心理疾病,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特別是中國,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由於國人在認知中,有鬼神之說存在,這些精神病人被妖魔化,邪惡化,所以在潛意識裡,得精神疾病是一種恥辱,這是一種強大的集體潛意識。得精神病的人,被歧視,親人也覺得沒面子,所以大家覺得這是一種不能聲張的害羞病。

心理疾病,有一些病人在疾病發作時,喪失了自知能力,對於自己的狀態無法正確認知,即使已經表現的非常異常了,他也無法感知,那麼他就不會承認自己有疾病,因此會拒絕就醫救治。

以上兩點,是國內的現實狀態和心理疾病的自身特點說明,所以造成了心理疾病患者極少自己去主動求醫,這些患者非常需求這個社會給予的包容,理解和尊重,社會的尊重也可以讓心理問題產生時,可以及時的得到心理疏導,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率。



AI尤四海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當下中國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不夠,讓很多人缺乏對心理問題的瞭解,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意識不到是自己的問題,而是把這種困擾投射到周圍環境中去。整個社會環境,也對心理健康不夠重視。


二、當下中國的心理諮詢市場魚龍混雜,整個諮詢師隊伍的,依然需要淨化和打磨。由於中國心理諮詢事業起步較晚,嚴重缺乏專業人才的儲備。當社會開始重視心理健康問題時,有大量的投機人員混進心理諮詢師隊伍,興風作浪,給諮詢師的名聲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讓那些想進行諮詢的人,由於擔心受騙,而踟躕不前。

三、政府部門對心理諮詢的支持力度不夠。心理諮詢由於沒有納入醫保,自費的情況下,是一筆不菲的支出。面對高昂的諮詢費,很多人選擇自學心理學去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姜丁粽子


所謂心理疾病即是心病了。心病需要“心藥”醫:

1、心理疾病沒有明確的界限,根據《心理學》:每個人每天都有3分鐘左右精神失常,但我們不能說每個人都有精神疾病。同樣,每個人每天都有鬱悶的時候,也不能說每個人都有抑鬱症。因此,不能輕易給自己戴上心理疾病的㡌子。因為一旦扣上這個帽子會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2、心理疾病其實就是信念和價值觀出了問題,比如:“某國優先”的信念可能導致一個病態就是“你不讓我優先我就攻擊你”。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讓世界祥和安寧,可能導致心理疾病減少;

3、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扶正去邪”的作用(中醫講的“正氣”指抗病能力,“邪氣”即致病因素)。我上個月去新加坡參加“中醫眼科首次海外學術會議”時參觀了新加坡同濟醫院,醫院牆上掛有《八德文化》、《弟子規》等牆畫,很是感嘆!如果我們能夠學好《八德文化》、《弟子規》並踐行之,“三觀”正了,還有必要看心理醫生嗎?所以,慶幸我們是中國人吧!




中醫眼科專家陳來華


我們這個社會,絕大多數人不要了解心理的規律,容易站在旁觀的角度看待、評價別人的心理現象,既缺少心理常識,對於別人的心理狀態也缺少尊重和理解。

所以絕大多數人認為,一個人心理有問題,就等於這個人本身的問題,是他矯情,軟弱,是他多想,是他作。

所以有心理問題的人,也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既然是自己的問題,那麼改變自己就行了,讓自己堅強點,少想點…

這是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社會的信任度不高,雖然現在好多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被騙,被套路的經歷,可能有些父母都靠不住,領導也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所以,很多心理痛苦的人,也很難相信有真的有人原意幫助他,或者有能力幫助他。

其三,身體的疾病看得見摸得著,損失也是清清楚楚,代價後果很明確,所以花多少錢來解決就清清楚楚,甚至去花錢洗個腳,錢也花的很清楚,可是心理問題就不同了,雖然代價也會很大,也會影響生命的質量,影響關係,影響健康、工作和學習,但是這些是隱含的代價,不容易看清楚,溫水煮青蛙。所以人們不願意花錢來做這樣不知道會收穫到什麼,或者損失什麼的事情。

(完)


倪振源


有統計學研究資料表明,以心理疾病中的常見病抑鬱症為例,其患病後的就診率不到10%。

也就是說,有90%的抑鬱症患者患病後不會找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就診。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的科普工作還不到位

一般民眾只關心其身體健康,而對心理健康知識缺乏足夠的瞭解重視。這就需要我們醫務工作者除幹好自己本職工作之外,要大力宣傳心理衛生知識,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甚至自媒體多多向民眾介紹各種心理疾病的種類,其臨床表現,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逐步陪養其“就診意識”;

2.消除病人的“病恥感”

很多人覺得,得了身體上的疾病沒什麼丟人的,但是,一旦罹患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就覺得非常自卑,沒臉見人,更不想讓周圍人甚至自己的家人知曉,近期幾個高級幹部的自殺事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公眾對罹患心理疾病的人懷有偏見

有一個發生在1990年代的故事:

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者問我們中國同行:

“假如在你們中國,一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約會,他遲到了,說我去看心理醫生了,所以來晚了,你們中國姑娘會做何反應?”

我們那位同行說:

“那肯定姑娘會認為這小夥子有毛病,不然他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呢?!”

那位美國同行說:

“要是在我們美國,事情就不一樣了,那位姑娘會認為:

第一,說明這個小夥子素質很高,懂得去看心理醫生;第二,說明他是個有錢人,能看得起心理醫生;

第三,說明這個小夥子對我們這次約會同樣也是對我很重視,居然來之前要去看心理醫生!”

文化不同,認知不同,其結果當然也不同。

在西方,心理學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

人們不僅不把看心理醫生當做一件沒面子的事,反而當成一種習以為常的事情。

而在我國,也就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時間,心理學才剛剛做為一門學科被認可,儘管近年來的發展突飛猛進,但離“深入人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看來我們各位同道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啊!


心理醫生張彥平


  • 同樣只是聊天,直接找家人和朋友聊聊不就行了嗎?

  • 我有病嗎?心理諮詢的人都是有病的嗎?

  • 心理諮詢很貴嗎?需要終身諮詢嗎?

  • 我不知道我需要如何配合?



我什麼時候需要心理諮詢?

當心理方面出現了煩惱和問題,與平常相比,情緒明顯低落、迷茫無助、無精打采等,這段時間的這些情況對你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持續的影響,尤其是通過傾述朋友和家人以及自己一個人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求助心理諮詢。

首先需要識別出具體心理問題,接著自我評估其程度。以下列了一些你有可能出現的困惑:

  • 持續出現兩週入睡困難,整夜覺醒次數兩次或以上,總睡眠時間減少,或者整夜失眠;嗜睡,睡眠時間比平均水平要長,而且持續時間長

  • 持續兩週情緒低落或情緒不穩,表現為哭泣,做任何事情不感興趣

  • 記憶力下降,無故疲憊睏倦

  • 暴飲暴食或者厭食

  • 工作交往上的人際關係的嚴重問題

  • 工作時間長,工作繁忙,壓力過大

  • 長期軀體不適,比如頭痛腰痛,但是醫院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改變

  • 遭遇重大挫折,比如重大自然災害、親人離世、失戀、失業等

  • 長時間的家庭糾紛,比如育兒衝突、兩輩衝突

  • 嬰幼兒教育指導


  • 學齡兒童學習困難,小學初高中厭學、反叛

  • 脾氣暴躁,出現謾罵或者肢體攻擊行為

以上的心理困惑並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等到自己意識到,問題一般已經潛伏了一段時間了。一旦出現,你則需要密切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況。


心理諮詢是代表“我有病”嗎?

不是,不是說非得被確診為各種精神疾患,比如抑鬱症和強迫症躁狂症,天天想自殺或者想殺人的人群才是心理諮詢師的治療對象。做心理諮詢的人,是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

做心理諮詢的人們,在面對生命的各種變化和不確定、困難、挑戰、失望、孤獨與無意義感時,選擇了希望更多的瞭解自己和改變,尋求支持和幫助,從而達到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的目的。


心理諮詢就是聊天嗎?居然還要收費?收費還那麼貴?

心理諮詢是按照小時收費的。

稱職的心理諮詢師需要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熟練基礎理論和技術操作,完成督導,需要大量的訓練,以及花費時間、金錢、精力去不斷進修。最後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在心理諮詢師工作的一小時諮詢裡,腦力消耗會非常巨大。心理諮詢師與談話不僅要理解你現時和當時的感受,還有積極關注、傾聽、共情,獲知你觀察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還要利用相關諮詢技術去幫助你發現問題的根源,指導你尋找解決辦法,學會新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讓你醍醐灌頂,讓你得到成長,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更好地適應生活。心理諮詢和聊天的最大區別就是,心理諮詢會談讓你更加了解你自己,而聊天很難讓你成長。


我自己看心理學書籍,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通過日常閱讀相關心理書籍,收聽參與相關講座節目活動,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常識水平,以增強外界求助意願。

心理學書籍和知識對於解決簡單的情緒困擾來說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每個人的領悟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不同,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從專業知識和技能上,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需要接受系統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具備專業諮詢技術,熟知心理諮詢流派,熟練運用至少2個以上心理療法。這些並不是靠看書就可以快速達到的。



楊靖


首先要糾正一下,出題的人分不清心理疾病與心理問題的區別。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有心理問題,只是絕大多數還沒有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因為心理疾病簡稱:精神病。如果是心理問題,可以求助心理醫生;如果是心理疾病,需要去正規的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出題者的本意應該是:一些有心理問題的人很少去看心理醫生。這個確實是現階段的狀況,至於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對於心理問題重視不夠。現階段,我國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精神世界正在逐漸引起關注。一些心理有問題的人本身自己不會覺察的到,而周圍的人也習慣了不會覺得有問題。甚至有些已經屬於心理疾病的程度依然未能引起足夠重視。最後很可能導致悲慘的結局,如自殺,如傷人。

二,社會環境寬容度不夠,整個社會氛圍還未形成,讓有問題的人倍感壓力。這導致了有些心理問題的人羞於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即使被逼無奈去看醫生也是偷偷摸摸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歸根結底是由於整個社會對於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認識不夠,其實這些問題或者疾病就像身體的疾病一樣正常。

三,尋找無門。因為心理問題才剛剛引起關注,而心理醫生尚屬於少數,有些人也許想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卻沒有那麼方便,不知道該去哪裡找該怎麼找。

四,無錢尋找。心理醫生在現階段想對於普通人收入來說,還是屬於收費昂貴的職業,很多人也許想去找心理醫生,但是考慮到收費最終作罷。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導致了有些心理問題的人不會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物質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增高,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更願意去求助於心理醫生。


心靈安莫師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有沒有心理問題,自己不知道。有些人易怒、焦慮、抑鬱,認為只是情緒變化大,加上不怎麼影響正常生活與人際交往,別人也只是認為他的脾氣不好,不會認為他心理如何!

不是說情緒不穩定人一定有心理疾問題,但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為什麼同樣承受一定的壓力,有的人就能扛得住?為什麼面對同樣糟糕的事情,有的人能夠泰然處之?為什麼遇到難過的事情,有的人能夠看得開?

我們會說這樣的人心態好,心理素質強大。確實,這和人的性格、成長環境、自我調節能力都有關係。所以,當心情不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要重視起來,要找到調節自己心情的方法。不要出口傷人,悶悶不樂,暫時這樣沒什麼,如果長期如此,就會影響到正常生活,往輕了說是心態不好,往重了說是心理有問題。

2、對於確實存在心理疾病的人,已經不能正常生活,自己無法獨自去醫院,得有家人陪同才可以。但是,家人不一定願意這麼做,怕家裡有精神病人(心理疾病常常會被人等同於精神疾病)的事傳出去,別人對自己有看法,影響家裡其他成員婚嫁或是人際關係。這種想法不可取,因為紙包不住火,早晚別人還是會知道。還有的家人不願意讓病人接受的治療的原因,認為會限制病人的自由,病人沒有家人的陪伴會加重病情。其實,這個擔心不必要,送到正規的醫院,採取科學規範的治療手段對病人心理康復很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