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送轉”預案公佈之後,11月29日,聯創互聯股價卻上演“過山車”走勢,追高資金因此一天內浮虧超9%。事實上,除聯創互聯之外,整個“高送轉”板塊表現均不佳,前期強勢概念股更是紛紛陷入持續回調。對此,專業人士表示,“高送轉”集體走弱與監管趨嚴、熱點退潮等密不可分。
聯創互聯上演“過山車”
追高資金一天內浮虧超9%
年內第四家高送轉正式露面。11月28日晚間,聯創互聯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李洪國提議,2018年度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0.2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8股。同時,李洪國承諾,自預案公告之日起3個月內不通過集合競價方式減持股票。
11月29日,聯創互聯開盤直接一字漲停,股價報9.66元/股,大漲10.02%。不過,劇情反轉來得太快,在漲停板上穩住不過約44分鐘,聯創互聯便被約2988萬元賣單撬開漲停,隨後股價一路震盪走低,午後一度跌超4%,最終在資金助推下臨近尾盤翻紅。截至收盤,聯創互聯股價報8.8元/股,漲0.23%。這也就意味著,早上在漲停板追高買入的資金一天之內浮虧達9.77%。
作為年內第四家高送轉上市公司,與此前三家發佈高送轉預案的上市公司相比,聯創互聯的走勢可謂是讓人“跌破眼鏡”。此前,正元智慧在披露擬10股轉9股派1.5元的送轉預案之後,連續斬獲4個漲停板;正業科技計劃10股轉9.5股派4.2元,股價應聲連續斬獲4個一字漲停;漢邦高科亦在公佈擬10股轉股8派0.7元之後斬獲2個漲停。
聯創互聯呈現如此走勢,這與其自身基本面較差有不可分割的原因。最典型便是其商譽隱患。據悉,自2015起,聯創互聯便一直通過併購實現企業發展轉型且多以溢價方式進行,這使得公司商譽劇增,從2014年的395萬元一路飆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32.7億元,商譽額佔資產的比例從0.4%暴增至63%,再加上此前收購的標的多數已經完成業績承諾,業績變臉風險較大,在此情景之下,聯創互聯商譽風險隱患陡增。
高送轉概念股集體走弱
前期強勢股已紛紛熄火
除了聯創互聯,高送轉板塊整體表現亦不佳。wind統計數據顯示,11月29日,310只高送轉相關個股中,253只個股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佔比81.61%。其中,前期強勢高送轉個股跌幅居前,正業科技大跌7.03%,漢邦高科跌幅6.58%,正元智慧亦跌4.02%。
事實上,整個高送轉板塊近來尤其是自本週一開始便陷入回調之中,最典型的便是前期強勢的三隻高送轉個股。11月26日,漢邦高科、正元智慧日紛紛跌停,正業科技亦大跌9.24%;此後,上述3只個股均陷入持續回調,截至11月29日,區間跌幅均超10%。
“高送轉”板塊集體走弱,最直接的原因則是監管層“緊箍咒”的威懾作用。11月23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佈“高送轉”新規,對“高送轉”進行了一系列的“硬約束”,最核心的便是與業績成長性、股東減持以及限售股解限相掛鉤。此規定出臺之後,市場資金炒作“高送轉”隨即應聲消弭,相關個股受到資金出逃而出現下跌。
大同證券國際理財師田暉亦表示,“高送轉”新規使得很多個股不具備高送轉條件,而目前已經發布高送轉預案的4家公司其實均未達到新規送轉比例的要求,而且聯創互聯等個股業績也沒有達標,因此對資金吸引力不夠。也就是說,成長性不好的公司,“高送轉”也難吸引眼球。
“除了政策監管之外,與熱點退潮也有關係。”開源證券投資顧問歐陽瑋告訴記者,這一波高送轉其實主要是受前期創投熱點帶動才啟動,此前創投概念股火熱帶動低價股等板塊走強,高送轉板塊也跟風上漲,不過,在爆炒一段時間之後,科創板塊已經出現分化並走弱,比如強勢的5G等跟風盤亦已經開始衰退,在此背景下高送轉板塊及個股走弱是在情理之中。
市場資金趨向理性
成長性成關注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規出臺之後,不少炒作資金紛紛在不計成本的出逃相關高送轉概念股,有些遊資甚至選擇“割肉”出局。
比如漢邦高科。龍虎榜數據顯示,國泰君安證券順德大良營業部在11月23日大舉買入漢邦高科3936萬元,榮登後者買一位置,隨後11月26日,在漢邦高科跌停之際,該營業部則現身賣一位置並賣出1668元。從持股成本來看,如果國泰君安證券順德大良營業部以漢邦高科23日的最低價21.21元/股買入、以26日最高價20.46元/股賣出的話,其仍舊處於虧損狀態且虧損幅度超3.54%。
那麼,在此情景下,“高送轉”板塊是否還值得投資者關注?
“高送轉行情是市場每年必炒的一波行情,雖然監管趨嚴,但是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主題。”歐陽瑋說到,自從監管層2016年開始提出原則上不支持績差的企業“高送轉”以來,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市場資金對於高送轉其實已經逐漸趨於理性,尤其是此次明確量化“高送轉”與業績指標掛鉤後,市場資金的反映尤為明確。
同時,歐陽瑋說到,這也可能意味著市場對於“高送轉”炒作風格將發生改變,由此前主要爆炒高送轉預期,轉為更加關注上市公司成長性。事實上,“高送轉”的本質上僅僅是一個概念,並不會增加每股權益,但很多投資者由於對於其預期過高而盲目跟風,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其實應該從概念中轉移,更加關注公司的成長性,堅持長期價值投資。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方朝春
閱讀更多 上游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