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燈籠果和姑娘果

程廣海

作者郵箱來稿,受權發佈。

父親是一位地道的農民,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大地上的事情,從耕種、栽植、收穫到各種農具的使用,無不樣樣精通。四季的變化更迭,雨水的稀疏多少,父親總是能從一草一木的細微變化,天空雲朵的變換,颳風行走的路線中看得一清二楚,什麼也瞞不過父親那敏銳的觀察和細心的揣摩。更讓我佩服父親的是,莊稼地裡的那些花花草草、山上的野生果木,在什麼季節開花,開什麼顏色的花朵,在什麼季節結果,哪些果實最好吃,哪些果實又能入藥,他總是如數家珍般地一一說個明白。其實,父親從第一次下地幹活開始,就融入到這片土地之中了,早是它們其中的一員了。

1986年,我高考失利,家裡又無力供我復讀,就只好回到農村老家。父親沒有一點責備的意思,對我說,讀書不成,咱就老老實實做個農民吧。第二天,我就跟著父親下地了。

下地的路上,父親說,有的人當了一輩子農民,他就是那麼吊兒郎當,地種不好,菜養不好,就連荒草也分不出個公母來,那叫人家笑話。我默默地聽著父親的教誨,下了決心種好地,當好一個本分的農民。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感謝大自然那麼慷慨,給予我的故鄉那麼肥沃的土地和各種各樣的野生美食,在我的老家,僅數得上來的野生蔬菜和野生果木就多達二十多種。在我務農的幾年裡,父親悉心教我認識了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它們的形狀、顏色、習性以及用途,我都熟爛於心。如果沒有父親手把手的教誨,燈籠果和姑娘果就是到現在,我還分不清哩。

燈籠果是我們老家經常見到的一種野果,別名:小果酸漿,打頭泡,燈籠草,鬼燈籠, 屬茄科、酸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燈籠果是我國曆史上特有的藥食兩用保健型多年生草本野生水果。原產於中國,南北地區均有野生資源分佈。酸漿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了。在明朝政和年間,古人就對其有了充分的利用。但也有資料認為,燈籠果原產南美洲,1807年以前,它是由好望角的居民最先開始培育的。在好望角種植成功之後,燈籠果很快被傳到澳大利亞,成為新南威爾士州居民早期食用的水果之一,後才傳到東南亞各國。這個問題有待於留給植物學家去探討研究,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第一個觀點。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所以它不會長在土地肥沃的莊稼地裡,只有在我們老家山坡的灌木叢裡或崖山上才能看到它的影子。燈籠果株叢高也就是大約有半米到一米左右的樣子,在五月初開米黃色的花,它的花瓣非常奇特,一株花會有五個裂片,裂片的頂端有五個咖啡色的斑紋,猶如熊貓的眼睛,點綴的那麼恰如其分,那麼好看。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燈籠果的花期非常短,在一個星期左右,花朵敗落,就會有小小的淡綠色米粒樣的果實生長出來了,隨著太陽光的照射和水分營養的供給,果實就會慢慢變成了淡黃色,成熟後呈黃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了。

燈籠果不僅顏色很好看,個頭看起來也是那麼小巧玲瓏,如我們小時候玩過的玻璃球,非常可愛,沒有熟透的燈籠果味道極酸,品嚐一口,真是能酸倒牙。現在,燈籠果在江南各地都有大量的種植,六月初頭,是燈籠果成熟上市的季節,燈籠果不僅可以鮮食,還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罐頭、果汁等多種食品。由於燈籠果酸味純正,酸甜適口,風味別具一格,是初夏最受歡迎的一種開胃水果,

燈籠果的營養價值是很高,它不僅是一種野果,其實更是一種營養價值豐富的蔬菜,它富含大量的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等。像經常坐在辦公室的女性來說,可以經常用燈籠果泡茶喝,不僅可以補充我們每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還能夠消炎、利尿,長久服用還能明目清腦、穩定血壓、降低血脂,就算坐再久,都不會有頭暈眼花的症狀;所以燈籠果不管是對於家庭主婦還是都市白領,都是最適宜的。

《本草綱目》舊版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明確記載: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燕京野果名紅姑娘,外垂降囊,中含赤子如珠,酸甘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搗計服治黃病(即黃膽性肝炎)多效,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對扁桃體發炎有很好的效果。

現代醫學認為:燈籠果能利咽化痰,可治肝炎,肺熱咳嗽等。《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中記為:酸漿苫塞,清肺治肝,咽喉腫痛。

與燈籠果類似的另一種野果是我們家鄉的姑娘果,由於在外形、花期、結果方面兩者都極為相似,特別是它們幾乎同一樣大小和顏色的果實,迷惑了不少人。雖然兩者都屬於草本植物,其實區分它們很簡單,燈籠果枝幹稍微粗壯些,看起來和葡萄樹的形狀差不多,在五月開花,六月結果;姑娘果的枝幹纖弱一些,在七月底八月初才成熟。燈籠果只會生長在山坡或山上,姑娘果生長在玉米地、水渠邊或菜園的籬笆牆上。

姑娘果又叫錦燈籠,為多年生草本茄科植物。分佈很廣,在我國東北、華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都可見到。香港地區也有,港民稱其為哥倫比亞龍珠果。在東北則叫香姑娘或黃姑娘。我們濟寧地區的梁山、嘉祥、汶上這一帶大都叫酸酸甏,在我們老家鄒城則叫錦燈籠,與上面描述的燈籠果僅一字之差。

每年到秋天收玉米的時候,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看到錦燈籠的影子,這時候的錦燈籠基本上都熟透了,所以在勞作之餘,人們隨手撿起錦燈籠,剝開外面的果皮,送到嘴裡,成為人們解渴的最佳野果。成熟後的錦燈籠顏色是橘黃色,和柿子成熟後的顏色相近。而在山東臨沂、日照、青島、煙臺等東部地區,它的顏色是紅色的,並且個頭也較大,這大概與生長的水土和氣候有關。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在我們老家大部分人看來,錦燈籠其實就是一種野草。我高考失利在家務農的第一年,跟著父親在玉米地裡間苗,這時的錦燈籠棵就已經開始瘋長,棉花地、玉米地和地瓜地裡到處都是。父親總是毫不客氣地把它們拔掉,說,它跟莊稼爭肥力,不但影響莊稼的長勢,還會讓莊稼減產。但是,野草總是除不盡的,仍然會有大批的錦燈籠逃過人們的眼睛,頑強地生存下來。

錦燈籠的外形、生長的姿態以及顏色,與辣椒棵差不多,不過與辣椒棵比起來,顏色要淡些,葉形也小些。在六月底七月初期,會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錦燈籠結的漿果外面,先是有一層薄膜般的綠色包衣包裹著,隨著季節的變化,種類的不同,包衣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紅色,形狀酷似燈籠。沒熟透的錦燈籠不好吃,有點酸,有點澀,成熟的,則只有甜絲絲的味道。要分辨錦燈籠的果實熟沒熟,只要看掛在枝頭的包衣,只要外面的包衣變幹變白,也就是熟透了。摘一個輕輕剝開錦燈籠的包衣,一顆豌豆大的漿果就會露出來,黃亮亮的,晶瑩剔透,香氣撲鼻。塞進嘴裡輕輕一抿,那味道簡直美不可言。稍有遺憾的是,錦燈籠的果子太小,不能大快朵頤,只能細細品味。

錦燈籠的包衣是家鄉女孩子們喜歡玩的一種小遊戲,她們把摘掉果實的空心包衣放在手心裡,輕輕一拍,就會發出“啪啪”的聲響。在秋天的田野裡,勞累之餘的幾個女孩子們圍在一起,那拍打著錦燈籠的響聲和女孩子們的笑聲是那麼爽朗,那聲音在秋風的吹拂下,飄逸在田野的四周,到現在想起來,依然是那麼溫馨。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如今,在農村種地,會使用大量的滅草劑來除草,錦燈籠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多少年過去了,我參加工作在縣城安家落戶,在高考失利的酸澀早已過去,但一想起錦燈籠那甜絲絲的味道,依然是那麼親切,內心裡充滿了幸福的甜蜜。

作者簡介:程廣海,1965年出生,山東鄒城太平鎮人。1990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第二期作家班。現為山東鄒城市作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團結報》《羊城晚報》《大公報》、《中華讀書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三聯生活週刊》、《南方都市報》、《廣西文學》《廈門文學》《歲月》《椰城》《微型小說月報》《雜文選刊》《雜文月刊》《國學》、《中學生》《青年文學家》、《知識窗》、《粵海散文》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30餘萬字。著有散文集《民間藝人》一書。現致力於美食、旅遊作品的寫作,在多家報刊專欄發表美食、旅遊作品計20餘萬字。

山東濟寧某縣市的兩種水果 我聞所未聞 南方這邊有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