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信了!莫讓“關懷式謠言”消費你的善良

別再信了!莫讓“關懷式謠言”消費你的善良

“穿秋褲會喪失抗寒基因”“冬天骨頭會變脆”“羊肉和醋一起吃會中毒”……每逢換季,再遇上連日降溫,披著“關懷”外衣的謠言又頻繁活躍在群聊和朋友圈中。

柯橋市民小劉就因為“鑑定”在家庭群裡刷屏的“抗癌帖”是謠言,不僅被老媽一氣之下踢出了群,還引來各路親戚的“口誅筆伐”。他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則網絡謠言為何能搞出這麼大動靜。

家庭群裡闢謠竟被踢出群

網友:這波操作真是似曾相識

“本著科普的心給長輩闢謠,沒想到還被踢出群了。”小劉告訴記者,他的家庭群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轉發刷屏。上週三,長輩們“瘋狂”轉發的《四十類相剋食物,21世紀健康家庭必備!》直接激起了專業人士紹興市中心醫院醫生小劉的“炮轟”。

“我媽還給謠言畫了重點,說是菠菜和豆腐不能同吃,否則容易結石,豆腐和蜂蜜不能一起吃,否則會耳聾……”小劉又好氣又好笑,“姨媽們還在群裡感嘆,說要調整自己的養生方式了。”

“各位長輩,該帖中的‘食物相剋’是打著科學旗號的偽科學。不好意思,從今天開始,你們轉發的帖子只要被鑑定是謠言,我就堅決闢謠。不是針對各位,我針對的是各種騙老人的假新聞!”隨後,小劉轉發了一條《央視闢謠了:食物相剋都是騙人的!》闢謠帖,沒想到,“火山”爆發了。

很快,小劉的媽媽私信他,認為不應該在群裡公開質疑她,並且越說越激動:“我隨手轉發這些你那麼認真幹嗎?我看到這些東西還不是為了大家活得更加健康嗎?你是說媽媽落伍嗎?你的闢謠一定都對嗎?你也有老的時候,我們就那麼不受人待見嗎?”五分鐘後,小劉發現自己竟被老媽踢出了群。

“家庭群簡直成了謠言的重災區。”不少市民朋友向記者訴苦,“上次我姨在家庭群裡發了一條《為什麼米飯不能趁熱吃》,我順手回了一句‘因為燙’被群起圍攻”“我一般都是點開鏈接後直接點擊舉報造謠”。不過,也有更多的年輕人在家庭群裡宣佈,要向謠言帖“宣戰”。

謠言傳播有“套路”還明碼標價

警方:不要成為自媒體謠言傳播的“打工者”

記者在對比眾多“謠言帖”後發現,謠言第一步,便是“借光造權威”。利用公眾對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綠色環保、公共事件等熱點話題的關注,為謠言帶上看似理性、權威的“高帽”,如“美國環境醫學科學研究院推出報告稱……”“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得出……”等表述,謠言搖身一變成了“科學研究”。繼而用“毀容”“有毒”“致癌”等詞吸引眼球、引發恐慌,再配上隨意捏造的數據和聳人聽聞的說法,人們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點開並分享給其他人。

區公安分局網警大隊徐警官表示,我國對網絡造謠行為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但現實中卻很少對朋友圈所謂的“關懷式謠言”追責。此類謠言的製造者看似菩薩心腸,實則是利用讀者的善良牟利,有些誘導用戶洩露個人信息,或者趁機兜售產品和APP。

自媒體時代“流量為王”的利益機制使得一些謠言甚至已經“明碼標價”。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下載一個專門的閱讀賺錢APP,轉發一條未經核實的文章,只要產生點擊量,他就能獲得0.1~0.3元的“閱讀單價”,還可通過“拉人”等獲得獎勵,享受一定比例的“收徒分成”,形成了一個上下游層層分工的產業鏈。

有道是“造謠動動嘴,闢謠跑斷腿”。經過無數“不明真相”群眾的轉發,謠言的“溫床”便成了多金的“搖錢樹”。碰到聳人聽聞卻又透著暖意的信息,就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成為自媒體謠言傳播的“打工者”。

“義正言辭”沒用? 試試“溫情輸出”

專家:家庭群辟謠也講究方法

“朋友圈裡‘關懷式’謠言之所以有市場,除了炮製者受利益驅使牟利屢禁不止外,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謠言所涉話題精準地抓住了人們對健康、養生、安全等切身利益的關切乃至焦慮心理。”紹興市第七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謝曉盈表示,50歲以上的年齡段群體相對空閒,特別是經歷過困難時期的中老年人,對保健和養生尤其重視,更容易關注關於意外死亡的案例,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從而引發更多的焦慮。

“一些老年朋友剛剛學會使用手機,缺乏足夠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辨別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時常被網絡謠言誤導,成為了謠言傳播的‘易感人群’。”謝曉盈指出,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寄託是溫暖、活力、被關注以及希望。在家庭群轉發,一方面想獲得更多的專注與關愛,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提醒子女,關愛子女的另一種方式的表達。

在信息井噴的互聯網時代,特別需要一個權威性的闢謠平臺以正視聽。當你自己也“吃不準”是否為關懷式謠言時,可去各大權威闢謠中心求證。比如今年8月29日應運而生的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就為廣大群眾提供辨識謠言、舉報謠言的權威平臺。自正式上線以來,已整合接入全國各地40餘家闢謠平臺闢謠數據資源近4萬條。記者試著打開官網,找到闢謠數據庫,輸入謠言關鍵詞“抗癌”,也有四十餘條闢謠信息顯示。

“關懷式”謠言需關懷破解。謝曉盈建議,子女在給長輩闢謠時要多一點耐心和理解,在日常閒聊的時候,在長輩情緒不錯時,再輸出“科學與關心”,或將事半功倍。“義正言辭”沒用?那就試試“溫情輸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