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畫收藏價格不斷上漲背後的因素是什麼

字畫收藏價格在不斷上漲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齊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不過10元,當時老舍為了資助齊白石花5元買了他的一個扇面;張大千的作品,當時賣100元一幅;徐悲鴻的《松鷹圖》1961年售價230元;傅抱石在當時一幅畫的最高標價也就是80元。

字畫收藏價格不斷上漲背後的因素是什麼

徐悲鴻的《松鷹圖》

十年前,齊白石的一幅作品,成交價格已經是5萬—20萬人民幣。而今天,齊老的作品,平均每平尺的成交價格均已超百萬人民幣。在嘉德2011春季拍賣會上,齊老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更是以4.255億的成交價創下了近現代書畫拍賣的世界紀錄。

2007年,任伯年的作品平均每平尺拍價不到2萬,而2012年秋季統計數據顯示,這個數字已然上漲到100多萬。在2011年西冷春拍,任伯年一幅《華祝三多圖》更是以1.67億的天價成交。

字畫收藏價格不斷上漲背後的因素是什麼

任伯年一幅《華祝三多圖》

其實是從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特別是近幾年,名家字畫作品價格如脫疆野馬,一路飛昇,一般都在幾十萬、上百萬的價位上。字畫市場一改蕭條冷落,迎來了盛春好風景。至2007年底,中國現當代書畫家作品拍出千萬元以上的已有幾十位,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林鳳眠、吳湖帆、李可染、石魯、吳冠中、陸儼少、謝稚柳、陳逸飛等。

上面舉例的齊老和任伯年,都是已故的字畫界大宗師,作品價值連年看漲乃至拍出天價本也實屬正常。那麼大家再看下邊這個例子。

十年前,中國美協會員範曾老師的三尺豎幅人物畫《華佗望斷圖》曾以12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而在前年四月份,範曾老師的一幅四尺橫幅人物畫《三人行》拍出了250萬人民幣。

據專業報刊資料統計,中國書畫作品年增值率在30%至50%之間。也有的因為購進的渠道不同,拍出的機會不同,其年增值率可達二三倍。

四尺一幅畫,若只算物質成本,一般百元不到,但何以能高價出售而且售價連年猛漲呢?筆者從經濟學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吧。

所謂經濟,供求關係。供不應求,商品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商品價格下跌。對於字畫,近年的供求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字畫的市場,在高消費人群,也就是有錢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異常迅猛,在短短三十餘年時間裡,我國富人數量急劇增加。但與此相比,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卻完全沒有跟上經濟的步伐。藝術品,畢竟來源於靈魂,不是可以量化生產的。尤其字畫作品,更是由於其傳播、創作的侷限性,顯出一種任爾狂風驟雨我自巍然不動的姿態——產量增幅太小。

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需要享受字畫藝術,而字畫作品卻悠悠然穩步“生產”,這就造成供不應求。長時間持續的供不應求,就造成價格的不斷上漲。易從字畫作品部負責人王經理表示“我國經濟水平遠遠沒有達到頂峰,字畫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態還會持續並加劇。”

經濟規律解釋了我國字畫賣出天價的原因,同時也決定了未來我國字畫市場的走向——還是要漲,並且更加猛烈。

字畫收藏價格不斷上漲背後的因素是什麼

除了經濟規律,字畫作品流動性的變化也是決定其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流動性強,也就是交易方便,就好賣,就能賣高價;流行性弱,則與之相反。

二十年前,大家若是想弄到一幅名家真跡,去哪兒弄?找畫家畫、畫廊購買、拍賣會競拍,這三個是主流。然而這三種途徑的各種侷限性卻造成了字畫作品有時候會面臨一種整體供不應求但局部賣不出去的尷尬。

今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強勢崛起,競拍和專業性的字畫商城也隨之開始在網上出現,隨著電商服務的日漸成熟,一幅作品,面對的買家越來越多,價格怎會不高?

俗話說:天增歲月畫增價,字畫藝術品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結晶,既可作為一種物資財富儲蓄,也可作為藝術來欣賞與研究。字畫的價值幾何?收藏字畫能賺多少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