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0年前可造82萬噸鉅艦,為什麼現在沒有能力建造10萬噸航母?

陳羅彬


首先,造82萬噸的民用輪船,和造軍艦是兩回事。其次,造二戰時代的航母和現代化的航母也是兩回事。其三,聯合國對日本的造艦能力進行了限制。

日本確實在20世紀70年代,建造了一艘“海上巨人號”油輪,其滿載排水量達到82萬噸。但是,這是一艘油輪。不同船型的建造難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油輪為啥能造的非常龐大呢?首先油輪不需要作戰,不需要彈射飛機,不需要警戒。只要能裝,裝了能浮起來,浮起來能走就是。甚至走的速度都可以比較慢。

而航母不同。航母造來是要起降戰鬥機的,而且是要在現代化武器的飽和攻擊下生存的。所以,它要求有很強的防護能力,以及遭到打擊,甚至防禦被擊破時候的生存能力。一般來說,龐然大物的航母,擁有大量的水密艙壁,同時其使用的材料,也是比民船高得多的高強度鋼材。這些鋼材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鑄造成型和焊接也比民船的普通鋼材更難。

為了作戰,航母密佈各種雷達、武器、信息設備。這些東西不但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而且如何將他們在航母上佈局,使得其能有效發揮功效,並且減少被敵人偵查、干擾的危險,也是很難的技術問題。

包括速度,油輪速度只要10多節就夠了,而航母則要求速度至少20多節,甚至30節。一般來說,功率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航母要求的馬力要大得多。而且高速行駛時,對於船舶的穩定性之類又有影響。

因此,造一艘普通民船,難度和造航母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當然,二戰時候日本也造出了10多艘航母,包括二戰時日本造出的最大航母“信濃”號,滿載排水7.2萬噸,比現在的很多航母都大。但是,二戰時代的航母和現代航母根本不是一個東西。二戰時候的飛機一般只有小几噸,速度三四百公里,飛行甲板一百米就夠了,也不需要彈射什麼的,信息管理也很簡單。但是這種飛機上天就是給人當活靶子打。現代的艦載機一般都是10噸往上,飛行速度動輒音速,兩百米的飛行甲板還不夠,還得有彈射器、阻攔器。

二戰航母隔得離戰列艦老遠,不需要防艦炮,只要防著對方的轟炸機和魚雷機就行。現代航母得防導彈。

所以,如果把二戰航母開到現在,就是秒沉的分。能造二戰航母,不等於能造現代航母。

最後,二戰結束後,日本是被剝奪了製造航母等現代化進攻性武器權力的,美國還是要盯著他。所以日本造不出來。


巴山夜雨涮鍋


82萬噸鉅艦,指的應該是海上巨人號,它是全球船運歷史上製造的最大噸位油輪,先是於1979年由一名希臘船東出資,在日本住友重工建造,當時設計是44萬載重噸,後因船東財困,拒絕接收,其後轉售於香港船東董浩雲。為達成做全球最大油輪船東的願望,董浩雲將該油輪轉交日本鋼鐵改建,將船舶加長至可載重56.5萬噸,並於1981年下水,當年在國際海運界掀起熱話。

不過造油輪與造軍艦是兩碼事,要不中國早就能造30萬噸的民船,為啥第一艘航母還要由瓦良格號改造,要知道,瓦良格號才五六萬噸,離30萬噸差的不是一點點。民船可能要求噸位大,載重大,舒適性好就可以了,但軍艦必須嚴格按照國軍際來設計建造,要求能在惡劣環境下作戰,要求航速快,抗打擊能力強。對於航母而言,僅一個飛行甲板用鋼就不是一般國家能解決的。大家千萬別說日本鋼鐵生產多麼厲害,近期日本鋼製所造假事件已經說明問題。不僅僅是鋼的問題,還有艦載機的問題,日本到現在也沒有能力研製出艦載機,它的所謂的準航母,只能起降直升機,即使改裝,要想起降戰鬥機,也只能購買美國的F-35B。

除了技術原因外,政治環境也是一方面,戰後日本憲法是不允許日本擁有軍隊的,所以才有了自衛隊之說。發展自衛性的裝備,美國可能掙隻眼閉隻眼,但要發展進攻性武器,像彈道導彈、航母之類的,美國肯定會限制它。日本如今發展的準航母也只能取名直升機護衛艦,要想發展航母,美國肯定不會答應。


獨愛微影


日本不具備這個能力,結論先在開頭敲死了。第一個問題:民船和軍艦是兩回事,題目裡面那個“82萬噸鉅艦”的闡述本身就不正確,82萬噸那艘是油輪而不是“艦”,油輪不等同於航空母艦。第二個問題:二戰航空母艦不等於現代航空母艦,雖然都叫航空母艦,但是存在非常大的技術代差,現代航空母艦的關鍵性技術都是二戰結束後才出現的。如果說現代航母是iPhoneX,那麼二戰航母頂多就是個能玩貪吃的單色屏諾基亞,隨著兩個都叫“手機”。

先說下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針對日本,只是單純闡述航空母艦和油輪的問題。首先要明確,油輪強調的是商業性和經濟型,而航空母艦強調的是進攻能力和防護能力,所以這二者存在本質性的區別。

1.航空母艦相比於油輪首先在結構和防護設計方面就有極端高的要求。就以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為例,該艦縱向擁有10道水密艙壁,橫向擁有23道水密艙壁,全艦劃分成2000多個艙室,全艦重點位置敷設裝甲以保證受到打擊後的生存能力。而油輪不僅不需要不考慮抗武器打擊能力,反而為了經濟性在結構設計上沒有多餘的累贅。

2.其次航空母艦所使用的材料規格也比油輪高的多,普通民船的材料一般屈服強度只要200-300MPa滿足要求,而航空母艦所使用的鋼材與核潛艇差不多,YH-100合金鋼屈服強度達到690MPa。而且隨著材料強度的提升,成型和焊接的難度也不再一個水平上。

3.油輪還是因為經濟性問題航速普遍不高,一般15-16節。而航空母艦航速普遍在30節以上,考慮到阻力與速度的正比關係,航空母艦在動力上要遠遠高於普通民船。尼米茲總動力達到26萬馬力,而普通民船隻有7-8萬馬力,只相當於一艘驅逐艦的噸位。

4.航空母艦除了基本的動力系統之外還有相控雷達、火控雷達、武器、航空管制、情報、損管等等子系統,這些都是油輪沒有的系統。而且全艦由於電子系統和電路管線數量非常龐大,在設計的時候還要考慮相互的電磁干擾問題。

所以,油輪和航空母艦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油輪不等於航空母艦。而且油輪也不具備改造成現代航空母艦的能力,最多就是垂直起降戰鬥機臨時起降一兩次。

第二個問題,日本不具備造10萬噸航空母艦的能力。我先說個問題,我知道有人會把二戰日本航母拿出來當論點,但是很遺憾,那種航空母艦放在現代活不過1集電視劇的時間。二戰艦載機都是活塞螺旋槳飛機,在重量上普遍不超過3噸。這些飛機起飛根本不需要彈射器輔助,而且降落時對甲板的衝擊比較小,這種航母甚至把商船鋪上甲板都可以滿足螺旋槳飛機起降。

而現代航母的噴氣式艦載機動輒20噸以上,高溫高速尾焰還需要專門的冷卻擾流板進行導向。而且這個重量級別的艦載機在著艦時對甲板的衝擊作用非常強,這不是二戰那些木甲板航母能夠承受的了的。下圖就是日本赤城號航空母艦,甲板上一條條的就是木甲板

現代航母三大關鍵性技術:彈射器、光學助降系統、斜角甲板都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由英國人提出的,這是二戰航母根本不具備的。所以雖然都叫航空母艦,但是二戰航母不等於現代航母。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算,德國在二戰末期就服役了噴氣機,而中國在50年代才發展出噴氣機,所以現在德國空軍比中國空軍要強、德國在二戰就有裝甲集群,而中國在50年代坦克才開始起步,所以現在德國陸軍比中國陸軍強大。

其實對日本來說,建造船殼根本不是問題,憑藉日本那些造船廠,只要給圖紙給材料給工藝那麼妥妥的給你搞出來,再怎麼說日本也是造船大國和工業強國,這個必須要承認。

但是,10萬噸級航空母艦的關鍵技術可不僅僅是船殼,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蒸汽彈射器,現代蒸汽彈射器技術只有美國完全掌握,包括蒸汽彈射器的發明國英國也只是有技術儲備而已。一個表面上看起來簡單地氣缸,首先在加工上怎麼鑄造?每節氣缸鑄造完成後怎麼連接成一條100米長的完整氣缸?怎麼保證直線度和氣密性?

這些方面日本根本沒有設計經驗和參考依據。

還有動力系統,如果你說用二戰時候幾十個鍋爐帶動蒸汽輪機那你就忽略。但是10萬噸級的航母目前都是用核動力才,毫不客氣的說船用核動力技術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之外都是垃圾。而日本在船用核動力方面的經驗基本為零。下圖是企業號的反應堆

再就是艦載機,憑日本的航空工業,這個自研發艦載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服役的戰鬥機除了洛馬幫他搞得山寨F16之外,其他都是進口美國的。日本的航空工業已經不是二戰那個能研發零式的日本了,由於戰後限制和關鍵性技術脫節,現在的日本航空工業實際還不如中國。像小涵道渦扇發動機,這項技術除了五常之外其他國家連入門的水平都不夠格。航電、飛控更不用說了,有個誤區要說一下,能生產好的電視屏幕好的攝像頭不代表能生產好的飛控和航電,不等於能生產好的雷達。

最後說一個問題,就是經驗。很多人喜歡拿“日本只是受到限制而已,如果解除限制分分鐘造航母”這種言論來說事。但是反過來想想,一個長期被禁錮的人還有能力造出什麼大風浪?超過60年沒有大型航母設計建造經驗的國家,你告訴我他分分鐘造出來?這是硬傷,就跟你學了點英語,突然停了好幾年,你覺得你當年學的還能剩下多少?永遠記住一句話:任何技術和經驗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不是憑空就得來的。現代大型航母技術在日本那裡就是幾乎就是零!下圖是美國中途島級航母的三次蛻變,從1945年到1970年曆經了三次現代化改造

所以,不要整天“分分鐘”、“一夜間”、“秒殺”、“只是受到限制”,如果真對軍事感興趣可以多去論壇逛逛,可以多買點雜誌好好了解下現代軍事工業的發展和各國軍事的長短處。當然了,對日本的提防之心不可以沒有。


雛菊西瓜Peterpan


日本住友重機械工業在上世紀的70年代曾經建造過一艘“海上巨人”號油輪,該船也就是後來的諾克·耐維斯號(Knock Nevis),其承載重量在經過擴充之後達到82萬噸,而船體長度也增加到接近460米,型寬接近69米,這些數據遠超現在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福特級航母和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二戰之後日本經濟迅速復甦發展,其重工業也因為有美國的需求而逐漸完善,因此日本的造船工業是非常發達的,技術也堪稱世界一流。不過一般的船舶工業和軍艦工業又存在明顯的區別,軍艦的設計指標明顯高於民用船,所以日本只是有基礎的船舶工業實力,但這不代表日本就能建造真正的10萬噸級航母。10萬噸航空母艦的設計要求太高了,目前只有美國擁有此類艦型。

這裡講的大型航母,區別於二戰時的航空母艦。因為那個時候航母建造技術簡單,艦載機也很簡單,日本在二戰期間是擁有可以和美國軍隊爭雄的航空母艦編隊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說日本不會造。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航母的概念實際上也已經發生了變化。日本或許會造以前那種航空母艦,但是肯定造不了美國現在用的這種。大航母的建造,需要的資源很多,當初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造船廠的負責人就感嘆過——大航空母艦瓦良格號造不完了,因為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特別是蘇聯,已經不存在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瓦良格號後來還是造完了,因為中國從烏克蘭手裡買下了她,並且將之續造完工。那麼如果瓦良格號在日本手裡,日本能造完嗎?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明確的答案。日本確實有造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能力,但是這畢竟只是一種兩萬噸級的艦型,和真正的航母相比,還是有差距。技術上的約束,再加上美國的約束,日本是造不出10萬噸級航空母艦的。


白虎堂


現在的日本仍然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綜合國力及GDP僅隨美國身後,二戰都能造出數目可觀的航母,放在現在造十萬噸的航母是輕車路熟,雖然建造航母需幾百個行業鼎力支持,這都不是問題,早先的航母圖紙存擋至今,美國也沒消毀,這就有了根本,一旦美國默許,圖紙稍加改動增添技術含量高新材料不用多長時間就能造出十萬噸的航母,畢竟日本的造船業相當發達,技術含量高,又採用超前的合成材料,而且又有門類齊全的跨國集團,用日本科學家的話說:航母算什麼?日本用六個月的時間就能造出原子彈。迫於美國縛住了日本手腳和國際條約的制約,日本只能低頭夾尾巴,一旦美國解禁,日本不費吹灰之力造出航母和原子彈,日本就要報仇,以雙倍的原子彈轟炸美國本土,美國一想到可怕的後果,牢牢地扼住日本的命脈,利用日本但決不放縱日本。


硯田劍影


張召忠將軍曾說過:“日本造航母分分鐘”。這個觀點值得推敲,因為造航母真的有那麼容易的話,福特號還會花費40多億美元用於先期預研、100多億美元用於建造工程嗎?誰聽說過油輪有這麼貴的嗎?(日本建造的82萬噸大船隻能是油輪或者別的民用船,絕對不是題主說的鉅艦)

英國也是一個造船業大國,各項造船的技術在全球首屈一指,每年下水的油輪都數不清有多少艘!但它造一艘航母同樣十分艱難。已經建成的航母下水後發現了一大堆毛病,光是技術原因引起的故障就讓英國人承受不起了,這足以說明建造一艘航母的工程,不是一堆油輪能相比的。

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造價50億英鎊,這筆錢足夠製造一大堆油輪了!光從油輪和航母的造價上就能看出來,它兩個絕對不是一回事。換言之,能批量生產民用船隻的日本並不一定能生產航母。

日本造船業確實不可小覷,20年前日本造船產值佔到全球的45%以上,橫濱港也在此時成為全球最大港口,這是日本經濟全球崛起的代表。但是時至今日出現了讓人意外的變化。新加坡代替上海成為全球最大海港,中韓兩國也幾乎瓜分了日本的造船業份額。

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搶奪低端造船業市場,目前佔到全球造船業的23%以上;韓國依靠高端造船業新興優勢搶奪日本造船業份額,已經佔到全球市場的43%以上,可憐的日本僅剩下10%都不到的份額。(2016年的數據)

很多日本的知名造船企業面臨無事可做的尷尬境遇,就連日本國內的船運企業也開始向中韓下單購買船隻了,日本著名的三菱、三井等造船企業紛紛轉向其他行業來消化生產力。三菱依仗在政府的關係牢牢抱住了軍工訂單的大腿艱難度日,三井也分到了秋月級驅逐艦的訂單才勉強存活至今。

而一些拿不到軍方訂單的船企只能依靠天然氣罐、橋樑設施甚至是鐵路設施的生產和維修工作度日,毫不客氣的說,日本造船業人才和設備的流失相比解體後的蘇聯有過之無不及。既然俄羅斯造不了航母,日本也理所應當造不出來。

再加上日本近幾年經濟低迷,社會生產力萎縮,與航母有關的各行各業都在蕭條。這樣的國家真的還能生產航母嗎?張將軍說它能也是從視覺感官上得出的結論,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把日本當做科技先進、造船業強大的海上民族,想當然的認為它有能力生產航母,這明顯是不太嚴謹的結論。


利刃軍事


航母這麼高大上的東西說句不好聽的,你就是造的起,也不一定用得起,打個最簡單比方,你年收入 四五十萬左右,按理說家在三線以外四線左右的小城市也算中高收入的家庭了,買個20來萬的小車開的心情舒暢,突然發現別人都開奔馳寶馬了,心想咱也是有錢人,不能丟分,於是心一橫買了車子按揭一輛200萬左右的賓利,那傢伙太特麼帥氣,太特麼高大上,簡直豪氣側漏啊,虛榮心瞬間在周圍的朋友眼裡爆棚,按揭分期一做,對你來說壓力不大,感覺挺好,可開了一段時間後你會隱隱發現自己這個逼裝得有點大了,一個月好幾萬呢分期款不說,隨便去哪裡轉一轉加個油就比原來車子多好多好多,還天天提心吊膽別被刮到蹭到,停個車也要找個非常穩當的停車場,最特麼心痛的是去做趟保養原來一千不到就能搞定的事,現在去一下就得好多千甚至上萬塊,又開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的收入基本被這車套走了,平常想吃吃,想喝喝的日子再也沒有了,原來用來週轉的資金也被它套進去了,一下子生意因為它帶來了門面效益也因為他出現了資金鍊的斷裂了,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停家裡著出門辦事沒個車又不方便,開上路費用又實在太高,再買一個手頭資金又被佔用,賣掉折舊費走高的嚇死人,從此你的苦逼日子就真的開始了。所以知道為什麼不玩航母了吧,賓利那是大商巨賈玩的東西,你一個口袋裡面就兩鋼鏰的小老闆就是買得起你也用不起,所以你看看俄羅斯就是典型的買賓利的小老闆,至於日本它倒是用得起,可惜名聲實在太臭,想買也難買到,即使買的到它後爸美國也不給它按揭,就算是你不按揭能買到可是車鑰匙還在它後爸手裡,你說它花這麼多錢買開養著最後天天給它後爸用划算麼,所以日本還是先找到親爹再說吧,現在的它玩航母就好比是它美國後爸車隊的開路車輛駕駛員而已!


Kann149003851


不敢苟同作者意見。有沒有此技術和去不去建造完全兩回事兒,日本沒造有很多原因、商用的話會有造價,交貨期目標市場、船塢等等好多因素,軍用的話,有一大部分美國限制其開發攻擊性武器因素影響,這是必須承認的。但日本的直升機航母22ddh不論在噸位還是技術上都超越了英國和西班牙的,況且這還是在美國限制下造出來的,造航母技術的積累也沒有扔下,以前的90年代的大偶、00年代日向雖小但都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回頭看出雲 日本近期計劃改造出雲,左側甲板加個滑越平臺,加上去完全就是個航母而非直升機航母。再看看咱們看看技術層面,首當其衝的鋼鐵,日本的鋼鐵冶煉技術絕對世界領先甚至比歐美都要強很多,專利來說世界沒有一個高爐不是用日本專利建造的,時速350公里高鐵輪子德國都要用日本住友來搞,軍用美國有話語權吧,別說現在,90年代屈服強度最高的鋼材都是日本搞的,美國潛艇都要用,再來看看核電站130個核反應堆百分之八十用的日本的壓力容器和周邊設施,那精加工cnc日本更是領先我國一代還多,材料學日本也是強的一塌糊塗,動力方面無論是內燃機還是核反應堆的使用都是強者。日本國家雖小,也在被美國一隻壓制軍事發展但技術方面一直在進化,軟實力很強。而且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其實日本人骨子是最恨美國人的,一直以超越美國為目標,這個民族紀律性強,愛鑽研,務實,可能在我們眼裡看是死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清差距看清自己,慢慢地追趕吧!飛機發動機日本的不清楚,但在三菱電機工作的時候,公司高層提網絡安全重要性的時候曾說過三菱幾個公司因參與美國飛機發動機研發,對網絡安全信息外漏方面公司看得很重要。從這點看日本在發動機方面最起碼有和美國長年共同開發,或者提供某幾個領域方面的技術提攜,相信水平也會有一點的!


丫賣戴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日本在四十年前確實建造了承載重量為82萬噸的“海上巨人”號油船,但以日本現在的實力,確實造不了10萬噸的航空母艦,原因如下。

一、相對油輪,航空母艦的建造是一個國家的系統工程。

航空母艦的建造牽扯的行業十分廣泛,以蘇聯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為例,該船在建造的時候,蘇聯用了上千行業,數萬家企業來參與建造。而日本即便擁有相當強的造船實力,但也是搞不定的,因為有很多行業日本是不行的。例如日本沒有大型水面艦艇雷達的製造經驗。

日本的秋月級驅逐艦裝備的是日本自主研製的FCS-3A相控陣雷達系統,該系統相對於052D的346A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T/R 模組嚴重不夠,所以無論是探測距離還是跟蹤數量上,都不是346A的對手。

相對於航空工業的落後,中國的雷達電子方面可是比美國還激進的。舉個例子,80年代宙斯盾系統還是基於尤尼瓦克(一個早不知道死哪兒去了的撲街電腦公司)的小型機做中心節點,各個終端完全無計算能力的架構的時候,我們直接就上CTOS(Commercial-off-the-shelf 翻譯為“商用現成品或技術”或者“商用貨架產品”)的方案了,早期的指控平臺都用8086或者80286的單板機構建,比美國人正式走這個路線還早了十年左右。之後90年代上馬AESA雷達,也是在世界上算領先潮流的。

二、航空母艦設計就是一個大學問

其實甭說日本了,就連我們都還在探索。不說別的,就說甲板佈局的問題,為什麼福特級航空母艦它的艦載機效率比尼米茲級提高了40%,除了應用電磁彈射技術外,它還優化了甲板佈局,美國福特級之所以把艦島向後移,就是為了飛機的起降效率。

三、政策原因

這個大家都應該清楚,日本是戰敗國,作為戰勝國的美帝是不可能讓日本擁有十萬噸級別的航空母艦。


諸葛小兵兵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傳說中的82萬噸鉅艦到底是什麼。

1981年,由日本企業改建的“海上巨人”號下水,據稱其滿載排水量可超82萬噸,是世界歷史上製造過的最大噸位的油輪。這艘巨型油輪的建造過程實屬不易,但想把它和航空母艦劃上等號卻是天方夜譚。從船體結構到設計到所用材料再到動力系統,航空母艦的要求和側重點跟油輪這種民船的壓根不在一個層次,且油輪根本不會裝備航母所需的相控雷達、武器等子系統。說白了,油輪能做到載重大、舒適性好、安全經濟就可以了。

或許有些人會說,日本二戰時期就有航母,現在不造只是受到限制,真到了需要的時候分分鐘可以造一艘航空母艦出來。但是,不光油輪和航母不一樣,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代航母也不一樣。從航母本身來說,二戰時期的航母噸位相對較小(最大滿載排水量也才7萬多噸),航速慢,抗打擊能力差,艦載武器更是較為落後的高炮。此外,在決定航母戰力的艦載機上,二戰時期航母艦載機都是螺旋槳飛機,起落對航母的硬件要求都很低,連彈射器都不用。

再說航母建造不是有技術就可以的,它牽涉的相關部門和產業高達數百個。不否認,日本在航母建造方面確實有一定積累,但這點兒積累還不足以轉化成十萬噸級航母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