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老龍堤是什麼時候修的?三國時“襄陽無西”與修建老龍堤有關嗎?

峴山石頭


三國時 ,襄陽城往西,是湖,叫檀溪湖。直到今天,檀溪湖的芳名仍然保持著。



三國後期,襄陽太守胡烈帶領襄陽百姓修建了老龍堤。《襄陽府志》記載,老龍堤東起襄陽城,西至萬山,長約十里 。
堤內,南起虎頭山,北至老龍堤,約兩公里寬。按照現在的面積計算,老龍堤保護的土地約10平方公里。

此後歷朝歷代,官府要務之一就是保護好老龍堤。唐宋元明清都有記載。解放後,當地政府對老龍堤進行了全方位的加固與綠化,使老龍堤既有防洪作用,又有美化城市的作用。
江灘
下看到的老龍堤。堅固的江堤讓洪水望而卻步。
往萬山方向走,感覺漢江水位高於堤內。


堤上宛如花園。
晨練的市民。遠處就是萬山。

寬闊的檀溪路、虎頭山路。

三國故事:馬躍檀溪遺址走檀溪。
漸漸的感覺






地勢高了,原來已經到了萬山居民區。翻過萬山走10里路,繞行幾座小山,就到隆中了。


從三國時襄陽西邊是檀溪湖的地理狀況看,襄陽西邊是水,也就是說,襄陽到萬山沒有大路,只有山路。襄陽管轄萬山以西是有難度的。

據《襄陽府志》記載,襄陽屬於南郡,而《谷城縣志》記載,谷城縣屬於南陽郡。這說明南陽郡可以管到漢江以南地區。至於鄧城(鄧縣)當時管漢江以南的隆中,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這句話仍然支持了襄陽說。


入冬了,老龍堤上海還開著鮮花。


峴山石頭


在“襄陽說”諸多離譜“證據”中,“襄陽無西”似乎是比較靠譜的史料,因為這則記載出自《元和郡縣誌》:“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於是乎,襄陽“鐵證”之聲不絕於耳。可是,“襄陽說”在這裡又是犯了只看風月寶鑑一面的錯誤。就在這條記載的同篇,《元和郡縣誌》又記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後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荊州,置襄陽郡。”呵呵,歷史記載怎麼總是對“襄陽說”不賞臉啊?到處都是隆中不歸南陽郡管轄的記載。再說了,萬山為界又沒有說是東西為界,理解成南北為界不行嗎?我想《元和郡縣誌》不會自扇耳光吧?無獨有偶,《元和郡縣誌》同卷《宜城縣》還記載另外一個“古諺:“(宜城)本漢邔縣地也。城東臨漢江,古諺曰‘邔無東’,言其東逼漢江,其地短促也。”按“襄陽說”的奇葩邏輯,“邔無東”就是邔縣的東界只到東門外的漢水,可是,《水經注》明確記載漢水以東有屬於邔縣的黎丘、觀城二城,邔縣東逼的這段漢水是邔縣的內河而不是界河。另外,譚其驤先生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東漢時期的邔縣的轄境向東越過漢江一直到綠林山主脊,漢江以東還有近百里的邔縣轄境,看來《水經注》和譚先生又打臉“襄陽說”的“鐵證”了。再回到襄陽,如果說襄陽西界十一里就可以說“無西”,邔縣“東逼漢江”就可以稱為“無東”,那麼,那襄陽城北門同樣是“北逼漢江”,過漢水就是南陽郡,連一里都沒有,其界更為“促近”,可為什麼“古諺”沒有人說“襄陽無北”呢?難道是古代襄陽人分不清一里和十一里的遠近嗎?當然不是,老老實實看看歷史地圖,襄陽萬山以西就是荊山山脈,邔縣漢水以東也是綠林山脈,襄陽向西入川的古道過萬山就折而向南,沒有向西翻越荊山山脈的道路。邔縣只有南北向的襄陽至漢陽的大道,沒有過漢水向東翻越綠林山的古道。而襄陽北門,則是向北渡漢水的宛襄大道,故而“襄陽無西”“邔無東”,而沒有“襄陽無北”了。“無西”“無東”實交通狀況耳,非轄境也!讀書斷章取義會鬧笑話的!


奔流到海不停留


南陽的**又在逼逼,你累嗎?快去幹活去,早都是定論。還在這傻費力氣,要是趕不上襄陽作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國家級交通樞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這艘大快船,估計會被掀起的浪花淹沒的。到時諸葛先生要是有靈的話還是會被嘔死的!卒前吐血急呼:“臣之錯也,未想後世之南陽非彼南陽,未想後世之隆中非南陽轄,甚未想宛城人如此愚不可及矣,臣去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