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五代十國,天下紛爭,中原局勢動盪不安,而遠在北方的遊牧民族契丹已經於公元916年開國,在九州戰火不斷的936年,石敬瑭以割讓了燕雲十六州於契丹為條件,換取耶律德光對其支持,最終建立後晉,從此開啟了中原王朝的羸弱態勢。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在宋太祖960年建立北宋之時,遼朝掌控燕雲十六州已經整整20多年,宋太祖雄才偉略,可是卻未來得及北伐就於斧聲燭影中駕崩,而繼位的趙光義,卻是志大才疏之輩,兩次北伐,皆大敗,還將原本開國形勢不弱的宋朝從攻勢變成了守勢,收復燕雲十六州從此無緣。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門戶,兩漢隋唐,在此修築了不少的軍事重鎮,狹關險隘,易守難攻,萬里長城就是對遊牧民族最直觀的阻擋,所以中原王朝強大之時,可是依託關隘,千里追擊,縱橫大漠,而無後顧之憂,衛青、霍去病就是榜樣;而在中原王朝羸弱之時,也可憑藉此軍事重鎮拒遊牧民族於關外,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當然燕雲十六州的喪失,也意味著牧馬之地的失去,缺少了養馬場,就沒有了和遊牧民族正面對抗的騎兵,于軍事對抗中將處於劣勢。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北宋開國時期,在南征北戰中,軍隊實力並不弱,有著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可是為了王朝的穩固,杯酒釋兵權下,不少將領都卸甲歸鄉了,這自剪了羽翼,對於後來的北伐是減了不少分的,但是整體形勢而言,北宋和遼朝實力是伯仲之間,甚至於北宋攜開國之勢,還壓了遼朝一頭。當雙方勢均力敵之時,考量的就是雙方的統帥能力,宋太宗趙光義率軍北伐,有著相當不弱的騎兵,可是高粱河畔之役因為指揮失誤,而導致了大敗,其本人也是身負一箭而狼狽逃竄,接著又在980年和986年兩次出兵,結果都是失敗告終,澶淵之盟後,雙方講和,有了百年的和平時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自然也就只能長嘆了。

這一嘆,整整一百多年,直到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括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從此於燕雲十六州更是鞭長莫及,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煙雲十六州的失去一直讓後世之人耿耿於懷,也被認為這是兩宋羸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南宋滅亡後,僅僅百年不到的時光,燕雲十六州終於重回了中原王朝之手,朱元璋北伐僅僅一年時間就將兩宋都無能為力的十六州收復,這一度讓人們覺得好奇不已。

其實,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

首先,領導者的能力不同,宋太宗趙光義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領導能力遠遠不及明太祖朱元璋,須知,朱元璋可是崛起於微末,戰陳友諒,平張士誠,一統南方,然後北伐成功的唯一人雄,宋太宗的光環與其相比,太弱了,無論是哪方面都是被碾壓。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其次,朱元璋手下的將領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將,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等等,他們戰術靈活,不侷限,相較於朱元璋手下,宋太宗的將領發揮的餘地就不大了,束縛了他們的發揮。

再次,宋太宗之後,開國留下的不弱騎兵幾乎喪盡,兩宋軍事上處於劣勢;元朝廢黜了不少耕田,在大江南北之地建有養馬場,讓南人為其牧馬,所以這些成為了朱元璋的戰馬,相較於蒙古騎兵,也不會太劣勢。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最後,朱元璋一統江南之時,元廷卻還在內鬥不止,先是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的內鬥,這也延續到了元順帝和太子的矛盾,後來擴廓帖木兒勝出,後來被派往河南平亂,可是擴廓帖木兒又盯上了親附元廷的四個軍閥,想要收歸己有,於是又有了新一輪的內訌,雙方大小戰不斷,元廷調和不成,最終軍閥對元廷也不大聽調。終於朱元璋一統了江南,派遣徐達等率25萬大軍北伐,北伐過程比較順利,因為擴廓帖木兒和四軍閥都作壁上觀,不為所動,為此元順帝沒有可調之兵,只能灰溜溜的出逃草原,而事後明廷兵鋒所指,擴廓帖木兒和軍閥們也只能一敗再敗,最終中原收復,闊別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終究是回到了中原王朝之手。

北宋開國無緣燕雲十六州,兩宋長嘆數百年,明朝一年收復,何為?

相較於朱元璋,宋太宗乃至於整個兩宋時期,面臨的都是鐵板一塊的大遼、大金,難有可乘之機,當然不可否認,重文輕武也是導致兩宋軍力羸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