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相聲界的“輩分”更多是用來統稱概括這一代人,而實際上越往後,相聲藝人用輩分的“字”來起藝名的越少。大家比較熟知的輩分排名為“德壽寶文明” 但一開始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張壽臣老先生當年定下的輩分排名為“德壽立仁義”!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首先來說說“德”字 ,“德”字輩的排行為清渾合流所致。那麼何為“清渾合流”呢?

這還要從相聲的起源說起,其實相聲在發展早期,是分為兩個門派的,一個叫做“清門”,一個叫做“渾門”。

所謂的“渾門”就是以“窮不怕”朱紹文為代表的民間相聲藝人,他們靠相聲吃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大多數相聲藝人基本屬於這一門。而“清門”則是一些說相聲的八旗子弟,他們說相聲只是業餘愛好的玩票性質,並不靠此吃飯。其中“渾門”相聲演員本身就是藝人,文化素質不高,並且由於經常在民間賣藝,接觸到的觀眾群文化素質較低,因此渾門相聲演員所表演的相聲段子往往較為口語化(甚至較為粗俗),內容上也以民俗文化、市井八卦、流行資訊為主;而“清門”的八旗子弟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所表演的相聲段子往往較為注重文學性,內容上也有一部分和詩詞小說四書五經關聯,表演上則較為文雅清淡,不帶粗口。像《八貓圖》、《窮富論》、《五紅圖》、《五行詩》、《窩頭論》、《誇住宅》、《對春聯》、《改行》等,都是“清門”創作的段子。

但是清門相聲演員既然都屬於玩票性質,因此實際上算不得專業相聲演員,也就無法進入相聲家譜。但是後來清廷敗落,許多八旗子弟也不得不“下海”賣藝,專業從事相聲行業維持生計,進入“渾門”。當年渾門的“窮不怕”朱紹文將“清門”代表人物阿彥濤收為代拉師弟,阿彥濤就成為了“清渾合流”的先行者。此後有越來越多的清門子弟通過各種形式進入“渾門”,而“清門”則漸漸衰落,後繼無人。但是“清門”創作的一些相聲段子則流變為今天的“文哏”相聲段子。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而“壽”字輩則是由門長 張壽臣而來,門長張壽臣為“壽”字輩,所以其他人也都用了“壽”字輩,比如尹壽山、李增壽,同時也有許多不用“壽”字輩做藝名的,比如馬德祿之子馬桂元、馬桂福(馬三立),朱闊泉、郭啟儒等。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寶”字輩則與張壽臣的徒弟小蘑菇常寶堃的走紅有關,所以這一代多以“寶”字輩為藝名。但是張壽臣的弟子實際為“立”字輩,而且第三個字都帶有“木”字(據說張壽臣五行缺木),比如常立桐(常寶堃)、劉立棠(劉寶瑞)、田立禾等。而“壽”字輩的馬三爺的徒弟則“笑”字輩做藝名,如尹笑聲、閆笑儒、連笑昆。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常寶華、常寶豐、於寶林等。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文”字輩的大門長是天津的趙心敏。但“文”字輩的來歷則是因為常寶堃的弟子蘇文茂(藝名蘇伯光)。當初蘇文茂說自己走南闖北賣藝怕母親找不到自己,堅決不改名字,“文”字輩也就被沿用了下來。但趙佩如(趙寶琛)的弟子多為“伯”與“英”字輩,如李伯祥、高英培、劉英琪、張伯華等。而楊少奎的弟子,不僅以“文”為字,還以“元貞利亨,學習進步,光輝燦爛”命名,最後一個“文爛”因為不好聽,所以取諧音“文嵐”。熟知的有丁文元(“你壓我腳了!”那位的原型)、劉文步、劉文亨等。

相聲界的輩分排行為“德壽寶文明”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明”字輩,這一代人基本都是建國後出生的,擺脫了舊社會藝人的大環境,因此很少有人再改掉本名以“輩分”為字了。這一輩的門長為天津的趙偉洲,而“明”字輩來源於高英培的弟子,也就是蘇文茂的兒子蘇明傑(在少馬爺相聲TV《糾紛》中飾演丁文元的人)。像郭德綱、徐德亮、張德武也都為“明”字輩,但是他們都是沿用了郭德綱的“德”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