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bay
孫傳庭結束生命之時,曾在客觀條件下為大明朝留下翻盤的機會。可惜,崇禎未能珍惜。
明朝末年,明朝的軍隊力量剩吳三桂,孫傳庭和左良玉三支軍隊。
左良玉在與農民起義鬥爭的過程中壯大實力,雖然漸漸變得擁兵自重,但畢竟與農民起義是世敵。
算起來孫傳庭的陝西軍確實承載著帝國最大的希望。
然而,1643年的潼關之戰,主將孫傳庭戰死,陝西軍全軍覆沒。李自成改元大順,在西安稱帝。
右庶子李明睿緊急上書崇禎,請求南遷。崇禎帝表示:我早就想南遷了,就是外邊那群大臣不同意。君臣二人一拍即合,緊急制定了南遷的路線及沿途佈置,預計二十天後便可到達淮河。
待李明睿離宮時,已是漏下二鼓,夜禁中對召,是有明一帶唯一一次,崇禎此時的的確確急於南遷。
另一方面,李自成的大順軍由陝西向不斷山西推進,甚至傳檄到崇禎的桌前:將於三月十五日到達京師。而此時已經二月。崇禎緊急召集諸臣意欲上路,可除李明睿少數幾位大臣外,群臣依舊反對,崇禎感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拂袖而去。
當然來不及了,兩天以後北京城便被攻破,大明朝失去了最後反戈一擊的機會。曾經言之鑿鑿表示要君王死社稷的崇禎便衣混入內閹中,幾次逃跑都沒能溜出宮牆,走投無路之下,不得已返回內苑,在萬歲山自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之後的南明朝廷,跟鬧著玩似的。
而事實上,李自成稱帝並非崇禎皇帝第一次提出打算南遷。
崇禎十五年,清軍入塞時,明朝廷便有了南遷的聲音,最後竟因懿安皇后張氏反對而作罷。
那麼,為何兩次南遷的機會,崇禎帝都生生錯過呢?
一方面是明代所謂的儒士一再強調氣節,而另一方面更是由於崇禎帝不願背上南逃的歷史罪名,李明睿等奏請太子監國南京,東林黨人光時亨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如此心態,即便的確南遷,明朝也很難破釜沉舟奮力一擊,國破家亡,不可避免!
歷史風雲錄
孫傳庭敗亡是在1643年10月,明朝滅亡是在1644年3月。在孫傳庭戰死的五個月時間裡,明朝曾有過一次翻盤的機會,但是這個翻盤卻要打上一個引號,即可以使明朝苟延殘喘一段時間。當時李自成的行軍路線是自山西北上,打算經居庸關攻破北京城。但讓李自成想不到的是,當李自成一路順風地走到寧武關時,卻被一個小小的總兵周遇吉擋住了。
1644年,李自成大軍渡過黃河,取道山西北伐進京。史載義軍所到之處,“ 郡縣所至開門迎賊,結寨以拒官軍。”很快,起義軍便攻陷太原。此時,原駐代州的周遇吉殺掉勸降的叛將熊通後,又堅守代州10 多天。在殺傷數千義軍後,終因“ 兵少食盡,退保寧武。”李自成率大軍緊追不捨,並將寧武關團團包圍。苦戰七天後,義軍死傷近萬。
此間,本有南遷之意的崇禎帝聽聞有周遇吉殊死力戰,崇禎帝便認為現在還可以憑藉層層險關阻止義軍攻勢,等待各路勤王之師救駕。但是很快,寧武城明軍彈藥用盡,義軍開始動用重炮將城牆轟塌,明軍修復,義軍再轟塌,明軍再修復,反覆多次。第七日後,寧武城破,周遇吉率眾巷戰,史載“ 馬蹶,徒步跳蕩,手恪殺數十人。”最終,周遇吉精疲力竭,被義軍擒獲,不降被殺。時為1644 年3 月1 日,周遇吉時年44 歲。
戰後,損兵折將的李自成檢點前後死傷的將士,發現一共傷亡了七萬餘人。李自成十分擔憂對部將說:“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陝圖後舉。”李自成正打算拔營撤軍的當天深夜,大同總兵姜瓖降表送到,史載“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剛坐定,宣城總兵王承允降表亦到,且以百騎來迎”。於是,李自成隨即揮軍北上,一路順風地到達了京師。後來,在京師閒逛的義軍士卒有斷手斷腳者有言:“要是明朝還有一個周總兵,我們怎麼可能進得了北京城!”
大福讀史
“傳庭死,明亡”。孫傳庭的死意味著崇禎在軍事上、政治上的機會完全不存在,歷史即將翻開新的篇章。
(孫傳庭)
1、軍事上最後一支野戰主力的消失
松錦決戰打光了宣大、薊遼的十多萬精銳。開封會戰將沿邊剩下的與關中的精銳消耗殆盡。
孫傳庭在陝西花了一年多時間組建的新軍,是明軍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郟縣會戰的覆滅,意味著崇禎再沒有機會調集有戰鬥力的野戰部隊了。
(松錦會戰)
2、組織動員人物的徹底凋零
明末的三次大會戰中的前兩次是對既有資源的消耗。松錦決戰是將己巳之變後薊遼、三秦、宣大、山西、昌平諸鎮積累的精銳消耗沒了。
(開封會戰)
開封會戰將關中剩餘的部隊、宣大等各邊勉強有戰鬥力的部隊、中原各地巡撫剿餉擴編的部隊消耗殆盡。
可以說在開封會戰後,明軍存量的野戰部隊已經沒有了。
(郟縣之戰)
孫傳庭在陝西一年多的時間,“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玩總體戰,實現了兵力擴充。這在明末是唯一一人,只有他打的是增量。
3、改革的最後機會
孫傳庭的總體戰思路背後是一套非常時期的改革思路。孫傳庭不像建制派官僚走加稅的路線。他選擇了侵吞官田、軍田的人,釐除積弊。
一方面減輕百姓負擔;一方面提升政府實力。這是在根本上可以解救明朝的辦法,可惜錯過了。
(崇禎貢獻了一半)
在開封會戰後,崇禎的野戰軍基本已經打沒了。孫傳庭在陝西的組建軍隊,使明王朝有了一支戰略部隊。孫傳庭的死意味著明朝軍隊再建的破滅與改革的絕望。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一枚明粉
如題所問,我認為孫傳庭戰死之後,崇禎還是有翻盤的機會的。首先,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
關內,李自成與孫傳庭在潼關之戰後,孫傳庭全軍覆沒,身死於野。崇禎失去了在北方最後一支機動軍事力量,同樣也失去了最後一支完全執行其意志的軍隊。北方已經徹底糜爛,而名義上在崇禎手裡控制的地區,只有山西、山海關、京畿之地。而李自成已經攻下了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區。已經徹底把崇禎包圍在北方,斷了其南下的退路。而山西與京畿之地的中央及地方官員與武將,已經開始與崇禎離心離德,尤其在孫傳庭兵敗潼關之後,那些曾經一直在觀望的地方實權派,已向李自成傾斜。
關外,自松錦之戰後十三萬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松山、錦州相繼失陷,吳三桂只得率殘軍退守寧遠。至此,明朝在關外的力量僅剩寧遠一座孤城,遼東恢復無望。
而此時崇禎在北方的籌碼,也僅僅剩下了皇帝的名義,殘破不堪的京師守備軍與需要籌集百萬兩軍費才可調動的吳三桂五萬關寧鐵騎。對於崇禎來說這看似是一盤死局,只有遷都這唯一的出路。但事實並非如此,也不是遷都的時機。若此時遷都那只是逃亡之舉,我們姑且不論遷都是否順利,即便遷都順利,也只會讓朝廷威嚴盡喪,使南方實權派小視,南北方士大夫利益更加難以均衡。導致政令不通,臺上表面服從臺下各自為政,架空朝廷權利,甚至可能重蹈東周的覆轍。
以上就是當時崇禎所處的局勢,可以說非常嚴峻,僅憑崇禎手上的籌碼想翻盤難度很大,但並非沒有可能,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1、 當得知李自成與孫傳庭潼關大戰,孫傳庭兵敗身死的消息之後,應果斷砸鍋賣鐵籌集軍費,令吳三桂的五萬關寧鐵騎,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安置關寧鐵騎的家屬於山海關內,使其無後顧之憂。以待京師有事,隨時準備入衛京師。
2、整頓京師守備軍(京營),裁汰老弱,許重金徵召青壯,增加城防力量。集結宮內所有精壯太監,組建保衛崇禎的衛軍,以待御駕親征之時,保衛崇禎安全。
3、到處張貼告示,大肆宣揚李闖流寇殘忍屠城的惡行,使已經快要喪盡的民心即使不傾向於朝廷也不要傾向於李闖。並告知百姓與各方觀望勢力,關寧鐵騎已屯兵山海關,大部人馬不期將至,隨時準備入衛京師,以安各方之心。
4、傳令各地錦衣衛潛伏於李自成佔領區,等待時機,以期策反降闖的明朝將領與官員。
做足以上準備之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應該在西安建立了。這時,崇禎可令已經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派得力干將攜兩萬關寧鐵騎入衛京師。而吳三桂本人仍然攜三萬軍駐守山海關,為京師外援,並防止滿清。然後李自成東征,待其到達京師,崇禎可御駕親征率領太監衛軍、京營與兩萬關寧軍,與李自成大戰於攻防之間。並招吳三桂率領剩餘的三萬關寧軍火速支援京城,內外夾擊李自成。由於有崇禎皇帝親征,兩萬關寧軍戰力強悍,當能鼓舞明軍士氣,並且明軍將士知道吳三桂正在趕來更能穩定軍心。這樣勢必造成李自成久攻不下的局面,雖然李自成攜大勝之師一路所向披靡,但他的軍隊大部都是剛剛倒戈的前明軍,如果傷亡過重雖不至於潰散也必然軍心不穩。待吳三桂率關寧鐵騎駕到,與崇禎內外夾擊,必能挫敗李自成,但同樣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李自成敗於京城的消息傳開,潛伏於各個闖軍佔領地的錦衣衛趁機策反前明軍將領,使李自成後方不穩,逼其退出京師地區去穩定後方。這樣京城之危可解,但大明之危仍未解除。這時候“遷都”的時機就到了,崇禎可攜大勝之師以追繳闖逆之名御駕親征,從山東南下前往南京,震懾南方士大夫利益集團,掌控江南財富重地,定鼎南京。但北京依然是大明國都,崇禎只行遷都之實,不留遷都之名。
然後,調關寧鐵騎鎮守江北四鎮,其他北方殘軍留守京畿、山東,以掩蓋棄土之罵名。然後靜觀滿清與李闖廝殺。崇禎倚仗江南富庶之地,趁機整頓朝綱,增強軍備。以圖日後北伐中原,中興大明!
落寞中落墨
孫傳庭戰死以後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副家當也輸完了,李自成率數十萬大軍取道山西直奔北京殺來,在寧武關遭遇到山西總兵周遇吉的拼死頑強抵抗,使李自成付出了傷亡數萬人的慘重代價,令流賊膽寒遲疑不前。
後來發生了姜壤主動投降之事李自成才繼續向北京進發,關於在此危急時刻,崇禎皇帝最明智的抉擇應該是在李自成包圍北京前,趕快果斷遷都南京或者至少讓幾位皇子遷徙南京之事我己經說過多次,在此不再談論此事,而是說另一個辦法。
在明末清初當時就有人批評崇禎帝在此時不應該派遣廢物李建泰代替皇帝出征,而應該組織動員起來所有的力量,由崇禎皇帝御駕親征親自帶領直奔山西主動去找李自成決戰,如果真這樣幹,能號召鼓動起河北、山西忠於明朝的力量參加進來,或許會有燕趙豪傑願意效力與賊戰鬥,既便失敗又有什麼可怕?
御駕親征到山西剿賊,戰死沙場還能在歷史上留下個英勇剛烈的好名聲,有勇氣揮劍砍殺自己的妃嬪女兒然後自己吊死,卻沒有膽量戰死沙場,這是英雄好漢的表現?我覺得這個辦法也比他窩窩囊囊坐以待斃吊死在煤山強百倍。
流賊聞之心膽搖
崇禎有無數次翻盤的機會都錯過了,但是他優柔寡斷刻薄寡恩的個性,造成了國家和歷史的悲劇,我們分別看看崇禎的優勢和劣勢:劣勢有明末缺名相治國,國家缺銀子(不缺糧),崇禎破壞了宦官、東林黨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對付流寇不斬草除根總是剿撫並用,監軍太監權力過大皇帝干預前方戰事,不顧實情講究國家體面與後金、李自成議和上不敢擔當。但在如此局面下,崇禎仍有翻盤和制勝基礎:國家稅賦根基還在掌握之中,龐大的帝國土地和人口仍在威懾對手,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百官體系和人才,百姓仍尊大明為國家正統,即使是孫傳庭陣亡後,大明還有百萬大軍,崇禎還有機會,應了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國運。
菸酒閣大學士
就崇禎這種剛愎自用,自尊心很強,面子問題嚴重,極其勵精圖治,凡事事無鉅細,但是方法方向不對的人還有救?
孫傳庭死的時候,崇禎手裡還有什麼王牌可以打出來?吳三桂當時已經是陰奉陽違,滿清虎視眈眈,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還想大逆轉?
閹黨餘孽和東林黨的黨禍之爭讓大明早已人浮於事,氣盡人亡。
有一種大逆轉的可能,那就是立即遷都到南方,不一定是南京,實際上當時武漢或者襄陽城都不錯,遷都南京不一定最好。當時襄陽城或者武漢是最佳位置。
南遷後,崇禎首先立即應該著手進行整頓軍備,進行整合。
崇禎手裡的一副牌最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缺錢,大明當時南方地方氏族特別有錢,富裕,崇禎當時礙於臉面不進行大規模徵繳,也是大敗筆所在。
崇禎南遷,歷史絕對會改寫,經過最初的三足鼎立,大明絕對可以在三代之內完成光復行動。
結果,崇禎的好面子和猶豫不定,讓其錯過了遷都的機會。
李自成圍攻北京城的時候,崇禎如果可以放下皇帝的面子,那麼招降李自成並非不可能。
李自成親自寫投降之書,只求崇禎能封他為王,給一百萬兩銀子,然後他率軍去和滿清死磕到底。
李自成本來就無做皇帝的野心,只不過後來形式逼迫,他已經騎虎難下了。
這一點,可以從李自成兵敗後,去當和尚可以看出。
李自成一旦投降,那麼吳三桂勢必會和滿清死磕到底,滿清入關只是白日做夢。
既是最壞結果,從後來的結果看,崇禎就算被俘虜,李自成也不會殺他。
如此先忍辱負重,明哲保身,東山再起未必不可能。
可惜崇禎的性格決定了,大明只能在他手裡亡。
餘生所最遺憾之事,就是崇禎帝為什麼不南遷。
如果崇禎帝南遷,後來華夏民族絕對不會遭受後來八國聯軍入侵華夏,如此悲痛莫名的奇恥大辱!
崇禎的性格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毒蛇在手,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
一件大勢明顯的事情,如果想力挽狂瀾於即倒,這一點是必須要具備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天涯何處是華夏
哪有機會翻盤了,名將全被自己玩死了,自己被包圍在北京,手下已無兵可調了。寧遠倒是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但是你拿不出軍餉,人家不來,南方左良玉手裡還有點蝦兵蟹將號稱80萬,真能打仗的卻沒幾萬人,同樣是缺餉。河南湖北山西全姓李了,潼關一丟北京無險可守,駐京部隊又毫無戰鬥力,你往哪跑。
專治南蠻地域黑
李自成當時要的只是封他為西北王,而滿清只是想要跟明朝議和。可惜兩件事庭議都沒通後,而且崇禎並不南遷。明朝遲早會亡,這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我覺得本可以拖延幾年再亡。從後來的幾個南明政權就可以看出來。
西洲yang
孫傳庭死,崇禎要想控制北方是不可能了,不遷都南方必亡。遷都是唯一的選擇,但是僅僅南遷肯定是不夠的,必須把關寧軍帶上一起南下,這樣一來可以讓清軍和農民軍廝殺不至於被夾擊讓關寧軍白白送了,二來日後也有抵抗清軍的資本,三來有關寧軍,在南方也就鎮的住那些地方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