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語O__O66078171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通過盧象升在崇禎十一年於京師總督天下勤王之師的表現來看看,在這期間盧象升組織實施或者被破壞的大戰一共有四次:保定郊外反擊戰、京師保衛戰、慶都會戰、蒿水橋之戰。
如果沒有崇禎、楊嗣昌的掣肘,盧象升能在京師擊退清兵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總督天下勤王軍的盧象升手中只剩下五千老弱殘兵,就是這幾千殘兵由於楊嗣昌、高起潛的背後使壞此時已經斷糧好幾天了!畿南三郡父老不忍忠勇之士如此下場,紛紛將所剩不多、賴以活命的口糧接濟盧象升的殘兵疲卒。看著跪倒一片的人群,盧象升釋然了,他不再忿忿不平於‘南仲在內,李綱無功’。他決心拼死一戰,就為了這些飽受敵寇蹂躪之苦的黎民百姓……
從崇禎十年九月受命督師入衛,至崇禎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戰死於鉅鹿賈莊蒿水橋,盧象升組織實施或被破壞而未能實施的大會戰共有四次,分別為保定郊外反擊戰、京師保衛戰、慶都會戰、蒿水橋之戰:
保定郊外反擊戰
崇禎十年八九月間,皇太極命多爾袞、嶽託統帥兩路大軍入塞,此次入塞兵勢浩大,明軍連戰連敗,京師危急。此時的明軍主力正處在剿滅逆軍的關鍵時刻,若無外力牽制,這一年崇禎是有很大的可能徹底平定逆軍。可惜崇禎並沒有看透皇太極此次遣軍入塞其意不在大明京師,而是想調回明軍主力幫逆軍打開突破口、替其解圍。因而急急忙忙的命盧象升督宣、大、山西三總兵入衛京師,命高起潛督關寧軍勤王。同時崇禎又聽從楊嗣昌的建議想趕緊同清議和以安心解決內亂。
盧象升抵達京師後針對當時敵軍勢大和明軍畏敵避戰的情況,經過認真的敵情偵知,盧象升決定於保定郊外夜襲敵營。九月三十日,盧象升軍抵達保定郊外,為了激勵士氣、消除部下的畏懼心理,盧象升發出了那道足以揚名青史的命令‘此戰,人必帶傷、馬必喘汗、刀必見血違者斬’。在盧象升身先士卒的感染與激勵下,此戰明軍面對不可一世、毫無防備的清兵個個奮勇當先,在戰鬥初開之時就令敵人損失慘重。可是隨著戰鬥的進行,盧象升猛然發現早該出現的後續援兵遲遲不見蹤影。由於沒有後續兵力的跟進對敵發起持續的打擊,這時的盧象升軍反而被清醒過來的敵人給圍了起來,明白援軍不可能再來的盧象升連忙指揮撤退。本來的一場大勝就這樣差一點釀成慘敗。事後盧象升才知道在激戰的關鍵時刻高起潛把他的後續援軍給調走了。
應該說盧象升對於政治的認識要比袁崇煥高的多,瞭解這個情況後天直接去找了楊嗣昌,因為沒有崇禎與楊嗣昌的授意高起潛絕對不敢這樣做。他也明白了在大戰之時,崇禎和楊嗣昌卻想搞城下之盟。找到楊嗣昌後,楊嗣昌婉轉的表達了瞬間盧象升冷汗淋漓,他知道自己已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稍有不慎他就會成為第二個袁崇煥。此時的盧象升有兩個選擇:
一、配合崇禎與楊嗣昌演個雙簧,只保證京師避免與敵作戰,給崇禎和楊嗣昌提供議和的理由。這樣一來朝議與民議必然會給他扣個叛徒、內奸的帽子,崇禎能不能頂住壓力保他周全只有聽天由命了!
二、不顧楊嗣昌的警告,奮力一搏,保全忠義之名。這樣一來盧象升必然得罪崇禎跟楊嗣昌,他未來的命運同樣堪憂。盧象升並不是不同意崇禎議和,只是反對崇禎聽信楊嗣昌的餿主意想靠戰敗被迫結城下之盟。
不管崇禎到底如何,僅此一點,將忠勇之士逼到如此境地,著實可恨。
雖然保定反擊戰由於高起潛的暗中破壞而沒有取得更大戰果,但是通過此戰也讓入塞的清兵認識到大明並非無人,所以在之後氣焰稍稍收斂,明朝的京師防衛壓力減輕了不少。但是以崇禎的性格,讓敵人把自己給堵到京師,這真是嬸兒也不能忍了!要說事關京師安危,你就放手讓盧象升大戰一場,先穩定形勢再說。可就這也不行,原本崇禎給盧象升的認命是總督天下勤王之軍。但是到了京師保衛戰,楊嗣昌又使壞了,他高起潛率領的關寧軍從盧象升手中分出來由高起潛統帥,又分盧象升本部天雄軍一部交給陳新甲。這樣盧象升手中就只剩下了楊國柱、虎大威兩鎮及部分天雄軍。名義上還是天下勤王之師總指揮的盧象升,所能直接指揮的部隊就只剩下了不到兩萬人。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盧象升依靠這些部隊,在京師城下與敵連戰皆捷,迅速穩定了京師防禦。史載‘當是時,象升自將馬步軍列營都城之外,衝鋒陷陣,軍律甚整。’然後崇禎與楊嗣昌認為盧象升不聽招呼,擊退敵兵阻撓自己的議和戰略對於盧象升甚是惱火。看來盧象升是鐵了心要奮力一搏了!
慶都會戰
在穩定了京師後,盧象升馬不停蹄的又一次趕往保定,檄調各鎮希望能在慶都(今河北望都)與清兵會戰。在盧象升的構想中以自己本部的天雄軍和楊國柱、虎大威、王樸三鎮在正面吸引敵人,同時以關寧鐵騎側擊敵軍,勤王各鎮再同時出擊。為保戰役勝利盧象升還特意提出要組織規模在一千五百人的突擊隊,專事劫營和奇襲。戰歌認為,在盧象升的統一指揮下,如果崇禎能全力支持,關寧軍能全力配合,再加上那支突擊隊的奇襲,此戰定能取勝。可是正如當時的翰林院編修楊廷麟指出的那樣‘南仲在內,李綱無功;潛善秉成,宗澤殞恨。’。楊嗣昌先是又從盧象升的天雄軍中調出一部分歸高起潛,然後又以雲、晉有敵情放走了長腿將軍王樸。這時來援的各鎮也看明白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就也不再聽從盧象升的調遣,於是盧象升希望組織慶都會戰的構想就此失敗。
英雄悲壯,蒿水橋之戰回到開頭,有心殺賊的盧象升再也無力迴天,他所能做的只是最後一次面對他麾下的將士們用一種也許他征戰生涯中最為平和的語氣‘此戰我軍必敗,我知道能跟著我到現在,你們都不怕死。但是帶著不公,毫無意義的去送死,我為你們不值。雖然崇禎負我,但我不能負百姓。有想回家侍奉父母的現在就可以走,誰也不準攔著。有願意走的嗎?’盧象升連問三遍,站的筆挺的士兵們毫無反應,沉默良久,不知是誰先帶頭‘眾皆號泣雷動,願同軍門赴死’伴隨著聲聲怒吼,‘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砲盡矢窮。奮身鬥,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僕。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揹負二十四矢以死。僕顧顯者殉,一軍盡覆。’。
自象升死,邊事益無人……
戰歌仰望星空
炒米的觀點是,責任在帥不在將,換誰都一樣!
就明末而言,根本不缺名將,但缺像朱元璋、朱棣那樣的名帥,甚至即使把朱厚照從陰間裡召回來繼續做大明天子,結局也不止於此啊!
盧象升被民軍稱為“盧閻王”,你能說他的死,是因為他自己無能嗎?
在崇禎11年(1638年)奉命總督天下兵馬,到京師勤王,組織實施了四次戰役:保定郊外反擊戰、京師保衛戰、慶都會戰、蒿水橋之戰。結果如何?是因為軍事上失敗嗎?不是!相反,保定郊外的夜襲,“此戰,人必帶傷、馬必喘汗、刀必見血違者斬”一舉讓明軍
重新撿起了戰鬥意志。然而盧象升的愈戰愈勇,卻讓楊嗣昌尷尬了。
因為他在極力操辦著崇禎的另一個意圖,那就是和後金簽署城下之盟。他認為後金無非是過來打打劫,老少邊窮地區麼,總歸缺衣少食的。來京師開開洋葷,情理之中麼,這是可以以歲幣的方式來解決麼,何必打打殺殺呢?
在他的眼裡,盧象升是軍閥啊,他的天雄軍名義上屬於朝廷,但是實際上和關寧軍一樣,都屬於私人武裝啊。所以他萬一真的消滅了流寇,打敗了後金,到時候誰能管得了他?這或許不只代表楊嗣昌的個人想法,他畢竟是替崇禎打工的,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麼!那他只能讓高起潛的關寧軍不配合他,而且還不斷地將他的“天雄軍”拆解掉。
很幸運,因為他們並不瞭解盧象升,盧象升畢竟是讀書之人,心中是有忠君愛國的抱負的,所以即便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是盧象升並沒有像後來崇禎17年(1644年)的左良玉、劉澤青、吳三桂、唐通那樣自保實力,冷眼旁觀。蒿水橋之戰中,盧象升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但同時盧象升的命運最終也就成了崇禎17年(1644年)各路援軍按兵不動的原因。
而最終以葬送盧象升的代價換來的想和談的策略,結果又如何呢?
因為不慎洩密,被一堆言官用口水埋葬了,崇禎膽怯了,最終又放棄了和談的機會!既然給了盧象升總督天下勤王兵馬的權力,卻有暗中聽信楊嗣昌的意見,暗中處處掣肘,最終逼著一個忠誠良將葬送自己。那麼既然聽從了楊嗣昌的意見,又不能堅持楊嗣昌的意見來和談。
說白了其實崇禎面對亂局根本沒有主見好嗎?而當盧象升戰死之後,又傳孫傳庭和洪承疇來救京師。
而此時經過孫傳庭和洪承疇在潼關南園埋伏重兵,幾乎剿滅了李自成(李自成從車廂谷裡帶18騎逃出),西安境內匪患已平。然而正是此刻將孫傳庭和洪承疇全部調出,孫傳庭因為和楊嗣昌和高起潛不合,竟然不讓進京。而圓滑一點的洪承疇得以進京,最後官至薊遼總督。
而孫傳庭則命運悽慘,因為得罪了楊嗣昌,最終不願奉詔,被崇禎打入大獄。最後再起用孫傳庭的時候,李自成以及徹底坐大了,崇禎16年(1643年)10月初3,孫傳庭戰死。而崇禎竟然還在大怒發飆,認為孫傳庭詐死潛逃,任何封蔭慰問形式都沒做。折徹底寒了將士們的心啊!最後還是乾隆給給了諡號“忠靖”。而洪承疇最後投降了野豬皮,崇禎卻以為他死了,在京師大搞紀念活動,最後有人跑去羞辱洪承疇,我們都給你批過麻戴過孝了,沒想到你竟然還活著。
識人用人如此,最後跑到煤山上去上吊,還大罵群臣誤自己。不知道崇禎在地下遇到盧象升和孫傳庭,有何面目復相見?
歷史總是相似的,其實清朝的光緒的處境和崇禎很像,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自作聰明,自以為是。但是光緒好歹身邊還有個慈禧幫他掌舵,讓清朝這條船多開了40年。而可憐的崇禎沒有!至死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炒米視角
在明末那個大變局下,不管是誰鎮守東北,誰坐鎮北方都難以挽救大明於危難,盧象升、孫傳庭以及洪承疇都是當時的名將,毫不誇張的說他們都是身經百戰,都是從死人堆裡一個個爬出來的。在鎮壓農民起義和對抗後金的戰鬥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為什麼他們會戰死或投降,他們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因為朝廷的錯誤指揮而失敗,他們的失敗崇禎皇帝要負很大的責任,雖然崇禎即位後勵精圖治,剷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想把大明帝國這艘即將沉沒的破船修補好,但是歷史沒有給他機會,崇禎即位後,天災加上人禍,國家是內憂外患不斷,在萬曆和天啟兩朝積累的社會矛盾,在崇禎一朝一股腦全爆發了。
面對當時的環境,崇禎也是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期間他確實啟用了一批忠臣良將,但是每次一看到勝利,他的腦子就發熱了,不顧前線將領的哀求,急功近利、執意出兵,先後導致盧象升的天雄軍、孫傳庭新慕的秦軍全軍覆沒,松錦之戰中,洪承疇十三萬大軍除吳三桂的部隊整建制撤回山海關外,其餘全軍覆沒,曹變蛟戰死,祖大壽投降。
至此,大明在遼東戰場上基本上沒有了話語權。反觀當時的內閣成員都是一幫東林腐儒,楊嗣昌、周延儒等人絕非治世能臣,北京保衛戰中楊嗣昌一直聯合高起潛彈壓孫傳庭、盧象升。此二人能力遠的相比太祖朝的劉基和李善長相差甚遠,近的相對於萬曆朝的高拱和張居正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用崇禎自己的話說:“臣皆亡國之臣”,所以明末將領碰上一個猜忌成性而又能力有限的皇帝,庸碌無為又喜歡搞窩裡斗的的內閣輔臣,即使自身能力再強,也難以力挽狂瀾,所以說大明註定要亡,不是一兩個名將能解決的問題,真正核心的問題是這個國家已經腐爛透頂,無可救藥了。
大飛哥愛歷史
三位戰神我覺得熊承疇是最厲害!如果針對大家已知的歷史能看,答案就很簡單:
一. 首先將楊嗣昌這狗賊千刀萬剮,再五馬分屍後挫骨揚灰;因為正是這畜牲害死盧象升和孫傳庭;
二. 熊承疇方面只提供軍餉和軍備,讓他自由發揮;估計以他的往績,東北戰況就算未有起色也不致惡化;
三. 自從周遇吉戰敗被殺後各個關口相繼不戰而降,就知道朱由檢這皇帝離心離德不得人心;如果想大明能夠起死回生的話,朱由檢退位是唯一選擇並可以挽回朱家聲望。
FattyRabbit
你太高估一個人的力量了。你信不信把東條英機和蔣介石換個位置還是日本入侵中國?你信不信把皇太極和朱由檢換一個位置明朝還是照樣完蛋?
明朝會鬧遼事和農民起義的原因還是在於明朝自己內部的問題,核心在於明朝的土地問題讓明朝根本沒有辦法兼顧外患和內憂。如果是一個土地問題矛盾相對較輕的明朝,面對外患問題也先當時那麼強都打不進來,更何況一個女真?拿弘治時期來說,當時的建州女真鬧得也很兇啊,但被明朝是給按著摩擦的。
如果把明朝的藩王土地問題比做是病菌的話,盧象升孫承宗根本就不是抗體,應該叫做興奮劑,因為他們頂多只能在局部延緩一下明朝的壽命,然而所做所為根本沒有去除明朝根本的土地兼併問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在貧富差距過大,地方豪強實力龐大導致中央勢力無法有效管控地方的時候,這個國家只有兩個出路,第一個叫做外患壓力讓這個國家變得相對團結,至少不會分裂的原因,就像是明朝為什麼崇禎時期還沒有分裂,但是一但煤山上吊自殺之後,一下子就弄出來四個小朝廷勾心鬥角。另一個情況就是內卷,例如農民起義的形式讓這個國家土地進行再分配。然而明朝很悲哀,就算是讓孫承宗盧象升給重用,他們也沒有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讓這個國家根本上解決問題。
偃修
還會滅亡,盧象升抗清戰死(1639)那年,明朝已跨過二百七十高齡,中國一統封建王朝長壽的朝代也就漢、唐、明、清,這樣的高壽任何人都是無力迴天的,但明被清取代純屬偶然,因滅明的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朝,在至為關鍵的籠絡明降將吳三桂問題上犯了歷史錯誤,把吳推向了異族侵略者滿清一邊,如果反過來李吳聯合共禦外侮,則清朝是不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在明末,不論滿清多麼猖獗,多少次自缺口入塞,也就是在關內禍害百姓,大肆擄掠,因有明將把守山海關,最終還得退出塞外,並不能佔據關內尺寸之地。守衛山海關的吳三桂助順則順昌,助清則清旺,至關重要。吳本是漢人,與李自成結盟,則李自成的大順朝會統一關內(張獻忠與南明都不是李自成對手),滿清進不來,大順朝也滅不了滿清,會長期出現大順與滿清以長城為界的對峙現象,正常的歷史軌跡本來是這個樣子的,李自成沒有善待吳三桂,坑了他自己,也坑了漢民族,成了異族砧板上的肉,遭受凌辱近三百年。
漢宣清乾麗水
我來回答一下 歷史有偶然也有必然 換個能力強點的皇帝明朝估計會多走幾十年甚至更久 也怪李自成 不墮落不燒殺搶掠 跟吳三桂合兵 滿清怎麼入關 區區二十萬人口 如果合兵的話 吳的眼界大於李的 說不定天下都是他的了
36259600
這個問題,哎!
說白了,其實也不用換!洪承疇也是被聖旨催的才導致失敗的,盧象升就不用說了。
崇禎,剛愎自用,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典型的無能之輩,如果不是他扯淡,明朝不至於那樣。
翻翻他上臺之後的政策和措施就知道了,他不亡國才怪!
別再說他非亡國之君了。
止水山水
國窮官富,天災人禍,流民四起,軍級腐敗,君臣離心,這不是幾個將軍坐鎮邊疆就能拯救。李自成北上攻城拔寨,就遇到一個周遇吉在抵抗,其他的要麼一觸即潰,要麼未戰先降。
士紳不納稅,調兵無糧餉,袁崇煥經略遼東崇禎催催催,洪承疇錦州之戰還是催催催,為什麼?因為沒錢呀!記得大明劫裡孫傳庭剿匪找當地士紳籌募軍餉,但是大家都只是象徵性捐一點,孫傳庭大怒道:“我究竟救的是誰的國!?”對於那些人來說,只要不觸碰他們的既得利益,無論誰當皇帝都一樣。
亂拳打死噴子狗
盧象升應該沒洪承疇厲害,關鍵是要崇禎守得住,若皇帝守不住,皇帝一道傻逼詔令一切都付諸東流,若沒有皇帝傻逼詔令,或許盧象升孫傳廷洪承疇都不會失關身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