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銅仁市,貴州省轄地級市,有"中國西部名城"之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武陵山區腹地,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重慶市接壤,是連接中南地區與西南邊陲的紐帶,享有"黔東門戶"之美譽。

全市轄碧江區、萬山區、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松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大龍開發區、銅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至2013年,土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7萬,聚居著土家、漢、苗、侗、仡佬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0.45%。

銅仁是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發源地,是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示範區,是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歷史沿革

銅仁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

秦代,為黔中郡腹部地區。

漢時,改隸武陵郡,蜀漢時始有縣治。

唐,置萬安縣,後改常豐縣,分屬思州、錦州、黔州。

宋末,元初設思州、思南兩宣慰司。

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得銅人三尊。元代設置“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思南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於今境地設銅仁、思南、石阡、烏羅4府,均隸屬於由此而設置的貴州布政使司。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廢烏羅府,其大部併入銅仁府。銅仁由此得名。

清代,銅仁建置無變化。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併入銅仁府(治所今銅仁市)。

民國2年(1913年,)改銅仁府為銅仁縣(治所今銅仁市);同時,改思南府為思南縣,改石阡府為石阡縣,改松桃直隸廳為松桃縣。另外,恢復原銅仁縣(治所今江口縣)改名江口縣,安化縣改名德江縣,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駐地設沿河縣,以原銅仁府省溪吏目設省溪縣(今萬山特區)。玉屏縣、印江縣建置不變。

民國3年(1914年),以原銅仁縣正大營縣丞駐地設正大營分縣,隸屬松桃縣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駐地設四十八溪(今甘龍口)分縣,隸屬

松挑縣兼管。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6月,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核准,在貴州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思南,轄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縣,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松挑、玉屏、省溪等縣。

民國25年(1936年)1月,正大營分縣併入銅仁縣,甘龍口分縣併入松桃縣。同年3月,全省縮編為8個督察區,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松桃、玉屏、石殲、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後坪(治所今沿河縣後坪鄉)13縣。

民國26年(1937年)11月,督察區重新設置,德江、後坪2縣劃屬第五督察區(治所今遵義市),其餘9縣隸屬第一督察區(治所今鎮遠縣)。

民國30年(1941年),撤省溪縣,轄地分別併入銅仁、玉屏2縣;撒後坪縣,轄地分別併入沿河、務川2縣。

民國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設6個行政督察區。第六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銅仁,轄銅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

1950年1月12日,銅仁地區全境解放,當年設銅仁專區,專員公署駐銅仁縣,轄銅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縣。[2]

1956年9月,撤銷松桃縣,設立松桃苗族自治縣。1958年12月撤銷玉屏、江口二縣,併入銅仁縣。1961年8月恢復玉屏、江口兩縣。

1966年12月,設立萬山特區,1968年9月撤銷,1970年8月恢復萬山特區。

貴州省劃分為2區8縣的5線城市,享有“黔東門戶”之稱

銅仁市

1979年1月,撤銷銅仁地區革命委員會正式設立銅仁地區行政公署(筒稱行署),作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機關的現行建制。

1983年9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玉屏縣建立玉屏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1987年8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撒銷銅仁縣,設立銅仁市,原行政區域不變。

1984年1月,將人民公社改為鄉,通過建鄉建鎮調整,全區鄉級行政區劃分60個區。

1987年,新建民族鄉79個,鄉級建制為60個區,10個區級鎮,區(鎮)下轄315個鄉、22個鄉級鎮,83個民族鄉。

1991年,全區通過“建並撤”並報經省人民政府批覆,自此開始建置為39個鄉、56個民族鄉、69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2011年10月22日,撤消銅仁地區設地級銅仁市,撤消原縣級銅仁市設碧江區,以原縣級銅仁市行政區域為新的碧江區行政區域;撤消萬山特區,設銅仁市萬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