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道真縣”概況

道真縣位於貴州省最北部,西北、東北與重慶直轄市之南川市、武隆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毗鄰;西南、東南分別與貴州省正安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接壤,屬中亞熱帶高原溼潤季風氣候,面積2157平方公里,轄10鎮4鄉83個村(社區),人口35萬人

[1]

道真是仡佬民族文化的發源地。道真秦屬巴國,漢屬巴郡,隋屬信陽,唐、宋、元為真州,明置真安州,1941年置縣,因紀念漢儒尹珍(字道真)先生在此興教辦學教化先民之功而得名,1986年撤縣設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良好的自然生態和突出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一幅幅優美的自然風光,全縣有芙蓉江文化長廊、長巖十里峽、夢幻天城石林、黃泥洞、仙女洞、磨盤山等自然景觀,曾獲得全省“無毒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平安建設先進縣等稱號。

貴州省“道真縣”概況

道真縣

1941年析正安縣東北部置道真縣,以漢代名儒尹珍之字道真名縣,意在紀念先賢開南域文化之功。1958年併入正安縣,1961年復置道真縣。1986年改自治縣。

2000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轄10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8671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玉溪鎮 63195 三江鎮 10639 隆興鎮 27270 舊城鎮 22815 忠信鎮 19507 洛龍鎮 19230 陽溪鎮 10682 三橋鎮 24792 大矸鎮 21371 平模鎮 13582 上壩鄉 14511 棕坪鄉 11544 桃源鄉 9222 河口鄉18355

2003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轄10個鎮、4個鄉(其中少數民族鄉1個),93個村委會、5個社區居委會。年末總人口33.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6.09萬人;非農業人口2.72萬人。其中仡佬族15.19萬人,佔全縣人口總數的44.91%。

土地資源

道真縣土地總面積215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41人/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國土面積11畝,高於全省人均佔有水平。耕地75萬畝;林業用地120萬畝,其中宜林荒山60萬畝;天然草山106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24片共47萬畝,發展林業、畜牧業的後備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生物資源

道真境內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僅森林木本植物就有885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珍稀植物16種:有舉世聞名的被稱為“植物中的熊貓”的銀杉,“中國鴿子樹”珙桐,抗癌新秀紅豆杉、三尖杉,我國特有的“孑遺植物”銀杏、香果樹、馬褂木、水青樹、黃杉等。速生及特殊用材樹種60餘種,油脂及芳香油植物100餘種,用材林以松、杉、柏為主,優良的自然條件,使這裡的木材生長量較我國東北地區高出一倍多以上,經濟林木品種多樣,油桐、烏桕、生漆、鹽膚木、核桃、板栗、杜仲、棕櫚、柿、棗、山蒼子遍佈全縣。經營油桐歷史悠久,是全國47個油桐生產基地之一,曾名列全國第三名。已查明藥用植物550種,素有“黔北藥庫”之美稱。中藥材中天麻、黃連、杜仲、洛黨、五倍子、竹節人參等在歷屆廣交會上深得好評,暢銷各地,黃連產量名列全省第一,天麻、黃連、洛黨被稱為道真名藥。遼闊的草場和眾多的牧草有利於草食牲畜的大發展。

水能資源

道真縣河流均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芙蓉江是烏江最大的一級支流,自西南向東北貫通縣境東南部,境內河段長63公里,縣內所有河流均匯流於芙蓉江,大小河流45條,河網密度26.3公里/百平方公里。由於地勢起伏,河流切割強烈,水流急,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9.05萬千瓦,國土單位面積蓄134.74千瓦/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量(70千瓦/平方公里)的1.92倍,可開發裝機容量為26.46萬千瓦,佔理論蘊藏量91%。建電站搬遷少,淹沒損失小,有利於建立梯級開發體系,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秀美風景

礦產資源

道真已發現的礦種有20餘種,金屬礦有鋁、鐵、鉛、鋅、銅、銀。非金屬礦有硫鐵礦、含鉀頁岩、凝灰岩(綠豆巖)。建材礦產有石英砂岩、水泥用石灰岩,灰質白雲石、大 理石、泥頁岩、耐火粘土、方解石、石膏、水晶。燃料礦產有煤、油頁岩。具有一定儲量的礦種有鋁土礦,遠景儲量可達3600萬噸,硫鐵礦可達2億噸,鐵礦遠景儲量8000萬噸,石英砂礦近年對凡巖—沙臺礦帶普查,儲量可達1000萬噸,二氧化硅含量大於95%(淘洗樣可達99.36%),含鐵量小於萬分之五,質量優良,道真煤田是遵義市四大煤田之一,探明儲量1.16億噸,道真縣內已建國營及鄉鎮企業煤礦200多個,彩色石灰石經加工後具有大理石的裝飾效果,現已加工的品種有“晶黑玉”、“紅玉”“迎春”、“芝麻灰”、“晚霞”等。色澤晶瑩、光滑如鏡,很有開採價值。

旅遊資源

道真氣候宜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奇山、異洞、幽谷、小溪等自然風光星羅棋佈,珍稀動植物形成獨特的景觀,引人入勝。歷史遺蹟、民族風情別具特色。大沙河、仙女洞兩自然保護區,位置靠近長江上游旅遊區,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金佛山咫尺相望。大沙河銀杉自然保護區,既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又有很好的旅遊功能,一座蓄水1500萬立方米的高山水庫即將建成,那時泛舟湖上,春季薄霧嫋嫋,各色杜鵑五彩繽紛,夏季涼風徐徐,實為避暑勝地,秋季楓葉金黃,冬季皚皚白雪,映襯滿山遍野的紅山茶花,真山真水風光無限。仙女洞岩溶洞穴群,是一座座雄偉壯麗的地下宮殿,造型奇特的鐘乳石氣象萬千,巧奪天工,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發展旅遊業實乃本縣跨世紀的新興產業。

仡佬族

產品資源

(1)畜牧:道真縣天然草山是耕地面積的兩倍,而且牧草資源豐富,數百種飼料植物,可供畜禽食用。據西南農業大學農經系測算,現有草場的載畜量為12萬頭黃牛單位,如實行人工種草養畜,則載畜量可成倍增長,達到年出欄菜牛4萬頭和山羊10萬隻。近年牛羊養殖業有新發展,推廣新技術,引進優良種牛凍精,已繁殖優良牛種辛地紅、海福特、聖格魯迪斯、西門達爾、黑白花等近萬頭。本地白山羊,肉質鮮美,抗病力強,皮板細緻,毛眼適中,拉力強,彈性好,屬“四川路”板皮,是重要出口物資。舊城黑豬是本地選育出的黔北優良豬種,以耐粗飼、產仔率高,生長髮育快,適應性強而著稱,年產仔豬10萬頭,除供本縣外,還銷往鄰縣及重慶武隆、彭水等地。發展雞、鴨、鵝等家禽,也有良好的飼養環境。

(2)經濟林木。道真歷史上就是貴州經濟林的重要產區,一些品種已形成一定的經濟優勢。油桐產量曾居全省第二位,人均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五倍子、烏桕、生漆、蠶桑及“三木”藥材(杜仲、黃柏、厚朴)均在省內佔有重要地位。全縣倍林面積10萬畝以上,人工植蘚養蟲技術普遍推廣運用,創造了畝產幹倍子75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全縣烏桕樹300多萬株,近年來引進良種,嫁接更新,常年產桕籽1200噸,最高年產2500噸。道真生漆品質優良,大木漆的漆酚含量78%,小木漆漆酚含量高達83%,均超過國家商檢標準,遠銷重慶、武漢、上海等地。銀杏在全縣廣為分佈,全縣結果樹數千株,最大一株樹高30米,胸徑3米,樹齡在千年以上,年產銀杏果四五百公斤。杜仲是近年來我縣發展較快的經濟林木,現已投產的杜仲樹有100多萬株,推廣杜仲環剝再生新技術,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板栗是我縣綠色產業重點發展項目,天然野生板栗分佈於洛龍、隆興、三橋、大矸等鄉鎮,一個兩萬畝板栗林基地項目即將付諸實施,年產板栗可達300萬公斤以上。

道真的氣候、土壤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茶葉品質極佳,茶芽肥厚柔軟,持嫩性強,芳香性好,製成茶葉色澤翠綠閃亮,內質嫩香持久,顏色碧綠明淨,滋味清醇鮮爽。經中科院地化所、貴州省茶科所、武漢大學測試中心等科研單位的考察,取樣化驗確認道真為國內罕有的富硒(Se)、鍶(Sr)地帶,所產茶葉硒、鍶兩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居國內之冠,每克茶葉中含硒1.5—4PPm、鍶7PPm。常飲此茶可預防心血管病、糖尿病及抗禦癌細胞病變的功能,有延緩人體衰老,增強視力,消除人體內鋁、汞等有毒金屬的作用,是沿海及東南亞缺硒地區的首選保健飲品。全縣茶園面積達3萬畝。

(3)經濟作物。烤煙是道真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產15000噸。道真菸葉“外觀質量和內在質量均好,顏色桔黃或金黃,油質豐潤,組織細緻,吸味純淨舒適,雜氣最少,刺激性強,燃燒性強,單葉產量高”,1981年貴州菸葉區劃評定,名列全省第一,屬清香型優質煙,以其“金黃粉底色鮮亮,油潤光滑細如綢”而與巴西、津巴布韋的優質煙媲美,1996年以來烤煙等級合格率居全省之首,連續三年獲國家表彰,同時定為全國優質煙生產基地縣。

油菜、年種植面積8—10萬畝,年產8000噸。

青麻,本縣水石腳所產的青麻以其纖維長,支數多,質地好而享有較高聲譽,1957年作為中國特產參加非洲國際博覽會展出,1958年參加全國農業展覽,纖維4米以上,居全省之冠。

魔芋,全縣普遍種植,年產25萬公斤以上,一般單作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品種有串根魔芋、紅皮魔芋、山魔芋等。

獼猴桃,道真獼猴桃果大質優,已發展到8000畝,市場前景好。“十五”期間,計劃擴大種植面積到50000畝,建加工廠一間。

洛黨,洛龍黨參因其產於我縣洛龍鎮而得名,以其肉質鮮嫩、藥用價值高而深受外界青睞,但由於生產規模小,常常供不應求。縣委、縣政府已將此作為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現已人工培植了2000畝,計劃保護野生洛黨基地1萬畝,人工栽培2萬畝,形成3萬畝優質洛黨基地,並建洛黨系列加工廠,年產值可達4億元,稅金可達2000萬元以上。

縣城一角境內習俗,《方輿勝覽》對宋代珍州僚人的記述:“以射獵山伐為業。信巫鬼,重謠祝,好詛盟”。“凡交易刻木為書契,紡繩以為數”。“婚姻以銅器、氈、刀、弩矢為禮”,“燕樂以銅鼓、橫笛、歌舞為樂”。所居“架木為閣,聯竹為壁。開窗出箭,以備不虞。出入佩刀弩自衛”。“凡賓客聚會,酋長乃以漢服為貴。”元代和明初,“宦戶、儒戶與漢俗同”(明《寰宇通志》。明清兩代,大量漢人遷入,與仡佬、苗、土家等族人民錯居雜處,交往,通婚,相互學習,團結發展,漸次融合為共同的地域習俗,同時又保留著各民族各自的習俗特點。

民國36年(1947年)《道真縣自然人文調查資料》和37年(1948年)《道真縣地方概況調查表》等說,縣內民風樸實,勤勞節儉。純用漢文,說漢語,語多川音,一般人民知識程度較低,致多方言。因交通梗塞,內外貨物流通交換困難,人民生活清苦。衣以麻棉絲為主,雖富紳亦罕見“洋貨”。食以玉米、大米、麥子和蔬菜為主,肉食為豬、羊和雞鴨,與海味隔絕。城鄉多為瓦房和草房,縣城始有新式房屋建築。民多崇奉佛、道、儒三教。婚喪禮俗,多崇漢俗古制,民國以來,在城鎮雖漸有革新,但因沿久習深,故常新舊兼用,鄉間仍為舊俗。

解放後,人民當家作主人,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改善,文化科學知識的逐漸普及,習俗有較大改變。總體而言,境內習俗的地域差異較為明顯,因世居境內的仡佬族、苗族和土家族長期隱匿自己的族稱,習用漢文漢語,各族習俗差異不十分顯著。即使同一民族的習俗,亦因貧富或地域相隔而略有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