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陰城北有座碌碡廟,又名牛王廟

蒙陰城北有座碌碡廟,因為它是由後三、邊側各一、頂上又扣上碌碡堆砌而成的,故名碌碡廟。

其實,廟的正名應該是牛王廟。當地人稱作“牛王廟子”,簡稱“廟子”。

相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官府自山西洪洞縣喜鵲窩遷民,有王春夫婦被指定在蒙陰城北的這片土地上。

王春望著連野草都沒幾棵的青石嶺,一溝亂石的河灘,心涼了!老家洪洞,棉花白,小麥青,多麼富庶的地方!雖說富庶地方窮人多,自家沒有片土,可望著那廣勝、廣濟古寺下桃紅柳綠的景色,苦,也給人添幾分樂。官家說,遷出的小民,官家給地,這就是給我們的地?這樣的地圖還養得活人?他回頭望望已有三個月身孕的妻子,我將要靠什麼養活她呢?

蒙陰城北有座碌碡廟,又名牛王廟

王春的妻子張氏是個俊俏而又堅毅的女子。她摘下牛籠頭,拍拍牛,牛撒著歡向河灘奔去了;撲稜稜驚起一行白鷺。張氏走到王春跟前,遞上一條汗巾,扯著他的手說:“什麼事開頭不難?這地方是苦,可總是咱自個的。地是咱的命根子啊!還記得臨來時爺孃的囑咐嗎?‘眼是松包,手是好漢,只要有耕耘,就會有收穫。’起來幹吧!看,小牛都下地啦!”

那隨他們而來的三歲黃牛,仰起頭來,哞哞的叫著,彷彿是在招呼主人去幹活,此刻,丈夫也被妻子的一番話說轉了。於是他們拔去荒草,搬走亂石,安下了家。漸漸地,這裡出現了一個桃紅柳綠、雞鳴犬吠、炊煙騰騰的村落。

蒙陰城北有座碌碡廟,又名牛王廟

王春夫婦老了,牛也老了,王春撫摸著黃牛,囑咐兒子:“牛是莊稼人的伴兒,為咱出過大力,你們要以待爺孃之禮待它!王氏子孫不得操屠牛業。”

兒子遵從父訓,老牛死後,把它葬在莊前場園邊父母的塋地旁,為防野物禍害,又將老牛生前拉壞的碌碡,蓋在牛墳上。逢年過節給父母上墳,也總不忘給老牛點上三炷香,燃化幾張紙。久而久之,這成了王姓一家的家規。祭牛神,後來也成了這方百姓的習俗。

從那,這碌碡堆砌的牛墳,被叫成了牛廟。又因此牛系王姓所畜或說應尊其開荒之功,便喚作牛王廟。

蒙陰城北有座碌碡廟,又名牛王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