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裁員降薪更可怕的,是你只有死工資

這兩天京東上頭條了,不是因為娛樂八卦,而是因為裁員。

前兩天朋友還說,她家對面的商住兩用樓裡,有好幾個屋的燈很久沒亮過了,想必是早已人去樓空了吧。

公司裁員,早也不是稀奇事了,之前聽說,有的公司早早的就給員工放年假了,其實就是在變相裁員。

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也陷入了辭職危機。

聽他說,他的老東家新開發了一個APP,可是市場已經飽和了很難做起來。

但公司下達了硬指標,每個人每天必須邀請100個新用戶註冊APP,否則就直接捲鋪蓋走人。

為了完成任務,我這朋友先是去踩點發傳單,但根本拉不到什麼人來註冊,跑一天也才找了10來個人。

後來他就硬著頭皮去發動身邊所有的親朋好友,一個個發微信、打電話拜託大家註冊APP,因為他不想丟掉這份工作。

一來到年底了他自己不想折騰換工作,二來他心裡不服氣,覺得公司這就是在變相讓他們主動離職。

其實他這麼想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已經降薪過一次了。

因為業務需要,他們常年在外地出差,原本公司是給報銷住宿費的,但不久前變成了住宿補貼。

算下來,如果在一個二線城市住條件一般的賓館,他們每月得自己倒貼1000塊錢。

這次公司用硬指標考核,其實是新一輪的裁員。公司業績不好,資金流動性出了問題,自然是要縮減開支,精簡人員了。

細想下,在降薪裁員面前,很多時候我們都很無力,只能像小綿羊一樣被宰割。

那到底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

我想,一要打磨自己的競爭力,努力提升主動收入;二就要學會開源,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了。

用九個字來概括就是,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提升主動收入,就是要做好本職工作,盡最大可能的去提升自己。

之前有個讀者跟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她本人非常熱愛教育行業,加上性格開朗,自己也在讀書的時候做了積累,所以畢業後順利地去了當地一家有名的教育機構。

入職半年,她就依靠自己的專業度成為了機構里語文教研組最具人氣、最有潛力的青年教師。

通過這個小例子,二姐想說,無論你處在哪個行業,都能通過提升自己來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只有你的能力,才是自己最安全的盔甲。

比裁員降薪更可怕的,是你只有死工資

除了提升自己,我們還要有的殺手鐧就是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了。

我見過很多人抱怨工作,但沒有一個爽快辭職的,為什麼?大多都是說“我不敢辭啊,辭了就沒收入了。”

聽起來很心酸,但卻很真實,如果想要多份辭職的勇氣,就要有份被動收入做支撐,給自己主動權。

我想起之前網上那個火了的賣鴨仔飯的老闆,主持人問他為什麼能把飯賣的那麼便宜,掙得一定很少吧?

結果那個老闆回答:“掙得少,但是我生活得很開心,因為我有十棟房子收租”。

(是十棟不是十套,朋友們)

或許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是睡後收入吧

我的室友,一個95年的妹子,一個月前因為和新來的上司不合拍果斷辭職了。

在她眼裡,工作嘛,一要有進步空間,二要開心,如果不能滿足,那就辭職好了。

她之所以這麼瀟灑,是因為她每月的理財收入完全能覆蓋日常開支。

瀟灑的背後,永遠都是因為自己有路可退。

記得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曾經起點差不多的同學,幾年之後卻有了天壤之別?

我覺得關鍵在於,那個比你厲害的人一開始就啟動了雙核複利引擎。

所謂的雙核複利,就是我們自身能力的複利和理財投資的複利,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主動收入、被動收入。

有的人工作不只是為了拿薪水,而是想通過自己出色的完成任務後讓老闆看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薪水翻番是遲早的事。

工作之餘,他們也會學習投資理財,讓錢為自己工作。因為他們知道,人生錢很難,但錢生錢很容易。

我特別喜歡電影《真情假愛》裡的一句話:

我並不愛錢,但我知道錢能帶來獨立和自由,我喜歡的是獨立和自由的生活。

希望大家,都能過上自由獨立的生活,只有這樣,裁員降薪對我們來說,才沒那麼可怕。

比裁員降薪更可怕的,是你只有死工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