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降薪降級,裁員走人,強制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身處互聯網行業的“天之驕子”們,最近過得有點兒糟心。

彷彿還是昨天,江湖上流傳著互聯網巨頭們金光閃閃的傳奇故事,有幸進入的年輕人,頓時會成為同學、朋友豔羨的對象。

然而,互聯網行業的高光時期,似乎已進入尾聲。3月28日,是阿里大文娛優酷團隊第一批裁撤員工的最後一天,他們將無緣4月份的員工年終服務獎。

京東也在開年大會上宣佈,2019年將末位淘汰10%的副總裁級別以上的高管。

騰訊則即將掀起史上最大一輪管理幹部裁撤,這一調整比例約為10%。

巨頭們紛紛縮食節衣,新秀們不得不關門解散。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讓曾經一鄭千金的互聯網經濟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加班是一種文化 更是互聯網行業標識

在互聯網行業,加班是常態,不加班卻極少見。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發,上班第一天他對部門同事說:“我在日本就是個‘加班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節奏。”一個月後,他臨走時扔下一句話:“你們這樣加班,是相當不人道的。”

最近,有京東員工吐槽,京東未來將實行“995”工作制,且是“強行規定”;還有網友表示,京東時尚居家平臺事業群甚至收到了“996”工作制(早晨9點到晚上9點上班,每週工作6天)的通知,其他部門暫時不清楚。京東官方對外回應稱,“拼搏和激情是寫在京東血液裡的DNA,京東第一階段的成功就是靠做最苦最累的事情拼出來的,而京東未來的發展除了更加拼,別無捷徑。”翻譯過來就是,加班確實是有的。

阿里愛“996”的證據,在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前阿里巴巴執行副總裁衛哲在校招時明確表示“不接受加班的不招”。最近阿里大將樊路遠接手優酷後,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改時間:不管加班到幾點,第二天必須要9:30之前到公司。這引起很多員工的不爽,本來加班到12點,甚至加班到凌晨,按道理第二天應該給點兒時間休息。如此不通情理,也是服了。

還有些互聯網公司加班套路深,各種福利鼓勵員工加班。深圳有一家公司,明面上是不要求員工加班,就是5點半下班。但如果延遲一個小時下班會有班車,然後工作到晚8點會有晚餐和水果,晚10點之後還增加打車報銷。如何選擇由員工自己把控,這家公司叫騰訊。騰訊官方回應時表示,福利比說的更好,但業務繁忙,需要加班也是真的。

在美國,以硅谷為例,人家的“996”工作制是,早上9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正好9個小時。再看看歐洲,工作時間就更少了,程序員不是在休假,就是在準備休假。

加班文化的普遍存在,折射出我們仍處在“汗水型”經濟時代,靠創新技術獲取利潤的份額並不大,只能靠拼汗水與勞動時間來賺錢。發達國家則屬於“智慧型”國家,在單位時間內靠創新技術創造的財富較多,即使人均工作時長較短,也能獲取較多的財富。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裁員潮席捲互聯網行業

順著加班來理思路,既然加班對員工的身體和公司的創造性弊大於利,那麼就應該增加人手,讓更多的人來分擔工作。可惜,中國互聯網公司採取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方面延長工作時間,另一方面大刀闊斧地裁員,還美其名曰結構優化。入冬以來,美團、摩拜、京東、知乎、新浪、58 到家等互聯網公司裁員的消息一波接一波被爆出,一下子令整個行業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連土豪王思聰都不淡定了,從去年開始,他投資的熊貓直播就不斷傳出裁員、欠薪、資金鍊斷裂的消息。3 月 7 日晚,熊貓直播創始團隊成員兼首席運營官 COO 張菊元在公司內部工作群中發出長消息稱,在資金缺口無法解決情況下,熊貓直播做出了遣散員工的決定。

2月15日,滴滴CEO程維宣佈,2019年將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對業務重組帶來的崗位重疊和績效不達標的員工進行減員,整體裁員比例佔到全員15%,涉及2000人左右。

俗話說得好,裁員不會缺席,只會遲到。

這次裁員潮連巨頭也不例。近日網上盛傳,網易嚴選將裁員30%,預計從1400人裁到900人。3月18日,網易嚴選方面回應,實際的離職人數比為8%左右。不管怎麼說,裁員是真的。

看似矛盾,但如果仔細算一算,裁員和加班之間的賬目就清楚了。目前招聘市場上有經驗的技術崗,薪酬大約是2-4萬/月不等,取中間值3萬/月,那麼算上五險一金,企業每月要支出至少5萬/人。裁一個技術人員,一年下來就可以節約成本60萬元。京東10%副總裁級別以上高管將被淘汰,這個級別的人數不足一百人,平均薪資過百萬。雖說末位淘汰涉及人員不足十位,但節省的人力成本可至千萬元。

不得不說,互聯網公司的理工男就是會算賬。以高於其他行業兩倍的薪酬吸引年輕人,承擔的工作量和壓力卻大大高於兩倍。年輕人到手的工資貌似很高,但這是以犧牲健康和家庭生活為代價換來的。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競爭力從何而來,科技還是人力?

互聯網行業是否凜冬將至?從2000年以後,幾乎每年都有唱衰的聲音。年度業績的下滑、公司業務的調整、市場熱點的轉換,每一項都在驅使互聯網公司“瘦身健體”。高強度的加班和大規模的減員雖然不是最佳的辦法,卻是最現實的手段。殊不知,競爭的本質應是創新的競爭。

谷歌“10倍思維”提出,把一件事情做到10倍好,往往比做到10%還要更容易些。效率是互聯網經濟的鮮明特點,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將員工禁錮在辦公工位上多幾個小時,讓員工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反覆修改調試,真的能否得到更好的品質?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會相信。

再提一件事,中國程序員的黃金時期是大學畢業到30歲之間,一線開發人員年齡超過35歲的屈指可數。但在歐美,年過40,甚至50歲仍然開發產品的工程師比比皆是,因為他們靠自己的智慧為公司創造財富。中國的工程師自嘲是“碼農”,原因就在於中國網絡工程師或技術工程師不是智慧勞動,而是體力勞動。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標榜自己是科技型企業,但對比一下同行,就知道什麼是差距。亞馬遜每年會從博士經濟學家人才庫中“吸取”大量新鮮血液。在美國,這一人才庫每年只增長約1000名博士畢業生。如今,亞馬遜僱傭了超過150名博士經濟學家,僅次於美聯儲(美聯儲擁有數百名經濟學家)。谷歌、臉書、微軟、優步都有大批經濟學博士團隊,這些科技經濟學家的工作很簡單,理解因果關係、設計市場和激勵機制,讓數據更加人性化。

中國的互聯網有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仔細分析一下,過去幾年,互聯網行業一直在追逐熱點,互聯網金融、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行業,發展過程簡單粗暴又單一,先是瘋狂燒錢,然後是慢慢冷卻,最後巨頭進場收購。自始至終,沒有看到多少科技含量,靠的都是14億的人口紅利。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結語

沒有人能永葆青春,也沒有企業能始終屹立潮頭,更沒有行業能一直處在風口。市場需要顛覆性的創新,需要企業創造趨勢而不是追逐趨勢,是依靠人力優勢,還是憑藉靈感創意,答案不言而喻。或許,中國互聯網企業惟有重新定義自己,才能開啟成就百年企業的史詩序篇。

降薪、裁員、加班,總有一種悲劇適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