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期,英法為什麼要採取綏靖政策?

宇澤歷史


英法兩國採取綏靖政策,原因各不相同,但出發點卻很一致,都寄希望於出賣小國利益,以實現禍水東引,挑起德國和蘇聯的戰爭。英國自身的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世界霸權呈現頹勢。在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了自治領的主權,正式建立“英聯邦”。這也預示著,英國的殖民體系走向了瓦解,其國家實力已經大大削弱。除此之外,英國上層的保守主義思想十分濃厚,這些人也被稱為保守主義者,主要以保守黨為大本營。

在當時,英國首相是張伯倫,他的策略,是堅持過往的“攪屎棍主義”,藉機給德國下套,然後英國就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漁翁之利。既然是給德國下套,就得有餌,這個所謂的餌,就是當時的小國,例如捷克斯洛伐克。事實上,波蘭也是英國的棋子,由於波蘭獨特的地理位置,英國人希望波蘭成為蘇德兩國的爭奪對象,這樣就可以激化蘇德之間的矛盾。但是,蘇聯人並不傻,他們看穿了英國人的套路,知道這是一個詭計。於是乎,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滿足了德國的胃口,換取了短暫的和平,這也算是權宜之計。

蘇德簽約後,直接甩了英國一臉,讓保守黨政府很沒有面子。在此時,英國的“攪屎棍主義”已經破產,但那些保守主義政治精英,卻對此迷之自信,自認為可以讓德國中計。在保守黨內部,也有明白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爾。在他看來,納粹是喂不飽的,遲早要吞併整個歐洲,如果與其談判,只會遭到背信棄義。果不其然,在張伯倫拿到所謂的和平協定後,希特勒轉眼就發動了另一場入侵。

法國的情況,與英國不太一樣。在法國,沒有太濃重的保守主義思想,也沒有“攪屎棍主義”,法國原本就是歐陸強國,他們最需要的,是保持歐洲大陸的霸權。但是,法國民眾對於戰爭的態度,卻表現的非常厭煩。既然民眾討厭戰爭,那麼政治家就要投其所好。因此,法國的政治家為了選票,就刻意的營造出和平的氛圍,彷彿戰爭還在九霄雲外。當然了,這種掩耳盜鈴的作為,只會打擊法國人的士氣,壯德國人的膽。

法國軍方還是有自知之明,依然保留了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部隊,隨時應對德國的進攻。然而,法國軍方的思想守舊,他們迷信“一戰”時期的塹壕戰,就如同英國人迷信“攪屎棍主義”。他們對於先進的作戰理論視如玩物,卻對守勢思維情有獨鍾。但是,戰爭的形態,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德國,先進的裝甲集群作戰理論,開始擺在了檯面,而法國雖然也裝備了大量坦克,但卻只是將其當作步兵的補充。

久而久之,法國人的戰鬥意志越發消沉,他們自認為依靠一堵牆,就能擋住德國人。在此時,英國人的態度,也對法國產生了影響。英國畢竟還是名義上的世界老大,老大不願意打,而且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尚處於危機之中自顧不暇,始終不表明態度。因此,法國人決定跟隨英國的步伐,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

法國人心中的盤算,與英國人一樣,那就是千方百計的挑起德國與蘇聯的衝突。在法國人看來,如果戰端一開,法國將成為主戰場,損失必然很大,假如把戰爭放在東線,法國也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他們一方面與德國談判,另一方面又要拉攏蘇聯,製造蘇德雙方的不信任,這其實就是在搞陰謀,耍詭計。最終,“二戰”還是爆發了,而法國人果然不負眾望,僅用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


圖維坦


二戰前期,英法之所以採取綏靖政策,關鍵在於兩點,第一點是經過一戰的洗禮,英法各國人民反戰,英法政府也不願意參與其中,第二點則是包藏禍心,英法希望德軍能夠向東進攻蘇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基本上都在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一戰以塹壕鐵絲網為主,士兵們面對機槍陣地的衝鋒,經過掃射,就像割麥子一樣紛紛倒下,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戰役,馬恩河戰役,交戰的英法聯軍和德軍都付出了數十萬人的傷亡,其中凡爾登絞肉機,德軍付出了43.3萬人陣亡的巨大代價,法軍則犧牲了54.3萬人,而這只是一場戰役的損失。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國損失慘重,英國損失了90多萬人,法國損失了120多萬人,武器裝備落後的俄國損失了300多萬人,由於戰場在法國等一些國家,無數的城市化為廢墟,所以二戰前期英法真心不想打仗。



第二點,德國在歐洲正式發起戰爭是1939年9月3日進攻波蘭,德國是個禍害,必須有人收拾,英法決定交給蘇聯,實際上,英法也好,德國也罷,都仇恨蘇聯,二戰前蘇聯曾與英法聯繫,想要組成反德國同盟,但是被英法拒絕了。德軍進攻波蘭時,在德國的西方邊境線上,數百萬英法聯軍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是卻坐視不管,任由波蘭滅亡,英法的打算是德軍滅亡波蘭後進攻蘇聯,可惜事與願違。


二戰期間,英法兩國有著太多次制止戰爭的機會,但是每一次都是因為私心而放棄了,德國出兵萊茵蘭,英法不聞不問,德國想要蘇臺德,英法同意了,反正不是自己的領土。德國和平佔領奧地利,英法認為理所當然,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卻在西線無戰事。英法兩國人民固然值得提前,但也是活該。


視野新觀


二戰前期,剛剛經歷過歷史上最大經濟危機的歐洲國家,尤其是英法實在是不願意再起戰端。一戰給英法兩國留下經歷的實在是太慘痛了。也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正是一戰後,英法兩國對德國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讓德國倍感屈辱。才會讓納粹崛起希特勒上臺。上臺以後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復了德國經濟,希特勒就開始準備恢復德國昔日榮光,開始等待時機。而在經濟上英法卻是衰弱不堪,民生凋敝。

英法綏靖政策橫行,關鍵是民意使然,一戰慘痛,讓英法兩國民眾痛恨一切戰爭,參加過一戰士兵在這個時候。恰恰是社會的中間力量。他們的強烈抵制戰爭也讓英法領導者不得不妥協,民眾厭戰情緒嚴重,也就是和平主義盛行。再就是兩國執政者則希望只要自己當家的時候不打仗就行,為了選票自然是迎合民眾的想法。普通民眾強烈反對增加軍費,為了執政當家,只要自己當政的時候不發生戰爭,去妥協,去避戰,去犧牲別國的利益也未嘗不可。英法大國的自私自利,其醜惡嘴臉由此可見一斑。那為何當希特勒侵略波蘭的時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對德國宣戰,標誌著二戰的開始呢?

英法先後犧牲了捷克,又犧牲了奧地利。希望以此滿足希特勒的貪婪的慾望,但無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這點東西根本填補不滿希特勒的慾望。希特勒也從英法的作為中看清了英法虛弱的本質,進而要求吞併波蘭。野心都是逐步膨脹的,也是英法縱容的結果。犧牲小國的利益,來謀求英法自身的安全吞併捷克以後,英國首相張伯倫卻大言不慚地對所有人說,我帶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德國從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結束就完全佔領波蘭。英法兩國僅僅是宣戰,而沒有任何實際軍事行動(英法兩國是當39年4月簽訂的保護波蘭的條約)。

再就是英法兩國的戰略判斷失誤,英法一直相信希特勒在沒有攻下蘇聯之前是不會向他們進攻的,同時英法又怕引火燒身。他們希望德國和蘇聯打仗,利用德國對抗蘇聯。而慕尼黑陰謀更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這種自私的行為不僅沒有抵制和制裁德國的侵略野心,反而使德國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使法西斯國家更加猖狂。

做一個不恰當比喻,就好比一個車匪打劫,如果有一個大喊一聲,也許誰也不會有損失。但實際上都這樣想,只要不搶自己就好。但實際上這就是縱容這個匪徒(德國)。德法兩國就怕擔風險,厭戰情緒高漲。總提來說,就是英法不想打仗。

當時,每個國家都是最大限度維護本國利益,由此我們必須永遠銘記,國家的戰略安全必須永遠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寄希望於他國是可怕的,也許有一天就成為他國談判的籌碼。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英法在一戰中損失慘重,不願意再和德國打一次,又不信任蘇聯,不和蘇聯合作防備德國,那就只剩下綏靖一條路了。

說二戰不得不談一戰,一戰作為工業化後第一次大範圍戰爭,傷亡是極其大的。以法國為例,傷亡440萬左右,北方10個省成為一片廢墟,欠下鉅額債務。特別是人員損失,直到二戰前,法國人口依然沒有恢復到一戰前水平。




鉅額債務讓一戰後的法國經濟舉步維艱,特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更是沉重的打擊了法國,法國政府都難以維持,從1920年到1940年,法國更換了40屆政府,平均半年一次。頻繁的政府更迭,進一步耗費了法國國力



一戰殘酷的戰爭、巨大的傷亡,讓。後厭戰情緒盛行,和平主義蔓延歐洲。

從經濟現實和民眾呼籲來看,法國都不願意再次對德作戰,英國這個老油條,沒有法國這個馬前卒當肉盾,自然也不願意在歐陸多生事端。

當英法都不願意和德國作戰,其實也還有辦法,就是和蘇聯合作,建立集體安全組織,一旦成功,就構建了對德包圍圈,希特勒再主動進攻就得掂量後方起火。



但是在德國入侵捷克的蘇臺德地區中,英法以犧牲捷克利益換取希特勒的停戰,於1938年9月簽訂《慕尼黑協定》。這讓蘇聯倡導的英、法、蘇聯三國集體安全體系成為泡影,也讓希特勒摸清楚英法的虛實。



蘇聯也不願意孤軍和德國作戰,於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此時離德國閃擊波蘭(1939年9月1日)僅一個星期。



英法的綏靖政策,從博弈論的角度講,並不是什麼下策,如果希特勒按照張伯倫的劇本,閃擊波蘭後直接進攻蘇聯,雙方打的精疲力盡後,張伯倫坐收漁翁之利,可同時除掉德國、蘇聯兩大敵人,對於英法來說是最有利的決策,這種策略就是驅虎吞狼之策



但是二戰的導演希特勒,偏偏是個腦回路比較清奇的人,閃擊完波蘭,馬上回過頭來打英法,繞過馬奇諾防線,將英法聯軍趕到敦刻爾克,法國投降,英國成了孤家寡人了。這是英國想驅虎吞狼,卻被虎反咬一口。所以英國人傻眼了,法國人只有哭的份。



綜上所述,英法經過一戰後,由於巨大的傷亡、疲軟的經濟,不願意和德國起正面衝突,加之和蘇聯的天然鴻溝,沒有建立集體安全體制,只剩下綏靖這條路了。

如果英國首相是二戰導演,英國就會取得最大利益,可惜導演是腦洞清奇的文藝中年希特勒。

文藝中年希特勒。



順便提一下,波蘭也可以說是二戰的發起國,在德國入侵蘇臺德地區時,波蘭佔領了捷克的切欣地區。。。


我是采薇,為您深度解讀歷史,歡迎關注。


采薇讀史論今


首先是軍事自信。英法其實也對德國保持著相當強的戒心,所以法國打造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從1928年建設到1940年才完成,單論防線本身,真是固若金湯。

防線徹底封斷法德邊境,而左側是盧森堡、比利時、荷蘭三中立國,其實暗中與英法配合,共135個師駐防。此線路還能受英海空軍支援。從兵器兵力上講,德軍不可能擊敗這樣的軍力一一德軍高級將領自己也不信!

其二是制度自信。在英法眼裡,德國是天然盟友,社會主義蘇聯是天然敵人。當德國沒有能力西進當然只有東進一一這是放任德國的全部理由。

其三是信仰自信。希特勒是基督徒,宗教是講誠信的。英法與德直到戰爭開始前還保持著政治對話,雖然在德入侵波蘭後對德宣戰,但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也沒有戰爭準備。

養虎為患,英法是最鮮活的主角!


bashanlaike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二戰前期,不僅英法,蘇聯也採取了綏靖政策,甚至與德國聯合蠶食波蘭。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為什麼還要一再忍讓,犧牲小國利益,換取暫時的穩定?

↑綏靖政策

顯然這不是過家家,一個國家,特別是還算的上西歐的大國,看似採取的如此低級的政策,無疑與其自身的情況息息相關。

西歐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屬葡萄牙和荷蘭,但真正開始實現現代化,並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當屬英德法三國。從地理概括分析,德國的民族成分十分負責,一個日耳曼民族便面臨著如此頻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難以屢清,以至於德國戰爭不斷,加之一戰後戰敗埋下了侵略的禍根。

英國是一個小海島,國土面積小,對外擴張性強,以至於二戰以前,憑藉著自身的船堅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謂“日不落”了。英國的資產遍及全世界,這麼一個雖然國土面積小,但財富如此多的大國,對戰爭自然是無比謹慎的。

↑張伯倫與希特勒

至於法國,其情況更為複雜,看似也是一個強國,但卻有著天生的軟弱性。

法國國土面積比英國大,處於內陸,且其小農經濟頑固,與海島英國情況迥異,在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是歷經三個大革命才勉強衝破了束縛。其發展相對於英國和德國而言,均較為落後,因此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往往以英國跟屁蟲的身份追隨其後。

對於英法兩個國家可以這樣看待,英國是害怕自己內傷,所以一再妥協,只要不危機自身怎樣都可以。而法國則是怯懦膽小,因為自己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這也正是德國在入侵法國之時,為什麼法國不戰而亡,立即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後期的戴高樂,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國的庇護下。而英國初期的紀伯倫等人確實顧慮之前的情況一直實行綏靖。丘吉爾上臺後,一改之前的綏靖,對德宣戰,才保住了英國,繼而結成反法西斯聯盟,最終贏得了二戰。

↑“靜坐戰爭”

綏靖政策害人,這一點都不假。但在綏靖實施過程中,確實個人有個人的考量,不為外人道。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何況國家呢?


碣石樵子


近年,我國學術界對英法採取綏靖政策的研究和判斷,有明顯轉變。。

法國的綏靖政策是追隨英國的。按照我國史學界的傳統觀點,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禍水東引”,使德國將進攻矛頭對準蘇聯。這種觀點明顯受到前蘇聯學術觀點的影響,有著蘇聯為自己在二戰前的政策進行辯護的明顯痕跡。

今天,我國學術界對英國為什麼要推行綏靖政策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吳於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現代史編》在“重整軍備和綏靖外交”的標題下提出,由於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長期停滯不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又使英國經濟雪上加霜,因此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政府雖然重整軍備,但因其國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戰求和,以外交力量彌補國防力量的不足,使英國經濟從復甦走向繁榮。所以,英國對德國的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慕尼黑會議是英國對德綏靖的頂點。

也就是說,當今中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對以前認為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原因是為了“禍水東引”的觀點,進行了明確修正。客觀地說,綏靖政策對堅定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決心雖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它畢竟僅僅是英國政府對希特勒政權咄咄逼人態勢的退讓而不是支持,認為英國想挑起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以便“坐山觀虎鬥”的說法,缺乏歷史依據。可以認為,協約國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加以嚴懲,戰後又對德國予以扶持,最終養癰遺患這種對德政策的前後矛盾,才是使德國成為戰爭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馮瑋


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英法自己也知道打不過德國,所以沒辦法,只能綏靖政策。

一戰如果沒有美國加入,最後失敗的很可能是英法。而就算英法贏了,損失也非常慘重,包括年青人口和財富。

那既然打不過又打不起,只能寄希望於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後就此打住,但可惜德國沒有打住。

一戰是1918年結束,二戰是1939年開始,也就是1918年出生的孩子,到1939年也才19歲,19歲大學都沒讀完就得上戰場,英法實在打不起,當時英法的民意都是希望和平。

而且英法也討厭蘇聯,所以綏靖政策如果能讓蘇德打起來,那簡直就太好了,可惜德國在打蘇聯之前先把法國滅了,英法真是砸了自己的腳。


解憂時間


二戰歷史是最齊全的完整記錄下來的歷史,說英法綏靖是蘇聯指責和西方部分學者引用詞語。英法政府非強勢中央集權國家,自由民主作用使和平年代的政府總統首相受到民眾和議會消弱,普遍認為不需要強政府。通過一戰後認為戰爭不是好的選擇,和談是最好的。

我們的歷史課和報導傳宣是和蘇聯說法一致的,指責英法沒有在早期消滅法西斯,事後諸葛亮。英法兩國中英國民主更成熟,二戰後期英國還是將強勢丘吉爾拿下,選舉出弱勢政府。和平時期把權力關進籠子,弱政府強公民社會是最好的選擇,許多國人帝王思想,認為中央高度集權(權威社會)有利於穩定和集中力量辦大事,我不贊同。

在動亂和大的戰爭面前團結一致有利打敗敵人(如英法二戰期間的領導人),在和平年代強政府或領導人對社會長期危害是巨大的(如民主自由國度沒有出現過大規模餓死人和相互鬥爭出現的反人類行為)。

我反對用綏靖來指責張伯倫,他也是為不要戰爭作最後的努力,更反感這種詞語批評當時的英法。


龍泉合作社


英法採取綏靖政策,主要是基於三點考慮。

第一,國內的反戰情緒。一戰,傷亡數字不再以幾十萬幾百萬計,而是千萬計,整個歐洲幾乎都快散架了。許多人在一戰初期還抱有一種國家或者民族的熱情,覺得戰爭是維護國家榮譽與利益的必要手段,參戰是愛國的表現。但是一戰狠狠打擊了他們的這種觀念,巨大的傷亡,破敗的家園,昨天的兄弟眨眼之間生死永隔,一切都與榮譽無關。所以戰後整個歐洲都瀰漫著一股反戰情緒,尤其是這種利用民族狂熱鼓動群眾開戰的行為。這就導致當時歐洲所有的政府都必須極其謹慎地處理戰爭問題,儘量避免任何形式的戰爭。

第二,德國當時並沒有展露出自己最終的野心。在內政外交上,希特勒利用的是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種種不合理制裁,故意製造一種德國是受害者的形象。進而講自己擴軍,生產先進的武器裝備合法化。英法兩國本來就對制裁德國觀點不一致,後來因為魯爾危機,1929經濟大危機爆發,德國民眾生活困難到了極點。英國和法國萌發了一種錯誤的看法,覺得當初對德國制裁太狠了,作為補償,就開始對德國擴軍這件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第三,英法兩國也遭遇了經濟危機。國內自身的問題都無法解決,就更無法堅定地維護原來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了。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英法兩國認為蘇聯的威脅要大於德國納粹的威脅。他們覺得,如果想辦法讓蘇聯和納粹開戰,不就可以一舉解決的納粹和蘇聯兩個毒瘤了嗎?而且一旦開戰,他們就可以效仿美國,保持中立,向雙方售賣武器彈藥和糧食等等物資,說不定可以解決國內的危機。

如果翻看地圖,英法的綏靖主要是捨棄波蘭。奧地利等等地區,無一例外都處在德國與蘇聯之間,真正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以及本土都佈置了重兵,比如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就是為了防備德國突然西進。總之,綏靖的本質就是想方設法讓德國與蘇聯接壤,從而讓他們之間爆發衝突,一旦戰爭開打,英法看好戲就可以了。

哪知道希特勒攻佔波蘭之後突然西進,而且是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狠狠打了英法的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