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英法为什么要采取绥靖政策?

宇泽历史


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原因各不相同,但出发点却很一致,都寄希望于出卖小国利益,以实现祸水东引,挑起德国和苏联的战争。英国自身的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世界霸权呈现颓势。在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了自治领的主权,正式建立“英联邦”。这也预示着,英国的殖民体系走向了瓦解,其国家实力已经大大削弱。除此之外,英国上层的保守主义思想十分浓厚,这些人也被称为保守主义者,主要以保守党为大本营。

在当时,英国首相是张伯伦,他的策略,是坚持过往的“搅屎棍主义”,借机给德国下套,然后英国就可以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既然是给德国下套,就得有饵,这个所谓的饵,就是当时的小国,例如捷克斯洛伐克。事实上,波兰也是英国的棋子,由于波兰独特的地理位置,英国人希望波兰成为苏德两国的争夺对象,这样就可以激化苏德之间的矛盾。但是,苏联人并不傻,他们看穿了英国人的套路,知道这是一个诡计。于是乎,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满足了德国的胃口,换取了短暂的和平,这也算是权宜之计。

苏德签约后,直接甩了英国一脸,让保守党政府很没有面子。在此时,英国的“搅屎棍主义”已经破产,但那些保守主义政治精英,却对此迷之自信,自认为可以让德国中计。在保守党内部,也有明白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在他看来,纳粹是喂不饱的,迟早要吞并整个欧洲,如果与其谈判,只会遭到背信弃义。果不其然,在张伯伦拿到所谓的和平协定后,希特勒转眼就发动了另一场入侵。

法国的情况,与英国不太一样。在法国,没有太浓重的保守主义思想,也没有“搅屎棍主义”,法国原本就是欧陆强国,他们最需要的,是保持欧洲大陆的霸权。但是,法国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却表现的非常厌烦。既然民众讨厌战争,那么政治家就要投其所好。因此,法国的政治家为了选票,就刻意的营造出和平的氛围,仿佛战争还在九霄云外。当然了,这种掩耳盗铃的作为,只会打击法国人的士气,壮德国人的胆。

法国军方还是有自知之明,依然保留了欧洲最强大的陆军部队,随时应对德国的进攻。然而,法国军方的思想守旧,他们迷信“一战”时期的堑壕战,就如同英国人迷信“搅屎棍主义”。他们对于先进的作战理论视如玩物,却对守势思维情有独钟。但是,战争的形态,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德国,先进的装甲集群作战理论,开始摆在了台面,而法国虽然也装备了大量坦克,但却只是将其当作步兵的补充。

久而久之,法国人的战斗意志越发消沉,他们自认为依靠一堵墙,就能挡住德国人。在此时,英国人的态度,也对法国产生了影响。英国毕竟还是名义上的世界老大,老大不愿意打,而且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尚处于危机之中自顾不暇,始终不表明态度。因此,法国人决定跟随英国的步伐,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法国人心中的盘算,与英国人一样,那就是千方百计的挑起德国与苏联的冲突。在法国人看来,如果战端一开,法国将成为主战场,损失必然很大,假如把战争放在东线,法国也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他们一方面与德国谈判,另一方面又要拉拢苏联,制造苏德双方的不信任,这其实就是在搞阴谋,耍诡计。最终,“二战”还是爆发了,而法国人果然不负众望,仅用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


图维坦


二战前期,英法之所以采取绥靖政策,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点是经过一战的洗礼,英法各国人民反战,英法政府也不愿意参与其中,第二点则是包藏祸心,英法希望德军能够向东进攻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基本上都在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一战以堑壕铁丝网为主,士兵们面对机枪阵地的冲锋,经过扫射,就像割麦子一样纷纷倒下,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交战的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付出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其中凡尔登绞肉机,德军付出了43.3万人阵亡的巨大代价,法军则牺牲了54.3万人,而这只是一场战役的损失。

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损失惨重,英国损失了90多万人,法国损失了120多万人,武器装备落后的俄国损失了300多万人,由于战场在法国等一些国家,无数的城市化为废墟,所以二战前期英法真心不想打仗。



第二点,德国在欧洲正式发起战争是1939年9月3日进攻波兰,德国是个祸害,必须有人收拾,英法决定交给苏联,实际上,英法也好,德国也罢,都仇恨苏联,二战前苏联曾与英法联系,想要组成反德国同盟,但是被英法拒绝了。德军进攻波兰时,在德国的西方边境线上,数百万英法联军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但是却坐视不管,任由波兰灭亡,英法的打算是德军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可惜事与愿违。


二战期间,英法两国有着太多次制止战争的机会,但是每一次都是因为私心而放弃了,德国出兵莱茵兰,英法不闻不问,德国想要苏台德,英法同意了,反正不是自己的领土。德国和平占领奥地利,英法认为理所当然,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却在西线无战事。英法两国人民固然值得提前,但也是活该。


视野新观


二战前期,刚刚经历过历史上最大经济危机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法实在是不愿意再起战端。一战给英法两国留下经历的实在是太惨痛了。也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正是一战后,英法两国对德国敲骨吸髓班的榨取才让德国倍感屈辱。才会让纳粹崛起希特勒上台。上台以后的希特勒迅速地恢复了德国经济,希特勒就开始准备恢复德国昔日荣光,开始等待时机。而在经济上英法却是衰弱不堪,民生凋敝。

英法绥靖政策横行,关键是民意使然,一战惨痛,让英法两国民众痛恨一切战争,参加过一战士兵在这个时候。恰恰是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强烈抵制战争也让英法领导者不得不妥协,民众厌战情绪严重,也就是和平主义盛行。再就是两国执政者则希望只要自己当家的时候不打仗就行,为了选票自然是迎合民众的想法。普通民众强烈反对增加军费,为了执政当家,只要自己当政的时候不发生战争,去妥协,去避战,去牺牲别国的利益也未尝不可。英法大国的自私自利,其丑恶嘴脸由此可见一斑。那为何当希特勒侵略波兰的时候,英法字在1939年9月1日对德国宣战,标志着二战的开始呢?

英法先后牺牲了捷克,又牺牲了奥地利。希望以此满足希特勒的贪婪的欲望,但无奈的是希特勒肚皮太大,这点东西根本填补不满希特勒的欲望。希特勒也从英法的作为中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进而要求吞并波兰。野心都是逐步膨胀的,也是英法纵容的结果。牺牲小国的利益,来谋求英法自身的安全吞并捷克以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大言不惭地对所有人说,我带回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国从9月1日入侵到10月6日结束就完全占领波兰。英法两国仅仅是宣战,而没有任何实际军事行动(英法两国是当39年4月签订的保护波兰的条约)。

再就是英法两国的战略判断失误,英法一直相信希特勒在没有攻下苏联之前是不会向他们进攻的,同时英法又怕引火烧身。他们希望德国和苏联打仗,利用德国对抗苏联。而慕尼黑阴谋更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这种自私的行为不仅没有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反而使德国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使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

做一个不恰当比喻,就好比一个车匪打劫,如果有一个大喊一声,也许谁也不会有损失。但实际上都这样想,只要不抢自己就好。但实际上这就是纵容这个匪徒(德国)。德法两国就怕担风险,厌战情绪高涨。总提来说,就是英法不想打仗。

当时,每个国家都是最大限度维护本国利益,由此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永远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寄希望于他国是可怕的,也许有一天就成为他国谈判的筹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英法在一战中损失惨重,不愿意再和德国打一次,又不信任苏联,不和苏联合作防备德国,那就只剩下绥靖一条路了。

说二战不得不谈一战,一战作为工业化后第一次大范围战争,伤亡是极其大的。以法国为例,伤亡440万左右,北方10个省成为一片废墟,欠下巨额债务。特别是人员损失,直到二战前,法国人口依然没有恢复到一战前水平。




巨额债务让一战后的法国经济举步维艰,特别是1929年的大萧条,更是沉重的打击了法国,法国政府都难以维持,从1920年到1940年,法国更换了40届政府,平均半年一次。频繁的政府更迭,进一步耗费了法国国力



一战残酷的战争、巨大的伤亡,让。后厌战情绪盛行,和平主义蔓延欧洲。

从经济现实和民众呼吁来看,法国都不愿意再次对德作战,英国这个老油条,没有法国这个马前卒当肉盾,自然也不愿意在欧陆多生事端。

当英法都不愿意和德国作战,其实也还有办法,就是和苏联合作,建立集体安全组织,一旦成功,就构建了对德包围圈,希特勒再主动进攻就得掂量后方起火。



但是在德国入侵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中,英法以牺牲捷克利益换取希特勒的停战,于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这让苏联倡导的英、法、苏联三国集体安全体系成为泡影,也让希特勒摸清楚英法的虚实。



苏联也不愿意孤军和德国作战,于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时离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仅一个星期。



英法的绥靖政策,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并不是什么下策,如果希特勒按照张伯伦的剧本,闪击波兰后直接进攻苏联,双方打的精疲力尽后,张伯伦坐收渔翁之利,可同时除掉德国、苏联两大敌人,对于英法来说是最有利的决策,这种策略就是驱虎吞狼之策



但是二战的导演希特勒,偏偏是个脑回路比较清奇的人,闪击完波兰,马上回过头来打英法,绕过马奇诺防线,将英法联军赶到敦刻尔克,法国投降,英国成了孤家寡人了。这是英国想驱虎吞狼,却被虎反咬一口。所以英国人傻眼了,法国人只有哭的份。



综上所述,英法经过一战后,由于巨大的伤亡、疲软的经济,不愿意和德国起正面冲突,加之和苏联的天然鸿沟,没有建立集体安全体制,只剩下绥靖这条路了。

如果英国首相是二战导演,英国就会取得最大利益,可惜导演是脑洞清奇的文艺中年希特勒。

文艺中年希特勒。



顺便提一下,波兰也可以说是二战的发起国,在德国入侵苏台德地区时,波兰占领了捷克的切欣地区。。。


我是采薇,为您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采薇读史论今


首先是军事自信。英法其实也对德国保持着相当强的戒心,所以法国打造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从1928年建设到1940年才完成,单论防线本身,真是固若金汤。

防线彻底封断法德边境,而左侧是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三中立国,其实暗中与英法配合,共135个师驻防。此线路还能受英海空军支援。从兵器兵力上讲,德军不可能击败这样的军力一一德军高级将领自己也不信!

其二是制度自信。在英法眼里,德国是天然盟友,社会主义苏联是天然敌人。当德国没有能力西进当然只有东进一一这是放任德国的全部理由。

其三是信仰自信。希特勒是基督徒,宗教是讲诚信的。英法与德直到战争开始前还保持着政治对话,虽然在德入侵波兰后对德宣战,但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也没有战争准备。

养虎为患,英法是最鲜活的主角!


bashanlaike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二战前期,不仅英法,苏联也采取了绥靖政策,甚至与德国联合蚕食波兰。明明知道希特勒的野心,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暂时的稳定?

↑绥靖政策

显然这不是过家家,一个国家,特别是还算的上西欧的大国,看似采取的如此低级的政策,无疑与其自身的情况息息相关。

西欧最早放眼世界的可能要属葡萄牙和荷兰,但真正开始实现现代化,并进行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当属英德法三国。从地理概括分析,德国的民族成分十分负责,一个日耳曼民族便面临着如此频繁的分分合合。也正因如此多的民族成分难以屡清,以至于德国战争不断,加之一战后战败埋下了侵略的祸根。

英国是一个小海岛,国土面积小,对外扩张性强,以至于二战以前,凭借着自身的船坚炮利,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可谓“日不落”了。英国的资产遍及全世界,这么一个虽然国土面积小,但财富如此多的大国,对战争自然是无比谨慎的。

↑张伯伦与希特勒

至于法国,其情况更为复杂,看似也是一个强国,但却有着天生的软弱性。

法国国土面积比英国大,处于内陆,且其小农经济顽固,与海岛英国情况迥异,在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是历经三个大革命才勉强冲破了束缚。其发展相对于英国和德国而言,均较为落后,因此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往往以英国跟屁虫的身份追随其后。

对于英法两个国家可以这样看待,英国是害怕自己内伤,所以一再妥协,只要不危机自身怎样都可以。而法国则是怯懦胆小,因为自己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这也正是德国在入侵法国之时,为什么法国不战而亡,立即组建流亡政府,即使有后期的戴高乐,也只是一直躲在英国的庇护下。而英国初期的纪伯伦等人确实顾虑之前的情况一直实行绥靖。丘吉尔上台后,一改之前的绥靖,对德宣战,才保住了英国,继而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赢得了二战。

↑“静坐战争”

绥靖政策害人,这一点都不假。但在绥靖实施过程中,确实个人有个人的考量,不为外人道。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何况国家呢?


碣石樵子


近年,我国学术界对英法采取绥靖政策的研究和判断,有明显转变。。

法国的绥靖政策是追随英国的。按照我国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祸水东引”,使德国将进攻矛头对准苏联。这种观点明显受到前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有着苏联为自己在二战前的政策进行辩护的明显痕迹。

今天,我国学术界对英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在“重整军备和绥靖外交”的标题下提出,由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又使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因此面对德国的威胁,英国政府虽然重整军备,但因其国力已今非昔比,故不得不竭力避战求和,以外交力量弥补国防力量的不足,使英国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所以,英国对德国的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是英国对德绥靖的顶点。

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对以前认为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为了“祸水东引”的观点,进行了明确修正。客观地说,绥靖政策对坚定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心虽然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它毕竟仅仅是英国政府对希特勒政权咄咄逼人态势的退让而不是支持,认为英国想挑起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便“坐山观虎斗”的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可以认为,协约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加以严惩,战后又对德国予以扶持,最终养痈遗患这种对德政策的前后矛盾,才是使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冯玮


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英法自己也知道打不过德国,所以没办法,只能绥靖政策。

一战如果没有美国加入,最后失败的很可能是英法。而就算英法赢了,损失也非常惨重,包括年青人口和财富。

那既然打不过又打不起,只能寄希望于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后就此打住,但可惜德国没有打住。

一战是1918年结束,二战是1939年开始,也就是1918年出生的孩子,到1939年也才19岁,19岁大学都没读完就得上战场,英法实在打不起,当时英法的民意都是希望和平。

而且英法也讨厌苏联,所以绥靖政策如果能让苏德打起来,那简直就太好了,可惜德国在打苏联之前先把法国灭了,英法真是砸了自己的脚。


解忧时间


二战历史是最齐全的完整记录下来的历史,说英法绥靖是苏联指责和西方部分学者引用词语。英法政府非强势中央集权国家,自由民主作用使和平年代的政府总统首相受到民众和议会消弱,普遍认为不需要强政府。通过一战后认为战争不是好的选择,和谈是最好的。

我们的历史课和报导传宣是和苏联说法一致的,指责英法没有在早期消灭法西斯,事后诸葛亮。英法两国中英国民主更成熟,二战后期英国还是将强势丘吉尔拿下,选举出弱势政府。和平时期把权力关进笼子,弱政府强公民社会是最好的选择,许多国人帝王思想,认为中央高度集权(权威社会)有利于稳定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不赞同。

在动乱和大的战争面前团结一致有利打败敌人(如英法二战期间的领导人),在和平年代强政府或领导人对社会长期危害是巨大的(如民主自由国度没有出现过大规模饿死人和相互斗争出现的反人类行为)。

我反对用绥靖来指责张伯伦,他也是为不要战争作最后的努力,更反感这种词语批评当时的英法。


龙泉合作社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国内的反战情绪。一战,伤亡数字不再以几十万几百万计,而是千万计,整个欧洲几乎都快散架了。许多人在一战初期还抱有一种国家或者民族的热情,觉得战争是维护国家荣誉与利益的必要手段,参战是爱国的表现。但是一战狠狠打击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巨大的伤亡,破败的家园,昨天的兄弟眨眼之间生死永隔,一切都与荣誉无关。所以战后整个欧洲都弥漫着一股反战情绪,尤其是这种利用民族狂热鼓动群众开战的行为。这就导致当时欧洲所有的政府都必须极其谨慎地处理战争问题,尽量避免任何形式的战争。

第二,德国当时并没有展露出自己最终的野心。在内政外交上,希特勒利用的是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种种不合理制裁,故意制造一种德国是受害者的形象。进而讲自己扩军,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合法化。英法两国本来就对制裁德国观点不一致,后来因为鲁尔危机,1929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民众生活困难到了极点。英国和法国萌发了一种错误的看法,觉得当初对德国制裁太狠了,作为补偿,就开始对德国扩军这件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三,英法两国也遭遇了经济危机。国内自身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就更无法坚定地维护原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了。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英法两国认为苏联的威胁要大于德国纳粹的威胁。他们觉得,如果想办法让苏联和纳粹开战,不就可以一举解决的纳粹和苏联两个毒瘤了吗?而且一旦开战,他们就可以效仿美国,保持中立,向双方售卖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等物资,说不定可以解决国内的危机。

如果翻看地图,英法的绥靖主要是舍弃波兰。奥地利等等地区,无一例外都处在德国与苏联之间,真正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以及本土都布置了重兵,比如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就是为了防备德国突然西进。总之,绥靖的本质就是想方设法让德国与苏联接壤,从而让他们之间爆发冲突,一旦战争开打,英法看好戏就可以了。

哪知道希特勒攻占波兰之后突然西进,而且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狠狠打了英法的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