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馬”指的是哪三馬?

河湟笛韻




西北姓馬的人很多,但在中國近代,最出名的是這三個人: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外界統稱為“西北三馬”。

西北三馬各有特點,各管一個區域,各自影響了一方百姓,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馬。

“甘肅王”馬鴻賓



馬鴻賓放到最前面說,是因為馬鴻賓年齡居長,大事面前不糊塗,最後有個好歸宿。

馬鴻賓是甘肅臨夏人,16歲時父親馬福祿離世了,於是開始跟著叔叔馬福祥。這個叔叔很厲害,在甘肅有著數一數二的武裝實力。

由於馬鴻賓作戰勇敢,深得馬福祥的認可,迅速成為了馬福祥軍中的二號人物。

1915年,發生綏遠兵變,馬鴻賓表現非常突出。1920年,發生直奉戰爭,馬福祥是支持直系的,當最後直系勝利後,馬福祥成為綏遠都統,而馬鴻賓成為了寧夏鎮守使。

1924年,二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成了西北地區的領導者,馮對自己轄區內的八個鎮守使有各種評價,對馬鴻賓得評價就是“面黑如漆,驍勇善戰”。

也許正是因為這幾個字的評價,讓馬鴻賓對馮玉祥支持頗深,直到中原大戰,馮玉祥等敗北,馬鴻賓才接受了蔣介石的安撫,並在1931年成為了甘肅省主席。當年8月25日,發生雷馬事變,馬鴻賓被扣押進了大牢。不久,吳佩孚經過甘肅,經調解,馬鴻賓被釋放,回了寧夏。



在1935年秋,馬鴻賓數次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讓其阻擊長征的紅軍。馬鴻賓阻擊了,但效果不理想,幾次硬碰硬後,馬鴻賓發現紅軍很厲害,不僅是作戰能力,還有軍隊風貌,也是非常出色。這些給馬鴻賓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抗戰時期,馬鴻賓響應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號召,在綏遠西邊頑強阻擊日軍,而且任務完成不錯,在包頭附近成功擊退敵軍,在傅作義趕來接手綏遠西部防務前,馬鴻賓打出了血性。也因此,馬鴻賓被傅作義深深讚許。

解放戰爭後期,馬鴻賓審時度勢,並和傅作義做了交流後,和平起義。解放後,擔任過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副主席、甘肅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60年農曆九月初二,馬鴻賓病逝於蘭州,享年76歲。

“寧夏王”馬鴻逵




如果說,叫馬鴻賓為“甘肅王”有些牽強(因為在甘肅時間還是短),那麼馬鴻逵是名副其實的“寧夏王”。

馬鴻逵是馬福祥的兒子,是馬鴻賓的堂弟,他比馬鴻賓小八歲。正因為小,所以早期馬福祥最得力的助手成了馬鴻賓而不是他。

但,出生在這麼一個家庭,父親又是和袁世凱、黎元洪、馮玉祥能搭上話的人,馬鴻逵的道路可謂是非常順利。

早年間,馬鴻逵先後任了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直奉戰爭時跟著父親一同和直系在一起。

馬鴻逵和馬鴻賓完全不同,在看到軍閥沒有多大前途時,果斷地加入了蔣介石陣營。

1933年,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這一任就是近十七年,是名副其實的“寧夏王”。

馬鴻逵是個很很奸滑的將軍,比較會明哲保身。抗戰前線,三馬當中,除了馬鴻賓親臨前線外,馬鴻逵和馬步芳都沒有前去,而是派了兩個騎兵旅前去。



在上任寧夏主席前,那是1932年,蔣介石命令馬鴻逵在河南信陽“剿紅軍”,可是馬鴻逵並沒有賣力去戰,讓紅軍輕易擊敗了。蔣介石很生氣,準備收拾馬鴻逵,在馬家老爺子馬福祥的多方奔走下,馬鴻逵躲過一劫。

1935年9月,蔣介石讓馬鴻逵阻擊長征的紅軍,但是馬鴻逵的隊伍很不禁打,一打就敗,一衝就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馬鴻逵不想惹翻紅軍,戰前動員時,馬鴻逵就說:“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這樣的話都說了,誰願意拼命呢?

馬鴻逵既不想失去國民黨的支持,也不想完全得罪共產黨,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態度。

終其一生,馬鴻逵與紅軍有不少對抗,但從來沒有認真打過一仗,最多就是騷擾騷擾,僅此而已。

但要說馬鴻逵對共產黨有多親近,其實也沒有,只是不願意得罪。

馬鴻逵在寧夏任主席期間,是個務實主義者,橫徵暴斂,中飽私囊,但對於當地百姓又沒有百般欺凌,不能說是個好官,但也絕對不能算個“壞官”。

1949年,馬鴻賓邀請馬鴻逵一起起義時,馬鴻逵有些猶豫,最後去了臺灣,然後去了美國。

1970年,馬鴻逵病逝在美國。

青海王馬步芳



馬步芳和馬鴻逵、馬鴻賓一樣,也是甘肅臨夏人。出生日期在1903年,相對馬鴻賓而言,年輕了19歲。

但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問歲數。馬步芳年齡沒有另外二馬大,但手段絕對比另兩位狠多了。

首先,父親過世後,馬步芳為了卻得更大的權利,把叔叔馬麟玩弄於股掌之間,不僅將叔叔很多錢財派人盜了,而且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叔叔任青海省主席時,製造了很多的混亂。

馬麟一度壓力太大,只得休息在家。馬步芳作為青海省代理主席走上了政治舞臺,這一上任就是十三年,馬麟後面沒有了任何機會,1947年,馬麟在憂鬱中病逝。

其次,馬步芳狠殺我紅軍西路軍,那是長征後,我西路軍準備西進新疆,可是遇到了馬步芳強烈的阻擊,最後,我西路軍兩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只剩四百人到了星星峽。

對待我軍俘虜時,馬步芳也是殘酷無比,刑罰無所不用其極。解放前,我軍最高統帥毛澤東批示:堅決不允許馬步芳投誠。

大家想一想,馬步芳如果做的不過分,會有這樣的“待遇”嗎?



第三,馬步芳在抗戰時期,派了8000人的騎兵師(下轄三個旅)出戰,這三個旅在抗日戰爭中發揮出彩,最後幾乎全部陣亡,但在和敵人的對戰過程中,數次給予日軍重創。

但這個騎兵師並不等於馬步芳,因為這些英雄都是從民間徵召的,馬步芳的主力部隊,基本沒有去。

第四,

馬步芳在轄區內橫徵暴斂,淫亂無比。橫徵暴斂,我們就不說了,這樣的人很多。但對於女性的摧殘,馬步芳做的非常過。

據說,只要是馬步芳看上的,沒有能逃出其手掌心的。姨太太娶了很多房,但還是不滿足。據傳,馬步芳欺凌過的女人至少有5000人。這個可能有些誇張,但幾十上百人,是一點都不冤枉他的。

1949年,馬步芳去了臺灣,感覺日子並不好過,於是先到了香港,後飛了埃及,最後在1975年7月病逝在沙特阿拉伯。

西北三馬,政治覺悟最高的是馬鴻賓,最過圓滑的是馬鴻逵,而最過陰毒狠辣的就是馬步芳。


藍風破曉


民國的西北大地,何止三馬?馬家軍那麼大勢力,除了三馬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之外,還有很多馬家軍勢力不容忘記。

1,悍馬——馬步芳。



馬步芳是清末回族將領馬海晏的長孫,父親馬麒去世後,先後擔任新二軍軍長,青海省主席,是名副其實的“青海王”。

馬步芳在青海犯下了很多令人髮指的罪行,後來臺灣政府被派到埃及沙特等國當外交官,還是欺男霸女,一度引起外交風波。據說馬步芳強姦過的女子達到5000人,實在令人震驚。

2,滑馬——馬鴻逵。

如果說馬步芳是青海王,馬鴻逵就是寧夏王,與馬步芳的殘忍嗜殺不同,馬鴻逵更擅長左右逢源。馬鴻逵是清末回族將領馬千齡的孫子,馬鴻逵父親馬福祥死後,馬鴻逵繼承“寧馬”勢力,擔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之久,寧夏人民飽受摧殘。

馬鴻逵敗退臺灣後,再度被馬步芳排擠,晚年寓居洛杉磯,十分淒涼。

3,馬鴻賓。

馬鴻賓是和馬鴻逵一樣都是清末回族將領馬千齡的孫子,是堂兄弟。只不過,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在抵禦八國聯軍侵華時戰死正陽門,所以馬鴻賓的實力稍遜色與馬鴻逵。

馬鴻賓在解放前夕,主動起義接受改編,為新中國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4,馬步青。

馬步青是馬步芳的親哥哥,馬麒的長子,馬步青主要駐紮在甘肅河西走廊,勢力範圍接近陝西,所以力量沒有青海的馬步芳勢力那麼大。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把馬步青調離河西走廊,讓他去青海屯墾,和弟弟馬步青爭地盤,到抗戰末期,馬步青就只能擔任一些名譽職務了。所以,西北三馬裡面沒有馬步青。

5,馬仲英。

馬仲英的死對頭盛世才
馬仲英是馬海宴弟弟馬海清的孫子,算起來也是馬步芳的堂弟。和其他馬家軍不一樣,馬仲英是少年英才,白手起家。

1928年,馬仲英父親馬寶被國民黨誘殺,16歲的馬仲英帶親信連夜逃走,回河州老家拉起2萬人隊伍,自號“黑虎吸馮軍”,自稱司令。

馬仲英先後在甘肅寧夏掀起很大風浪,失敗後在新疆北部站穩腳跟。在與盛世才爭奪新疆的過程中,馬仲英被蘇聯人暗算,兵敗後流亡蘇聯,人間蒸發,多半是被蘇聯暗算。

6,馬廷勷。

論起血統純正,誰也比不上馬廷驤。馬廷驤是馬佔鰲的孫子,而馬步芳馬步青的爺爺馬海宴,馬鴻逵馬鴻賓的爺爺馬千齡,都是馬佔鰲的部下。

馬廷驤1928年組成“西北迴民聯軍”轄3個軍,勢力一度超過了西北三馬,可是因為馬廷驤及其父親馬安良在甘肅太顯赫,也因此最先被馮玉祥和蔣介石打壓。

為什麼這些回族人大都姓馬?原因可能和伊斯蘭教有關。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穆字在西北方言中和馬字相似,於是很多回民就姓了馬。

以上這些人都是反動軍閥,其實回民中也有抗日英雄,那就是馬本齋。

馬本齋是河北人,回民,38年入黨,屬於三八式幹部。1939年7月,馬本齋擔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轉戰於冀中和冀魯豫平原,是八路軍敵後抗戰的重要力量。

我第一次知道馬本齋是連環畫《回民支隊》,你看過嗎?


歷史知事


西北三馬是指甘肅的馬鴻賓,青海的馬步芳,寧夏的馬鴻奎。

馬鴻奎寧夏人叫他馬屎肚子。傳說馬鴻奎肚子很大,走路把肚子用網兜兜起來,防止肚子拖在地上。(這說法是有的,因為肚子大,馬鴻奎是不繫褲帶的,穿揹帶褲,人們不瞭解揹帶褲,以為是網兜)。

馬鴻奎是寧夏省主席,統兵號稱十萬,其實只有三分之一的士兵有槍,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人稱討吃兵。

馬鴻奎有九個姨太太。老蔣指揮不動馬鴻奎,馬鴻奎也不敢到南京開會,只能派他的三姨太去。

馬鴻奎畢竟是國民黨地方軍閥,作了很多壞事,對人民犯下滔天罪行,解放時逃到香港,死在了香港。

這都是小時候聽老人講的。


大漠甘露5


馬步芳(1903年-1975年7月31日),字子香,經名胡賽尼,中國甘肅河州(今臨夏市),為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馬步青是其兄長。

馬鴻逵(1892年3月9日-1970年1月14日),字少雲,但其本人認為回族是漢族的一部分,拒絕承認自己的回族身份,但生於甘肅蘭州府河州。國軍中將。加上將銜。民國初期寧夏的控制者,寧夏馬家軍領袖。他繼承其父馬福祥統率寧夏新軍,人稱“寧夏王”。

馬鴻逵奉回教,但不承認“回族”。據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文(寫於民國二十八年即1939年2月9日,發表於同月13日昆明《益世報·邊疆週刊》第9期):“可恨一般野心分子想把回教徒曲解為回民族,以作他們獨樹一幟的張本。怪不得寧夏主席馬鴻逵先生駁斥他們道:“要是回教徒可以喚為回民族,那麼中國信佛教的人為什麼不叫做印度民族,信基督教的人為什麼不叫作猶太民族呢?”顧頡剛是馬鴻逵同時代人。此外尚有多種文獻證明馬鴻逵曾有此言。

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1960年10月21日),字子寅,中國甘肅河州人,馬家軍主要將領之一,國軍陸軍上將。馬鴻賓與馬步芳、馬鴻逵合稱西北三馬。

=======================================================================================================

此報告說明:該單倍體屬東亞黃種人O1a類型,祖先來自漢人的蘇南、浙北地區。回民祖先大都是歷史上漢人改信伊斯蘭的,佔比最大的是O2(舊O3)類型的。真正來自於中東的很少,大概只有兩三成。

青海、甘肅馬氏回回系明初由南京遷徙而至青海,青海回回家譜多在。寧夏馬回多系青海馬迴遷過去的。某些回民介紹,他們祖先是從南京遷去的,明初所謂從南京移民,實際是指江南移民遷徙去的。果真是漢穆。該檢測結果系復旦大學分子人類學中心,根據青寧馬氏族人血樣分析結果所得。

從復旦大學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寧馬、青馬的單倍體匹配結果是:與浙江寧波馬氏匹配,另外與無錫的部分顧姓匹配。O1的故鄉在浙北、蘇南地區,屬百越人後裔。馬步芳、馬鴻逵家族屬漢穆已板上釘釘,與波斯、阿拉伯、突厥、唐古特人毫無瓜葛,非色目人後代毫無疑問。

根據馬鴻逵自己的發言,他也不承認回族是一個民族,只是一個信了回教的群體。


基因看歷史


西北可不止三馬,僅民國時期,割據一方的馬家軍閥就有馬麒、馬福祥、馬步芳、馬步青、馬鴻賓、馬鴻逵、馬仲英、馬安良等人,那麼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字有何關係?他們的淵源那可是相當深了,待本人從頭細說之。

事情要從滿清同治年間陝甘那場民變開始講,在那場大變亂中,來自河州的馬佔鰲是一隻回族變民軍首領。1872年,馬佔鰲在部將馬千齡和馬海晏支持下投降左宗棠,並隸屬於董福祥的甘軍。庚子國難時,馬家軍跟隨董福祥抵抗侵略,其中馬千齡之子馬福祿為國捐軀,馬海晏也病死軍中,馬革裹屍。民國初年,馬家軍基本形成了馬安良(馬佔鰲之子)、馬麒(馬海晏之子)、馬福祥(馬千齡之子)三股勢力。

馬安良是民初馬家軍實力最強的軍閥,但最先退出歷史舞臺的亦是他。1917年,馬安良在與甘肅督軍張廣建角逐中失利,被迫下野。後來其子馬廷鑲、馬廷賢不甘失敗,先後起兵均被鎮壓,馬廷賢更是於抗戰中出任偽職,淪為漢奸。馬麒去世後,其子馬步芳馬步青架空時任青海省主席的馬麟,掌握了軍政大權,解放戰爭時期被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擊敗,馬步芳逃往臺灣。

馬福祥因為哥哥馬福祿英年早逝的緣故,對馬福祿之子馬鴻賓百般栽培,但馬福祥之子馬鴻逵顯然更有才幹,馬福祥去世後,馬鴻逵逐漸掌握了軍權。他這支馬家軍長期盤踞寧夏,解放戰爭時,被馬鴻逵長期不滿的馬鴻賓率軍起義,而馬鴻逵則逃亡臺灣,馬家軍的歷史遂告結束。

馬仲英是馬步芳的堂弟,十六歲時馬仲英聚眾起兵突襲河州,擊潰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趙席聘,一時威名遠揚。後來馬仲英被馮玉祥部下吉鴻昌擊敗被迫流亡。1931年,馬仲英在新疆再次起兵,將新疆王盛世才揍的灰頭土臉,在蘇聯人干預下,馬仲英再次失敗,馬仲英後來人間蒸發,後半生再沒出現過,成為民國時期一大懸案。


林屋公子


西北三馬,即青海王馬步芳,寧夏王馬鴻逵,甘肅王馬鴻賓,三個回族軍閥,盤踞西北數十年土皇帝,最終馬步芳和馬鴻逵被我軍團滅,馬鴻賓起義歸降。

清末民國時期,中央勢力衰微,軍閥割據混戰,遠在西北的回回們也不寂寞,他們利用複雜的民宗關係,盤踞甘肅、寧夏、青海地區,俗稱“西北諸馬”,也就是一大堆不聽話的馬。

“西北諸馬”既互相依賴,又彼此爭鬥,到20世紀30、40年代,逐漸形成分別以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為首的三個最具實力的軍閥集團,人稱“西北三馬”,他們分別盤踞在青海、甘肅、寧夏三地,表面服從中央,實則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

分裂割據終究抵不住統一潮流,隨著國民黨政權的覆滅,西北三省也迎來了解放和統一,“西北三馬”也有了各自不同的結局。

馬步芳——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兇不過青海的馬步芳

字子香,甘肅臨夏人。早年隨父馬麒投靠西北軍,後任陸軍新編第二軍軍長兼第100師師長,1933至1934年,聯合弟弟馬步青、馬鴻賓、馬鴻逵等三馬,徹底擊潰奉蔣介石之名前來進剿的孫殿英部(史稱四馬拒孫),後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剿匪第二防區司令。

1936至1937年,紅四方面軍組成西路軍西征,與馬步芳的“青馬軍”爆發一系列戰鬥,結果西路軍遭遇慘敗,戰死者7000多人,失蹤者4500人,被俘後慘遭殺害者5600人。

馬步芳的“青馬軍”殘暴無比,他們大肆虐待、屠殺手無寸鐵的紅軍戰士,女戰士更是遭遇慘絕人寰的非人待遇,為此欠下累累血債,後來馬步芳雖派兵參與抗日戰爭,為抗戰做出一定貢獻,但部分馬家軍戰士的英勇,無比洗脫馬步芳大肆屠殺我革命戰士的滔天罪行。

馬步芳極富心計,頗具權謀水平,他思慮周密,處事果決,統馭宗親恩威並重,對外交往善於周旋,故能大權獨攬,但陰險狡詐,兇狠殘忍,荒淫好色是其主要性格,在他的高壓統治下,青海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思想文化進步受到抑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49年,人民解放軍在彭德懷元帥指揮下,向馬步芳發動進攻。毛澤東批示:對馬步芳,只可消滅,不接受投降!不可一世的“青馬”集團,在強大攻勢下灰飛煙滅,馬步芳如喪家之犬,先是逃往臺灣,後又跑到埃及開羅避難,1975年死於他心中的聖地麥加。

馬鴻逵——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

字少雲,甘肅臨夏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曾任袁世凱、黎元洪侍從武官。軍閥混戰期間,先後依附馮玉祥、蔣介石,靠著祖宗在寧夏打下的基業,牢牢控制著寧夏地區,他擔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在寧夏說一不二,人稱寧夏“ 土皇帝”。

馬鴻逵盤踞寧夏期間,治理寧夏的基本原則是他常說的一句話:“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因此一切活動均以“抓兵”、“抓權”、“刮錢”為目的展開的,依附蔣介石後參加過圍剿紅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先後人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等職務。

馬鴻逵和馬步芳矛盾很深,馬鴻逵自知實力不及,一直以養兵自保為原則,無論任何對外戰爭都不盡全力,一門心思在寧夏當自己的土皇帝,但他的好日子很快到頭了。

1949年10月,國民黨倒臺,馬鴻逵也逃到臺灣,結果被撤職查辦。心灰意冷的馬鴻逵,以看病為藉口,逃到美國後長居洛杉磯,1970年1月在洛杉磯病逝。

馬鴻賓——識時務者俊傑,維護民族團結

字子寅,甘肅臨夏人。早年追隨叔父馬福祥,依附西北軍閥馮玉祥,參加軍閥混戰,馮倒蔣失敗後又依附蔣介石,參加過圍剿紅軍戰爭,1931年被任命為甘肅省政府主席。

馬鴻賓政治、軍事上的能力均不如馬步芳、馬鴻逵,在甘肅的統治很不穩固,軍力也比較弱,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後才逐漸壯大,因此不像馬步芳和馬鴻逵那麼獨裁專制。

1947年,蔣介石曾計劃成立“陝甘寧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以馬鴻賓為總司令,馬鴻逵、馬步芳為副總司令,但馬鴻賓自知能力不足,其他二馬不甘居其之下,便放棄就職。1949年,馬鴻賓及所屬部隊國民黨81軍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

馬鴻賓在解放前後,致力於民族團結,受到人們稱讚。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60年10月30日,因胃癌在蘭州逝世,享年76歲。

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歷史大潮,不可抵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就是西北三馬的興衰留給我們的教訓。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西北不止為三馬,應該是四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

馬步芳:(1903—1975),字子香,回族,甘肅河州人。14歲加入自己的家族武裝“寧海軍”,25歲升任團長。中原大戰時叛馮投蔣,其在青海的統治地位得到了蔣介石的承認。1932年擔任青海政府委員併兼任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1933年東陵大盜孫殿英奉命進入青海,並率大軍進攻寧夏,從而吞併西北。馬步芳聯絡另外三馬與孫殿英血戰,這就是歷史上的“四馬拒孫”,最終孫殿英敗下陣來。1936年馬步芳積極圍堵西路軍,並殘忍地殺害了紅軍,其中活埋2600多人,槍殺575人,用火燒死56人,扒心、割舌27人,馬步芳對西路軍的所作所為真的是罄竹難書。1937年8月,馬步芳派了1個師參加抗戰,該師在馬步芳“相機應變”的指示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解放戰爭時,馬步芳的馬家軍被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全殲,馬步芳逃到了埃及當寓公,後來又去了沙特阿拉伯。

馬鴻賓:(1884—1960),字子寅,甘肅臨夏人。其父親為馬福祿,在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中陣亡,後來由其叔叔馬福祥撫養。馬鴻賓從小習武,並師從馬良讀書。1910年擔任寧夏昭武軍騎兵營營長。北洋政府時期擔任昭武軍統領、寧夏鎮守使。後來投靠馮玉祥,擔任第24軍軍長,中原大戰之後,馬鴻賓跟隨叔叔一起投靠了蔣介石,被蔣介石任命為甘肅省主席,所部被改編為第35師,馬鴻賓擔任師長。馬鴻賓也圍堵過紅25軍和中央紅軍但均遭失敗。抗戰時,所部擴編為第81軍,馬任軍長兼第17集團軍副總司令,並率寧夏子弟與日軍血戰。1949年解放軍兵臨城下時,馬鴻賓見大勢已去,決定率部隊起義。起義的部隊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獨立第2軍,由其兒子擔任軍長,1960年在蘭州病逝。

馬鴻逵:(1892—1970),字少雲,甘肅河州人。其父親為馬福祥,堂哥為馬鴻賓,自幼讀書習武,畢業於蘭州路軍學校,歷任師長、軍長、司令、集團軍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是西北軍閥“四馬”之一。曾經掌握寧夏的權力長達17年之久,被稱為寧夏的土皇帝,參加過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原大戰、四馬拒孫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9年逃到臺灣。由於在臺灣受到排擠,馬鴻逵又去了美國洛杉磯定居,並在這裡養馬,1970年在洛杉磯病逝。


歷史軍魂


先來說說回族人的馬姓,民間多有“十回九馬”之說,可見馬姓是回族當之無愧的最大姓。回族人民為什麼多姓馬呢?

“我教之馬,則多為阿拉伯人名之譯音。首音,均可以馬字譯也。”具體來說,就是取的穆罕默德(阿拉伯語:محمّد‎,拉丁語:Muḥammad)的首字節音譯,是聖名穆罕默德的漢化版,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本·哈希姆是伊斯蘭先知,真主安拉派往人間的最後一位使者,信奉伊斯蘭教的都喜歡取這個名字。還有一些叫穆薩的、叫烏馬兒、亦思馬因、哲馬魯丁、默裡馬合麻的,久居中華,很多人都摳出一個馬字,改為馬姓。

由於歷史原因,西北地區是我國回族人民的最大聚集地,青海、甘肅、寧夏、新疆一帶尤為眾多。歷史上的“西北三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西北地區的三大軍閥,分別是甘肅馬鴻賓、寧夏馬鴻逵、青海馬步芳三人。

甘肅馬鴻賓

馬鴻賓是甘肅省臨夏縣韓家集人,父親馬福祿,三叔馬福壽,四叔馬福祥,這三人(此三人最初也被稱作西北三馬)都是晚清少數民族愛國名將,抵抗過八國聯軍,父親馬福祿更是戰死在正陽門。馬福祥和馬福壽在民國都崛起成為西北響噹噹的領袖人物,馬福祥更是當上了軍事委員會委員和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壽也曾任寧夏省政府代主席,被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銜。

馬鴻賓在父親死後,跟隨馬福祥從軍,前程一帆風順,1912年任寧夏新軍管帶,後任甘肅新軍司令(轄騎兵5個營),1916年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少將銜,1920年授陸軍中將銜。由於西北地區獨特的民族情況,在軍閥混戰的時期,馬鴻賓成為被拉攏的對象;抗戰時期,多次抗擊日寇,立下很多戰功,解放後,被任命為寧夏人民政府副主席。

寧夏馬鴻逵

馬鴻逵是馬福祥之子,馬鴻賓的堂弟,他曾任寧夏省主席長達17年,人稱“寧夏王”。在抗戰時期,擔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解放後先去臺灣,後來遠赴美國洛杉磯,在此終老。

青海馬步芳

馬步芳是甘肅省臨夏州人,清末甘陝回變首領馬海宴之孫,馬麒之子,1926年先是隨父投西北軍,中原大戰後又改換門庭,倒向蔣介石,後來做到青海省政府代主席,西北五省(陝甘寧青新)總長官。

馬步芳在內戰時期以兇殘殺俘著稱,解放後,馬步芳輾轉沙特和埃及,1975年病逝於沙特。


歷來現實


馬家軍最早起源於晚清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在西北作亂,史稱“陝甘回變”,後來被左宗棠鎮壓,那些投降歸順清政府的首領加官進爵從而發家,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將核心權力採取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經過數十年,三代人的發展,在民國時期形成左右西北局勢的軍閥武裝,西北三馬就是最有代表性的。

西北三馬指的是在民國時期西北地區長時間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是“青海王”馬步芳、“寧夏王”馬鴻逵、“甘肅王”馬鴻賓三個軍閥。

“青海王”馬步芳

馬步芳在西北應該算作是三代軍閥世家,清末陝甘回變首領馬海宴是其祖父,馬步芳長大後與其父馬麒一起投靠西北軍馮玉祥,馬步芳也逐漸從營長升到師長,在中原大戰中兩面三刀,最後倒向勝利的蔣介石。

馬步芳父子因此在青海做大,1931年馬麒去世後,老蔣決定任命馬麒的弟弟,馬步芳的叔叔馬麟當青海省主席,這遭到了馬步芳的不滿,由於馬步芳和其兄掌握了青海的軍政大權,因此排擠掉了馬麟。

到1934年成為青海省政府代主席,1936年擔任西北剿匪第一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圍剿我工農紅軍西路軍,給予我軍造成重創,是我軍軍史上最大的慘敗。

抗日戰爭期間,馬步芳和其兄馬步青先後派出兩個騎兵師參加抗戰,雖然馬家軍裝備差,但是敢打敢上,作戰兇猛,屢屢給予日軍重創。

在解放戰爭期間,被我軍以:“不準起義、不準投誠,務必全殲。”指導思想下被全殲,馬步芳則先到臺灣,後出逃國外。

也是私生活特別混亂的一個人,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寧夏王”馬鴻逵

大胖子馬鴻逵最奸猾,時人平馬步芳最兇殘,馬鴻逵則最奸猾。

馬鴻逵自幼就讀書習武,積極參加反清運動,馬鴻賓蘭州陸軍學校畢業後,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成功後,袁世凱為了牽制各路軍閥,讓馬鴻逵到北京擔任侍衛武官,以此來牽制他的父親。後來寧夏改編新軍,1912年任寧夏軍都統,段祺瑞上臺後,為了拉攏西北勢力,升任馬鴻逵未第五混成旅旅長。

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勢如破竹的時候。馬鴻逵投靠了西北最後勢力的馮玉祥,但是在中原大戰的時候,馬鴻逵又投靠了蔣介石。1933年就任寧夏省主席,1936年加授陸軍上將銜。

在統治寧夏期間,剛開始還表現出一副勵精圖治樣子,結果胖子就是胖子,縱橫作為一個180斤的胖子深知,所有的胖子都是因為懶啊!不久馬鴻逵的本身就暴露出來,不僅貪財,還好色,馬鴻逵經常說:"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

為了“權、錢、兵”這三個終極的目標,馬鴻逵開始招兵買馬,不僅如此,還曾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量徵兵。

給寧夏的人民帶來了極為沉重的負擔,抗日戰爭期間派出騎兵旅參加抗戰,1949年隨蔣介石敗退到臺灣,但是當局要他為西北敗局負責,馬鴻逵甚至臺灣並非久居之地,於是先請假治病為由到香港,後到美國洛杉磯,1970年在洛杉磯病逝。

“甘肅王”馬鴻賓

馬鴻賓是馬福祿的兒子,馬福祿的弟弟馬福祥是馬鴻逵的父親,也就是說,馬福祿和馬福祥是親兄弟,馬鴻賓和馬鴻逵是堂兄弟。

馬鴻賓早先擔任寧夏新軍管帶,後任甘肅新軍司令,1916年被北洋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在馮玉祥發展如火如荼的時候,也加入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1926年馮玉祥任命馬鴻賓為師長,鎮守寧夏。

在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後,馬鴻賓接受蔣介石任命,部隊改變為暫編第七師,1931年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

全面抗戰爆發後,馬鴻賓部編為八十一軍,前往綏西抵抗日軍。1949年馬鴻賓率部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收編,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等職。


可以說,西北三馬在軍閥混戰時都能夠佔據一方,割據稱霸,在不同程度上都對地盤上的人民進行了一定的壓迫,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三馬又都具有民族氣節,一致對外。在解放戰爭時期,則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馬步芳和馬鴻逵則沒能也沒有機會順應歷史的潮流,最終被人民所唾棄。


史論縱橫


民國年間西北地區的三個大省被三個姓馬的人佔據住了,他們裂土稱王,成為了盤踞在了西北大地上多年、經歷了諸多沉浮的大軍閥,或成後敗,這三個人分別是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

他們三個人之間雖然一個盤踞在青海,一個盤踞在寧夏,一個盤踞的甘肅,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卻非常的親密,他們的家族之間彼此聯姻,用血脈搭起了一個龐大的關係網。



他們都是回民,他們的先祖在清末時期於甘肅省的回變中起家,雖然後來又臣服於清政府,但他們的勢力卻因此擴散開來,在清政府滅亡之後。

民國開啟,中原各大軍閥混亂不休的時候他們依附在了中原霸主的名下,他們需要藉助中原霸主的幫助,而中原霸主也需要借他們的龐大的勢力管控著西北地區,在兩方的利益權衡下,他們慢慢就發展成了雄踞一方的大軍閥。



原本西北地區有著四大軍閥,也就是四馬,但是後來被國民政府滅了一個,所以就剩下了以上所說的這三個西北馬。

青海王馬步芳

青海王馬步芳是其中實力最雄厚的一馬,他在其父親去世後,接替了龐大的家業開始了在青海地區呼風喚雨的生活,並在後來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中瘋狂的屠殺紅軍,又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被封為了國民黨陸軍中將授予了上將軍銜。



但是在內戰的時候他被解放軍列入了黑名單,成為了不允許投誠的國民黨部隊,誓要將其全殲,所以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他逃到了埃及,最後因為國際關係又逃到了沙特阿拉伯。

寧夏王馬鴻逵

寧夏王馬鴻逵,他曾經依附過袁世凱、黎元洪以及馮玉祥手下,最終因為中原大戰的失敗又投降了蔣介石,成為了蔣介石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將。



最終他回到了寧夏憑藉著祖輩遺留下來的龐大根基建立了他自己的龐大勢力,開始過上了土皇帝一般的生活,國民黨政府執政期間,他就任寧夏省的主席,被蔣介石授予了陸軍上將的軍銜,後來他跟著蔣介石逃往了臺灣,但因為各種派閥的傾軋他逃往了美國,並最終魂喪美利堅。

甘肅王馬鴻賓

馬鴻賓也與馬鴻逵一樣在北洋軍閥中任職過,最後在中原大戰馮玉祥失敗之後,又被蔣介石收編,成為了幫蔣介石坐鎮甘肅的一名大將,開始了他在甘肅地界上的軍閥生活,馬鴻賓是在內戰後唯一留在大陸的三馬,並最終受到了重用,魂歸故里,葬在了蘭州。

這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西北三馬,他們在那個時代裡在西北三省上呼風喚雨, 他們憑藉著他們的宗族以及祖上積累下來的勢力在當地稱王稱霸,但是他們深知自己力量的不足,所以每當中原勢力易主的時候,他們都會紛紛轉換陣營重新效力新主,這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在他們的觀念中沒有自始至終的忠誠,有的只有純粹的利益,他們信奉著絕對的力量,在他們的眼中槍桿子代表了一切,所以擁有槍桿子的他們過上了魚肉鄉里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