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到民國,西北“群馬”的騎兵都表現出了怎樣的軍事實力?

Z-jane


看看薩沙的文章吧。



高臺慘敗

可惜此時青馬並不再停手不打了!得知蔣介石被釋放並且出兵西安以後,馬步芳已經摸清了未來中國的形勢。不管結局如何,未來仍然是蔣介石控制中華民國大局,不會有大的變化。馬步芳由此徹底下定決心為蔣介石的中央政府效忠,一定要全力消滅試圖在他地盤建立根據地的紅軍,維護青馬的回教割據地位。

馬步芳通告南京中央政府,表明了立場:西北人民,擁戴國家,愛護桑梓,決不與楊等叛部及赤*同戴一天。

馬步芳很快把全部主力集結起來圍攻西路軍,正規軍為2萬人,民團20餘個,共計人馬6萬餘人,並且宣稱“死力堵截,阻止西進和東進”,“消滅共匪於河西走廊”。

馬步芳和青馬前敵總指揮馬元海經過分析,認為駐紮在高臺的董振堂紅5軍實力最弱,決定集中部隊首先擊破高臺的紅5軍。

1月12日,青馬以一部兵力佯攻鉗制臨澤地區紅9軍,30軍,而以大部兵力繞道西進,插入紅5軍孤守的高臺地區,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董振堂是西北軍出身,河北人,會武功。他擔任第25師73旅旅長時候,率部發動寧都起義,整個旅投共。其實當時旅長已經是很高的職位了,如果董振堂只是為了自己的前程,根本沒必要起義。守高臺的紅5軍每人只剩下3,4發子彈,實在抵抗不住青馬騎兵的衝鋒,守了7天就已經是奇蹟了。

此時高臺城內有軍長董振堂在內的紅5軍39團、45團和其他部隊共2800人,5軍政委黃超帶著5軍僅有的一部電臺同郭錫山的紅14師的37團,43團各一部幾百人駐守蓼泉(之前被青馬突襲,紅5軍的電臺和通訊人員損失嚴重)。

本來董振堂和黃超認為蓼泉和高臺近在咫尺,派個通訊員就可以聯絡,雖然只有一部電臺並不影響指揮。

這種錯誤的部署,導致紅5軍在高臺的主力部隊始終無法有效和西路軍指揮部聯絡,也就無法求援。

而攻擊高臺的青馬部隊有5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及炮團、民團共2萬餘人,雙方兵力差了10倍之多。

董振堂是經過幾次反圍剿,走過長征的老將,面對青馬數倍主力的進攻,他自然知道凶多吉少。由於青馬騎兵來的極快,等董振堂發現的時候高臺四面都被圍死,突圍已經是不可能了。董盡一切可能加強高臺城的防禦,他們把木箱、木櫃等抬上城牆,裝上土再澆水凍結,使城牆加寬加高,以利防守,還在城下建立了很多土木碉堡工事,同時派出通訊員騎馬向後方求援。

長征時期的鋼鐵後衛可不是浪得虛名的,最擅長防守的紅5軍在無險可守的高臺,同十倍數量的青馬整整激戰了一週之久,造成青馬很大的傷亡。

骨幹為西北軍的紅5軍在防禦戰中最厲害的殺手鐧是精確射擊和大刀肉搏。紅5軍當時每個士兵僅有3,4發子彈,所以沒有絕對把握不開槍,甚至直到青馬騎兵衝到眼前才能開槍。

一旦騎兵衝到近距離,紅5軍士兵立即揮舞大刀和其肉搏,1個拼不過就2個拼1個,3個拼1個,拼死1個算1個。

在如此頑強英勇的防禦下,青馬騎兵在城外丟下大量屍體,七天內居然沒有能夠打入高臺城一步。但此時紅5軍情況已經極為險惡,突圍出城的通訊員全部陣亡,和後方完全聯繫不上,兵員損失巨大,高臺城下的碉堡工事都被青馬摧毀。更重要的是總指揮徐向前和有電臺的紅5軍政委黃超都不瞭解高臺被圍得情況,不可能有援軍。

就在同時,在蓼泉的紅5軍政委黃超領導的郭錫山紅14師一部分兵力,也被青馬包圍強攻。由於他們主要是非戰鬥人員,情況絕不比高臺要好,黃超和郭錫山他們自顧不暇,無力解救高臺,也絲毫不瞭解高臺的危急情況。

一週激戰以後,紅5軍傷亡也很大,加上本來只有不到3000人,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20日,之前被收編的高臺當地民團300多人突然叛變,他們打開城門放青馬騎兵進入。青馬主力隨即如螞蟻一樣衝入高臺縣城內。

董振堂等紅5軍剩下的官兵都知道到了最後的時刻。由於步槍子彈已經打完,他們扔掉空槍,由軍師團一級軍官親自拿著大刀,帶領殘餘部隊和青馬展開近戰肉搏。當時還能夠動的紅軍傷病員全部上陣,他們揮舞大刀,削尖的木棍(大刀),木叉,甚至石塊瓦塊,和青馬騎兵血戰到底。

雙方在小小的高臺縣城整整肉搏了9個小時之久,最終紅5軍彈盡援絕,全軍覆沒。

紅5軍軍長董振堂在激戰中被子彈擊中左胸受了重傷,為了不被生俘,董用盡最後一點力氣舉起手槍,開槍自盡。除了董振堂以外,紅5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13師師長葉崇仁以下2800人全部犧牲或者被俘!

高臺縣城在21日清晨被青馬攻克,馬步芳興奮無比的向南京告捷:高臺匪全部消滅,匪軍長董振堂等陣亡。

直到這個時候,西路軍總部徐向前陳昌浩才從破譯青馬告捷的電報中,得知高臺危急的消息。徐向前火速派出唯一的紅軍騎兵師500餘人騎馬飛奔趕往救援。

可惜這又是一個悲劇。

這支紅軍騎兵部隊為1936年剛剛組建,士兵多是剛學會騎馬,連馬都是臨時找來的,馬上戰鬥力也遠遠弱於青馬(連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日軍騎兵都不是青馬騎兵的對手)。更慘的是他們數量僅為對手的二十分之一。他們在增援路中遭遇青馬數量優勢的騎兵攔截,雙方狠狠打了一場騎兵對攻戰。實戰中,少量的紅軍騎兵不是青馬優勢兵力的對手,甚至一些青馬士兵發現紅軍騎兵的馬居然還是之前戰鬥中繳獲青馬的馬匹。他們隨即打起呼哨,這些青海馬自小被訓練,聽到呼哨聲立即向青馬騎兵奔過去,有的還甩下了馬身上的紅軍騎兵。結果幾小時激戰之後,紅軍騎兵師基本覆滅,師長董俊彥,師政委秦賢道均全部英勇陣亡。

高臺被青馬佔領以後,青馬不但以極為兇殘的手段殘殺了大量紅軍重傷員和戰俘(被活埋的就有700人),還將董振堂,楊克明的首級斬下,掛在高臺城上懸首示眾,後又送到西寧邀功。

攻陷高臺以後,青馬立即集中主力攻打蓼泉。留在蓼泉的紅5軍14師兩個團一部,大半為非戰鬥人員。他們趕在青馬主力到達之前,拼死向外突圍,急忙向後方撤退。但又在途中遭遇青馬騎兵的攔阻,差點又全軍覆沒。

此時紅14師師長郭錫山見勢不好,為了保命,他丟下紅5軍政委黃超,自己奔出去向青馬投降。當時郭的警衛員想阻攔,郭錫山拔出手槍對他打了一槍,但沒有打中,郭隨即騎馬跑了(郭錫山後來還娶了馬步青的妻妹,成為青馬的一個師參議)。

好在此時紅9軍陳海松政委已經奉命率領一部主力從臨澤趕來救援高臺,終於將紅5軍在蓼泉剩下的幾百人救了回去。

高臺此戰後,紅5軍等於覆滅,加上此前的古浪紅9軍被重創,西路軍只剩下1萬4000多人,其中還有一大批是傷病員,實力削減了一半以上。

徐向前陳昌浩分析形勢以後,一致認為西路軍情況險惡,如果在留在此地一定會全軍覆沒。但現在青馬將主力移到西部,東面則非常空虛,紅軍可以乘機東反,也必須立即東反。


薩沙


1948年4月的西府戰役,西北野戰軍是吃了大虧的,原本彭總的打擊對象是胡宗南,並奪取了其補給基地寶雞,不想“青馬”第82軍在馬步芳兒子馬繼援的率領下迅速來援,致我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出戰鬥,這是後來彭總也承認的一次敗仗。




(第82軍馬繼援)

總體而言,馬家軍並沒有傳說中那麼悍不可摧,其主要優勢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較好、政教合一的體制易於掌握部隊、寓兵於民的政策方便補充兵力,但缺點也很明顯,即武器裝備一般、兵力基數太小、軍事理論落後。馬繼援24歲就當上了軍長,實戰經驗和指揮能力均屬一般。

也就是說,馬家軍部隊的法寶就是“快、靈、狠”,這也決定著他們在本地區作戰時較為兇悍,在低強度戰爭時表現尚可。而一旦離開甘陝地界,或與裝備現代化的對手碰撞時,就很難再有作為了,其發展和衰落跟騎兵這個“夕陽兵種”的時間段是完全契合的。



西路軍的失利只是因為在30年代讓馬家軍的優勢全部發揮了出來,紅軍火力貧弱、甘涼地區無險可守、孤軍深入敵境奮戰沒有後方。同樣,“東陵大盜”孫殿英早年試圖入主西北時,70000人馬打不過40000人的“四馬聯軍”,也是輸在火力不足上,雙方仍然屬於低強度的近代化戰爭,騎兵還是具備一定優勢。

然而在抗日戰爭中,馬步芳和馬鴻逵各派出的一個騎兵師離開西北(暫騎1、2師),遠赴黃泛區對日作戰時,就不那麼靈光了。雖然馬家軍一如既往的兇悍,但在侵華日軍的空地火力殺傷下,每次作戰傷亡都兩倍於敵,甚至出現過幾百騎兵不願被俘共同投河自盡的悲壯之舉,戰場優勢完全反轉了。



(暫編騎兵第2師)

解放戰爭初期,“寧馬”馬鴻逵部隊的戰力嚴重縮水,基本就是打打醬油的角色,並且由於爭奪“西北軍政長官”失敗,馬鴻逵與馬步芳矛盾加劇,作戰時只出工不出力。因此解放軍西北戰場的主要敵人,就是胡宗南的中央軍和“青馬”部隊,在全國五大野戰軍中,西北我軍的兵力和裝備是最薄弱的,即便如此,也能將“胡馬聯軍”趕出了陝西,解放西安。

太原戰役勝利結束後,華北軍區第18、第19兩個兵團20萬大軍轉隸彭總指揮加入西北戰場,並且在平津戰役中繳獲並裝備了大量美式武器,甚至開來了不少汽車裝甲車和坦克,馬家軍的末日註定來臨了。第一野戰軍以一個兵團監視逃入秦嶺的胡宗南,三個主力兵團進剿“青馬”。



(馬鴻逵逃跑)

可惜徐帥病倒,不然定會親提大軍一洗前仇,為十三年前犧牲的西路軍戰友報仇雪恨。

西北最後一次真正的決戰便是“蘭州戰役”,第一野戰軍雖然打得稍許艱苦,但仍然在一週之內徹底擊潰馬步芳、馬繼援父子的“青馬”主力,通往青海、寧夏和新疆的道路完全敞開。



(馬步芳)

王震第1兵團直追西寧城下,馬步芳父子扔下殘部逃往重慶;楊得志第19兵團橫掃寧夏,馬鴻逵逃跑,馬鴻賓投誠。

至此,盤踞西北數十年的“馬家軍”宣告覆亡,而關於近代以來西北軍閥馬家軍的家族體系,可參看下圖瞭解。


度度狼gg


西北馬家軍的崛起在晚清同治時代,當時寧夏回變,清廷派左宗棠率兵鎮壓,當時左宗棠下面有名大將,叫馬佔鰲,因平叛有功,被封為提督銜總兵。

馬佔鰲也成為寧夏馬家軍的開山祖師爺。

馬佔鰲之後崛起的是馬佔鰲的左膀右臂帳下大將馬千齡的兩個兒子馬福祿馬福祥,1895年,馬福祿奉陝甘總督楊昌浚之命,募兵成立安寧營,後擴張到簡練軍馬步七營。

八國聯軍侵華馬福祿率部勤王,在與洋人廊坊交戰,此戰被稱為庚子第一惡戰,也是八國聯軍在華遇到的最頑強抵抗,戰爭中馬福祿英勇犧牲。其弟馬福祥接過馬家軍的指揮棒。

辛亥革命爆發,馬福祥也不願給清廷賠葬,通電承認共和政體,被委任為寧夏護軍使,從此開始在寧夏的統治長達二十餘年(1932年逝世)。

與馬氏兄弟同時崛起的還有馬海晏,馬海晏同樣是馬佔鰲的帳下小弟,在庚子之役中一起與馬福祥進京勤王,在當年病逝。

馬佔鰲,馬福祿馬福祥,馬海宴,這算是第一代青馬。

第二代青馬中,先出頭的是馬海晏的兒子馬麒,1912年,馬麒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西寧鎮總兵、青海蒙番宣慰使等職,他一手組建了寧海軍,成為一方諸候,成為第二代青馬中的實權派人物。1930年,馬麒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海省主席。

馬麒在青海培植了一幫馬氏勢力,其中自己的弟弟馬麟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度代替馬麒成為青海省的主席。

二代青馬中還有馬佔鰲的孫子馬廷勷,馬廷勷因為祖上的基礎好,最風光的時候大約手握一個師的兵力,後來被馮玉祥打敗並槍殺。

第三代馬家軍,已經從第一二代的青馬,擴展到寧馬甘馬,最風光的時候,大約有二十多萬,成為西北最有實力的地方軍閥。

第三代馬家軍的代表是馬步芳,馬麒的兒子,接老子的班接管青馬,並當上青海省主席,並一度成為西北五省總長官,抗戰期間還曾任四十四集團軍總司令,1949後去了沙特。

馬步芳的哥哥馬步青也是三代青馬的代表,曾經當過四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他的勢力弱於馬步芳,兩兄弟對內勾心鬥角,不過槍口一致對外的時候挺整齊,無論是對老蔣還是日本人。

1949後,馬步芳去了臺灣。

除了馬步芳馬步青兄弟,第三代馬家軍還有馬福祥的兒子馬鴻逵以及馬福祿的兒子馬鴻賓,馬鴻逵是寧馬的代表人物,1932年,馬鴻逵被任命為寧夏省主席,掌控寧夏十多年,抗戰時曾任十七集團軍總司令,馬鴻逵的寧馬作戰強悍,當初曾讓西征的紅軍吃過苦頭。1949後,馬鴻逵去了美國。

馬鴻賓則是甘馬,曾任甘肅省主席,抗戰時任八十一軍軍長,1949,馬鴻賓率部起義。

無論是對起義回民,八國聯軍,還是和馮玉祥在西北一爭高低,以及後來和紅軍的恩怨,抗戰中對日作戰,西北群馬都顯現出強悍的戰鬥能力,可以說在西北,他們是一支誰也不敢小瞧的軍事隊伍。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體《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西涼騎兵甲天下”,在中國古代,青海、甘肅、寧夏就是就是國家的重要馬場基地,這裡的騎兵也非常優良。到了近代依然如此,馬家軍的騎兵在戰場上展現了自身的實力。

1、西軍到馬家軍

左宗棠西征,西北實力派漸漸投降,被安置在各地擔任大小不一的軍官。董福祥在1894、1897、1900年三次率軍入衛京師,西軍也藉此機會得以擴大。水漲船高,許多當地將領也得到了升遷。

(金積堡之戰也是西北各路實力派的分水嶺)

在民國時期,整體上馬家諸人還是被壓制狀態,好一點的到了鎮守使位置。在1918-1930年的軍閥混戰中,經過多次壓寶,青海馬步青,寧夏馬鴻逵、甘肅馬鴻賓的格局基本形成。

2、防禦地盤

在守衛地盤的幾次戰鬥中,馬家軍顯示出了自己的實力。其中小的有玉樹戰爭、擊敗馬仲英等戰鬥。

(中原大戰是西北實力派一次重要的選擇)

大的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四馬拒孫。在長城抗戰後,實力與名聲得到膨脹的孫殿英被蔣介石任命為西北屯墾督辦(民國時期的西北開發是一個很有趣的政治口號),西北實力派自然不同意,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放下過往,聯合起來對孫殿英作戰,四萬多部隊經過兩個月作戰,擊敗了孫殿英。這場作戰有倆特點:西北諸馬兵力不多,孫殿英客軍作戰。

(馬鴻逵)

第二次是與西路軍作戰。在四方面軍北上後,部分被派去西征,目標是打通河西走廊。同樣,諸馬開始出動正規軍與民團與紅軍作戰,經過四個月的作戰,紅軍主力傷亡慘重,諸馬再次控制西北。

(西路軍西征)

3、出兵作戰

在軍閥混戰的時候,諸馬就是隨著出兵作戰,贏得政治資本,然後回去控制地盤。在蔣馮戰爭、中原大戰中,西北騎兵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在抗戰中,青馬前後派出兩個師在中原地區與日軍作戰,取得一定戰果。寧馬的部隊主要在綏西參戰。

(在秋風掃落葉之下,馬家軍灰飛煙滅)

馬家軍的戰鬥力主要就是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而且都是西北世家,組織力也較強;但缺點就是地貧民脊,總兵力不多,尤其是遠征的話能出動的很少。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由於青馬是西北少數民族武裝,民風彪悍、有共同的民族信仰且與漢族有比較大的民族對立情緒,因此與漢族隊伍打仗是從來不手軟的,十分難啃。也就是說,這是一支有著凝聚力和堅強意志的軍隊,也是戰鬥力的基礎。所以,與青馬交過手的部隊,普遍認為青馬的戰鬥力不亞於日軍。



不歸夢醒


馬家軍最為知名的人物分別是民國時期的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三人,他們都是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時期崛起起來的西北巨擎,是在馮玉祥的時代結束之後主掌西北三大省份的軍閥。

而他們三人所主掌的軍隊都是來自於同一個體系、同一個根本的馬家軍。

雖然他們三人後來各自主掌著自己的省份,互相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每當他們的地盤面臨挑戰的時候,他們都會迅速聯手起來,一同堅決地排外。

西北馬家軍在西北迴亂中的發展

西北馬家軍的歷史其實可以說得上是比較悠久的,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左宗棠平定回亂時期。

在清朝末年甘肅爆發大規模混亂的時候,左宗棠這位一直力主以邊防為重的將領帶著他的軍隊來到了甘肅,在這裡展開了他鐵血的平叛戰爭。

馬家軍最初就是這次甘肅叛亂中的叛軍,這支叛軍的首領主要有三人,其中最大的首領是馬家軍的第一代首腦馬佔鰲,其餘的兩位首領是馬佔鰲身邊的重要將領馬千齡和馬海晏。

他們三人非常地懂得看待時機,在左宗棠帶兵來到甘肅後,他們先是和左宗棠進行了小規模的接觸戰。

在戰鬥過後沒多久,他們就向攜大兵而來的左宗棠投降了,接受了左宗棠的收編,在後來為左宗棠平定甘肅叛亂立下了大功。

在這場縱橫甘肅的叛亂被平定之後,他們三人都得到了來自於慈禧太后的封賞。

那個時候,他們成為了正式受到朝廷冊封的地方大員,由此初步開啟了他們對西北的統治時代。

西北三馬軍閥的發展

在清朝滅亡後,因為他們在西北的發展實在太過於根深蒂固的原因,所以民國的北洋政府並沒有徹底把他們剷除掉。

北洋政府在把馬家軍最強大的勢力、也就是馬佔鰲後代發展成的勢力除掉後,他們繼續任用起了馬千齡和馬海晏後代發展而來的馬家軍。

這些馬家軍在後來不斷的投機專營中,最終投靠到了倒戈將軍馮某人的手下。

在馮某人和蔣介石即將爆發中原大戰的時候,他們通過自己敏銳的目光抉擇,最終把重要的籌碼放在了蔣介石身上,由此在蔣介石獲勝後,獲到了來自於蔣介石的豐厚回報。

在蔣介石的回報下,他們徹底在西北三省中扎住了自己的跟腳、打造出了自己的堅固地盤。

在原本的時候,西北是有四馬的,這四馬一個是甘肅的馬鴻逵、一個是寧夏的馬鴻賓,至於另外兩個則是青海的馬步芳和馬步青。


不過隨著馬步青被他的親弟弟馬步芳給解決掉之後,西北只剩下了三馬,這三馬後來分別掌控起了甘肅、寧夏和青海三個省份。

馬家軍在民國並不是一流的部隊

因為地處西北地區的原因,所以馬家軍的士兵都是以騎兵為主的,戰鬥力非常的彪悍。

不過他們的彪悍也是有限度的,雖然他們作戰的時候非常血性、不要命,但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並不是特別先進的原因,所以他們在面對民國其他的大軍閥時,就暴露出了他們作戰能力的很多不足之處。

在那個熱武器已經徹底取代冷兵器的時代,無論他們再如何不怕死,只要在槍炮方面比不過對方,就註定了他們終將註定的敗局。

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人提起馬家軍在1936年時的血腥戰績,以此來證明他們的彪悍強大。

但是這個時候大家不要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那就是1936年時期的西路軍雖然在意志上也非常堅決,但是他們在武器方面是絕對要比馬家軍落後很多的。

不要說是當時的西路軍了,即便是後來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他們所擁有的武器也是非常落後的。

十個人中都不一定能有一個人擁有一支槍,而且即便一個人擁有了一支槍,他身上所攜帶的子彈可能也不會超過三顆。

正因為西路軍的武器比馬家軍還要落後的多,馬家軍在1936年時才能鑄就出了那樣的血腥戰績。

要是當時馬家軍碰到的是其他裝備著先進武器的軍閥部隊,那他們就不會有那麼一面倒的戰績了。

所以說這就是從晚清到民國時期西北馬家軍的軍事實力,如果把他們的軍事實力單純放在冷兵器時代的話,那他們絕對是在戰鬥力方面頂尖的軍隊,但是如果放在熱武器縱橫世界的時代,他們只能算得上是二流的部隊。


孤客生


馬家軍是民國初年盤踞在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以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為首的集宗教、軍事於一體的地方軍閥勢力,人稱青馬、寧馬。他們利用民國初期內地軍閥混戰、中央政府鞭長莫及之際利用宗教、軍事勢力常年在西北大地實行半封建統治。

因為當地地貧民瘠,二馬與中央政府保持半獨立狀態,因此得不到多少中央財政補貼。再加上西北地區常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因此馬家軍部隊數量並不是很多,即使是在戰事最大的1949年西北解放時,二馬總兵力加起來也不過15萬餘人。

受經濟、宗教影響,馬家軍以步騎兵為主,單兵素質雖然兇悍血腥,但是馬家軍充其量並不是一支政治過硬、武器先進的真正現代化意義上的軍隊,其整體戰鬥力也就不足為奇。對付當地一些土匪民團維持地方治安還行,真要同當時的正規軍作戰,能得一時便宜,終究成不了大事。

不錯,當年紅四方面軍在河西走廊與馬家軍交戰,極為悲壯慘烈,堪稱我軍戰史上少有的敗仗之一。但是熟悉我軍戰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在革命戰爭年代,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基本方略就是高超精湛的戰略運作、面面俱到的群眾工作,尤其是後者。有了群眾基礎,我軍就可以把千軍萬馬深藏於民眾中一次次打敵人的伏擊。有了群眾基礎,幾百萬老百姓就可以拖家帶口用獨輪車推出一個淮海戰役!

而當年進入河西走廊的紅軍部隊,在當地完全沒有群眾基礎,而且遠離後方,完全是為了作戰而作戰。而馬家軍則恰恰相反,在當地佔盡了地利與人和優勢。 經過四個月的孤軍作戰,進入河西走廊的2.1萬餘名紅軍指戰員,有1.8萬人在與包括馬家軍在內的20餘萬敵軍作戰中犧牲或被俘,其餘部隊或轉移或失散。但不可否認的是,敵軍部隊包括馬家軍在內,損失自然不會比紅軍少。

十四年抗戰時期,馬家軍蝸居大西北,戰火又未能波及,因此未能與日軍交手。試想,這些長年處於封閉狀態下甚至還沒有完全從冷兵器時代走出來的數萬騎兵,如何能對抗陸海空、步騎工炮兵一體化的日軍?

1949年6月,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40萬大軍進入大西北,開始瞭解放大西北、消滅當年在河西走廊結下血海深仇的馬家軍的戰役。經過咸陽、固關、蘭州三場大戰,解放軍或阻擊或野戰或攻堅戰,一舉將青寧二馬中最為兇悍的青馬集團消滅。大勢已去的寧馬集團在其頭目馬鴻逵獨自逃走後,所屬7萬餘人經過短暫的騷亂後在馬鴻賓帶領下放下武器向解放軍投誠。


大將軍威武8


不還是被西北軍吉鴻昌打敗了麼!說明厲害不到哪去。


行天入鏡661


西路軍大多數都是南方人,鑽樹林打游擊是內行,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和地頭蛇馬家騎兵打仗制定是待宰的羔羊。


山下村夫35


民國時期,我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武裝力量,因為這幾股武裝力量的首領都是甘肅河洲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俗稱西北群馬。其中西北三馬(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最具有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