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打破人才“短板”唤醒“沉睡”数据


再出发:打破人才“短板”唤醒“沉睡”数据


商报图形 吴静 制

聚焦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孙磊 严薇 李阳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重庆早在2013年便印发过一份《大数据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此后,浪潮、移动、联通等数据中心相继落户投产。不过,日前,记者调查了解发现,事实上,就某种程度而言,重庆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颇有一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不少数据处于沉睡状态,信息孤岛状况非常明显,大数据高端人才缺乏。重庆大数据产业需要再次出发,就必须叫醒“沉睡”数据和打破人才“短板”。

短板

1

不少领域大数据仍在“沉睡”

小到吃饭、购物,大到征信系统、政务记录,数据已成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要素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矿产”。无论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智能制造,数据已影响着几乎所有产业生态未来的走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五年,全球数据量将呈指数级增长,但是,庞大的总量并不意味着完全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除了技术瓶颈外,大量数据陷入“沉睡”,尤其是数据原材料的缺乏与信息“孤岛”的形成,严重制约着大数据产业发展。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坦言,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还有一些短板。比如,我们的创新平台建设和基础重点研发项目布局还不够。

《中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报告(2018年)》显示,重庆市大数据技术研发创新发展指数为2.83,位列全国第17位,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相对于其他发达省市而言,重庆市仍存在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专利欠缺等问题,技术创新体系仍有待完善。

“目前,重庆市大数据的应用面还较窄,主要限于电信、金融和电子商务行业等先天具有海量数据的领域。”长安民生物流管理信息部实施开发副经理郅玉文表示,除此之外,很多单个企业都没形成海量数据。

郅玉文称,一些实力较强的公司,往往通过自建数据中心的方式打造云计算服务平台。而自建平台,动辄数百万元的投资,对于众多中小企业并不现实。

与此同时,本地既缺乏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又缺乏数据交易的模式,因此,很难让企业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事实上,不少人并不了解什么是大数据,以为有几台电脑,采用传统分析、统计方法整理、分析数据,就是在做大数据应用了。”郅玉文说。

其次,重庆市数据开放共享指数为30.6,位列全国第15位,位于全国中游水平。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并且重庆市在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和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重庆大数据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不大,且交易规则、定价标准、数据资源确权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据流通交易水平有待提升。

应对

围绕应用场景开放整合数据

目前,重庆开始将大数据行动计划调整为“两手抓”,即一手抓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另一手抓智能化应用,深入挖掘大数据商用价值、民用价值、政用价值,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保障、改善民生。

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三个层次,一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大数据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三是大数据智能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2018年3月6日,《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到2020年,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作用将显著提升,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全市科技系统将设立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办公室。实施大数据智能化重点研发项目每年不低于100项,市级科技发展资金年投入项目经费不低于1亿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研发、转化、孵化平台体系,每个新型高端研发平台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市级科技发展资金每年投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平台建设不低于5000万元。

今年,两江新区发布《智慧两江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两江新区将围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其中,“基本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机制”等内容成为亮点。

“总之,要用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腿。”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称。

按规划,两江新区将在2020年底前引进和培育10家以上大数据龙头企业,建成5个数字化工厂、40个数字化车间和400个智能生产单元,水土国际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服务器支撑能力达到30万台。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政府数据开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涉及隐私和安全的数据可以率先开放,如气象数据等。同时,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推动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改变目前碎片化的现状。

短板

2

本地大数据人才资源十分稀缺

是目前IT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技术,并且它与很多新型技术相关,如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这无疑为IT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

重庆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和全国一样迫切。目前,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人才供不应求,人才成为了制约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最大的瓶颈。重庆邮电大学发布的《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白皮书(2018年)》显示,大数据智能化供给人才学历主要以专科及本科为主,而硕士及博士等高端学历人才供给数量不足。具体看,2018年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人才总供给量达23413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约为0.73%;硕士学历人才占比约为8.44%;本科学历人才占比约为35.86%;专科学历人才占比约为54.98%。就业流向方面,供给人才就业流向主要分布于西南区域经济体,其中,驻留重庆本地的人才最多,以专科、博士学历人才本地就业意愿最高,本科及硕士学历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重庆本地中高端人才供给出现不足。

紧缺带来的最直观现象就是薪酬的提升。据猎聘网信息显示,一个大数据工程师的月薪轻松过万,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数据分析师,薪酬在40万~120万元之间,而更顶尖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则是年薪轻松超百万。就在日前举行的2018重庆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上,大数据人才十分抢手。如两江新区“组团”参会的35家重点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向大数据人才抛出了“橄榄枝”。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释放供应商质量工程师、物流规划及包装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岗位等方向职位共60个,最低年薪8.5万起。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学校已在软件工程专业下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方向(今年开始招生)专业,以培养大数据人才,预计今年将总共招生240人。

应对

人才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要想让大数据建设驶入“健康快车道”,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重庆应该怎么办?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晓榆认为,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校,要深耕地方产业,结合本校、本专业优势,错位发展,建立不同的学制和学位学历培养计划。

“重庆邮电大学主要在专业培养以及师资队伍上进行优化,将加强与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应用领先的企业合作,如与科大讯飞公司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浪潮集团产业链企业共建校外导师基地,与阿里菜鸟公司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体系,共享师资队伍,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并应用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

2017年7月,为完善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填补各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缺口,提供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重庆正式启动了“千人计划”。该计划将在3年之内为我市培养1000名大数据智能化工程师,今年培养400名大数据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千人计划”则将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实际上,在人才培育上,重庆相关部门的动作已提前布局。2013年,重庆发布的《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6年,重庆又发布了《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工作方案2016—2018》;在今年8月的智博会上,重庆再一次宣布了大数据产业将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重点,因此,在政策层面上,包括产业奖励和补贴、专业人才引进、科研项目扶持等方面在全国已经非常优秀了。

同时,重庆本地拥有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都比较优秀的高校,并出台了“巴渝工匠2020”计划、《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引才政策,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除了学校、政府都在为大数据人才进行培养储备,企业也在对人才进行自我储备。软通智慧相关负责人称,公司目前已经与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内优秀大学、各大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合作,在与行业结合度要求最高的数据分析建模方面进行深度的研究,在政务服务、城市综合治理、公共安全、数字生活、产业服务等五大方面做了充分的技术、产品、方案的准备。

“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整个行业来共同努力。”软通智慧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