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董卿


01

20多年的主持生涯,做過上千場節目,只要上了臺,主持人董卿就會覺得充滿力量和快樂。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覺得舞臺上的她只是帶著經驗和任務去主持,而不是激情和熱忱,拿起話筒不再那麼興奮。心裡有個聲音在提醒董卿,是時候跟過去的自己做個了斷了。

所以從2016年3月開始,董卿開始醞釀一檔全新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希望通過節目傳遞的文化底蘊和情感溫度去打動觀眾。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一直以來,閱讀陪伴著董卿成長,成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早之前她就有一個想法,能不能將讀書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孵化出一個全新的電視欄目?

就這樣,董卿擔起了《朗讀者》的製作人,創意,策劃,立項……她帶著團隊一步步籌建。

在最困難的時候,董卿每天晚上兩三點失眠。她坐在家裡的地板上,思考著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想著想著,天亮就了,她不得不把微笑帶到辦公室,召集大家繼續開會。

“事無鉅細,嚴苛挑剔”,是董卿的團隊成員對她的評價,工作集中時,她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董卿曾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當中的一句話形容自己的工作,“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磕磕絆絆中,2017年1月8日,《朗讀者》終於開始了第一場錄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40天后,《朗讀者》首播,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

用最真實的情感傳遞文字背後的價值,兼具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從第一期的“遇見”到最後一期的“青春”,這些充滿故事的朗讀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和感動,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全民熱議,此後更是三次斬獲業內權威獎項。

02

《朗讀者》熱播後,大家都在問董卿:你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

董卿想到在攀登珠穆朗瑪峰不幸喪生的喬治·馬洛裡,有人曾問他:你為什麼要攀登?他說:因為山在那裡。董卿的回答是:因為文章在那裡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互聯網和手機漸漸佔據了現代人的生活,在董卿看來,這種現象正在影響今天的創作者、影響視頻內容的生產,重形式輕內容、重潮流輕歷史、重伎倆輕格局、重娛樂輕內涵的節目長時間霸屏。

這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是我們內心最渴望的嗎?董卿追問自己。

帶著這顆初心,董卿確定了朗讀者和讀本的選擇標準:獨特的人生、飽滿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質樸的品格、頑強的精神、高遠的志向,而讀本,必須是打動人心。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董卿以87版《西遊記》的作曲許鏡清舉例:

老人家有很大的願望,就是能夠舉辦一場屬於自己的音樂會。為此他努力了30年,直到70歲那年,他靠喜歡《西遊記》的觀眾,發起眾籌完成了這個心願。所以在《朗讀者》現場,董卿安排他讀的是巴金寫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寫的文章,《燈》。

《燈》裡有一段是這麼寫的,“我似乎走進了一個迷陣,永遠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終挺起身子,向前邁步,因為我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那一點彷彿隨時都會被黑麵撲滅的燈光,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長長的路”。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董卿說:“當時他讀的時候,我已經很難分辨這到底是巴金的話,還是他的話,抑或是很多觀眾心裡的話。當嘉賓把自己的心打開,同時也打開了這些文字寫作者的生命。那些文字,因為和朗讀者相關聯,投射出一種新的光芒,所以再次擊中觀眾的內心,帶給我們慰藉和啟示。

《朗讀者》在網絡上引發的討論熱潮持續不退,很多作家遇見董卿會說,董卿,謝謝你,你在電視屏幕上為文學留出了一片天地。

但其實他們不知道,董卿最想感謝的,是所有用命在寫字的人,這些文字給世界帶來了光,而如何讓這道光照亮在更多人的頭頂,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董卿覺得,經典文學的力量,是任時間長河如何奔騰,都能沉澱在人們的心靈河床上,只待一個契機,就能被喚醒。

03

《朗讀者》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契機。

《朗讀者》在喜馬拉雅客戶端的收聽達到了5.8億次,全網的視頻播放超過10億次,微信公眾號突破10萬+的文章超過300篇……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也是文化節目中前所未有的數字。這些數據也證明了,節目得到了新媒體的追捧,或者說是得到了全民的喜愛。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朗讀者》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節目用出聲的閱讀方式傳達內心情感,讓優質文學回歸生活的語境,最終也喚醒那個書香滿溢的年代。

第一季中,67位社會各界各領域的嘉賓,呈現近百篇優秀動人的精美文字。節目收官之後,董卿作為主編,將這些文字編成同名圖書,很快成為圖書市場的一匹黑馬,暢銷全國。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期間,《朗讀者》的特色線下活動——“朗讀亭”熱潮再度蔓延。各地人文地標開放的第二批朗讀亭,瞬間變成了網紅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在小小的私密空間放聲朗讀,吐露心聲,感受文字的力量。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可以說,從節目延展到線下眾多城市的“朗讀亭”,再到將電視文本轉化為AR技術加持的“電視書”,《朗讀者》已經不僅僅是一檔優質而成功的電視節目,更是一個文化品牌和文化熱點,一股從線上傳導至線下的“朗讀熱浪”星火燎原,“朗讀效應”在全社會不斷髮酵,為“全民閱讀”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在董卿看來,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就是《朗讀者》的內核。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讀習慣接受文字的薰陶,成為一名“朗讀者”,讀出文字的價值,讀出內心的豐盛。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董卿相信文字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她要做的就是讓這些文化節目成為一位“文化導遊”,為廣大觀眾和讀者打開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帶領他們通往更加遼闊的世界。

不久前,董卿更是攜《朗讀者》亮相戛納春季電視節的舞臺,全程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原創節目,不遺餘力地推介中國文化節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正如董卿所言,從事電視工作二十年,她終於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迴歸初心,去做一檔以文化為內容的節目,用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聲音和文字去呼喚一個被封存在課本里的遙遠時代,讓遠去的文明在血脈裡復興。

04

那夜,《朗讀者》第一季錄製完成,董卿走出演播室,天色已微亮,她身後的工作人員正在拆除舞臺,和茫然站在中間的自己形成強烈對比。

董卿心想,再過幾個小時,那個我為它辛苦了一年多的舞臺就消失了。她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在心底和它說再見。

《朗讀者》第一季結束後,不少觀眾直言不諱地表達沒有了這擋節目的空虛感,很多人更是希望,《朗讀者》應該作為一個全年性不停播的節目。

萬眾期待下,董卿最終沒有和它永久告別,《朗讀者》選擇了在“世界讀書日”這天,發佈第二季的宣傳片。

宣傳片中,董卿一襲白衣,在舒緩柔美的音樂中,翻閱書本,開啟了關於朗讀的思考:

朗讀究竟需要什麼?需要一個好天氣?需要安靜的閱讀環境?需要一本經典的名著?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需要觀眾的掌聲?需要溫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明亮的光?

朗讀需要理由嗎?宣傳片中,這些平凡的“朗讀者”回答了這個問題:朗讀可以不限於年齡與載體,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目光,可以不懼惡劣的天氣和環境,可以是個體的私人獨享,更可以是一道光明,穿透黑暗,照亮內心世界。

《朗讀者》又回來了,帶你穿透黑暗,直抵靈魂

兩分鐘的宣傳片,走心的文案,精細的製作,更像一部電影大片的宣傳片,這在浮躁喧囂的綜藝圈,顯得難能可貴。

這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就像董卿和《朗讀者》團隊真誠的態度。在第一季中,舞臺上的近百篇文章,他們準備了超過1000篇;每期的節目時長是90分鐘,實際錄製時長每一期達到了900分鐘;遍佈全國13座城市、81個人文景點的朗讀亭,有超過3萬人次參加,留下了240小時的素材。

文學經典是心血的釀造,一檔優秀的文化節目亦然。董卿說:“我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最後才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如今,他們將帶著《朗讀者》第二季再度歸來。第二季中,董卿將同時擔任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姚明、胡歌、王石、賈平凹等各行各業的優秀代表,以及更多擁有著不平凡故事的平凡人物,將用雋永、動人的文字和故事,帶你遇見大千世界,迎接生活的無數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