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

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


紅色故事|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

周恩來在延安(資料照片)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農曆45歲生日。這天,南方局的同事們為他準備了茶點祝壽,但他並未出席,而是在辦公室寫下了一份《我的修養要則》,以明心志:

一、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

三、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

四、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鬥爭。

五、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

六、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

七、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周恩來的《我的修養要則》,是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精神遺產。它彷彿是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看到了周恩來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人格光輝和修養魅力;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共產黨人所應達到的精神境界。

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1942年2月,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兩篇講演,開啟了延安整風運動。收到毛澤東的這份報告後,在重慶領導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學習。此時,周恩來主要從學風問題,即如何改造學習方法和制度的角度去理解毛澤東的報告。2月16日,周恩來等電告毛澤東、王稼祥:“重慶辦事處及報館高級學習組已進行學習約16次,每週9小時,從未間斷,並已開始研究中共黨史。”2月20日,毛澤東回電,強調掌握思想為第一項,“近來已提出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的口號,延安在動員中”。6月,南方局成立學習委員會,正式開始整風學習,並進入第一階段整頓學風。周恩來領導的學委將全部學習文件集成小冊子作為必讀材料,印發給大家學習討論,討論的重點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他在《我的修養要則》第一條即提出“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的學習方法,正是他對自己這種關於整風學習的認識過程的概括和總結。

周恩來把學習與自我修養、自我改造結合起來。他一貫主張發揚長處、糾正短處,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鬥爭。在南方局整風學習期間,他曾多次主持會議討論如何“自我反省,各人檢討自己的缺點”,以及“怎樣對待錯誤的思想意識”。他曾聯繫自己的經歷,嚴格剖析自己“由於母教的過分仁慈禮讓”,“故對於黨內錯誤路線的鬥爭,往往走向調和主義”。他還認為,領導幹部應在自我批評方面起示範作用,“一個

人或一個政黨,如果不願做反省工夫而自滿自傲,不承認自己有任何錯誤和缺點,或者不善於看出自己力量之所在而害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敢正視錯誤和改正錯誤,那麼,這個人和這個政黨就一定不免於失敗”。周恩來勇於進行思想意識改造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在延安整風運動中表現得格外突出。

1943年7月,周恩來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他在學習文件、參加中央會議的同時,閱讀了大量歷史資料,寫了四篇5萬多字的學習筆記。這四篇筆記是《關於共產國際指示及反立三路線的研究》《關於新立三路線的研究》《關於四中全會決議和1931年8月共產國際主席團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的研究》《閱讀1941年9月政治局會議記錄後的筆記》。其中第一篇和第三篇學習筆記,著重分析了共產國際對中國的指導;第二篇分析了王明路線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四篇筆記是閱讀了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後寫的,著重說明在第三次“左”傾錯誤中教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央取得統治地位,與犯有經驗主義錯誤的同志受其披著“馬列主義理論”外衣的迷惑有關。從11月15日起,周恩來在整風學習會上接連作了5天報告。他回顧了參加革命20多年來的鬥爭歷程,著重談了六屆三中全會以後到這次整風運動前的情況。他在發言中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鍊,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同時,我的本質還忠厚,誠實,耐心和熱情。”對自己的失誤和不足之處,他也作了認真的檢查,甚至說了一些過分譴責自己的話。在報告的結束語中,周恩來表示,在今後“必須從專而精入手。寧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攬許多。寧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淺嘗即止。寧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寧務其大,不務其小。這樣,做出一點成績,才能從頭到尾,懂得實際,取得經驗”。周恩來的發言反映了他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習與思想改造結合的學風和不怕揭露錯誤、敢於自我批評的高風亮節。

周恩來反覆強調世界觀改造的艱鉅性和反覆性。“我的確常說我也要改造這句話,現在還在改造中。我願意帶頭。我希望大家都承認思想改造的重要性。要承認各種關係各種事物都會影響個人的思想。要經常反省,與同志們交換意見,經常‘洗澡’。”“自我改造是為了進步,是光榮的事情”,黨員“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舊社會的習慣勢力不是一下子就會消除的,改造是長期的,哪能一次改造就成功呢?舊社會的習慣勢力存在於各個角落裡,各種機關團體都有”,“你改造了它,它又影響了你,互相改造,這是個長期的、反覆的鬥爭。而且,你在這個地方過好了社會關,換一個環境,那個地方的舊勢力、舊習慣又影響你”,“所以過社會關要有精神準備,要有長期奮鬥的決心”。

周恩來不僅把思想修養看成是每個黨員的必修課,而且把思想修養看成是黨員終生的必修課。“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自覺地進行思想修養的真實寫照。

兩地書中見情懷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共同奮鬥的親密戰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終身伴侶。他們一生奉行“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範夫妻。他們一生沒有兒女,心中無私,滿腦子裝著革命事業,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了黨和人民。家書,最能反映一個人修養的內化程度。我們從周恩來給鄧穎超的私人信件中,可以窺見其修養與真情。

1947年3月底,周恩來與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一起,在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鄧穎超隨中央工委赴華北,參加河北省平山縣三交鎮雙塔村附近農村的土地改革複查工作。9月29日,正值中秋佳節,時近黃昏,月已東昇,在陝北佳縣朱官寨的一個院子裡,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請戰士們圍攏在一起,席地而坐,吃著辣椒,喝著酒,賞月談天。明月當空,對月懷人。當天深夜,周恩來給遠方的妻子寫了一封家書。超: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黃昏,月已東昇,坐在一排石窯洞中的我,正好修寫家書寄遠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澇,直至前天還是陰雨連綿,昨天突然放晴,今天有了好月亮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東來電,亦說是淫雨不止,不知你們那裡的情形怎樣?

山居過節,居然也吃到兩塊月餅,幾串葡萄。對月懷人,不知滹沱河畔有無月色可覽,有無人在感想?假使你正在作農村訪問,那你一定是忙著和農家姑嫂姊妹談心拉話;假使你正在準備下鄉的材料,那你或有可能與中工委一起過一個農村秋節。不管怎樣,一切話題總離不開土地改革和前線勝利。九個年頭了,似乎我們都是在一起過中秋的,這次分開,反顯得比抗戰頭兩年的分開大有不同。不僅因為我們都大了十歲,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為人民服務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你來電提議在東邊多留半年,我是衷心贊成。再多在農民中鍛鍊半年,我想,不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會起更大的變化,就連你的身體想會更結實而年輕。農民的健美,不僅是外形,而且還有那純樸的內心,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堅強,堅定的意志,勇敢的行為,這在被壓迫的群眾中,更是數見不鮮。你從他們中間自會學習很多,只要不太勞累。我想半年的薰陶,當準備刮目相看。

土地會議的材料,等參座回來,當可聽到看到。實際的經驗,留待半年後再聽你面敘吧!

大反攻已開始,事情會一天天忙起來。我們現在已經比初離延安時忙了許多。六個月中我們也走了不少地方,但既未到黃河邊,又未看見長城,心既不死,又非好漢,相差又只有幾里路,你說怪也不怪。我們的工作,還是伏案的多,接觸的少,除了電報來往外,就是聽新聞,讀新聞。看書閱報,一天天的日子也就這樣過去了。

農村的情況,與你們在晉綏五臺所見所聞,本質上都相同的,只是這裡還沒大動起來,一方面由於敵人已深入堂戶,許多弱點已客觀地暴露出來,另一方面還待秋收後再來普遍平分與清查。領導的轉變,河東河西都還好,現在這裡要克服的是糧食和人力的困難,打出去,將幫助解決這一困難。

各級農會,將在平分後逐步地由下而上開起來。團也在謀恢復。婦女組織不知你和工委怎樣計劃的,還沒見你們電告。

過幾天楊道同志將由此東去,我將託他帶些城工部材料給你。華崗、友漁、其芳走得快,都來不及約他們過河一談。老高夫婦來電要求參加土革一時期再出去,我們自然同意,你如與他們相隔不遠,望轉告他們,如堅決願回湖南發展,最好的辦法是先到劉鄧中原局的大別山去工作一時期,然後相機南下。如通信不便,亦不必提,反正我們會電告他的。

這封信是託陳默同志帶過河去,他們將繼續前進,希望不久能達到你的手中。要說的話很多,執起筆來,又不知從何說起。你上次託之栩轉來途中的兩封報告信,我們都傳觀過了。

夜深月明,就此打住,留著餘興送我入夢。願你安好。

鸞九月二十九夜

這封兩地書,雖是“明月當空,對月懷人”,但卻沒有兒女情長。他們在信中在談人民的生產生活、談黨的工作、談戰爭進程,相互勉勵如何在為人民服務上得到更真切的安慰,在實際鬥爭中思想、感情發生更大的變化。那種心無私念、純潔高尚的天下胸懷躍然紙上!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倡導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周恩來夫婦就是這樣的人。

嚴於律己之楷模

宋慶齡曾這樣評價周恩來:“在個人生活和作風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樣,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周恩來的思想修養,標準之高,律己之嚴,以及持之以恆,在黨內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典範。他的《我的修養要則》不是寫給別人看的,而是切合自身實際、說到做到的修養指南,他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的品德,從不搞特殊化。

1938年初,蔣介石改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邀請周恩來任副部長,授中將軍銜。經中共中央同意,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按照國民黨官員的標準,每月能領幾百元的薪金,但他按照延安供給制的標準,只留五元津貼,其餘全部交黨費。他長期工作在大後方,在物價持續上漲的重慶,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並反對任何特殊照顧。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組織南方局和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種菜、養豬。有一次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在洛川吃飯,警衛員看到周副主席一路勞累,日漸消瘦,便買了一份帶肉的炒菜,以改善伙食。周恩來發現後,當即把葷菜退了回去,要了一份炒豆芽,他望著延安的方向,嚴肅地說:“那邊的生活還很苦,有盤素菜就不錯了!”1939年周恩來胳膊受傷,去蘇聯治療期間,斯大林曾送給他一件皮大衣,他冬天當大衣禦寒,下雨天當雨衣,有時晚上還當被子蓋,被大家譽為“三用大衣”,全國解放後他還穿了多年。轉戰陝北時,周恩來更為辛苦,他和毛澤東、任弼時留在陝北打游擊,鞋底磨了個大洞也不知道,還繼續穿著;吃飯艱難時,他把自己的一點細糧留給毛澤東,而毛澤東又把它轉讓給生病的同志,堅持吃榆樹葉麵糊糊、黑豆稀飯和酸菜。周恩來給中央機關的同志說:“我們要和陝北父老同甘共苦,適應艱苦的戰爭環境,給部隊做出樣子,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像蠶一樣,將最後的一根絲都吐出來貢獻給人民。”

無我者明,無物者公。周恩來這種優秀品質,保持了一生,有人把他的一生概括為“六無”:死不留灰,生而無後,官而不顯,黨而無私,勞而無怨,死不留言。他的事蹟不僅感動著億萬中國人民,也感動了全世界人民。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臺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不過一分鐘。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可她的總理周恩來沒有一分錢的存款!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總理周恩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下半旗。”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的外交官們個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瓦爾德海姆機敏而鋒利的談吐,反映了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高尚品格舉世無雙!

今天學習《我的修養要則》,就是要學習周恩來終生堅持自我改造的精神、嚴於律己的優秀品德、廉潔勤奮的工作作風。

周恩來的名字,已成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洋溢著浩然正氣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集中體現了黨的領袖人物的精神風采,集中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周恩來的精神風範,是弘揚社會正氣、激發社會正能量的強大力量源泉。

(選自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紅色延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