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會怎樣?

靜伺花開


德國會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之內陷入貧窮和屈辱之中,並且很有可能成為他國的殖民地久久不得翻身。如果沒有二戰,全球殖民主義不會退潮,被殖民地也不會有這麼好的獨立機遇,千里之外的中國也可能被殖民國家瓜分得四分五裂。即使在二戰之後,英國和法國都曾妄想力挽狂瀾,無奈實力在那裡,各國獨立的思想已經成熟,它們才不得不放手殖民地國家。


德國發動二戰是必然的,凡爾賽條約讓每一個德國人備受恥辱。戰勝國強加給德國諸多苛刻的條件,除了數目龐大的賠款之外,還規定了德國只能擁有自己的十萬陸軍,且不能建設空軍和海軍,海岸線被英國嚴密封鎖,德國失去了13%的領土。而且德國重要的產煤區被法國遏制,失去了國內發展工業的資本。

德國國內矛盾也在同步激化,德國民眾生活艱難,經濟大蕭條的陰霾籠罩著每一個德國人,他們面臨著大量的失業,甚至很多家庭連飯都吃不飽。而這個時候生活在德國的猶太人卻緊緊守著自己的國難財,自私地將食物糟蹋掉,都不願意分給德國窮人一點點。德國人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滋生出了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希特勒這樣的戰爭狂人就在這種背景之下應運而生。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在德國人的心目之中,二戰和一戰就是一體的,只不過中途多了一段停戰的時間。可以說正是一戰後盟國的貪婪壓榨,才導致了更殘酷的二戰的爆發,即便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其他的人物帶領德國人民發動這場戰爭。

德國地理位置特殊,海域被海上霸主英國控制,鄰居法國是世仇,蘇聯越來越強大……德國被這些國家夾在中間,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就只會被列強欺辱。德國人發動二戰是毅然而決絕的,他們真的是以燃燒自己為代價,情願少吃一口飯也要買槍買炮去報仇,這些仇恨成為了極端納粹主義滋生的土壤。德國僅僅用了20年的時間就從一戰之後的累累傷痛之中恢復過來,對著始作俑者英法兩國和一直冷漠旁觀、大發國難財的猶太人開始了瘋狂的報復。

歷史的必然性絕對不是一兩個偶發事件可以改變的,德國面臨內憂外患,已經被逼到那個份上了,就算再來一次,德國還是會發動二次戰爭,只是方式、模式和時間會更加甚重地選擇。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假設德國沒有在1939年發動二戰的話,世界格局很有可能會改變,遠的不說就說冷戰吧!美蘇兩大集團很有可能會變成美蘇德三大集團的冷戰,美國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強大,都知道美國從英國手裡奪走世界霸權的時間就是二戰之後英國家底都在二戰中打光了,這段時間美國國力迅速提升,代替了英國的世界霸主,而蘇聯沒有和德國發生戰爭,很多的人員、資源、工業和軍力沒有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也許後期會更加強大。

但是也不保證德國不發動二戰,其他國家不會發動戰爭,就比如日本,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中國進行全面的侵略戰爭,也許日本還是會偷襲珍珠港,美國還是會和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當然了日本會敗的更快更徹底。

納粹是獨裁統治的國家,獨裁者註定失敗,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納粹就算不發動二戰德國人還是會把希特勒趕下臺的。

如果希特勒沒有發動二戰的話,那就不叫納粹了,這種把國家和人民建立在靠侵略為根本的政權是很危險的。

最重要的是納粹肯定也會研發核武器,歐洲各國當然為了避免納粹的核恐嚇也會研發核武器,那就亂了套了。

說白了有納粹這種獨裁,就算二戰沒有爆發世界也不是很太平。






無聊aal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初中時一個同學的疑問:“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輝煌戰果後,為什麼不停下腳步,好好發展再與英美決戰?”這與題主的問題內核差不多,其實納粹德國必須發動二戰,不然他們將自我崩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納粹黨的政治綱領

我們知道,如果一個黨沒有指導思想就沒有戰鬥力,就算這個指導思想與現實格格不入,但能為廣大民眾提供一個可以想象的空間,為自己爭取最大的民心。

納粹黨最早的政治綱領在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中暴露無疑。全書主基調就是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日耳曼人必須用戰爭為自己贏取生存空間。在種族主義的號召下,納粹黨贏得了德國人民的選票,成為全國第一大黨。

而在《我的奮鬥》發表後,全世界其他國家看後覺得可笑,認為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是希特勒騙取選票的方法。但他們錯了,希特勒是個誠實的人,在二戰結束後,人們反過來重新閱讀《我的奮鬥》,發現納粹德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與書中宣傳的政治綱領一模一樣。所以在納粹黨建黨之初就是蓄意要發動戰爭的,這是原罪。

第二:德國民眾對“凡爾賽體系”的仇恨

一戰時,德國打贏了幾乎所有戰役,卻輸掉了戰爭。原因在於國內經濟、政治的崩潰,德國上層軍官根據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和平十四點綱領”判定:只要德皇同意退位,建立和英法一樣的民主政府就可以體面的退出戰爭。

結果是美國人說話不算數,而說話算數的英法都要懲罰德國。懲罰的力度超過了德國人承受的底線。比如,解散德國軍隊、賠償1300億金馬克、割讓國家領土等等,與“和平十四點綱領”完全本末倒置。憤怒的德國外長在簽字時質問道:“如果說我們德國犯了什麼罪,那只是我們打了敗仗。”這句話在暗示另一種結果:如果德國贏了就不會受這樣的侮辱。

這種復仇心理深耕於廣大德國民眾心中,他們想:再打一次世界大戰,就能獲得自己失去的一切。

第三:龐大的軍工體系和高福利國家

納粹黨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民眾失業問題,當時全世界都處於大蕭條時期,經濟壞到了極點。而希特勒很快通過重整軍備,擴大軍需生產,修建高速公路迅速解決了失業問題。

生產了這麼多武器如果不消耗,失業問題就會重現,只能發動戰爭消耗武器,才能維持龐大的軍工企業。

並且希特勒大規模提供工人福利待遇,發錢發房送旅遊。當德國工人出現在紐約街頭時,美國記者很驚異地問他們:“你們怎麼有錢來美國玩?”德國工人自豪地答道:“是政府免費送我們來的。”

如此龐大的福利都是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掠奪有錢的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補貼德國民眾。但猶太人總有被榨乾的一天,到時怎麼辦呢?發動戰爭去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在上臺之前就是奔著發動戰爭去的,上臺之後,做的事情也是圍繞戰爭準備的;加上德國民眾普遍的復仇心理,上下一心,二戰從納粹黨上臺那一天開始就是註定的。


歷史風雲錄


假如沒有發動世界大戰,德國的唯一選擇就是把蘇聯拉入軸心國,否則德國最終也只能被鎖死。當時的德國缺資源,缺糧食和土地,這使得他不可能脫離世界而存在,要麼獲得殖民地,要麼獲得一個資源盟友。

蘇聯本來也同意加入軸心國,只是因為要價太高被德國拒絕了。當時蘇聯提出的條件是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北歐的合法佔有權以及中東的控制權。這個條件德國接受不了。

二戰是一個歷史轉折點,那就是由經濟殖民化變成經濟全球化。這種格局的導火索就是由德國點燃的。當時的英法兩國是全球兩個超級帝國,幾乎全球的殖民地都是他們的,他們壟斷了德國的工業原料來源。這才是迫使德國發動二戰的主因。

德國在戰爭中直接吞併了法國,打窮了英國。雖然德國最終失敗了,但是卻使得這兩國的實力衰弱,控制不了那麼多殖民地,殖民地便開始了獨立浪潮。由於殖民地獨立,他們的自產原材料便可以自由貿易到各國,也包括到德國。因此,德國雖然在二戰戰敗,但是德國工業卻取得了勝利。現在的德國過得比二戰以前滋潤得多。


優己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作為戰敗方的德國遭到了空前的掠奪。



本來,按照常理,打敗仗了就要進行戰爭賠款,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英法等國做的太過分。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16%的煤炭產地和半數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國,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薩爾煤礦由法國開採15年…………


此外德國還要賠償113億英鎊,最要命的是必須全部以黃金支付,可是德國根本拿不出來那麼多錢。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德國通貨膨脹嚴重,社會動盪不安,直接導致了納粹黨的崛起。

如果德國不發動二戰,那麼德國會在顏面掃地的情況下努力生產,但是軍事實力十分薄弱,只要法國願意,隨時可以闖進來奪走德國的一切。德國會就此一蹶不振,就像兩千年前的迦太基一樣。



不過我們可以往好的地方想,德國不開戰,至少不會有上千萬人的傷亡,德國的經濟會特別發達,科學技術領先世界。德國恐怕比今天還要富庶。


視野新觀


丘吉爾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什麼意思呢?戰爭賠款。一戰結束後,法國堅決要求戰爭賠款,但英國不以為然,認為戰爭賠款並不能解決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結果,因為戰爭賠款讓德國喘不過氣來,讓德國人抱怨、不滿,民族主義抬頭,導致法西斯主義蔓延,希特勒有了機會,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衰退是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主因。事實上當時德國已開始習慣於民主了,開始接受現代文明,德國在化學方面突飛猛進,工業發現迅速,開始進入發達國家之列。但在世界性經濟蕭條下出現了大面積經濟倒退的瓶頸(俄日皆如此),加之戰爭賠款,更讓民眾生活困苦。如果歷史可以重演,正確理解現代文明思想,就不會陷入國家主義的陷阱,就不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上不了臺,德國就不需要美英等國家的強制改造,早就提前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


五大俠798


納粹德國如果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就會破產,國家滅亡。

關於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為什麼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曾經看到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德國當時的國家生存模式,是拿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種糧把自己餵飽以後,再拿起刀槍去別的人家搶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人輸的實在是太慘了。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被迫簽訂了《凡爾賽條約》,英法等國通過這個條約,幾乎將德國徹底的榨乾。

首先是國家領土上,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喪失13.5%的本國國土;其次是軍事上不得組建空軍,陸軍和海軍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且還不能擁有重型武器,萊茵河一線不允許設防;經濟上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

當時英法等國對德國設置這樣苛刻的條件,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徹底的削弱德國,讓其無法再次崛起。但是這樣的做法卻使得德國國內的民眾因為生活無以為繼,不得不支持納粹黨來進行自救,這就導致了當時的納粹黨在德國的瘋狂興起。

至於之後的事情,就不說了,德國只用了20年的時間,就重新恢復了實力。再一次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裡我想用中國的二句老古話來總結一下二戰為什麼會發生。

第一句是“凡事有因必有果”。

正是因為當時的英法等強國過於希望能徹底的肢解德國,把德國壓制的無法翻身,結果導致了德國從此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而這一條瘋狂之路的始作俑者,正是當初的英法等國。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繫。

第二句“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這句話中國人的理解是最為深刻的,類似的話比如“混混打九九,不打初一”等等,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別人逼上絕路,否則別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來反噬你。

德國當時就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不走上一條極端的道路,讓自己的國家瞬間爆發出極為恐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確是以燃燒自己國家潛力作為代價的。德國的戰爭機器在開動起來之後,如果不能發動戰爭,那麼德國經濟就會立刻崩潰,陷入自我毀滅的境地。這就是德國為什麼會發動二戰的原因。


落下m


德國在一戰剛剛結束二十年,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於1919年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巴黎和會,名義上和會,實際上就是分贓大會,制裁大會。凡爾賽條約使德國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失去了幾乎八分之一的國土,人民生活水平驟減,這一次德國可謂是元氣大傷。

這其實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德國如果不發動二戰,歐洲肯定比現在富裕,這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德國在戰敗的情況下努力發展生產力,肯定會很快走出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軍事實力卻十分薄弱,只要當時的法國願意,隨時可以闖進來奪走德國的一切,但是戰爭不是必須得發動的,事情都有兩面性,德國不開戰,至少不會有上千萬人的傷亡,德國的科技水平將是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之一,經濟實力必是歐洲最強,位穩坐世界第二,世界格局或許將會改變,歐洲就不可能受到美國的扼制,充當世界霸主等等。



當然,這些都僅僅是假設,歷史永遠無法改變,今天的世界是一超多強,遵循著各自的生存法則。戰爭是殘酷的,願世界和平!


羲和與我


如果德國不撕毀凡爾賽體系,那麼德國將沉淪不能復起;希特勒的機會在於吞併捷克之後收手,不再進攻波蘭,但法西斯主義不能容許這種停止。停止了就會崩潰。

(1)一戰後,德國遭到了慘烈的宰割。

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德國被迫接受屈辱和痛苦的命運。不但德國要承擔全部戰爭責任,把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還給法國,還要把西普魯士劃給波蘭,使得東普魯士地區與德國本土隔斷。還有一些領土被割讓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德國領土減少了13%,人口減少了10%,海外殖民地大部分歸了英國,少部分歸了日本。

德國軍隊被限制在陸軍10萬,海軍1.5萬,不得擁有重炮、重機槍、坦克、主力艦、潛艇和空軍。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佔領15年,萊茵河東岸不得駐軍。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並且永遠不謀求和奧地利合併。

此外還要戰爭賠款。最早獅子大張口,提出要德國賠償2260億金馬克的鉅款,同時再抽走德國每年12%的出口貿易額度。後來經過美國斡旋,最後把賠款大部分減免了。

由於這些屈辱的條款和制裁,德國內部極為動盪,右翼分子和共產黨人都不滿,國內政變迭起。希特勒的啤酒館政變也是其一。到20年年代後期,在美國援助下德國經濟有所好轉,但到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到來,德國頓時一落千丈,失業人數飆升,物價飛漲,議會的政黨鬥爭比之前更加厲害了。

所以,希特勒之所以上臺,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下的結果。如果德國不反抗,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四分五裂。

(2)希特勒上臺後,以法西斯統治暫時重振了德國聲望。

希特勒在1933年上臺,1934年成為獨裁者後,對內鎮壓工人運動,迫害猶太人,強化納粹黨的權力,對外開始逐漸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他利用英法害怕戰爭的心理,一邊高喊和平調子,討價還價,一邊悄悄撕毀條約。

1935年,希特勒宣佈建立空軍,又要把陸軍從10萬擴充到50萬,並要把德國海軍達到英國35%。

1936年3月,派軍隊進入了萊茵蘭地區。8月,夥同墨索里尼一起出兵支持西班牙法西斯頭目佛朗哥,打垮了共和國。11月,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條約,意大利在1937年加入這個條約,形成“法西斯軸心國”的同盟。

1938年3月,合併奧地利。10月,利用慕尼黑陰謀吞併捷克。

1939 年3月,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當權後短短5年,兵不血刃就吞併了兩個中等國家,獲得大片土地、人口和資源。希特勒在國內的聲望更是達到頂峰。

(3)進攻波蘭導致英法宣戰,德國從此陷入不歸路。

單從戰略上看,希特勒的不歸路是進攻波蘭。

因為到1939年佔領捷克為止,英法還是對德國保持克制的。但1939年9月希特勒進攻波蘭後,英法就不得不向德國宣戰了。畢竟波蘭是英法的盟國,也是英法在東歐制衡蘇德的重要棋子。

同時,波蘭的存在,其實是蘇聯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從意識形態角度,蘇聯和德國是勢不兩立的。希特勒滅掉了波蘭,蘇德直接接壤,那麼,即使他不在1941年進攻蘇聯,等兩年斯大林也會推過來。

希特勒滅掉波蘭,既得罪了英法,同時又失去了和蘇聯的緩衝,這才真正走向了全面戰爭的泥潭。

(4)希特勒必須不斷擴張,沒有停下來的選擇。

那麼,如果重來,希特勒是否可以在1939年3月收手呢?我認為是很難的。

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1938年發表的《論持久戰》中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目前的戰爭的特點是無間斷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質。為什麼無間斷?意大利同阿比西尼亞打了之後,接著意大利同西班牙打,德國也搭了股份,接著日本又同中國打。還要接著誰呢?無疑地要接著希特勒同各大國打。“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一點也不錯。目前的戰爭發展到世界大戰之間,是不會間斷的,人類的戰爭災難不可避免。……這次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已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由於這種總危機,逼使各資本主義國家走入新的戰爭,首先逼使各法西斯國家從事於新戰爭的冒險。

毛澤東這段話,好像和政治課本上的論調差不多,但人家真就說準了。1938年5月他就預測了希特勒不會收手,肯定會繼續打,終究會和英法交鋒。因為暫時佔領了波蘭和捷克,只是暫時鼓舞了德國民眾的狂熱,對於德國面臨的社會內部矛盾,經濟的困難,其實並沒有根除。而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法子,其實是不斷借款,發展軍工。這就意味著他必須持續擴張,一旦停止擴張,他的法西斯統治就會陷入內部崩潰。

所以,從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不發動二戰,基本是不可能的……


巴山夜雨涮鍋


德國如果不發動二戰,德國會怎麼樣?我只知道德國如果不打過去,那麼等經濟大蕭條一過,德國那點經濟實力將即刻被英美摧毀,德國願意打一戰就是因為想要新的殖民地,需要市場來消耗過剩的生產力,但是這觸動了英法的利益,所以德國必須採取軍事手段來擊潰英法,為自己獲得發展的空間。

而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採取的是軍工刺激經濟,這自然短時間內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不能長久,只有通過擴張才可以把德國的市場真正打開。而英國在制定《凡爾賽條約》的時候,很明顯是缺乏考慮的,凡爾賽體系破洞百出,這樣的體系德國自然是必須去打破的,不然德國就坐等破產,坐等饑荒,坐等法國人、波蘭人來瓜分德國。

二戰之所以會爆發,其根源同歷史書上說的一樣,帝國主義之間出現了巨大的矛盾,那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帝國主義都需要更多的市場來消耗過剩的產能,但是殖民地已經瓜分的差不多了,所以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就不得不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取殖民地。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最大的弊端,一直到羅斯福新政的成功和發展,才真正緩解了這個問題。

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又是以經濟為基礎,政治和經濟緊密相連。一戰是德國為了殖民地而打的,那麼二戰也是一樣的,德國為了雪恥,為了更多的殖民地,為了德國可以生存,德國只有發動戰爭。用軍隊來消化產能,用戰爭來獲取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