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孵化了220家IOT企業 其中竟然有100多家專注於這個行業!

雷軍孵化了220家IOT企業 其中竟然有100多家專注於這個行業!

在11月28日的2018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雷軍以尷尬的局面結束了對小米AI音箱小愛同學的現場演示。

當雷軍問小愛同學“三個馬念什麼”,小愛同學馬上正確回答是“驫”。但是當雷軍連續問了三次“三個木是什麼”後,小愛同學的回答都不著調,甚至還出現“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這種完全不沾邊的回覆,引得臺下鬨堂大笑。

事實上,這樣的狀況並非偶然,很多用戶使用了小米AI音箱之後也會有類似的體驗。不過,如果考慮到它的售價只有299元,這款產品其實已經做到了很高的性價比,而且這樣不靠譜的語音交互體驗也並非小米獨有。

市場上固然有喚醒準確率或語音交互比小米做得好的產品,如杭州創業公司Rokid推出的智能音箱,只需要“若琪”兩個字就能喚醒,且準確率很高,而小米則需要四個字“小愛同學”才能喚醒,但是在售價方面小米音箱卻具有壓倒性優勢,這也是它能迅速普及的原因。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曾提到了小米的新零售模式,“小米的利潤低到什麼程度,之前小米要在得到App上做推廣,我們談利潤五五分成,結果我看成本表,一臺小米音箱只賺1塊錢,五五分成一家5毛,我說我不要了。”

對小米而言,不需要AI音箱能夠直接賺錢,但是如果有足夠大的出貨量,音箱卻可以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有小米音箱之後,用戶就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淨化器、電燈、電視、電飯煲等家用電器。而這些產品的潛在銷量與利潤情況,比小米音箱更具有想象力,這才是小米的IoT算盤。

路由器的嘗試

小米發展早期,公司只做三大戰略級產品:手機、電視和路由器。手機是移動互聯網最重要的入口;電視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米當時還認為,由於路由器是24小時開機且聯網的,很可能將成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於是將其視為公司級戰略產品。

小米最初的確在路由器方面進行大力投入,由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負責。然而,路由器發佈之後卻沒有收穫類似小米手機那樣的追捧。有報道指出,小米路由器在發佈的兩年半時間內,僅僅賣出1800萬臺,整體銷量表現平平。

“電視和路由器未達到期待中的成功。”這是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在2016年初的一次採訪中對小米除了手機外的另外兩大戰略重點的點評,這也被認為是整個小米團隊對電視和路由器業績的一次公開表態。

2017年,小米電視在聯合創始人王川的帶領下突飛猛進,改變了不被看好的局面,但路由器卻始終未能證明自己擁有智能家居入口的價值。

IoT與生態鏈

也許你會對小米IoT這個詞感到陌生,但是如果你聽說過小米生態鏈,也就不難理解了。本質上,小米IoT是對小米生態鏈投資的一次戰略升級。

2013 年到 2014 年是小米增長速度最快的兩年,也是智能硬件最火的兩年。雷軍想讓聯合創始人劉德以小米的名義去投一批優秀的創業公司,劉德欣然接受,這就有了後來的小米生態鏈投資。而他接受的時候,壓根沒想到這件事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5年不到,小米投資和孵化了220家生態鏈企業,其中100多家專注於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費品,華米、雲米等均已獨立上市。在小米手環、空氣淨化器和平衡車等消費品類領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也是在2014年,小米開始專門成立部門搞IoT連接模組。通常意義上的智能硬件,小米也會交給生態鏈企業來做,除非這個產品被視為超級入口,那麼小米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做。

2017年,小米自己發佈了首款AI音箱小愛同學,最初小米內部對這款產品也充滿爭議,大家一致覺得當前的語音交互仍不夠成熟,推向市場是否會遭遇差評。但是最終,這款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超出了雷軍的想象。

由於小米AI音箱也放置於家庭環境,可以24小時開機聯想,還能語音交互,它的功能比路由器更強大。基於此,小米路由器當年未完成的夢想,竟被小米AI音箱完成了。

2017年底,隨著小米AI音箱崛起,小米開始重點提及IoT戰略。IoT概念的提出有兩個前提,其一就是要有AI音箱這樣的超級入口,其二是要有很多種類的家用硬件產品可以聯網,這兩點恰好小米都具備,儘管後者是通過投資形式完成。

目前,小米IoT平臺現在已經支持2000款設備,智能設備連接數超過1.32億臺。小愛同學的累計激活設備數1億臺,累計喚醒次數80億次,月活躍用戶超過3400萬。

手機之外的增長點

自2017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開始逐年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智能手機作為主要營收來源的小米必須尋找手機之外的新增長點,而IoT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向之一。

根據小米最新財報,小米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在第三季度保持高增長,貢獻收入1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8%。該業務2018前三個季度總收入達289億元人民幣,已超去年全年的IoT及生活消費品總收入234.5億人民幣。

由於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的增速遠超公司總營收增速,因此在小米整個營收中,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的佔比也在快速提升。

由於佈局最早,小米成了最早享受IoT果實的人,但絕不是最後一個。基於這一行業的前景,多家公司都開始在這一領域佈局,其中包括華為及榮耀、360、OPPO、vivo、錘子等等。

2018 年 7 月 4 日,手機廠商 vivo、OPPO,電器廠商美的、TCL,以及大華樂橙、科沃斯、陽光照明和極米科技等多家硬件廠商,宣佈成立了 IoT 開放生態聯盟,並公佈了IoT產品方案,這是對小米IoT地位的直接挑戰。

儘管參與者眾多,但是這一領域的競爭遠沒有達到手機領域的激烈程度。錘子科技在今年雙十一之前發佈了旗下公司生產的地平線8號旅行箱,然後立即在幾天後的雙十一成為京東箱包類銷量冠軍,這樣的情況在手機行業通常只有蘋果才能做到。

但在可預見的未來,IoT領域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面對眾多的新來者,小米要麼將其一一擊敗,然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要麼蛋糕被別人切分,進而衝擊公司的營收和股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