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你如何看待這種教育觀?

老農民說事


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棍棒教育

“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我相信,許多農村人教育孩子都持有這樣的觀念,也就是所謂的棍棒教育。

記得小時候,我可沒少挨爸爸和老師的打。家裡有老爸的皮鞋,學校裡有老師的紅柳條。家裡犯了錯,老爸朝屁股上狠狠地踹幾腳;學校裡違了紀律,老師甩著紅柳條往手心裡打。當時那個疼啊,現在都能感覺到。

可他們美名曰:這是為你好,不打你,你就不聽話,打你是給你教訓。

二、這種教育觀的緣由

1. 傳統思想的影響

很多農村老人都是在解放前出生的,從小受到封建文化和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認為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只要孩子不聽大人的話,或者不聽老師的話,就會嚴厲打罵。

2. 孩子的調皮搗蛋

有的孩子天性調皮搗蛋,讓大人們無可奈何。覺得打一頓,讓他長記性,就不敢再犯了。

3. 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

農村人的文化程度不高,不理解人性,不會講道理,不會心理學。在他們眼裡,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錯了就得捱打。只有捱打了,你才能改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樣的道理。

三、片面的教育觀

這種教育觀具有片面性。

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我覺得,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靠打,靠嚴厲,尤其是現在,時代變了,孩子們更加有個性,有自己的想法了。

1. 一味地打,會適得其反

如果孩子犯錯,一味地打,不明其理,就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創造力。

比如說,孩子將家裡的機器拆了,你大發雷霆,將孩子罵的狗血噴頭,甚至將孩子大打了一頓。那麼,孩子會覺得拆機器不對,要捱打,以後就不會對機器感興趣了。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毀掉一個人的興趣,就是毀掉他的潛能和更多機會。

或許,將來他會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但因你的一頓打,讓他絕了路。

有時候,你越打,孩子越叛逆,甚至走上更嚴重的道路。

比如,我有個朋友,農村的,小時候他一犯錯,不管大小,他父親就打他。上了初中,他父親還打他,他非但沒有聽話,還變本加厲,不按時上課,抽菸喝酒,打架泡妞,無惡不作。

後來,他回憶說,當年做那些壞事,就是為了氣他爸,他越打,他就越壞。

2. 不打,反而會更有效

你拍打籃球使的勁越大,籃球蹦的越高,你手裡承受的力就越大,手就越疼。

孩子犯了錯,首先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憤怒。搞清楚孩子為啥犯錯,給他講清楚犯錯的利弊。事不過三,同樣的錯誤,如果犯了三次,那時候,你再狠狠地教訓一下他,他就會真的長記性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我是農家小喜子,專注於三農問題和生活資訊,歡迎關注。

農喜子


老家有這樣的說法“棍棒下面出孝子”,也是農村最常見的教育方法。小時候也是這樣度過的,犯錯後捱揍更是家常便飯。


過去沒有這樣的“慣孩子”,以前農村條件不好,也沒有“慣孩子”的條件。孩子早早就懂得生活的艱辛,並且從小就會幫助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餵豬,做飯,拔草等等是每一個農村孩子從小就掌握的技能。

首先來說打孩子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但一昧的慣養反而導致孩子從小就飛揚跋扈。現在來說已經見過了不少的這樣的現象,隨著條件越來越好對於孩子更是嬌慣。孩子打父母,罵爺爺奶奶,反而還被當成了祖宗一樣供著。對於我們小時候來說哪有這麼麻煩,不吃飯就是一巴掌,不幹活還是一巴掌,睡懶覺還是一巴掌。

聽過朋友說過這樣一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喜歡睡懶覺,父母做好了飯叫了幾次還不起床,起床以後鐵青臉。

父親看完後問“你怎了,誰招惹你了”。

“我有起床氣”

迎接孩子的就是一巴掌,“你有起床氣我還有起床氣呢!做好了飯叫都叫不起來”

孩子並沒有正確的是非觀,這些主要靠的也是的父母的教育。打雖然不能根本的解決事情,卻能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並且在武力的壓制情況下能不在犯。

打併不能對於孩子施行一昧的毆打,在打過之後更要跟孩子講清道理,使得心服口服,能記住其中的教訓。


鄉下小土著


我很贊成這個觀點。

1、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也是在爸爸的棍棒下長大,那時候,爸爸嚴厲的不近人情,我們姐弟三人沒少被打,我屬於相對不聽話那種,雖是女孩,爸爸一樣沒少打,每次捱打,我都暗下決心,要如何上進,但可能天性比較頑虜,沒過幾天照舊,於是我被打的次數很多,有一次還離家出走去姑姑家住了一頓時間,回家後看到父親獨自在角落黯然神傷,眼眶紅紅的,多年後,父親說,每次打我們他心裡更疼,但成才的樹都是要擴的。為人母后,我理解了父親,可太晚了,我終歸沒能成才,父恩未報,父親確撒手人寰,每每想起父親,我都禁不住淚目,當年那個捱打的細節,竟也變得溫馨起來。

2、農村的寒門子弟,唯有讀書這一個出路,我們當年如此,現在的寒門子弟依然如此,前段時間的減負,我覺得減負只能讓寒門學子被踩在腳下。從來都是寒窗苦讀,從來都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對於我們這些農村寒門子弟而言,沒有優勢教育資源,不能拼爹拼嗎,還被減負,那出路何在。農村的父母本身就很有侷限性,教育子女很單純,正直善良有擔當是他們的期許,不懂珍惜,不努力學習是父母接受不了的,所有天下父母都一樣,誰都希望自己孩子成龍成風,我曾經專門跑到楊樹林觀察好久,所有挺拔高直的樹木都是經過修剪的,最淳樸的父母,用最淳樸的方式,教育子女,這是很有科學依據的。

古往今來,多少成才的先賢都有過被打的經歷,網上隨便一搜案例比比皆是,當有資源的人比我們更努力時,當明明有些人可以憑臉蛋吃飯,卻要靠才華時,農村老人最樸素的教育哲學,對寒門子弟就是最好的教育觀,我支持。


女閱女色


非常贊成這種教育觀念,人沒變,人性也沒有變,以前的教育理念是針對人性而設的,所以這種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在今天依然合適。具體原因聽我慢慢道來。

人類的秩序本質上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這是古今之外全部都一樣的道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不例外。

小孩子是無法用道理說服的,哪怕是他覺得你說的對,卻依然抵抗不了玩耍和電視的誘惑,對於完全不講道理的認人來說,打便成了唯一合理的選擇。

打與不打,怎麼打,打的輕重,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的,但打無論如何都是十分必要的。歷經千年的經驗,只要人性不變,這套道理就依然適用。


昭烈名臣


大家好,我是農村第一書記;

對於農村的教育普遍都是:“人不打不成才,書不修不直立”,對於一些不聽話、比較皮的孩子,更是打了。當然打這種教育方法有些不當,但對於一些事情放縱不打,就會慣的嬌縱霸橫,這對於處於農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農村的父母沒有像城市中父母那樣的高文化,不會講究什麼科學育兒,講道理方法來教育,農村的父母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花在孩子的前期教育上,他們需要起早貪黑的去工作,待發現孩子身上的壞習慣,不打就恨很難幫其糾正過來。

其次,農村的孩子早當家,早些年因為家庭條件因素,生活比較艱辛,都很懂事,從小就開始幫父母幹他們力所能及的活,之前農村的孩子很早就得鍛鍊自己的獨立能力,可是現在開始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孩子也很少幫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了,不少的孩子變的更加嬌縱,如果不打他們一味的慣養,日後只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農村第一書記


我舅舅就是對子女家庭教育非常嚴厲嚴格的典範,告誡子女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典型的封建家長作風。平時對子女不苟言笑,我的哥哥姐姐們都很懼怕我叔叔。

哥哥姐姐都很顧家,都非常孝順,如今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姊妹之間都非常團結,舅舅已經離世很多年了,舅媽在我大哥那生活的很好,身體也不錯。

嚴父慈母這樣的方式教育子女我感覺還是有很多益處的,俗話說慈母多敗兒,對子女溺愛無度後果很嚴重,慣子如殺子,養成習慣走向社會會死的很慘,嚴父是必須的。

夫妻雙方都溺愛孩子,孩子走向社會可沒人慣著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是非,知道怎麼做人怎麼交朋友,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至關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人生觀和很多習性都來自家庭的潛移默化,要麼和父母的人生觀一樣,要麼相反。

嚴父慈母或者嚴母慈父相得益彰,但是不要對孩子施展家庭暴力,父母的教育和觀念,父母的婚姻關係好壞都直接影響孩子太多,家庭教育是個技術活,對孩子身心健康脾氣秉性影響至深。


趙龍


曾見過一個家庭,父親成天的酗酒,酒醉就打老婆孩子,而母親又成天的打牌打麻將,輸牌或心中不愉快也打孩子,這樣孩子上中學以後就走邪路去了。更見到一個父親,本身也沒有什麼多高的文化,還總是把自己認為的說成是“道理”,兒子不聽就打,結果等兒子上初三以後就直接跟他對打了,過後他已經打不過兒子、而兒子已經跟著一幫哥們混世去了。

我認識一個老哥,他說他是老大,所以父母親就只管他,先跟他講明道理,哪些事情是可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他三個兄弟和兩個妹妹由他管,無論是他還是弟妹“違法”(家法),都是他的責任,要打也是打他。於是他也如是管理,他也先跟弟妹交待清楚,如果誰“違法”而讓父母打了他,那他就加倍的打“違法”者。結果他的威望很高,大家都很聽話、也很團結。

總之,榜樣的力量才是巨大的,無論是家庭還是組織,僅僅靠嚴懲並不能增強主動性和積極性。應該是儒、法、道的方式相結合才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WILLSON1625027


農村老人常說“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你如何看待這種教育觀?

記得小時候,只要自己一犯錯誤的時候,家裡人就會打我,這是一個家庭教育觀的體現。雖然我現在在讀大學,但是我是不太認同這一種教育觀點的,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心靈傷害,暴力的震懾,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

作為家長來說,更多的是應該做好引導工作,讓他們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對,而不是犯一次錯,打一次,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教育觀點。

“樹不修不直立”說的是樹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及時的修枝剪葉,就會長的歪七扭八的,將來長成以後,也沒有辦法正常使用。用樹來比喻人,從而引出下句“人不打不成才”,人就相當於樹,需要時不時的去修理一下,才能長的更好,要不然將來長大以後,將會危害社會,影響社會的治安。


這句話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樹”和“人”放在一起來理解,樹是一個死物,而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如果光靠打就可以解決教育中的所有問題的話,那還要那麼多教育家幹嘛,乾脆所有的教科書裡就都寫一個字“打”算了。不懂得用同理心去做教育的人,註定不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家,不懂得去換位思考做教育的人,註定不會成為一個好父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小時候願意讓別人打著讓你學習嗎?


對於一些農村老話,我們也要用辯證的眼光來對待,不能簡單的說好,或者壞。優秀的東西,我們就想辦法去傳承,糟粕的東西,我們就不要去浪費我們的時間,這就足夠了。不要把任何時間的教育掛上枷鎖,做好引導,自由發展,就是最好的道路了。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農民說事


在農村都喜歡棍棒教育,尤其是對於一些不聽話的孩子,直接就是開打了。因為在農民眼裡還是相信人不打不成才,反正自己從小也是打大過來的,下一代繼續打也沒事。

農村老人常說“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你如何看待這種教育觀?

在很多農民看來,不聽話就打是很常見的事情,而且農村娃還特別調皮,有時候做的事情真的不打都不行。其實這跟農村的教育跟生活環境有關,周圍都是這樣的,天天都是說被父母打的,所以農村孩子覺得做什麼壞事被打一下就可以了,沒什麼怕的。

所以說如果你真的要實行什麼不打不罵真的會特立獨行,孩子會很難教,都被同學們一起帶壞了。好言教育一點作用都沒有,還是打人效果明顯,同時也可以解氣。

當然在這裡老農不是說要實行什麼棍棒教育,而是說讓小孩生活在哪裡,那就要實行什麼樣的教育。想要實行不打不罵型的,還是建議讓孩子去城裡上學,因為氛圍比較好一些,從來都不會打人,如果你打人反而會被攻擊。

而在農村讀書的話,農民對於小孩都是打罵的,如果你不打罵,其實倒會被農民看不起,覺得你太溺愛小孩子了。小孩都是打著打著就長大了,不打罵教育不了人了。

只能說農村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到底實不實行,還是看前期的教育吧,實在在不聽話,應該打還是要打的,不過打得太多就沒有效果了,成為習慣後更加不好教育了。


深山老農民


雖說農村現在還有很多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雖然有的老話能給我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但也有的是隻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如果運用在現在的社會上,不僅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還很有可能會帶來一些反面的效果。“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這句話就是,雖然仍然有些人認為有用,但是這種教育觀念在我看來是錯誤的!

現在的教育已經不是古代那種只需要死記硬背的方式了,現在更多的是懂得思考。“人不打不成才,樹不修不直立”,這句話在以前或許可以成立,因為棍棒教育會讓子女對父母產生一種畏懼感,從而造就子女對父母言聽計從,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現在的教育是以自己的想法為主,這種畏懼反而會制約孩子內心的想法,不懂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棍棒教育只適合以前,不適合現在。有沒有出息不是說靠打就能打出來的。人不像樹,人是有思想的,多餘的體罰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離目標更遠。其實最好的教育素材,是長輩的言傳身教,周圍人的行為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決定一個人的關鍵!

雖然農村至今流傳下來很多俗語,但是我們並不能一味的接受,要根據自身和社會條件來決定!

駿景——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