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王是張作霖,那誰堪稱“西北王”?

晚清解體後,秩序崩潰,軍閥割據,戰亂頻仍,社會矛盾突出,各地民變風起雲湧。為控制局勢,各地政府紛紛招安土匪為己所用,化亂為治,化匪為兵。這些土匪進入體制成為政府軍後,更具有擴張野性,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烙印。最著名的當然是東北大土匪張作霖,他受招安後,南征北戰,縱橫捭闔,甚至分割天下,控制中樞。

今兒個要說的不是張作霖,卻堪稱“西北版張作霖”——劉鎮華。

東北王是張作霖,那誰堪稱“西北王”?

劉鎮華

劉鎮華是一名前清秀才,曾在北洋優級師範學堂、保定政法學堂學習,秘密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到豫西一帶發動土匪武裝反清。按理說,劉鎮華有文化有學識又有革命思想,應該能夠建立一支具有革命軍性質的部隊,卻成了土匪頭子。

袁大頭上臺後,見豫西不穩,便拉攏劉鎮華,命其將嵩縣一帶的反清起義部隊組織起來,編為鎮嵩軍。由於鎮嵩軍與當地土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備受地方政府猜疑和打壓,甚至隨時準備加以消滅。為了自保,劉鎮華決定主動剿匪,遞交“投名狀”的過程異常慘烈:鎮嵩軍第一標標統(團長)柴雲升將他的結拜兄弟殺了;第二標標統張公治一看,得更狠點,把叔伯兄弟殺了;第三標標統憨玉琨急了,咬咬牙,將親兄弟憨玉林給殺了。在這場誅殺內部兄弟的運動中,鎮嵩軍殺了兩三千人。大義滅親後,鎮嵩軍主動奔赴剿匪一線,把伊川、洛寧、嵩縣、宜陽一帶的土匪掃蕩幹盡。就這樣,鎮嵩軍總算得到政府讚賞,在豫西站住了腳跟。

鎮嵩軍急於交差,剿匪異常有力。白朗起義發生後,鎮嵩軍一路追剿,猛咬不放,挖出白朗的屍體,將首級獻給袁大頭請功。老袁賞劉鎮華為中將,將其納入北洋系的編外部隊。

1917年,陝西革命黨響應護法運動號召,圍困西安,陝西督軍向鎮嵩軍求援。35歲的劉鎮華帶領部隊一舉打敗革命軍,當上陝西省長,成為陝西的土皇帝。此時的劉鎮華,已經忘了加入同盟會的初心,成為貨真價實的軍閥。他沒有同化土匪,反而被土匪同化。

在陝西地盤上,劉鎮華大肆收編綠林,擴充部隊,兵力從3000迅速發展到10萬。10萬兵力,聽上去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特別在雄兵割據的近代,要從強手如林的江湖中殺出來,劉鎮華還是要選擇站隊。不過,這難不倒劉鎮華,他已經變得八面玲瓏,見風使舵,生存法則5個字——有奶就是娘。

最初,劉鎮華投靠的是風頭正勁的皖系首領段祺瑞。段祺瑞被直系打敗後,他又投靠吳佩孚,並與馮倒戈結拜為兄弟。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劉鎮華一看直系完蛋了,再次“變色”,又通電擁護段祺瑞復出,派兵襲擊洛陽,驅逐吳佩孚。在這一過程中,劉鎮華吃碗麵反碗底的“二五仔”本性顯露無疑。

為爭奪河南,劉鎮華與結拜兄弟馮倒戈激戰,結果大敗。本來勝負乃兵家常事,但由於鎮嵩軍在陝西橫徵暴斂,魚肉百姓,遭到民眾憤恨。陝西本地軍閥紛紛截擊劉鎮華,逼得其敗亡山西。等到直奉軍隊聯合進攻馮,劉鎮華又召集舊部圍困西安。沒想到,西安人對鎮嵩軍恨之入骨,團結一心,苦戰半年,誓死不降,付出了傷亡5萬人的慘重代價。後來,馮大軍回援,劉鎮華再度大敗。

東北王是張作霖,那誰堪稱“西北王”?

北洋時期的西安城

劉鎮華能屈能伸,向馮請罪,接受改編,存在15年之久的鎮嵩軍終於解體。二次北伐結束後,劉部歸閻老西節制。1929年中原大戰前夕,馮和閻醞釀反蔣。這一次,劉鎮華終於在政治上清醒了,堅決反對。中原大戰爆發後,他選擇出國遊歷,避開戰禍。半年後回國,大戰已平。

蔣早就聽說劉震華這個人,非常欣賞,先任命其為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後任命為安徽省主席,負責圍剿紅軍。後來,他逐漸脫離政治舞臺,最後病死臺灣。鎮嵩軍改編成的第15軍在抗戰時期表現還不錯,先後參加了忻口、晉南、中條山、豫西、豫南等會戰。

如何看待近代土匪呢?

東北王是張作霖,那誰堪稱“西北王”?

鎮嵩軍

老人家是這樣說的:“處置這一批人,是中國的困難的問題之一。這一批人很能勇敢奮鬥,但有破壞性,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孫先生、袁大頭、段祺瑞、吳佩孚、馮倒戈、閻老西、老蔣,劉鎮華把這個7個當世之英雄都拜了個遍。只是沒想到,投靠一個倒一個,但他在上級倒臺了還能全身而退,壽終正寢,不枉為一代梟雄。

參考書目:

1.《北洋戰史》,時代文藝出版社,2017年

2.《北洋群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許述工作室”成員苑素明主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