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為官清廉,但為何得不到重用?

呂噱浚


海瑞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他的名聲,可以說是官員很乾淨,連皇帝都聽說過他的名聲。然而,他雖然是一位廉潔的官員,但在官場,卻不是由他的同事,即使張居正在改革中缺乏人力,也沒有重用海瑞,原因是什麼?

海瑞出生在海南島,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水鄉,但他的精神並不是南方的弱者,而是表現得很誠實。在官場他以誠實著稱,即使面對上級,只要對方有任何不合理的法律,海瑞絕對不能讓對方下臺。他當上縣長時,竟敢得罪省長鬍宗賢.當他慶祝他母親的生日時,他實際上只有兩斤豬肉。他對下屬非常嚴格,不討好上司,這使他非常孤立。

當時,所有的官員都與海瑞無關,不管他們有什麼手段,他們對海瑞都沒有任何影響。這使得所有的官員都不願意和海瑞打交道,他們希望海瑞能在其他地方得到迅速的提升,這也使得他的晉升更快。那麼這樣一個正直的人,為什麼張居忠從來沒有考慮過重用他呢?海瑞執政期間,明顯帶著搶奪富人、幫助窮人的思想,在他的管轄範圍內,大多數富人已經消失,人們的生活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雖然海瑞的品德很高尚,但沒有挽救人才!法院任命他只是為了裝飾這扇門。如果法庭是腐敗的官員,那麼世界是不是早翻身了?如果有一個廉潔的政府存在,那麼人民仍然有一些生命的希望。

海瑞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工作。他對任何事情都沒有全面的看法,這使他變得不靈活。我們應該知道,在明代,各種黨派都驅逐了混合資金。如果像海瑞這樣的正直的人沒有皇帝的保護,他們就會死很多次。作為一名改革家,張居正在政治手段上非常靈活和複雜。在他看來,Hairui不能承擔太多的責任。一個僵硬的人註定不會被法院部長所接納。

海瑞確實是一個道德模式,沒有人能夠否認當時的明朝的狀態,沒有多大用處!


回憶記憶中的歷史


大家都知道,海瑞海剛峰是一個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就堅持一點:堅決不用海瑞。

海瑞有什麼特點呢?我們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同時代的姚叔祥在《見只編》中記錄了一件事:海瑞有一個五歲的女兒,有一天,海瑞見她在吃一塊餅餌,就問餅餌是誰給的。女兒回答是一個家僮給的。海瑞立刻大怒:“你是個女子,怎麼能隨便接受家僮的餅餌?你不是我的女兒!你如果立即餓死,才配作我的女兒。”女兒大哭不止,接著就不吃不喝,家裡人千方百計讓她吃點東西,她都拒絕,直到第七天終於餓死了。

這就說明海瑞是一個為了遵守封建禮教,不惜餓死女兒、沒有絲毫親情的人。對女兒都這樣,對其他人更是不留絲毫情面、一派“耿介”了。

張居正當上首輔後,就堅決不用海瑞。當時的吏部尚書找到張居正,說海瑞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書生人言可畏,你就給海瑞個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張居正的觀點是:海瑞做人正派,當官卻有問題。當年,隆慶皇帝讓他去蘇州府當知府,那可是天下最富的府啊。海瑞去後,以清官自居,天天騎一頭驢子,前面有個人舉個牌子:肅靜。當時官員的待遇,朝廷規定知府是乘八抬大轎。結果他八抬大轎沒有了,幾個副手肯定也沒法坐轎了,於是集體要求調走。

而且,海瑞為了顯示自己是清官,向著老百姓,只要是窮人告狀,他不分青紅皂白,一概判窮人贏。這樣一來,窮人倒是皆大歡喜,但富人都嚇跑了。那些富人紛紛轉到隔壁的松江府了,惹不起躲得起嘛。所以,在海瑞任知府的三年期間,蘇州的賦稅差不多降低了一半。

就因為海瑞把富有的蘇州府搞成這個樣子,所以張居正接受教訓,堅決不再起用他。張居正說:做人和做官不一樣,做人可以講品德、講情操;做官除了講品德之外,還要做到兩點:第一要讓皇上放心,給國家多做貢獻;第二你要當地富庶起來,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像海瑞這樣,治理一地就把稅賦降低一半,誰敢重用他啊。


迷樓


我們先看看海瑞的為官履歷(簡單統計)再來說: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舉;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步入官場,任福建延平府南平縣教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升淳安知縣,正七品,同年六月調僻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正六品),因諫言入獄,隆慶即位後被赦免,改兵部主事(正六品);

隆慶元年(1567)正月,升為尚寶司司丞,正六品;

隆慶元年(1567)四月,升為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

隆慶元年(1567)七月,升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

隆慶元年(1567)十一月,升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此後似乎又任謄黃右通政,但右通政與謄黃右通政均為正四品。

隆慶三年(1569)六月,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處;此處官職品銜仍然按照“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計,為正四品;

隆慶四年(1570)二月,調巡撫應天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海瑞以原官總督南京糧儲;

此後海瑞一直到萬曆十二年,海瑞一直隱居未仕;

萬曆十三年(1585)正月,海瑞重新被啟用為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正四品;

萬曆十三年(1585)二月,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

萬曆十四年(1586)二月,升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

萬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六日,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職卒;贈太子少保(正二品)、諡忠介。

由上,可以將海瑞生平分為三部分,前半部分是從1554年步入官場到1570年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也就是說從正七品做到正四品用了16年;中間的十四年左右閒居在家;最後兩年,從正四品一躍成為正二品。而明代正一品的“三公”、從一品的“三孤”和“太子三太”均為榮譽官,所以實際上正二品是明代實際上的最高官職了

其實還可以看出,在1570年之前,海瑞的仕途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僅隆慶元年一年,就連續四次升官,一年之內從正六品到正四品,連跳三級,這絕對是非常速度。雖然此後閒賦在家,後雖任職南京,實際權利也大大削弱,但實際上,即使沒有後面的升官,一個舉人做到正四品的實權官職,絕對不算差,甚至有進士也可能一輩子都到不了正四品。


楚邾


海瑞是百年裡僅有的舉人學歷當到巡撫的人,他之後就是崇禎年間張春、孫元化、邱禾嘉。和平時期能到這一步,那基本是非常被重用。

1、學歷就是能力

在明代也是學歷就是能力。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天下是武功獲得,制度草草,任官比較隨意,科舉人才也沒那麼重要,經常有科舉進士半輩子當了知府。在永樂年間,中央七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進士。

但社會會不自覺的朝著“文治”發展,文官政治、公文政治必然成為主流,而背後的就是科舉越來越重要。兩者相互影響。

進士起步就是知縣,按照排名,一甲三個人直接任編修,看朝廷機密檔案;二甲前面的與個別優秀的,也進入中央負責起草文書啥的。也有到各部的,也有到地方任推官、知縣的。

而乙科的起點本身就低,得等人家選完再選,一般去縣學當個教諭啥的。金字塔的官場結構,上面基本把乙科封死了。

(海瑞)

據我統計,到了弘治年間七卿已經基本都是進士了,到地方的巡撫、巡按、督學都是進士,畢竟代表朝廷顏面,需要高素質人才。

2、海瑞的起點與發展

徐階20歲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高拱17歲中舉,28歲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

張居正15歲拿下鄉試,23歲考上進士,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張居正)

趙貞吉28歲進士及第,授翰林編修。

胡宗憲26歲中進士,起步縣令。

海瑞1514年生,1549年36歲的海瑞參加鄉試獲得舉人。之後兩次會試失敗,41歲的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就這個起點,退休能拿到知縣就不錯了。八年後,49歲的海瑞當上了淳安知縣。53歲成了戶部雲南司主事。

3、大新聞與個人命運

剛到了中央,相對單純與純粹的海瑞就上了《治安疏》,引發朝野震動,搞了一個大新聞。

垂暮之年的皇帝沒有殺他,不以言者獲罪的傳統讓他在天子駕崩後得以被釋。

而且直接被提拔為尚寶丞(專門管理皇帝御璽、 印鑑的官員),之後幾年裡,一年一升,通政司做了個遍。

(治安疏)

關鍵是在隆慶四年獲得外放的缺,還是南直隸巡撫(正四品)。位列分疆,多少人盼著的職位,在張居正死後,再次被啟用。

總結:

海瑞是被重用的。之所以沒有高升有三個原因:一是學歷低、二是出道晚、三是起點低。五十歲才和人家二十歲一樣,又有什麼辦法呢?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廉的海瑞不能受到重用,並不是他沒有機會。

在萬曆皇帝剛登機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可萬曆就問過當時的首輔張居正,海瑞是這麼清廉的官員,大明王朝怎麼能不重用海瑞呢

張居正就比較賊,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派出一個御史去看看海瑞,想找到一些對海瑞不利的證據。可是御史到了海瑞家裡後,發現海瑞確實是一貧如洗,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御史殺了只雞,這雞還是海瑞自己養的。這位御史沒有昧良心,回去後實話實說後,於是海瑞的名聲,再次名傳天下。

可時的張居正就有些惱羞成怒,為了不讓海瑞出來做事。張居正到處放狠話,說即使有些人是顆靈芝,但是他不為大局服務,張居正還就是不用這樣的人。張居正也算是和海瑞槓上了。

當時的海瑞,也對當時的朝政不滿,也罵朝廷說:整個朝廷裡都是一群娘們,能幹些什麼事啊!

再來說說戚繼光,其實戚繼光還真就有貪墨的行為,戚繼光的工資,連維持他的招待費都不夠,更不用說他還要另外搜刮錢財,作為給各個朝廷大員送禮的費用。但戚繼光也不是一般的貪,甚至不算是個嚴格意義上的,貪財納賄小人。

因為戚繼光被罷官歸鄉時,並沒有被抄家,不像奸臣兼貪官的嚴嵩,是被抄家後才回的老家。可這個倔強的戚老頭,在從事貪汙多年,回老家後,居然連買藥治病的錢都沒有,戚繼光最後是在窮困潦倒中死去。

在當時的一代名將中,如戚繼光和俞大猷等,都是有追求,有抱負的人,絕非小人之流。

如果用現代組織行為的視角,再來看待海瑞和戚繼光,他們最大的差別,是海瑞無法和他人合作,而戚繼光可以協調上下級官員,給與自己更多的支持。

海瑞是文官,做到自身的清廉,做到管好自己,海瑞還是有條件的。可戚繼光是武將,要爭取更多的後勤、兵源和作戰資源,沒有高超複雜的協調能力,戚繼光根本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戚繼光苦啊!

戚繼光雖然卻有收賄賂的行為,可當戚繼光的一世英名,不應毀於此節,主要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這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將領,向現實社會低頭的結果。

再看看張居正死掉以後的海瑞,已經大權在握的萬曆皇帝,還想繼續啟用海瑞,來推進自己清算張居正的大業,可是萬曆接到了海瑞的一份奏疏,奏疏裡海瑞請求萬曆皇帝,趕緊恢復朱元璋的嚴刑峻法,將貪汙80兩銀子以上的官員,統統剝皮眾示。當萬曆皇帝看完這奏疏後,自己也打個冷顫,開始知道海瑞是個書呆子,於是就讓海瑞,繼續做個道德模範吧。

海瑞不受重用,是他無法和當時的社會(社會無論好壞,某些改造的責任在自己)合作,也無法和當時的官僚組織合作,所以海瑞只能當好一個孤臣。而戚繼光確是不世出的英才,他能保證明朝的北部平安。


圓創觀點


首先要糾正提問裡的錯誤,海瑞為官清廉不假,但誰說“得不到重用”?

在以科考成績論選官的明清官場上,海瑞的舉人身份,本身就是“得不到重用”的標籤。通常舉人功名的官員,仕途都要從八九品小官做起,而且但凡官場有事,不留神就是背鍋的命。運氣好一點的,能逮住機會升個六七品官職。
升到知府級別,那都是相當受重用。

以這規矩看海瑞呢?起步也是小小教諭,然後就做了幾任知縣,期滿後一路調到京城,做到了戶部六品主事。放在其他舉人背景的官員身上,這都是運氣大好。海瑞卻是風光繼續,雖說因為罵嘉靖皇帝落了牢獄之災,歷經九死一生,脫難後卻青雲路繼續,一口氣升到了巡撫崗位裡最肥的應天巡撫,鬧出“退地治徐階”的大風波後,說是“海瑞罷官”,其實也是平調到南京糧儲任上,只不過人家自己甩袖子不幹。十四年後再出山,又做到了南京吏部右侍郎。備受排擠爭議的一輩子,其實官運相當旺。

如此“受重用”,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他清廉為民的作風。但另一個事實,卻來自海瑞卓越的能力:沒錯,海瑞並非是一個只知清廉的清流,以做事水平說,他也絲毫不差。比如在淳安興國等地做知縣時,他到任就廢了當地的陋規,可在那“吏滑如油“的年代裡,知縣被奸吏欺詐是常事。放海瑞身上呢?那些奸滑慣了的小吏,都被他治的服服帖帖。甚至打胡宗憲的兒子,他一聲令下也不含糊。把胡宗憲總督家的熊孩子打的皮開肉綻,一句“抓了個假公子”,竟是輕鬆過了關。
以情商和管理手腕說,他都是此中高手。

而最見證海瑞做事能力的,就是他在應天巡撫任上,除了修理徐階外的另一個大事:整治太湖水利。

在當時明朝,江南已成魚米之鄉,但江南太湖地區的水患,也成了老大難。海瑞就任應天巡撫後,一改前任們糊弄的作風,親自組織測量河道,提出了疏浚吳淞江的治水理念,兩個月的時間裡,他親自在各處督戰,成功開通出一條連接上海外白渡橋與黃浦江的新河道,解決了肆虐多年的淤積水患問題。同時又打通了白茆河,這一系列動用人力十六萬的工程,忙於清理土地的海瑞,以其強大的管理與眼光,不動聲色完成,至今造福當地。

所以說,如果單單以一個清流標準來衡量海瑞,顯然是小看了他。

而如果一定說海瑞曾不受重用,那應當就是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時期。雖然海瑞曾多次給張居正去信,希望為改革出力,卻終於被張居正婉拒。其中的原因,張居正在給海瑞的回覆裡,也說的清清楚楚: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僕謬忝鈞軸,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愧焉。

這也就是說,海瑞您這個人,擅長用嚴刑峻法,弄的怨聲載道。我作為朝廷高官,也不能幫您什麼,也是深感愧疚啊——為了叫大家都不愧疚,我就不用你了哈。

說到底,倆人的差異,還是政見不合,以眼光思維來說,海瑞奉行的依然是明初的“祖制”,特別對待土地兼併腐敗等問題時,更崇尚激進的手段。但作為溫和改革者的張居正,對此並不認同。這個差別,也令海瑞一度被閒置十四年。

歷史風雲錄


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就好像在問,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學習,還這麼胖?因為為官清廉與得到重用其實並沒有因果關係。

按理來說,國家選拔的應該是治國的人才,清廉只是附屬條件,如果連人才也不是,也無所謂清廉不清廉了。

所以我認為,海瑞不受重用的理由有兩個:

1.考試能力不行

海瑞的治國能力不好評價,但海瑞在科舉考試中,確實不算突出。海瑞應該是在35歲那年中的舉人,反觀明朝其他有名的大臣,楊廷和12歲中舉,張居正23歲考中進士,海瑞在讀書考試方面就沒法跟人比。

2.情商問題。

混官場的人不僅智商要過得去,情商也不能低。但海瑞是出了名的死腦筋,自己不貪不腐,對別人也有著高要求,與這樣的人共事,其實是很痛苦的,他的上司也未必會喜歡這樣的手下,如果沒有人舉薦,皇帝又怎麼可能看得到他的存在呢。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那些能夠對歷史造成影響,甚至改變歷史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小毛病,例如張居正的專橫,徐階的貪,但因為他們的能臣定位,也就沒人關注這些了。

當然我說這麼多,絕不是為了貶低海瑞。海瑞的性格很像達康書記,或許他不近人情,讓自己家人,朋友,甚至身邊的人都活得不舒坦,但是國家確實這樣一個道德標杆,百姓也需要這樣一個為民著想,替百姓申冤的人,這就是海瑞被抬得這麼高的原因了。

最後,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萬分感謝。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下或者點個贊,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在下面評論哦。


萌萌的歷史菌


受不受到重用的問題,要從兩個維度回答,一是兩人跟皇帝的關係,二是兩人在自己的職位上是否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做出一番成就。

海瑞(1514-1587)一生經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歷任南平縣教諭、淳安知縣、戶部尚書、左通政、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等職。戚繼光(1528-1588)嘉靖二十八年參加武舉鄉試中舉。歷任浙江都司僉書、寧紹臺參將、福建總兵官、薊州總兵、左都督等。海瑞的最高官職是戶部尚書,掌管全國的土地、賦稅、戶籍等,正二品。戚繼光的最高官職是左都督,正一品武官,且薊州總兵雖是虛職,無品級,但有實權。從這一角度來看,兩者的政治資歷都比較充足,但戚繼光在官場上比海瑞要更得上級領導人的青睞。

海瑞

戚繼光

海瑞性情耿直倔強,致力於打擊貪官汙吏,是官場上清流的代表。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時,上諫批評皇帝生活奢華,疏於朝政,得罪皇帝,後遭迫害入獄。隆慶年間被釋放,為官依舊犀利,懲貪治汙,打擊豪強,推行“一條鞭法”。因此,受到排擠被革職。十六年後再啟用,仍然不改初心。海瑞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劍,但當利劍朝向自己時,皇帝必然會使劍歸鞘,甚至折斷利劍。戚繼光出身將門,又具有極高的軍事天賦,解決了困擾明朝多年的倭患。他不像海瑞是個“獨”臣,而是在官場上有所偏向,文官集團的首輔張居正與之關係密切。他屈服於官場上的“大流”,也有貪汙行為,但他幹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保家衛國。又有張居正大佬保駕護航,自然升遷較快,在皇帝那裡印象較好。但張居正死後,也很快受到了牽連,遭到罷免。

但從兩人的成就上來說,海瑞和戚繼光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出了一番成績,名留青史。海瑞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他不畏強權,堅決打擊貪官汙吏,為百姓謀福利,有捨身為他人的大義。後人稱之為“海青天”。而戚繼光最大的成就就是抗擊倭寇。倭患在元明之交已相當嚴重。明初無暇顧及,至明成祖時,與日本建立朝貢貿易關係,與足利幕府交好,倭患有所緩解。而後,日本進入戰國時期,與明朝的貿易往來不可能滿足每一個諸侯,於是日本武士、浪人和商人組織團伙到中國沿海搶劫。嘉靖年間,倭患空前。嘉靖帝忙於“大禮議”,只得下令重申禁海令,但並未解決問題,反而加重了倭患。嘉靖三十四年,在山東防禦的戚繼光被調到浙江,開始著手抗倭。此後,台州大捷、岑港之戰、龍山所之戰、平海衛之戰等戰役,平息了浙江、福建一帶的倭患。他寫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兵書,創制的鴛鴦陣等都為我國軍事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海瑞、戚繼光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地為自己、為百姓、為國家做著巨大的貢獻。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要明確最重要一點。一個人是否清廉和他是否有能力當官沒有必然聯繫。縱觀海瑞一生,除了其剛直不阿和清正廉潔外,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政績,反倒是餓死自己女兒的故事讓其給人一種像沽名釣譽的腐儒的感覺。另外海瑞在斷案是如果遇到窮與富爭,民與官爭的話一律判窮與民贏。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自然覺得海瑞是高管,但是窮與民就一定對嗎?所有總結一下,海瑞就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反觀戚大將軍,本人是貪腐但是所貪的一切都是用在剿滅倭寇上,當時明朝已經爛了,你不去賄賂上官,想幹點事太難,沒有辦法只能貪。而且戚繼光死後不敢說家徒四壁,但也是家無餘糧。總結一下就是小節有虧,不負大義。功大於過!


我就不信這也有人起


海瑞和戚繼光都是嘉靖皇帝的大保健,一個文明精神,一個野蠻身體


海瑞是一把利劍,可以負責唇槍舌戰,匡正得失,以史為鑑。戚繼光也是一把利劍,利劍出鞘,流血漂櫓,浮屍百萬。自永樂皇帝把廟堂從金陵搬到了燕京,那可是對抗北元餘孽的最前線,於是後世子孫便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堅定信念,嘉靖皇帝也不例外,崇尚文治武功,其中蒙古十餘年內犯,土木堡之變近在眼前,東南倭寇頻繁,朝廷用兵首要。



嘉靖皇帝的國策是,攘內必先安外,安內的主要矛盾是夏言之後的嚴嵩父子,嚴嵩父子在道君皇帝深居內宮修仙貪婪無度,嚴嵩作為內閣首輔負責全國黨政軍領導,嚴世蕃負責工部和刑部所有工程發包和承包,爺倆一起掏空了大明王朝的錢袋子,好在朝堂上有一幫清流,徐階,張居正,高拱,胡宗憲等與之抗衡對峙。清流們以內閣為中心,地方為基地,全方位對抗嚴嵩。嘉靖皇帝,雖然想當神仙,但是沒有當神仙之前,自己還是太祖子孫,天子守國門職責所在,利用黨爭平衡朝局,這是帝王之術。

北方抗元,東南剿倭,內防流民,親控藩王,這都需要人才和真金白銀啊!嚴嵩父子雖然貪婪,但是沒有想過造反,他們拿了錢把嘉靖皇帝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讓打仗有了軍餉保障,尤其是嚴嵩推薦的門人吳宗憲還真是一把黨政軍的好統帥。

胡宗憲任浙直總督,節制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五個省的黨政軍權力,中心任務是剿滅東南倭寇。自永樂皇帝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暢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每年保守的貿易為大明帶來千萬收入,這些外貿收入來源彌補了國內財政不足,用於國內建設和戰爭,起到了極大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被衣山帶水的隔壁老王委奴國盯的眼紅,於是官府背景的海盜開始不斷攔路搶劫,大明帝國海上軍艦力量有限不能有效護航,倭寇舢板木船神出鬼沒,況且還有明朝不法商人,官員及盜寇勾結,他們一起裡應外合,讓明朝海岸警衛隊防不勝防。胡宗憲擔任後,採取了遷界禁海措施斬斷內外勾結,同時啟用戚繼光和餘大猷等一批將領,他們按照海戰和倭寇作戰規律,制定了新型的戰法訓法,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胡宗憲為戚繼光抗倭提供豐厚的軍餉保障,同時創造有利的政治條件,利用自己嚴嵩門徒的身份,贏得嚴嵩父子全力支持,嚴嵩認為胡宗憲在東南,自己就可以穩居朝堂掌控內閣大權,贏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不減。戚繼光沒有了軍餉的憂慮,沒有了朝堂政治的干擾,放手發動群眾,不斷壯大戚家軍的力量,等待著與倭寇最後總決戰的到來。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復仇者聯盟,需要美女金錢



因為有了英雄的光環閃耀,戚繼光的缺點便被忽略不計了。其實,在他的一生中,也有不光彩的歷史,那便是巴結權貴,且是用性賄賂這種手段。他行賄的對象便是當朝實權派人物張居正。

戚繼光在鎮守登州的時候,雖然軍務繁忙,但仍然不忘一件“大事”,那便是花錢僱當地漁民到黃海捕獲“膃肭獸”,俗稱“海狗”,這雄性海狗因一夫多妻,所以在獲得配偶時必須經過激烈的搏鬥,勝者便是最強壯者。強壯的雄性海狗生殖器長28~32釐米,自古以來人們迷信它的生殖器當藥材可壯陽,於是戚繼光定期派人將海狗的生殖器送往北京,給張居正煲湯喝,張居正喝了這種湯以後,體內似有火球滾動,興奮異常,即使在隆冬天氣,也不能戴帽子。 張居正冬天不戴帽子是因為體內火旺,其他官員們不明隱情,也只能與領導保持高度一致,冬天都不戴帽子。戚繼光還花重金購買稱為“千金姬”的美女作為禮品朝貢給張居正,讓張居正喜不自禁。

戚繼光為何要性賄賂張居正呢?

他的祖上跟隨朱元璋征戰,明朝開國後,朱元璋便給祖上安排到如今的山東登州任“僉事”,且可以世襲。戚繼光繼承了這個職位後,不滿足於戚家世世代代只有這個職位,他有了改變命運的志向。可是朝中有人才好做官,總得要投靠一棵大樹,他把目光盯在了張居正身上,打探到張居正的特殊愛好後,不禁暗喜。張居正到了晚年遵從孔夫子“食色性也”的諄諄教誨,貪圖享受,生活荒淫腐敗,似乎要把一輩子清廉的生活給狂補回來。 他本來妻妾成群,仍不滿足,發誓要趁有生之年嚐遍天下美色,美色有的是,最根本的是要有好身體,於是張居正遍求春藥,企求生官發財的官僚們便儘量滿足他的需要。


其實早年的張居正是個真正的好官,這個平民出身的內閣頭兒,以其非凡的改革精神,整飭朝綱,鞏固國防,在經濟上還推行了一條鞭法,使行將傾覆的大明王朝又站穩了腳跟。他以身作則,堪稱“管住身邊的人”的典範:兒子回江陵應試,他吩咐兒子自己自己僱車;父親生日,他理應前去祝壽,這是孝心體現,人之常情,但他只差僕人帶著壽禮,騎著驢回故鄉祝壽。這樣一個口碑甚佳的高官,可惜晚節不保,由於縱情聲色,一代名相張居正的身體日漸掏空,最後病得大腸脫出肛門之外,流血不止,57歲便死於牡丹花下了。 而戚繼光因為性賄賂成功,深得張居正欣賞,在政界軍界漸成紅人。

哪裡有濁氣,哪裡就有清流


正德皇帝貪玩,死在了豹房;嘉靖皇帝想當神仙,任用了貪婪的嚴嵩父子;隆慶皇帝是爆款,男女通吃的他來自斷背山,死於縱慾過度;萬曆皇帝王者歸來,三次大征戰,明朝元氣耗完。

海瑞是一個大明帝國福建的教育局官員,他熟讀大明律法,精通治國理政思想政治工作,他想不通太祖皇帝如此文治武功子孫們卻是老鼠基因,痴迷於打洞。

善始者實繁,刻忠者蓋寡。難道大明王朝也逃不出歷史的週期表嗎?那麼,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何處安放呢?

終於有一天,大明帝國的儲君派人送來書信,書信由他的同年王倫所寫,大意是一陣寒暄後,將了朝堂局勢和裕王改革戰略,希望海瑞擔起責任,與嚴嵩父子作戰到底。海瑞,看完書信,心中莫名,百感交集,他做了決定,士為知己者死,男子漢大丈夫當為國效力,他看到了自己理想國。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海瑞沒有隨波逐流,他信奉滄浪之水清兮洗吾纓,滄浪之水濁兮洗吾足,他洗完了腳轉身髒水就潑向了朝廷,嘉靖皇帝,隆慶皇帝,萬曆皇帝及他們的內閣官房長官們。


海瑞被視為官場現形記的照妖鏡,所有被照出原形的傢伙都對他仇深似海,那些躲在背後的人更是恨之入骨。他從福建動身,就下定了決心,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他沒有戚繼光的靈活外交,創造機會乘風而起,識時務懂大局實現理想的手段和計謀。他只想立一個尺度,樹一個標準,海青天誓言還人間青天。沒有了圈子文化,就沒有政治交易,就沒有了權力尋租,就沒有人所有人的需要,海瑞成為了孤家寡人一個,大明帝國大廈的守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