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真的造反,劉邦會不會打不過他?

悅食客家


韓信是滅楚興漢的首功之臣,在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霸戰中,他率先領軍平定關中,攻滅趙、魏,逼降燕、代,橫掃三齊,最後統帥數十萬大軍將楚霸王項羽的十萬楚軍團團圍困於垓下,並一舉殲滅了不可一世的項羽,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蓋世奇功。

歷史上有許多典故、成語都與這位大名鼎鼎的軍事奇材有關,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蕭何月下追韓信”、“兵半渡而擊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等。然而這位身經百戰、足智多謀的百勝功臣卻因功高震主遭忌,被卸磨殺驢的劉邦、呂后誅殺,還被滅三族,落得一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敵破臣亡”的可悲下場。

關於韓信的死因,《史記》、《漢書》都記載是因為謀反。韓信真的是因為謀反而致身死族滅嗎?此事仍是疑點多多,迷霧重重。個人認為,以他的實力和能力,假如他真的有心舉兵造反,劉邦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擊滅劉邦跟玩似的。垓下之戰爆發前,麾下兵多將廣的韓信假如背叛劉邦,或聯手項羽反攻劉邦,那麼西漢王朝能不能建立還得兩說。

想當初,韓信被劉邦登壇拜將後,只帶領數量很少的將卒攻略東方,從此開始了他戰無不勝的輝煌人生。前206年,項羽在彭城擊潰漢軍,大敗劉邦。韓信收集潰兵,與漢王劉邦會師於滎陽,並在此挫敗了強大的楚軍,形成了楚漢對峙的局面。

由於漢軍一度失利,齊、趙、魏等諸侯紛紛叛漢降楚,形勢異常兇險。為扭轉不利局面,劉邦於這年5月封韓信為左丞相,命他率軍攻打趙、魏、齊等在楚漢間搖擺不定的諸侯國,以免腹背受敵。

韓信以奇兵偷渡黃河,突襲魏都,活捉了魏王豹,一舉蕩平了魏國。由於楚軍圍攻滎陽,戰事緊急,劉邦從韓信的部隊中抽掉了一部分精銳,韓信只得率數萬羸弱兵卒聯合張耳進擊趙國,趙軍號稱20萬,敵我力量懸殊。韓信以寡擊眾,卻信心滿滿,他命將士背水佈陣,另派2000驍騎襲擾趙軍後方。趙王歇見漢軍背水而戰,犯了兵家大忌,覺得韓信不通兵法,於是指揮大軍全無顧忌地傾巢來攻。

韓信背水結寨,將士們沒有退路,只能殊死拼搏,以一當十,浴血衝殺,竟然打垮了數倍於己的趙軍。趙軍潰兵想逃回據點,不想老營已被韓信預先派出的遊騎兵給襲佔了,因而幾乎全軍覆沒,主將陳餘被殺,趙王歇被俘虜。韓信將“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道理活學活用,以數萬羸弱之卒擊垮了20萬精銳趙軍,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贏得了將士們的欽佩。

不久,韓信又率軍東進,攻伐齊國。歷下一戰,漢軍擊敗了齊軍,進逼齊都臨淄。齊王田廣棄城逃奔高密,並向楚霸王求救。楚國大將龍且率20萬大軍前來救援齊國,齊楚聯軍和韓信的軍隊對峙於高密濰水一帶。

韓信用計引誘龍且決戰,然後佯敗後撤,龍且揮兵渡濰水追擊漢軍,不想韓信早已命人堵塞了河水上游,楚軍剛剛渡了一半,韓信派軍士拆去了阻水的沙袋,洶湧的河水咆哮而來,齊楚聯軍被溺死以及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韓信乘機率軍反擊,大破聯軍,陣斬龍且,生擒齊王廣,討平了齊國。平齊後,韓信麾下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於是自立為齊王。

此時的韓信,擁20餘萬精兵銳卒,假如他心懷異志,舉兵造反,劉邦哪裡是他的對手?後來的歷史肯定沒劉邦什麼事了。可韓信並沒有這樣做,只是逼劉邦給他封了個齊王。如此看來,韓信並無取代劉邦當漢王的野心,如果他真有此心,在兵雄勢大時不反,後來被削奪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時卻陰欲謀反,以他的智慧和韜略,會幹這種傻事嗎?

公元前202年,韓信率大軍會合劉邦,與項羽的十萬楚軍決戰於垓下。在這次攸關楚、漢生死的大戰爆發前,劉邦採納了韓信的計謀,60萬漢軍層層設伏,將楚軍死死圍困住,他還組織楚國降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軍將士聽了更加思鄉心切,導致軍心渙散,紛紛相率逃亡。決戰開始,楚軍大潰,項羽奮力拼殺,突出重圍,後被迫自刎烏江,強楚灰飛煙滅。天下已定,劉邦立即奪了韓信的兵權,將他徙往楚地,封了個有名無實的楚王。劉邦對“兵仙”韓信的能力心知肚明,也知道讓他手握兵權對自己威脅極大,於是迫不及待地削去了他的軍權。

種種事實已經明確告訴我們,韓信根本無意叛漢自立,如果真有此心,歷史必將被他改寫,他的死冤深似海,完全是劉邦猜忌、屈殺功臣所致。

所謂韓信密謀“詐詔赦諸官奴,欲發兵襲呂后、太子”,並企圖與舉兵反叛的陳豨裡應外合,都是毫無根據的誣陷之辭。首先,告發者是韓信仇人的兄弟,有挾怨誣告的嫌疑,即便韓信真的有密謀,也不可能讓這種身份低微之人知道;其次,韓信滅齊後,手握重兵,蒯徹、鍾離眛等人數次勸他“

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王之” ,韓信並未動心,他認為“漢王遇我甚厚”,不忍心背叛劉邦,此時的他若起反心,攻滅劉邦輕而易舉,但他並無這種念頭,在絕對有利的條件下尚且不反,後來在長安閒居,兵權被奪,手上沒有一兵一卒,怎麼會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卻鋌而走險,造起反來了呢?

韓信的軍事才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罕有其匹。蒯徹就認為他“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

”,還提醒他“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位極人臣,名高天下”,並讓他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指出他的處境非常危險,唯一安全的辦法就是“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意思是勸他擁兵自重,和項羽、劉邦分庭抗禮,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再伺機滅掉楚漢,全取天下。

可韓信全沒聽進去,認為漢王從沒虧待過自己,對自己很夠意思,“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忘恩負義反叛他。韓信還自恃功高,認為漢王不敢也不能把自己怎麼的。蒯徹見他身處險境卻渾然不覺,不聽自己勸誡,知他必會出事,怕受他牽連,就裝瘋賣傻,後乘機逃走。

韓信被擒後,關押過一段時間後,沒有經過審訊,就被呂后唆使一群宮女用竹槍刺死於長樂宮鍾室。其實,這無異於謀殺,若他謀反有證據,何不光明正大的昭示於天下?史載,劉邦率軍平定了陳豨叛亂後班師回朝,聽說韓信伏誅,“亦喜且憐之”。高興的是自己最忌憚的“兵仙” 韓信已經被除掉,所憐惜的是功臣無辜被殺。從劉邦的矛盾心理可以看出,他內心也並不認為韓信真的會造反 。他最忌諱的是韓信能征善戰、且從無敗績,以及在軍中無人能及的崇高威望 。因此,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又必須死!

韓信“只善謀國,卻不善謀身 ”,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悲催下場。劉邦刻薄寡恩,過河拆橋,斬草除根的帝王手段使得讓人膽顫心驚。此事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下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如果韓信在楚漢爭霸最後時刻反叛劉邦,劉邦顯然是打不過韓信的。


首先,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想必項羽深有體會,他的戰略部署戰術修養都是首屈一指的,從效果來看也是很好的。依附項羽的諸侯王幾乎都是被韓信打敗和剿滅的。可以說韓信開闢的第三戰場是劉邦最終打敗項羽的關鍵。這其中項羽手下數一數二的驍將龍且慘死於韓信之手也是最好的證明。


而項羽在垓下大決戰中慘敗於韓信之手,足以證明韓信的軍事才能比項羽要強。這裡面儘管有兵力懸殊的原因(項羽10多大軍對60萬漢軍),但韓信的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堪稱經典,徹底擊垮了楚軍。由此,可見韓信可以稱得上楚漢用兵的"大哥大"。 而劉邦論軍事才能和項羽都有很大差距,在楚漢爭霸中,被項羽追的滿地跑就是最好證明。

如果韓信反叛,劉邦自然不是他的敵手。 而韓信之所以不反叛,是感恩於劉邦對他的知遇和提雋之恩,正是劉邦拜他為大將軍,他才有機會一展軍事才華,為此,他選擇了愚忠,結果落得兔死狗烹的悲慘下場。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可以毫無疑問的告訴你,若是韓信真的想造反,劉邦是打不過韓信的,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韓信手中要有兵,若是手中沒有兵,那也只能算是韓信的意淫。

劉邦在幹掉鍾離眛之後,為什麼會把韓信給扣押起來,然後再把他由楚王降為淮陰侯呢?

其實劉邦就是怕韓信謀反,畢竟在漢代作為諸侯王的,是有軍隊統領權的。所以,諸侯王是能對皇帝造成威脅的人。

若是劉邦把韓信貶為諸侯王,然後再把他安插在都城,自己可以監視的範圍之內,韓信的一舉一動,劉邦都能瞭如指掌,這時候劉邦就不怕韓信了。

劉邦為什麼那麼怕韓信,勢必要把他囚禁在自己身邊呢?

在韓信剛平定完項羽時,劉邦為什麼那麼急於把韓信由齊王改成了楚王,然後又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的呢?

就是韓信這個人太厲害了,只要是經過他訓練的兵,不管這個兵之前打沒打過仗,是老還是弱,他都能把這些人給訓練成一流的士兵。

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他曾經有兩次從韓信手中搶奪韓信的兵,然後在讓韓信招募新兵,帶領這些新兵去攻城略地。

結果是劉邦帶走韓信之前訓練過的兵依舊打敗仗,而韓信則不同,他剛訓練幾個月的士兵,僅僅三萬之眾,就能打敗趙國二十萬精銳,這就是劉邦懼怕韓信的原因。

韓信統兵的頂峰時期,是在他佔領齊國後,這時候他手裡有三十萬將士。可是,這三十萬人在劉邦打敗項羽之後,又被劉邦給帶走了。

韓信又成了光桿司令,他去楚國上任的時候,士兵都被劉邦給調遣走了。韓信也很鬱悶,不過他也不怕,在招募一些新兵,去訓練一下就行了。

韓信訓練這些士兵的結果是,劉邦想找韓信事的時候,不敢來和韓信一戰。

當時劉邦和陳平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劉邦告訴陳平,我聽說韓信要謀反了,我要帶兵前去捉他。

陳平問劉邦,韓信謀反是誰說的?天下百姓知道嗎?韓信自己知道他要謀反嗎?

劉邦說百姓也不知道,韓信也不知道。

你看,這分明是劉邦在陷害韓信。

陳平又問劉邦,你去打人家韓信,你覺得你的兵能打過韓信的兵嗎?

劉邦說不能。

陳平又問劉邦,那你的將能打過韓信嗎?

劉邦說也不能。

陳平就急了,兵是兵不如人家,將是將不如人家,這個仗還打個毛呀。

這樣就貿然前去打韓信,分明就是送死去呀。

但是,也不能任韓信逍遙法外呀,劉邦始終是要拿韓信開刀的。

陳平就告訴劉邦,其實捉拿韓信,並非需要武力,你找幾個人來,等見到韓信的時候把他給擒住就行了。

很顯然劉邦一直沒有這個機會。

陳平告訴劉邦,我聽說古代的君王,去地方遊玩的時候,各地的諸侯王就會來覲見。你不防去楚地雲夢澤遊玩,到時候韓信肯定會前來迎駕,那時候他帶的人不會多。你安插幾個人,把韓信捉住不就是了。

劉邦對著陳平樹立了大拇指,這確實是一個高名的策略。

結果韓信就是這樣被劉邦給捉住的。劉邦捉住韓信後,就把他貶為了淮陰侯,然後把他囚禁在了都城。

這也反映了劉邦是懼怕韓信的,不能讓韓信手中有兵,否則,大漢江山就會不穩固。


史學達人


不能,韓信的兵仙可不是白叫的。這件事在劉邦想搞掉韓信的時候,陳平就反問過劉邦:你能打得過韓信嗎?劉邦當時沉默不語。後來陳平給劉邦出計策,在旅遊的時候抓韓信。一個人要用自己的長處,而避免用短處和別人相碰。劉邦就是這樣的一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打不過韓信;而且他知道自己把其他幾個王加一塊也打不過韓信,所以劉邦從來就不把韓信逼反。

很多人說劉邦能打過韓信,因為在韓信身邊安插了臥底;這純屬臆測。按照這個邏輯,劉邦在項羽身邊安插的臥底也不少吧,怎麼還一直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劉邦的間諜真有那麼牛逼,乾脆派到項羽身邊趁項羽睡覺一刀結果了他不就沒事了?

第一,韓信這個人是個帥才,孫子兵法裡有用間篇,如果劉邦在韓信身邊安插間諜,被韓信挖掘出來的可能性非常大,這樣反而會讓韓信對劉邦不滿。所以劉邦在奪韓信軍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韓信手下的高級將領基本上都是漢軍將領。所以劉邦能夠直入韓信軍營,拿走印符。帶走韓信的精兵。韓信這個人,最大的喜好就是:帶兵打仗。

韓信的戰力:秦將章邯,戰力爆表,擊敗過項梁,而且殺了項梁。結果被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水淹廢丘滅了。擊敗陳餘,三萬新兵幹掉二十萬趙軍精銳;擊殺龍且,龍且是項羽手下的名將,猛將,結果被韓信給擊殺;破齊,打的田氏兄弟無處可逃;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殺得西楚霸王項羽只剩下十幾個人……

第二,韓信可怕的軍事才能,剛剛破魏下代的韓信,手下的老兵精兵幾乎全被劉邦帶走。韓信這次幾乎是白手起家了。但是一個大帥的頭銜就足夠了,韓信憑藉自己的聰明才能,迅速拉起了三萬新兵。而且在和陳餘交戰的時候,背水一戰,三萬新兵擊敗了陳餘的二十萬精兵。這樣的軍事才能,相當的恐怖。你要知道,號稱沒有打過敗仗的白起,在長平之戰中,自己也損失了60%的兵力,還要靠昭襄王趕往前線,賜參戰所有百姓爵一級,發動老百姓中十六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參與戰鬥。趙括帶領的趙軍在被圍困的時候,和秦軍作戰的傷亡比是2:3。白起雖然擊敗了40萬趙軍,但是幾乎動員了秦國的全部力量,加上後來昭襄王發動老百姓,數量遠不止40萬。這麼一對比,你就知道韓信的軍事才能可怕到了什麼程度。

第三,糧草補給,自從劉邦把韓信派出去後。除了奪了幾次韓信的兵之外,你見過劉邦給韓信運過糧草嗎?劉邦在某種程度上把韓信當成了奶媽外加輸出DPS。劉邦奪韓信的兵,也是抓住了韓信的弱點,另外在名義上自己是有恩於韓信。說明韓信不但是行軍打仗的超一流的高手,還是治軍的超一流高手。

第四,垓下之戰的前夕,蒯徹對韓信說,讓他三分天下;但是韓信一直覺得劉邦有恩於自己。蒯徹就說:我給你看過相,從正面看,你最多也就是封個王;從背後看,你貴不可言。言外之意讓韓信自立為王,這個時候,即使劉邦在韓信身邊有間諜,也對韓信無可奈何。要知道,劉邦已經帶走了韓信的兩次兵,韓信這些新招募的兵心中只有韓信;外加一個精通政治的蒯徹。打起來真的無法與之匹敵。漢軍營中的張良、陳平等一眾人等也在跟劉邦開會,劉邦也憂慮;後來還是張良等人給劉邦出主意,給好處。

第五,劉邦後來誅殺異姓王,當時彭越被貶到漢中,去的路上碰到了呂后,向呂后倒苦水。結果被呂后抓回來間劉邦,然後剁成了肉醬,做成肉丸給英布吃。逼得九江王英布謀反;劉邦去平叛的時候,被九江王英布射了一箭,幾乎喪命。要知道,九江王英布和韓信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何以見得,英布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韓信打英布猶如虐菜一樣。而韓信能把項羽圍剿的只剩下十幾個人走烏江。韓信的戰力有多強,一個人帶領軍隊打下來了漢朝幾乎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中間多次是重新白手起家,這樣戰力強的人,你說劉邦能打敗他,太誇張了。

劉邦的聰明之處在哪裡?劉邦知道自己打不過韓信,所以他從來就是避免跟韓信發生戰爭,不把韓信逼反。而是跟韓信談感情、講道理,然後耍流氓。打仗,劉邦肯定不會選擇跟這個兵仙對陣的,他知道自己的斤兩,也明白韓信的厲害。韓信死的時候才35歲,而劉邦已經五十多歲了。

韓信的弱點在哪裡?韓信的弱點在於他自己的性格,不懂政治家的暗黑。好多人提醒韓信,勸韓信自立,但是韓信一直相信劉邦是個好人。在劉邦去楚國的時候,季布逃到韓信那裡,他也斥責韓信過於相信劉邦。但是這個世界上最難對付的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很可惜,韓信一直把劉邦當朋友,可劉邦從來沒把韓信當過朋友。如果韓信真的起兵造反,憑他的才能,劉邦壓根就不是對手。國士無雙、兵仙,可不是白叫的。

如果你要是有興趣,可以看啊看三言二拍中的《司馬貌陰司斷獄》;看看劉邦、韓信、項羽等人是怎麼轉世的。


嘟嘟讀讀


假如韓信擁有兵權,那天下屬齊還是漢,真就不得而知。

韓信究竟為何不反劉邦,後世存在很多推測。

鍾離眛的下場,韓信不會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

項羽曾派謀士武涉遊說韓信,勸其反漢,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韓信態度冷漠。

蒯通則明確表明韓信的處境,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言外之意便是,韓信的功勞已經遠超劉邦,劉邦是不會容忍他的。最好的辦法,便是自立為齊王。韓信的反映是仔細考慮。

其實,韓信絕非是因為感恩劉邦知遇之恩,而未謀反。

韓信平定齊地後,掌握數十萬大軍,當楚漢之爭相持不下時,劉邦急需要韓信的軍隊。當劉邦派人去要求韓信出兵時,韓信卻以此談條件,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

韓信沒有謀反,是因為韓信認為劉邦不會對諸侯王下手,畢竟,天下實行分封制,遵奉一個共主是很正常的事情。

沒想到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收回韓信兵權,等於他成為有名無實的諸侯王。即便他想謀反,也成不了氣候。


五味社


我是頭條號作者、國際問題專家高尚濤,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玩軍事,劉邦不是韓信的對手。玩政治,韓信不是劉邦的對手。但是,兩大勢力進行對決,玩的是綜合較量,不單單是軍事較量。

如果韓信真的造反,如果劉邦愚蠢到只跟他戰場上見,用自己的短處對付韓信的長處。那麼,劉邦肯定必輸無疑。



如果韓信真的造反,如果劉邦儘量避免跟韓信進行直接的軍事對決,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謀士計策,跟韓信周旋。那麼,最終勝出的恐怕還是劉邦。

但歷史無法假設。事實是韓信不想造反,只是居於人下不太甘心,發幾句牢騷,說幾句抱怨的話。但這足以讓劉邦感到不安。但劉邦的做法不是將他殺掉,而是對他進行貶官。這進一步加劇了韓信的怨悵,甚至蠢蠢欲動希望翻盤,結果導致敗露被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邏輯。


高尚濤


韓信極少想過真地要反劉邦。

如果真的要反,在齊國做"假"齊王時就反了。那是他最有實力的時段。但他棄蒯通的的"三國鼎立″不顧,致使楚,漢,齊三國立而不鼎,三國分治局面不成,這恐怕是韓信後來要後悔的事了。

大家曉得韓信的厲害,打下了劉邦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盤。在垓下會戰前,韓信碰到的對手,均不是同一級別的。所以,一路勢如破竹,下韓滅魏,平代定趙,脅燕下齊,坐上假齊王的椅子,打下不世之功。

但是,這全是劉邦在正面拖住項羽的條件下,給韓信騰出來的空擋,讓韓信攻城掠地,適會成功。舉個例,劉邦當初輕易從南路入了咸陽。關鍵是秦軍主力讓項羽吸引在鉅鹿。所以,劉邦才輕鬆入咸陽了。

韓信沒自己的一套人馬。手下全是劉邦沛縣集團的哥們。他們未必會跟著韓信反劉邦。

韓信的軍事藝術超常,劉邦也厲害,要不連項羽也不能過鴻溝。劉邦玩政治比項羽更厲害,而韓信弱於政治。這也是大家知道的。

而垓下,是項羽日暮窮途之時,是韓信以絕對勢態抵壓項羽的最後一戰,也是他們直接面對面打的一場戰役,但這功勞不是韓信一人的。

所以,韓信要反,反得快,失敗得快,因為他不懂政治,更何況謀大局 不如張良陳平之輩。




劉一千五


韓信忠於劉邦,緣於他的道德判斷,從報恩的角度來說,無可厚非。問題是,蒯通所建議的三分天下,是否可行?

認為不可行的,有兩點理由。一是認為韓信缺乏劉邦一樣的政治才能。二是認為韓信的部下和軍士都來自漢營,一旦韓信獨立,未必能掌控得住。即便一時彈壓下去,也是身在韓營心在漢。這兩點,看似很有道理,其實都不成立。

首先說韓信沒有政治才能,理由並不充分。這就好比某人沒吃過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這顯然不能服眾。退一步講,即便韓信的政治手腕不如劉邦,至少強於項羽或相當於項羽。

其次說韓信的部下和軍士都來自漢營,那就更是胡扯了。韓信的兵,基本上都是在趙國和齊國招募的新兵,來自關中的老兵,早就被劉邦調走了。至於將領,曹參、灌嬰這些人,倒的確是劉邦的老部下。但是這未必就等於說曹參、灌嬰就一定不支持韓信獨立。相反,一旦韓信獨立,曹參、灌嬰的地位如果得到提升,也有可能對新主子忠心耿耿。道理很簡單,一樣是打工,給誰賣命不是一樣,只要韓信夠強、夠大方,新主子比舊主子更吃香。事實上,如果韓信真的獨立,三足鼎立的形勢下,劉邦倒是危機四伏,因為他的兵力,抵禦項羽已經很吃力,怎麼還有餘力討伐韓信。況且劉邦的兵,一大半是韓信帶過的,曉得韓信的用兵如神。從國際形勢上說,趙王張耳,曾經是韓信的副將,曉得自己不如韓信。同時又是劉邦的好朋友,也不可能與劉邦一下子翻臉。所以採取中立的態度比較可能。至於項羽,啃不下劉邦,也打不過韓信,而且從格局來看,更傾向於聯韓抗劉。彭越,滿足於割據梁地,如果韓信強大,他必然不會為劉邦火中取栗,討伐韓信。相反,他很可能依附於韓信。劉邦,在失去韓信的支援之後還談什麼進取天下、吞併項羽,能夠保住眼下的地盤就很不錯了。

那麼,三足鼎立之下,誰會更有優勢呢?劉邦最吃虧,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相持個十幾二十年,劉邦必走先,那麼他的繼承人,就是柔弱的劉盈,好在他有個強大的老媽呂雉。不過呂雉再想騙殺韓信,就不太可能了。項羽剛滿三十,前面的路還很長。歲數大了,不知道會不會成熟一些、智慧一點。韓信出生年月不詳,估計比項羽略年輕些,他前面的路就更長了。一些小國和小軍閥,如張耳、彭越,可能會被韓信陸續吃掉。人是會變的,韓信真的獨立為王了,他的政治才能或許也會慢慢挖掘出來。果然如此,天下可就真的難以預料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以當時天下的局勢來說的話,韓信想要反的話,應該還是劉邦沒有統一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打敗項羽之前是比較好的,如果等到項羽敗了,劉邦徹底建立起大漢王朝之後,再造反的話已經晚了,可以看到各個異姓王基本上都被劉邦給殺了,不管是反了的,還是沒反的對於劉邦來說都已經是構不成威脅了。

其實項羽在龍且死後,是想邀韓信自立的,三分天下。但是韓信還是拒絕了,韓信對於劉邦的感恩之情還是有的,畢竟當初劉邦直接是讓韓信從一個無名小卒一下子做到大將軍,掌管劉邦所有的軍隊,對於這份信任,我想給誰都會是感恩一輩子的。

當時天下來說最會打仗的就是項羽和韓信,項羽一死還有誰可以擋住韓信。但是如果想自立為王,或者建立一個國家的話,僅僅只是靠打仗厲害還是遠遠不夠的。

韓信造反的話,前期可以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畢竟這時候韓信手裡有三十萬大軍,但是如果是僵持下去的話,最後勝利的還是劉邦。

其實韓信和項羽就是一路人,生來就是一個大將,不是一個皇帝。而劉邦正好相反天生的帝王之才。項羽和韓信一輩子就知道打仗,作為一個將軍來說他們兩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能排在前列的,但是他們兩個除了打仗可以說什麼也不會,如果項羽在馭人方面能有劉邦三分之二的本事,也不會敗的這麼慘了,韓信也是一樣。

作為一個領導來說不是要你的本事有多強,各種技能都要會,你只要把你手底下的人管理好,這個就是最應該做的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個就是一個領導該做的。但是項羽呢,打仗都是自己親自上戰場,韓信也是一樣,不會管理發展手下人的才能。

而且劉邦的軍事才能也不是那麼弱的,劉邦在芒碭山起兵的時候,身邊就是幾十個徭役,回到沛縣了也只有幾個和自己一起長大的,殺豬屠狗之輩,身邊可以用的就是蕭何了,但是其實的才能主要還是在管理方面,所以整個蕭何一直都是在背後支持劉邦,做劉邦的管家。這段時期主要還是靠劉邦自己,之後張良才來投奔劉邦,從幾十個人到入關咸陽,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劉邦手裡已經有十幾萬人了,難道劉邦自己一點都沒有本事嗎?入關真的是這樣,何以做到如此呢?

我們不管整個過程的話,只看開頭和結局就會發現,劉邦從一個小亭長,做到皇帝。難道沒有人佩服嗎?


小伍講歷史



韓信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為什麼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還糾結於他的死呢?關於韓信,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韓信軍事才能太強大了2.韓信受漢王知遇之恩,不會造反,即使造反,也是被逼的3.韓信必須要死,無可避免4.韓信的人生是完美的,沒有遺憾,就算是有點遺憾,也是小遺憾5.韓信和劉邦的故事是千古君臣際遇的典範,這個故事總體來說是也完美的。

關於韓信的軍事才能,不用多說了,我們直接說說韓信和劉邦的感情。韓信拜帥前受過很多屈辱,懷才不遇的時間太久了。有過懷才不遇的感覺的人,肯定能夠明白那種滋味,人才被庸才指指點點,甚至嘲弄。這種情況下,韓信多麼渴望得到施展才華的平臺啊!劉邦隆重的拜帥儀式,是韓信一生最幸福的時刻。韓信對劉邦的感激,肯定不亞於諸葛亮對劉備以及商鞅對秦孝公。一飯之恩尚思報效,何況這天高地厚的知遇之恩?

韓信為劉邦回報了經天緯地的功勳,也回報了自己的生命。再說說劉邦,韓信功勞這麼大,劉邦在內心不可能對韓信沒有感激的,這從對韓信的封賞也可以看出。。可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他不能憑感情做事。韓信功勞太大,才能太突出,軍中威望太高(參考樊噲對韓信的態度),太年輕(死的時候只有32歲),為了以後政權的穩定,劉邦必須要臨死前除掉韓信。這是一個沒有其他辦法的選擇。所以我們面對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必要糾結於韓信有沒有想造反。

劉邦說韓信造反是不得已,我們今天還說韓信造反是對他的一種人格侮辱。我們也沒有必要糾結於韓信有沒有辦法可以免於一死,沒有辦法,要有隻有一種,就是當初的三分天下。但是那樣做,是違背韓信的良知的。韓信身受劉邦大恩,他不可能在劉邦沒有對不起自己的時候背叛劉邦,拜帥的一刻已經決定了自己功高蓋主被殺的命運。可是如果這一切從頭,韓信仍然要走上拜將臺,迎接自己的人生舞臺,歷史使命和人生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