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史之亂與清平定三藩有什麼不同?

快樂時光84947


主要有三點不同:一是兵變的發起地點不同,導致的威脅程度不同。清朝的三藩之亂髮生在西南(雲南、廣東、福建),地處偏遠邊關,遠離清朝統治中心,受限於地理位置隔絕,給清朝留有足夠多的時間反應進行平叛。而唐朝的安史之亂就不同了,安祿山本身就是鎮守北方邊疆的藩鎮集團,離京師很近,中間也是一馬平川,無任何天險可守,叛軍迅速就兵臨唐朝都城下,根本沒有準備時間。二是雙方軍事戰鬥力不同,清朝到康熙繼位,入關不過30來年來年,清朝滿族八旗部隊的戰鬥力仍舊強大,再加上舉全國之力,迅速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平叛。而唐朝經過開元盛世,國內安逸的的環境,基本無戰事,軍隊守備鬆懈,而安史藩鎮由於常年鎮守邊關常年征戰,軍隊戰鬥力極強,在與唐朝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遭遇後,迅速擊潰並佔領唐朝都城。三是戰略軍事指揮不同,清朝康熙在前期平叛受挫後及時調整戰略部署,穩紮穩打,最終平定三藩。而唐玄宗在前期叛軍兵鋒正盛的時候,強令鎮守邊關的部隊出擊,導致潼關失守,自己北逃四川,擴大了戰爭範圍,對唐王朝的根基造成了動搖,錯失了將叛亂控制在中原一帶的機會,自此烽煙四起,一發而不可收拾。




新姿態君


唐朝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無論是唐朝安史之亂還是清朝三藩之亂,都是封建王朝內部權力鬥爭,都是邊關重鎮的將領,藉助軍事力量妄圖推翻當前統治者,進而取而代之的戰爭,單純就是武裝叛亂和軍事戰爭奪權。而最後的結果也都一樣,叛亂被王朝統治者平定,而戰爭也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以及國家實力的衰退。

至於唐朝安史之亂與清朝三藩之亂的不同點,我認為有二。

其一,起兵的目的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亂,是少數民族將領進攻漢人統治者,叛亂沒有明確的旗幟和口號,就是單純的武裝奪取;而清朝的三藩之亂,是漢人武裝割據向滿清統治者的進攻,率先起兵的吳三桂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擁立“朱三太子”為帝,尚可喜與耿精忠紛紛響應,起兵反清。

其二,最後的結果也不同。唐朝的安史之亂髮生於盛唐時期,經過八年的平叛,最終得以平息,由於唐朝的外強中空的兵力佈局,致使中央政權權威受到了極大削弱,形成了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同時,由於國力的衰減,唐朝屢次受到周邊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侵擾,領土不斷萎縮,最終走向了滅亡。而清朝三藩之亂髮生於清朝初年,雖然戰爭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與嚴重的破壞,但是通過戰爭,滿清中央收回了藩鎮統治權,並且期間滿清,特別是八旗軍與漢軍的矛盾緩和,民族矛盾緩和,之後便迎來了康雍乾盛世。


雍親王府


這兩件事非常相似,要說不同,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結果,安史之亂算是平局,三藩徹底輸了,其他方面高度相似。

安史之亂的主力是安史軍事集團,安史集團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對付遼地和更遙遠的東北亞地區的蠻族,這些蠻族從北魏時候起,就一直和中原王朝有衝突。開始是高句麗,高句麗在隋唐不計成本的進攻下滅亡後,很快又形成了其他的群體,契丹奚人、百濟新羅,乃至更遙遠的渤海、靺鞨等。唐無法把這些地區馴服成內地那樣的郡縣制編戶齊民,只能屯重兵控制。

三藩軍事集團的形成則是為了對明朝進行征服。崇禎雖然上吊了,滿大人也進了北京城,但黃河以南地區依然在明朝勢力控制之下。雖然不少滿人親貴認為應該退回去,繼續征服得不償失。但皇權和圍繞皇權的明朝投降過來的士大夫極力主張繼續征服,因為在滿洲皇帝權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親貴的約束,但新徵服地區是成熟的郡縣化順民,全都是皇權的財富,士大夫則害怕如果明朝繼續存在,他們就是貳臣,如果明朝徹底滅了,他們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了。對南方繼續征服滿人原先的軍事力量不夠用,於是就形成了三藩。

在士兵組成上,安史集團和三藩都和統治者不大一樣。安史集團大量的胡人,從他們將領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安、史、李(賜姓)、阿史那、令狐等,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些姓往往就是胡人。三藩則基本是漢人。

從叛亂的目的上來說,兩者也很相似。安史集團叛亂,絕不是有些史學家說的沒有明確目標,就是為了篡權,他們是為了贏得自治,取得類似日本幕府那樣的地位,而唐王朝容忍不了這種訴求,要把他們當皇權下的官僚對待。李林甫在的時候,還能調和矛盾,勉強維持,李林甫去世後,局已經破了,要麼安祿山集團用武力贏得和自己實力相配的待遇,要麼就像皇權下的官僚那樣死於宮廷陰謀帶來的一道處死聖旨。而安史集團的多數將士其實是支持他們的領袖用武力去獲取地位的,不然無法解釋叛軍為什麼那麼頑強。

三藩也是基於相似的原因。他們想獲得自治權,而不是皇權下的予取予奪的官僚。但康熙拒絕了,叛亂也就隨之發生了。

顯然,安史集團的戰鬥力和團結力都要強得多,屢敗屢戰,領袖也死了好幾個,最後還是在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的帶領下,取得了實質性自治。三藩則在吳三桂死後就樹倒猢猻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