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謝小樓


王昌齡的詩,以邊塞詩最為著名;詩體方面,又以七言絕句最為擅長,在盛唐詩壇上,他寫的七絕是最多的,也可以說是最好的,所以號稱“七絕聖手”。他那天才的大腦,為我們生產了很多名句,比如《從軍行》的第二首:“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第四首:“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第五首:“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長信秋詞》的第三首:“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還有我們下節課要講到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都膾炙人口。王昌齡,無疑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一起來看這首被稱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起手不凡,“秦時明月漢時關”,一下就把讀者的思緒推進了上千年的歷史長河。秦漢時代,是中國開始大規模開邊的時代,都在不斷開邊的過程中修建了長城。秦朝的長城,西起臨洮;漢武帝更是把長城修到了玉門關,甚至連新疆都開闢了幾個據點。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讀了王昌齡這句詩,一定會感覺震撼。詩句看似無理又有理,他看到的明月,本來是唐代的明月;他看到的關塞,也應該是唐朝新建的關塞。但他卻說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樓,這蒼茫肅穆的歷史感,和悠長凝重的滄桑感,一下子就擊潰了我們。


我很小的時候,看見報紙上有一個集句對聯比賽。所謂集句對聯,就是搜尋古代的詩句拼合起來,組成一副對聯,我至今還記得獲得冠軍的那副:“草木榮春暉,柳外春風花外雨;江山留勝蹟,秦時明月漢時關。”最後一句就是我們說的這句,當時帶給我幼小心靈的震撼,現在還歷歷在目。古往今來,很多文學家都有共識,真正的好詩,能讓不識字的人也覺得好。那時我就不識幾個字,但已經被這樣的詩句擊中,可知其偉大魅力。


接下來,“萬里長征人未還”,是說在這滄桑遍地的邊塞,有多少跨越萬里遠征的將士,再也沒能回到家鄉。這句詩不是寫一時一地,而是寫古往今來。作者不是站在凡人的角度平視,而是站在悲天憫人的高度,俯視芸芸眾生。這粗糲的邊塞,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血肉。若換了一般人,絕對不是這種寫法,因為庸人的心靈境界達不到。


最後兩句,一樣是悲憫情懷,作者慨嘆,如果當年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在,塞外的胡人就不可能騎著馬度過陰山,到長城內來騷擾了。這兩句有典故,龍城,是指漢代時匈奴大聚會的地方,相傳匈奴人信奉龍神,所以把聚會處稱為龍城。飛將,指西漢時的將軍李廣,擅長騎射,匈奴很害怕他。他當右北平郡太守時,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幾年都不敢闖進右北平一步。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境內,是一列東西向的山脈,長度達一千多公里,是阻隔北方遊民民族南下的重要自然屏障,秦漢的長城很多就建在陰山之上,和陰山融為一體。陰山西段和中段南部牧草肥美,原為匈奴的地盤,後來被漢朝奪取,匈奴就此失去了南侵中原的重要基地,所以《漢書》上記載,匈奴人每當經過這個區域,都會掩面痛哭。失去陰山,對匈奴是個重大打擊。當時的陰山,就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界線。



這裡面有個問題值得一提,有很多人認為,詩歌最後一句的“飛將”,不是指李廣,而是指衛青。因為李廣的戰功不如衛青,而且只有衛青才率軍打到過龍城,只有衛青才能阻擋匈奴,李廣沒有這個能力。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在《史記》《漢書》裡,只有李廣明確被稱為漢朝的飛將軍,而衛青沒有。李廣的戰功,確實不如衛青,但這不一定是李廣個人的原因。就個人武力值來看,李廣擅長騎射,射箭是他世代相傳的秘技,《漢書·藝文志》專門記載有《李將軍射法》。衛青就沒有這個本事,只是他血統好。漢武帝前期最寵愛的皇后衛子夫,是他的姐姐,所以每次打仗,漢武帝總是給他最精銳的兵馬,最充足的給養,甚至最好的作戰路線,在這種情況下,想沒有戰功都難。


這點,古人也是很清楚的,王維就寫過兩句著名的詩:“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就是說衛青本來沒有什麼軍事才能,之所以沒有戰敗,是他命好;而李廣之所以不能封侯,是因為命差。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八聲甘州》裡說:“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也是歌頌李廣驚人的武力值,為李廣鳴不平的。可見,李廣的不幸,千百年來,很多人都有同感。


另外,就文學手法來看,好的詩歌必須攝取典型意象,還要講究聲律,才能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而“飛將軍”“龍城”“陰山”,都是邊塞史上最著名的歷史意象,也是唐代邊塞詩歌中最常見的文學意象,王昌齡將三者組合在一起,彷彿碰撞出了金鐵交鳴之聲,瞬間爆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這正是詩人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像舊時私塾裡的老先生一樣,尋章摘句。我們解釋詩歌,思維不能太呆板。


也許,這就是這首《出塞》能夠被稱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的原因。


梁惠王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好幾首七絕都被後代評家推為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是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的,同為明代詩人的楊慎在編選唐人絕句時,也將其列為第一。

壓卷之說,雖然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但也能說明王昌齡的《出塞》唐人七絕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題《出塞》是樂府舊題。漢武帝時,樂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內有《出塞》、《入塞》曲。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傳唱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秦時明月”與“漢時關”是互文見義,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戍邊的士卒卻沒能回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即黃龍城、和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

飛將,漢名將“飛將軍”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居右北平,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數歲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讓。

胡馬,北方少數民族的馬,借指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度,越過。

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古代阻擋少數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在,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入侵中原。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能被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是因為詩的第一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廖廖七個字,發興高遠,意境蒼茫,使全詩呈現出一種博大雄渾的氣象。

在邊塞樂府詩中,明月與邊關是很常見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個“秦”字,在關前加個“漢”字,詩的意境頓時變得幽遠遼闊。

我們彷彿看到,明月的清輝下,邊關在歷史的滄桑中屹立,我們彷彿看到,在這邊關之地,漢人與胡人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我們彷彿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守護中華大地奔赴邊關,而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有去無回。

秦時明月漢時關。平平凡凡的七個字,卻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

正因如此,王昌齡的這首《出塞》有著超越時代的藝術魅力。

千年以後的我們,頭頂依然是秦漢的明月,腳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風雨滄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鮮血守護的地方。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戰士奔赴邊境,守護國土,我們依然需要龍城飛將,守護國家的強大。

所以,當我們再讀“秦時明月漢時關”,我們讀到的是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脈脈深情。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以寫邊塞詩而出名,後世譽其為“七絕聖手”。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絕頂的高峰,王昌齡有此地位和成就,說明其的確在此有過人之處,這首《出塞》是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之一,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我們細讀此詩,足見所言非虛。


首先,在韻律上,秦漢互文,這首詩鏗鏘頓挫,厚實沉雄,又有一種獨有的明快,讀來有一種大丈夫的英雄氣概!幾乎可以站立雄關之上振鐵板擊銅鋏而歌!


其次,意義上,秦時明月漢時關,一片雄關,蒼茫深遠,有時間的縱深遼闊,萬里長征,龍城飛將,有空間和歷史的疊合,戰爭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延伸!讓人有一種置身歷史時空的交錯感與穿越感。同時,後兩句,其實又有對現實的嘲諷,這樣就在豪放中見得曲折幽深。


最後,意境,縱橫萬里,橫跨古今,意象博大,立意深遠,並且渾然一體,是的這首詩呈現出非凡的氣魄和哲學美歷史美的高度!與“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觀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七絕到此,可謂極矣。


盛唐豪歌李藝泓


問題:王昌齡的《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評價這首詩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是明朝人,之前是否有人推重此詩為唐七絕第一就不知道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是否厭倦之作,明朝人的爭議

1、正方代表

正方是明朝的楊慎和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的《升庵詩話》中評價:

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說李攀龍(於鱗)說第一,開始我是不信的,後來想一想,如果專做字面意思解析,好像又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來看這首詩,不愧為第一:

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此壓卷,餘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

2、反方代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中評價,這首詩第一句“秦時明月”好,是上駟,但是後勁不足,屬於“中等的馬”,因此認為李攀龍的評價太高:

王少伯七絕宮詞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詞“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

明人凌雲在《唐詩絕句類選》中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遊洞庭都可以分庭抗禮,至於楊慎和李攀龍認為第一,他就只有“呵呵”了,不評價:

“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

附李白遊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二、關於第一句的評價

1、頭重腳輕

除了上面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中的評價,關於此詩第一句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也說道:

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瑕疵,儲光曦、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

王夫之認為,第一句格局甚高,應該用於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絕句上,可惜了。有頭重腳輕之感,其實和胡震亨意見一樣,除了認為後面三句不相稱(豬隊友)外,還提出了建議,“可作律詩起句”。

這個意見很有價值,可見唐朝人對於七絕和七律的認識,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內容,而且七律普遍莊嚴肅穆,格局甚大,更能夠配得上“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發端。

2、王昌齡“關 月 ”兩個意象的創新用法

出塞是一首樂府題目,以出塞出征為主題的詩常常使用“關、月”兩個物象,這兩個物象背後的含義在《樂府解題》解釋《關山月》時說過:“關山月,傷離別也。”將士出征守關望月,都是隱含著一種相思。

王昌齡加了一個秦加了一個漢,有了兩重意思,一是目睹古人徵守之地,不免感今懷古;第二楊慎有一個解釋:

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

楊慎認為王昌齡有深一層的意思,秦朝無關,只要明月照到的地方,守關的將士終有回家的時候,而漢朝設了城關以後,因為有關要守,竟然沒有回家的那一天了。為什麼?因為你越能幹,就越不能回家。

三、班超的故事 與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淵源

大家應該知道漢朝的班超“但願生入玉門關”的典故,《後漢書·班梁列傳》記載:

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里之間,況於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
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

班超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說我守備邊關已經很久了,當年蘇武留在匈奴十九年還能回去,我如今年老齒衰,死在這裡無所怨恨,但是我的後代能不能不要死在這裡。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著回到玉門關就行了。我今天讓兒子回國進獻禮物,希望我的孩子有生之年能夠認識一下故土。

班超投筆從戎後,平定西域並駐守三十一年,文中的班勇是小兒子,出生於疏勒國,之前沒有見過故土。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寫了這封信請求回國,兩年後71歲的班超終於回到洛陽,不久死於故土。

結語

看懂了楊慎的理解,知道了班超的故事,有感於守邊將士的偉大和奉獻精神,再讀這首王昌齡的《出塞》,你是什麼感覺?會不會有一滴眼淚流下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別人怎麼看不重要,你自己以為這首詩是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憶夢月華


關於王昌齡寫的這首詩為什麼出彩拔尖,到底妙在何處,好在哪裡,我個人認為有以下3個亮點。

1.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這首詩,既有讓人感嘆的邊塞場景,也有大氣磅礴的雄渾情緒,還有戰士們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交織在一起,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感受的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情緒,宛如是在欣賞一幅畫卷,所有的東西彷如躍然紙上,讓我感到佩服讚歎。

2.用字一針見血

在這首詩中,詩人所選取的字詞都很精煉、精妙,甚至是起著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譬如“秦時明月”四個字,當我在品讀時,我能閉上眼睛感受到一幅雖然蒼涼孤寂又清冷的蕭條畫面,但這種畫面裡又有很大氣很有精氣神的畫面感,也有一種濃厚的歲月感,讓我自由自在的在腦海裡作畫。

3.情緒鼓舞人心

在邊塞詩歌中,情緒非常重要,而這首詩就以昂揚向上的情緒鼓舞著人心,格調激昂,讓人讀完後能夠產生一股沸騰的熱血。

以上便是我的小小看法,不當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沈善書


秦時明月,萬里長城,王昌齡,龍城,飛將,都是好聽的名字啊!


秦時明月官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