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嘉靖年間的明軍抵抗倭寇都捉襟見肘,卻能在萬曆年間戰勝豐臣秀吉的數十萬正規的日本聯軍?

靈安


嘉靖年間的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多年,如果沒有像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抗倭名將,倭亂之患都有可能危急到大明江山。1592年明神宗應藩屬國朝鮮仁祖大王之請,令李如松、麻貴率四萬明軍入朝作戰,7年之後光復朝鮮國,將倭人趕回日本,為何兩次抗倭戰爭差別如此之大呢?各位看官且聽我分析。



首先,發生在明世宗嘉靖一朝的倭亂,大部分的首領並非倭人,而是早年東南沿海從事走私貿易後與東瀛倭人狼狽為奸的中國人,明朝雖然不是一個完全閉關鎖國的王朝,但是海上貿易一直受朝廷嚴格管控,不過總有些人會選擇鋌而走險大搞海上走私貿易,嘉靖皇帝在位的45年正是明朝走私貿易最猖獗的時期,官商勾結、私商走販為利是圖淪為海盜,出現了像許棟、汪直、徐海、徐惟學這樣的著名海盜頭子。特別是汪直,人稱“倭寇之王”,因其長期與日本浪人勾結橫行東南沿海多年,還曾在日本平戶建都稱王,嘉靖倭亂因海禁而起,最初也確實是因迫切希望與明朝貿易的日本浪人鋌而走險在沿海地區燒殺搶掠,但之後汪直、許棟等海盜頭子的加入,讓倭寇的勢力變的更加龐大。他們熟悉沿海地形,往往是大掠即去,轉而尋找下一個進攻點,因此自山東沿海到粵閩沿海都深受倭寇之害,胡宗憲坐鎮浙江,戚繼光、俞大猷兩位抗倭名將北南合擊,前後花了二十餘年才蕩平倭亂。



而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朝鮮又叫壬辰倭亂),是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以官方的名義出兵,和嘉靖年間鬆散的民間性質的倭亂是不一樣的。1592年3月,以宇喜多秀家為統帥,日本共集結9路大軍共14萬人渡海攻朝,朝鮮在短時間內八道幾乎盡數淪陷,日軍僅一個月即攻陷朝鮮王京,驚慌失措的宣祖大王李訟逃往江華島,朝鮮特使日夜兼程趕往明朝告急,得知消息的萬曆皇帝深知“倭人志不在朝鮮而在大明”,因此果斷出兵力助藩屏共同抗倭。1592年6月,明朝以遼東兵及3000戚家軍為主力,以李如松、麻貴為主將,共計4萬大軍開赴朝鮮作戰。



明軍第一次赴朝作戰總兵力達到4萬人,加上朝鮮的勤王軍及各地義軍共計約8萬餘人,但日軍集結的兵力達到14萬人,兩軍實力懸殊,不過明軍一入朝很快就取得了平壤大捷,1595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兩軍暫時息兵歇戰。1597年日軍再一次集結14萬大軍入朝,朝鮮又嚮明朝求援,這一次明朝為了扭轉兵源不足的局面又增兵到7萬人,1598年豐臣秀吉因病去世,日本內部發生分化,兵事陡起,無心戀戰的日軍很快就從朝鮮半島撤軍,朝鮮王國得到光復,明軍不久亦凱旋而歸。

簡短的回顧了嘉靖倭亂和萬曆抗倭援朝戰爭,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嘉靖年間的倭亂是以中國人為統以日本浪人為輔,採取流動襲擾,合圍攻打的戰爭策略,明朝在最初是疲於奔命、處於被動狀態,後來胡宗憲提出分區作戰,北南合殲才艱難的打敗倭寇消除倭患。而萬曆援朝戰爭,日軍遠來交攻,對朝鮮的山川地理不熟悉,中朝聯軍通過集中優勢兵力以逸待勞,對日軍各個擊破,同時日軍受日本國內掣肘頗多,內部存在矛盾,已至於1597年第二次侵朝,1598年豐臣秀吉一死就全線撤軍了。


大國布衣



嘉靖帝與萬曆帝是一對奇葩的爺孫組合,他們多年不上朝,軍事作為上卻是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過黨爭的狀態來控制朝政,但還是使奸相嚴嵩專權多年,國家開始在根子裡爛了,而且倭寇主要在於掠奪,類似於今天的遊擊軍,機動性太高,明朝軍隊對於倭寇當然有點力不從心。萬曆帝是通過小事不管大事嚴抓來控制朝政,他前有父親明穆宗的隆慶新政革除嘉靖帝時期的弊端,改革軍隊的基礎,繼位後又有千古一相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使國力加強,加之抗倭援朝是兩國之間的正規軍隊作戰,並非游擊戰,戰勝日本軍隊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後期躲於深宮之中沉迷於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大權在握的秘訣在於,他是通過拉攏抬高一個再打壓一個,使下面兩方總是處於對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雖然效果不錯,但這種方式也埋下了明末黨爭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還重用奸相嚴嵩,導致了朝政腐敗,國家衰落起來,其邊事廢弛,軍餉被吞成為一種正常現象,在軍力不振情況之下,出現了南倭北虜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東南沿海的侵襲,明帝國軍隊戰鬥力本就是直線下降,一邊要面對北方蒙古一邊還要面對倭寇,而且這些倭寇主要在掠奪騷擾,好似游擊戰一般,當然是力不從心。


在平定倭寇期間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名將崛起,為之後明帝國軍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鮮的血液。

嘉靖帝之後是明穆宗隆慶帝,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歷史上聲名不顯或者說評價甚低,其實隆慶帝的新政還是很不錯的,在政治上他繼位後革除了嘉靖帝時期的政治腐敗和經濟積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過京察等方式整頓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併,使國家開始穩定,發展了經濟。

在軍事上,隆慶帝整飭武備,賞罰分明核實功罪,加大了軍隊的訓練,鞏固加強了長城防禦能力,邊境的地方官員也都換為精明能幹的官員,還提高了官員待遇,軍隊戰鬥力上去了邊防也開始穩定了。

為了加強軍隊戰鬥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過名將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繼光也駐守了北方邊境多年,在戚繼光的培訓之下,明朝北方軍隊的戰鬥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慶帝在位時間與兒子明神宗萬曆帝在位前期又被稱之為隆萬中興,可見隆慶帝還是還有作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軍隊重新擁有戰鬥力。

明神宗萬曆帝繼位後前十年基本上是張居正大權在握,張居正在隆慶新政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變法,這場變法在後世評價很高,客觀上為明朝續命幾十年。

在明穆宗時期的隆慶新政還有張居正改革變法十年的基礎上,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直線上升,這也是萬曆年間三大徵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萬曆三大徵其一徵就是與日本豐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戰役,彼時日本經歷了自己的百年戰國亂世被豐臣秀吉統一,都是久經沙場的百戰老兵,軍隊戰鬥力很強,但是與晚明軍隊交戰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明朝軍隊很多時候甚至遠少於日本軍隊,最終被明軍擊敗,都沒有讓其打到中國本土。


萬曆時期抗倭援朝之所以勝利,其一在於有之前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變法的基礎其二在於這次交戰可以說是國與國之間的軍隊大戰,目的在於控制地盤,並非嘉靖年間那樣倭寇遊擊掠奪騷擾一般,明軍當然戰勝了日本。

補充一點,萬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並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萬曆帝不能私下面見大臣處理國事,萬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嚴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內的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打不打的,並且還是萬曆帝點兵選將的。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首先,萬曆朝鮮戰爭是明朝正規邊防軍隊擊敗日本的20左右的侵朝軍隊,是陸海大會戰的勝利。

而嘉靖時的倭寇在於東南沿海,我國海岸線太長了,倭寇神出鬼沒,並非戰爭,而是以燒殺劫掠為主軍隊難以應付。

就比如說,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常備兵力就有90萬,為何被數千人的英軍打敗?

因為這近百萬軍隊要駐守全國各處,在沿海只駐紮了幾處,英軍攻陷一處就在海上運動,找尋下一處攻擊點,難以防守。

最重要一點,東南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不是日本人,是本就兇狠的我國山賊強盜海盜等,他們和倭寇勾結在一起進行劫掠,官府防不勝防。

總而言之,倭寇之亂並非戰爭,而萬曆朝鮮戰爭屬於正面軍事對決,明朝當然更勝一籌


歷史區總柴


嘉靖年間,明朝戰勝倭寇,是中國歷史上光彩的一頁。

能夠戰勝倭寇的主要原因有二個。一要有人,有人最重要。要有能領兵打仗的統帥,還要有精兵強將。二要有銀子。打仗要消耗錢糧。必須有足夠做支撐。

到了萬曆時期,萬曆十歲登基,帝師張居士為輔臣。主持系列改革。百姓生活有改善。社會比較穩定。國庫庫銀充裕》,方才能夠支撐打一場滅倭的戰爭。

明在嘉靖和萬曆年間,湧現出一位名將,他叫《戚繼光》。戚繼光有勇有謀,堪稱一位難得的帥才。他主持的戚家軍,先後多次打敗倭寇的進犯。

針對倭寇的彎刀,改造了明軍的兵器,在最關鍵的一場決戰中,出人意料的取得全勝,讓倭冦聞風喪膽。他主持改造戰船,訓練水軍。戚家軍的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和愛戴。戚繼光不愧為卓越的軍事家。


匯燕1


嘉靖治國四十五年,明朝從平世轉入衰世。皇帝雖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為玄修,暗操獨治。內閣被嚴嵩掌控,朝廷裡都是嚴黨的爪牙,政府的運轉能力下降。同時明朝後期最大的內患——流民,正是起於嘉靖。同時又因嘉靖修道,大興土木,以一人奪萬民,致使財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內黨爭,導致邊軍武備廢弛,明軍戰力急速下降。


而軍事實力的急速下降,體現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俺答一路燒殺搶掠打到北京城下,還在大同殺死了總兵張達。宣大總兵仇鸞以重金賄賂俺答,最後俺答在一番劫掠過後從容出塞。在這次事變中,兵部尚書丁汝夔聽信嚴嵩毫無作為,最後被嘉靖殺死。

遼東軍隊一直是明朝軍隊的精銳所在,常年肩負重任,但在面對俺答時卻表現極差,如果俺答當時多想一下,只怕京師陷落將成為必然。

既然作為明軍精銳的遼東軍隊表現都那麼差,南方的軍隊表現又能好到哪裡呢?明軍內部的實力排行中,南方軍隊穩坐最後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軍隊常年不見戰事,當兵早已成為南方一些人混飯吃的工作,漸漸的,南方軍隊裡出現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來跑的比誰都快,再加上嘉靖時的“倭寇”中,雖十之有八都是中國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國內的精銳,又是打游擊似的流竄作戰。所以就出現了幾百倭寇擊敗幾千明軍並且打到南京的這種情況。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萬曆時,經過嘉靖末期徐階的改革,隆慶年間高拱改革,隆慶開放海禁,萬曆前十年張居正的經濟改革,再加上抗倭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的一系列運作。明朝一掃嘉靖之弊政,經濟繁榮昌盛。北方出現了李成梁、李如松這樣的名將,常年的作戰磨礪出了實戰經驗。同時因為經濟恢復,軍費供給足夠,且萬曆中前期皇帝銳意進取,明朝的火器發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時,入朝的明軍每人一銃,還有根據葡萄牙人的佛郎機魔改出來的各種大小佛郎機。

在這場戰爭中,明朝先進的軍工業對日本有著巨大的優勢。

佛郎機(手持)

大佛郎機(小型炮)

小佛郎機(騎兵用)

五雷神機(可連發,還有子母銃,裝彈快)

水雷

火龍出水(射程百餘步,對日本水軍造成巨大傷亡,可稱為世界最早的艦對艦導彈)


可以說,這場戰爭成了明軍的火器試驗。負責遼東事務的明朝正規軍,精銳部隊,憑藉優秀的作戰技術與先進的火器、火炮,對以步兵為主體的日軍形成了絕對優勢,再加上明軍算是主場作戰,補給的壓力遠小於跨海峽作戰的日軍。

所以才會看到萬曆時的明軍壓著日軍打。

或者更簡單的來說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軍精銳

萬曆:遼東打騎兵打出來的精銳vs以步兵為主體的日軍。


回形針行動


明軍抵抗倭寇的戰爭,雖然不能說捉襟見肘,但確實打得很辛苦,綿延不絕,無法根治。明軍萬曆援朝戰爭,雖然前後也打了兩次,長達七年,但其實打得很順,很快就搞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明軍抗倭)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打個比喻。

我們都知道蚊子和獅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為何它能打敗獅子呢?那是因為它躲在暗處,它對獅子的進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沒,獅子不知道它會在哪裡就咬自己一口。而且當獅子發現痛,準備發動進攻的時候,飛行靈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無影無蹤。獅子一巴掌,沒打著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對明朝的襲擾,就相當於是蚊子進攻的這種方式。他們的目的就是抄掠,搶劫,打家劫舍。一旦搶到了,趕緊就逃。等明軍趕過來想打擊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駕船跑得無影無蹤。

而且明軍很難找到倭寇進攻的規律。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來,不知道他們會在哪個地方出現,因而也沒辦法針對性地想到對付的策略。

不過,話說回來,蚊子雖然讓獅子異常煩躁,它能殺死獅子嗎?那是天方夜譚。

同樣的,倭寇的這種襲擾,能損傷到明朝的根本嗎?完全不能。

(豐臣秀吉像)

明軍的萬曆援朝之戰,打的則是另外一種戰爭。是獅子與獅子的決鬥。就算不是獅子與獅子的決鬥,也是獅子與狼的決鬥。明軍與豐臣秀吉的日本正規軍所進行的戰爭,正是獅子與狼決鬥這樣的戰爭。

這場戰爭也不是無關痛癢的,對於明軍和日本來說,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如果當時日本軍打勝了,佔領了朝鮮半島,他們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當時豐臣秀吉就說過,他的目標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亞洲大帝國。

這場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明朝因為信息閉塞,同時又遠到異國打仗,因此不知道該怎麼打,被日本軍突然襲擊,打了敗仗。

但是後來,當明軍人數增多,並且在朝鮮的幫助下,對日本軍隊的情況,對朝鮮的地形比較熟悉以後,中國軍隊組織的幾次戰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國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後不得不退出朝鮮。

(嘉靖帝像)

而且這場戰爭對於日軍來說,是一場元氣大傷的戰爭。此後,日本國內又發生了德川家族替代豐田家族的動亂和政變,日本再也無力發動對外戰爭,一直延續到三百年後,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說,明朝抗擊倭寇的戰爭,明軍雖然不勝其擾,但它既不能傷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傷到日本的根本。而明軍的援朝戰爭,那是兩國你死我活的生死戰,其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正如你所說,明嘉靖年間抵抗倭寇確實捉襟見肘,這時期的大明國力已經開始下滑,但還算強大,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大明卻在海禁,國力始衰於此。但第二句話我有不同見解,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的結果確實是日本退了,以中朝勝利而結束。但事實並非這樣。我的理由如下所述(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抗擊倭患的分析就暫且不寫了,其它答案裡面也有很多):

一、萬曆年間明軍戰鬥力介紹

大家一提起萬曆皇帝,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懶政幾十年未上朝,其實他不上朝並不代表他不關心朝政,恰恰相反,這時期明朝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全知道,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由於張居正在萬曆初年推行富國強民政策,使得明中葉以來愈演愈烈的財政危機得到一些緩和。萬曆皇帝最值得驕傲的就是他發起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歷史上成為“萬曆三大徵”即寧夏戰役援、朝抗倭戰役和播州之役。史書上稱三戰皆勝,所以不能只用萬曆不上朝來損他。從三大徵來看,說明明軍此時的戰鬥力還行,但不是許多所說的強的不得了,此三戰都是舉全國之力而為之,強弩之末。

二、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戰役概況

我在頭條號上發佈過一篇文章,是關於援朝抗倭的,這裡我們就簡單再重複一下。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最後完成了全日本的統一大業。在完成國內的整頓之後,他便積極向外擴張,首先將矛頭對準朝鮮。萬曆二十年,日本豐臣秀吉下令出兵朝鮮。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三道全部陷落,王子被俘,國王逃到義州,急忙嚮明朝告急。明廷對戰況估計不足,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部隊,結果於平壤城內全軍覆沒聽到朝鮮戰況,萬曆決定於十二月派軍進入朝鮮,率領入朝明軍的是經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

經過漢城戰役之後,日軍龜縮在釜山一帶。但由於明廷內部戰和意見不一,錯過了有利戰機。兵部尚書石星一意主和,明神宗也不願再戰,決心撤兵。倭寇利用和談爭取時間,重整軍備,釜山日軍始終未撤回日本。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再次發動侵朝戰爭。明軍第二次赴朝抗日,經過多次戰役,各有勝負。萬曆二十六年,豐臣秀吉死亡,明軍利用此時機加緊進攻日軍。

經過露梁海戰,日軍死傷萬餘人,殘部退出朝鮮半島。

三、萬曆年間援朝抗倭名勝實敗

七年的援朝抗倭終以中、朝的勝利而告終。其實在表面勝利的掩蓋下,明朝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幾乎是舉全國之力。經過三大徵,明朝廷財政赤字不斷膨脹,社會各種矛盾又加劇,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由於出兵朝鮮是異地作戰,軍糧、軍費開支十分巨大,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孫子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這是戰國出兵規模,此數僅是明代出兵的九牛一毛。明廷沒有考慮清楚異地作戰、後方補給這個問題,就出兵朝鮮,在獲勝時又不速戰速決,卻退兵回國,讓日軍捲土重來,終使明軍在戰場上連吃敗仗,傷亡慘重。

雖然明軍堅持到勝利,但兵力疲乏,糧草接濟困難。雖然取得勝利,卻連戰七年,國力枯竭,財政頹敗,儘管在小戰中取勝,但在國家大計中,已經輸掉大半。如果豐臣秀吉不死,明軍未必能全身而退。因此,我認為萬曆年間援朝抗倭名勝實敗。


野史也是史


因為倭寇是騷擾,而且多搶完就跑,如果直接跟大明決戰那也是必死,豐臣秀吉輕敵,(自元徵日本失敗後,就看不起中原軍隊,而且意在轉移矛盾)。

1.豐臣秀吉只是名義統一。

雖然豐臣秀吉獲得了關東大名的臣服,但是應該說只是暫時的,內部矛盾大,剛剛經歷戰國時代,如果不轉移矛盾,很可能會爆發很大的戰爭。豐臣秀吉想的是打下朝鮮之後就把日本留給德川家康,但是沒想到輸的這麼慘。





2.武器裝備差距太大。

日本崇尚節儉火器主要是鳥銃,其餘是冷兵器,大明有大量的佛郎機炮,


鳥銃還有騎兵,(日本民族意識就是鳥銃一槍一個,明朝大國意識強大炮大氣,老師同為佛郎機(葡萄牙)結果卻是不同的)。所以不管是海戰野戰日本軍隊明顯處於劣勢,加上輕敵所以會被打的很慘。

3.倭寇多是騷擾,搶劫為主。

倭寇大多數是不是日本人,相信各位心裡有數吧😄,像大規模和大明軍隊一戰定輸贏的還是少的,原因就是盜亦有道,不再過多贅述,所以倭寇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海禁的存在。



4.日本國力弱,補給跟不上。

日本在朝鮮半島作戰,所有補給都必須通過朝鮮海峽從日本本土運輸,(得不到朝鮮本土支持)自己海軍又是弱勢,一旦補給線被切斷必死無疑,而海盜規模小靠打劫為生根本不用怎麼補給,這也是日本的弱點。


當然對於日本人古代怎麼打仗開戰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總之和大明軍隊對比近戰陣型被騎兵沖垮,遠戰火器不佔優勢,國力弱拖不下去,還有就是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參與政務,還是全力支持對日作戰,這主要由於明朝內閣制度的完善,國家機器已然運作。


非官方歷史


我覺得,正規戰和游擊戰的問題。

明朝沿海區域面對倭寇侵擾,是典型的面對打了就跑的侵襲戰,目的在於搶劫財務而不是佔地奪權。明朝上下對此,一是戰略重視性不夠(畢竟不是造反、革命,只是騷擾地方),二是明軍必須沿海全線防禦,而倭寇則是選取幾處有利的地點、瞧準時機打了搶了就跑,再加上倭寇本來就是烏合之眾,人數也並不多,利於撤退隱藏,所以很難一勞永逸地清掃乾淨。所以,對倭寇的侵擾,明朝防不勝防,比較被動。

而萬曆年間,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發動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是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目的是要推翻明朝藩國朝鮮的李氏政權,將朝鮮變作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跳板。所以,明朝朝廷對此是足夠的重視,抽調各地精兵,先後是李如松、麻貴兩員大將兩輪入朝。對日本豐臣秀吉的大軍,展開的是正規軍對正規軍的戰略較量。最終,雖然付出巨大代價,但是還是打敗了日本人,維持住了朝鮮的統一和完整。

推薦一部小說《龍戰三千里》,對這次抗日援朝有著細緻的描寫。


疾風之翼777


從軍事角度分析,倭寇作亂屬於流竄式戰鬥,機動靈活,令政府軍隊疲於奔命,難以聚而殲之。而朝鮮戰場上的日本軍隊屬於正規軍,受過軍事洗禮的明軍有實力與其決戰。對付倭寇很難剿滅乾淨,而對付正規軍,則以正規軍對抗之,拼的是國力和軍隊整體戰鬥力。

正是因為倭寇作亂,也給很多名將提供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也整頓了軍備,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軍事體制,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最為出名的是名將戚繼光,在蕩平倭寇以後,又北上薊遼,將戚家軍在抗倭過程中治軍的經驗帶到北方邊境,並影響了整個邊境。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時代背景和經濟形勢不同,嘉靖朝,嚴嵩一黨惑亂朝綱,貪墨橫生,國家財力薄弱。


而經歷隆慶開關,俺答封貢,張居正改革,萬曆親政後幾年的勵精圖治,明朝的國力相對於嘉靖朝晚期還是要強大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